司事周芃在高郵已經多逗留了好幾天,已經宣完了旨,又去了各家水泥作坊,仔細察看了水泥的完整生產過程。
於是,他便帶上了毛滂為“秦剛克製天花疫病”而再度請功的奏章,啟程迴京了。
為了讓這份奏章更加令人信任,毛滂又拜托了太醫局丞錢乙與其一同迴京作證。
才送走周司事他們,迴到軍衙沒顧上喝口茶的毛滂就聽得有人通報:秦剛求見。
“快快請進。”毛滂一聽甚為開心。
這幾天,一則他要陪同周芃去查看水泥生產,二則也是知曉秦剛父子倆入了秦家莊族譜,一定還會有其他很多的事情要忙碌,便給了他們一起自己安排的時間。
而此時,他心裏一直就有幾個問題想找秦剛問問。
秦剛進來,畢恭畢敬地行禮。
毛滂擺擺手,示意上茶,又差人去把參軍金宇叫過來,隨意說道:“秦承務現在已入秦家族譜,便是少遊兄的族弟,少遊又是本官之摯友,如此說來前番叫你秦小友,倒也是沒有錯啦!”
秦剛道:“毛知軍對學生有知遇之恩。學生這官身也是因知軍所薦而得,當是飲水思源,不敢在此稱大,知軍還是直接喚學生本名為好。”
“無妨,我還是叫你秦小友更顯親切。”正好此時,金宇進來,毛滂便開口說到正題,“正好,子規你過來了,就直接來問秦小友吧。”
金宇點點頭道:“眼下匯總了災後災民的安排情況,我倒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按理說,南門安置營的人既因水災逃來、之後便遇了天花,是最難安排遣散的。可事實情況卻是,南門安置營中的人散得最多,時間也最快。現在反倒是北門與東門這兩處的人,大部分仍然滯留在營地,兩邊管理的虞候每日都來叫苦不迭。”
秦剛微微一笑道:“金參軍一定已經去調查過南門安置營的災民之去向吧?”
金宇點點頭說:“我的確去調查了一番,發現離開的人大部分都是去了城中五大家的的水泥作坊當了工人。所以我就十分好奇,秦承務是如何說動得了這些百姓的?”
秦剛看了看毛滂,發現他也同樣感興趣,便起身而言:“不知毛知軍是否還曾記得,學生當初所提的救災方略中第五個字?”
“第五個字,應該就是導。”毛滂點點頭應道,“小友提出災後要‘疏導災民,以工代賑’,隻是後來眾官吏廳議時,對這八字理解不一,爭論頗大,也就擱下不論了。”
秦剛說:“曆來官府來賑災,莫過於開倉放糧、賑濟物品,外加勸勉安撫。但學生認為,這種措施無異於揚湯止沸。你們想想,士紳搭起來的施粥棚,總有結束施舍的一天,所以,災民在這裏無論能夠吃多少頓,終歸還是解決不了自己的下一頓飯在哪裏的問題。所以這種救災方式,簡單、易行、也容易看到,可是實際能夠起到的作用,隻能用蜻蜓點水來形容了。”
“其實,細觀過去每一次的災情結束,真正讓災民擺脫困境的,依然隻能是他們自已的努力。因為隻有重新找迴田地,把莊稼作物種出來,把東西生產出來,才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活所需。而躺在那裏等待官府救濟,要麽躺成了刁民懶民,要麽最後成了餓民蔽民。”
“所以,我才提出,救民莫若導民。我們應該把手頭最寶貴的救濟財物,投放在可以引導災民自救的地方,又或者是在過去很難召集人手所做的事情上麵。譬如修壩、築堤、鋪路、蓋房等等。在南城外的那些人,學生隻是告訴他們,躺在那裏吃救濟糧,又稀又少又吃不飽,而且隨時都會沒有。但是如果去水泥作坊做工呢,自己的一日三餐可以吃飽,下了工還可以拿到餘錢買些米糧養活家裏的妻小。這兩個選擇由他們自己來選,自然就很少會有繼續躺在那裏的了。”
金宇若有所思地問:“那麽,秦承務覺得,南城外的這種方法可否推廣到北城、東城?”
“既不可,也可!”
“此話怎講?”
“所謂不可,是因為在之前疏導城南的災民就有數百人之多,我高郵水泥會社目前隻有十二處窯房,容納之力已到極限,又怎能應付接下來的城北、城東兩處?而所謂可,是指以軍府之力,視高郵轄境,嗷嗷待工之處何止十幾處,可用來疏導災民去處的地方處處皆是。”
毛滂還是有點猶豫:“秦小友所言的‘以工代賑’,本官聽了也甚為認可。隻是此等做法,向來沒有常例,隻怕眾官僚推行不下去。”
“誰說沒有常例呢?”秦剛笑笑,這些日子,他在秦家莊睡足軒中把那些書也翻閱得差不多,關於過去一些典籍中有關賑災方麵的策略他也看過了不少,“《晏子春秋》就有記載,齊景公之時,‘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這便是最好的例證。”
“而且本朝仁宗時範文正公就曾提出:‘荒歉之歲,日以五升,召民為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米萬五千石耳。’但這些米穀發出後獲得的收益,又豈是賑災時單純蠲發所能相比?‘募民興利’,‘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
秦剛又是一通侃侃而談,說得毛滂、金宇二人是心悅誠服。
毛滂不由地感歎道:“若不是秦小友今年才十七歲,本官定將向朝中舉薦為衙前幕官,如能得小友之襄力,這高郵軍之政事又豈不得清明!”
毛滂的這番感慨是針對在神宗年間修改過的任官之法。
由於大宋開國百年之後,越來越多的高官都可通過蔭補子孫的政策,讓自己許多尚還年幼的子弟就能得到官身。但是給他們發發俸祿也就算了,如果再給他們差遣實職做具體事情的話,免不得會鬧出笑話、鬧出亂子。
所以,便有了之後的規定,凡是未通過科舉進士得到的官身,如果年齡不到二十五歲,將不會得到差遣任實職。特殊情況必須要請皇帝下特旨批複。
所以,之前政事堂給秦剛獎賞了一個從九品的承務郎,但是並沒有給予差遣,也是因為他的年齡所限。
包括這次毛滂再次以“牛痘克製天花”之事為秦剛再次請功,即使再來封賞,也是隻可能升一升官階,同樣不會有任何實質的差遣。
當然,毛滂也沒有信心與實力,能為給秦剛舉薦個實職差遣而去申請皇帝的特旨。再說了,眼看科舉就在明年,以他對秦剛實力的信心,隻要中了進士,擔任差遣的年齡也就可以放寬提早到了二十歲。
秦剛先行謝過毛滂的好意,又說:“學生此次前來拜訪,就是聽聞朝中救濟款項已經發下。知軍若是蕭規曹隨,按章發放,自然事情做得簡單,人便可得清閑,災民也能稱上幾句感謝之言。可這次水災過後,還有下一次,災民逃過這次劫,卻不知下次劫的難處在哪裏。可若知軍能以地方百年民生大計之謀,力排眾議,效仿那範文正公之策,舉款而‘募民興利’,雖有費心傷神之勞,受謗言非議之擾,但必得高郵數萬之民眾之擁戴,更得鄉誌銘刻,享百年之景仰啊。”
金宇聽罷,也起身勸道:“屬下以為,秦承務之言甚善。”
毛滂卻是哈哈一笑:“秦小友無須用言激我。以工代賑之利甚得我心,先前所言人僚屬不解,也隻是一問而已。本官在位多年,自知眼界難及大蘇公之一二,也知政才不比他人多幾分。但要說到從善如流,毛某還是做得到的。隻是這‘代賑’之工的具體方向,秦小友可有建議?”
“修鄉路,固倉稟。”秦剛提了這六個字後,便進行了詳細說明。
“修鄉路,可以強化城鄉連通,便於政令上通下達,遇災荒匪亂,也可快速出兵及輸送物資。高郵地處水鄉澤國,實際上隻需修通城裏通向四方主要河流碼頭之處,即可起到連通之作用。”
“固倉稟,可穩一方民生之基石。學生聽聞城內常平倉多座,本可起到儲糧備荒之用。但往往水澇之年易黴變坍塌、旱饑之年易鼠齧蠹蝕,所謂‘儲糧千日,用糧卻無計可施’,蓋因建築敗壞,又為吏員多鑽其漏。重修倉稟,堅固其表,更能穩固四方百姓之心。”
毛滂聽著,不斷地點頭。
隻是金參軍在旁點出一句關鍵之處:“聽秦承務之言,甚善。隻是這無論修鄉路、還是固倉稟,都需要大量用到水泥的吧?”
秦剛笑笑,起身執禮道:“軍府但有所需,我等會社當以鄉梓為重,鼎力以助,不敢有分毫藏私之力。”
稍頃,三人皆放聲大笑。
毛滂笑的是,這秦剛光明磊落,為軍衙治理地方獻計定策在前,為自家產業謀利在後,俱是坦坦蕩蕩地講出來。
他毛滂知一方之主官,這賑災用度,需要買什麽?買誰家的?都是在明麵上的光明交易,又有什麽是做不得主的呢!
金宇笑的是,一邊的秦剛是他日前交好的本地青年才俊,一邊的毛滂是他枝附葉從的主家上官,這兩邊都有共識同利的事情自然是他喜聞樂見的了!
秦剛笑的是,毛滂能聽得進勸言,民生諸事則有了保障,金宇挑明了話,他順勢幫一下自己的水泥會社拓展一些官府的生意則沒有了顧忌。水泥還是盡量用於本地銷售為宜,畢竟運輸的成本占到大頭啊。
毛滂的指令下達得非常快,北城、東城,包括南城尚未完全走光的災民安置營中都貼出了告示:
即日起,安置營中隻為老弱婦孺發放口糧,其餘人等將會由廂軍組織或者去城外修建鄉道,或者在城中修固各大倉庫。凡參加修建者,皆有三餐保證,並且還有少量工錢發放。
其實災民中,偷奸耍滑之輩隻有極少數,本來在鄉裏田地裏都是辛辛苦苦地幹農活刨吃的,這迴出來逃難,聽說隻要幹活,就有飯吃、還有錢拿,立刻全跟上了。
而南城營中剩下的也隻是胡衍瞧不上的力氣不夠的一些人。
此次毛滂決意在高郵施行“以工代賑”,當然還是以“疏導災民”為首要,但凡願意幹活的,統統收下。
秦剛為水泥會社帶來的生意,更是令幾大家族喜出望外。崔家、馬家從外地拉來的幾筆生意,此時倒是成了可有可無的輔助活計了。
就在前些天,聽說胡衍得了秦剛的安排,往每個作坊裏新招募了半百的工人,就有人嘀咕,這麽多的工人招開,工錢倒是花出去了,水泥產量也上來了,可要是賣不出去不就要賠本了嗎?
沒曾想,人家的後著早已布好。知軍衙門裏的訂單大筆一揮就過來了,價錢還不囉嗦,又是本地使用,做的是直接賺大錢的好生意啊。
由此一迴,秦剛在水泥會社裏的威信自然是無人再敢去質疑了。
而以工代賑的益處在幾天後就迅速地展現出來了,災民安置營還剩下的人已經非常少了,直接被合並在了一處,每日施放的口糧也到了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隨著大批的災民都可以去工地幹活,並且還得了工錢,這些錢便立刻用到了地方市集上,開始買吃的、買穿的以及用的,水災之後本來一直凋蔽的商業也突然一下子好了起來,商人恢複了賺錢,就連酒樓等處的生意也被帶動起來了。
此時,毛滂帶著金宇站在高郵的南城樓上,這裏向北,可見正在恢複生機的南市大街的熙熙人群,向南便是城外貫通南門驛站的寬闊驛道。東向已經完工的水泥鄉道筆直而平整地通向城子河碼頭,往西但可見運河所傍的高郵湖麵之灩灩波光。
此時,正值午後一場小雨剛過,毛滂不由於詩興大發:
“雨餘煙草弄春柔。芳郊翠欲流。暖風時轉柳花球。晴光爛不收。紅盡處,綠新稠。穠華隻暫留。卻應留下等閑愁。令人雙鬢秋。”
金宇聽罷,咀嚼多時,由衷地讚歎:好詞!好句!好景致!
注:本章末毛滂所作的《阮郎歸·雨餘煙草弄春柔》的創作年份與環境已不可考,把它放在這裏,也隻是視其環境與氛圍還算融洽,拿來應景罷了。
於是,他便帶上了毛滂為“秦剛克製天花疫病”而再度請功的奏章,啟程迴京了。
為了讓這份奏章更加令人信任,毛滂又拜托了太醫局丞錢乙與其一同迴京作證。
才送走周司事他們,迴到軍衙沒顧上喝口茶的毛滂就聽得有人通報:秦剛求見。
“快快請進。”毛滂一聽甚為開心。
這幾天,一則他要陪同周芃去查看水泥生產,二則也是知曉秦剛父子倆入了秦家莊族譜,一定還會有其他很多的事情要忙碌,便給了他們一起自己安排的時間。
而此時,他心裏一直就有幾個問題想找秦剛問問。
秦剛進來,畢恭畢敬地行禮。
毛滂擺擺手,示意上茶,又差人去把參軍金宇叫過來,隨意說道:“秦承務現在已入秦家族譜,便是少遊兄的族弟,少遊又是本官之摯友,如此說來前番叫你秦小友,倒也是沒有錯啦!”
秦剛道:“毛知軍對學生有知遇之恩。學生這官身也是因知軍所薦而得,當是飲水思源,不敢在此稱大,知軍還是直接喚學生本名為好。”
“無妨,我還是叫你秦小友更顯親切。”正好此時,金宇進來,毛滂便開口說到正題,“正好,子規你過來了,就直接來問秦小友吧。”
金宇點點頭道:“眼下匯總了災後災民的安排情況,我倒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按理說,南門安置營的人既因水災逃來、之後便遇了天花,是最難安排遣散的。可事實情況卻是,南門安置營中的人散得最多,時間也最快。現在反倒是北門與東門這兩處的人,大部分仍然滯留在營地,兩邊管理的虞候每日都來叫苦不迭。”
秦剛微微一笑道:“金參軍一定已經去調查過南門安置營的災民之去向吧?”
金宇點點頭說:“我的確去調查了一番,發現離開的人大部分都是去了城中五大家的的水泥作坊當了工人。所以我就十分好奇,秦承務是如何說動得了這些百姓的?”
秦剛看了看毛滂,發現他也同樣感興趣,便起身而言:“不知毛知軍是否還曾記得,學生當初所提的救災方略中第五個字?”
“第五個字,應該就是導。”毛滂點點頭應道,“小友提出災後要‘疏導災民,以工代賑’,隻是後來眾官吏廳議時,對這八字理解不一,爭論頗大,也就擱下不論了。”
秦剛說:“曆來官府來賑災,莫過於開倉放糧、賑濟物品,外加勸勉安撫。但學生認為,這種措施無異於揚湯止沸。你們想想,士紳搭起來的施粥棚,總有結束施舍的一天,所以,災民在這裏無論能夠吃多少頓,終歸還是解決不了自己的下一頓飯在哪裏的問題。所以這種救災方式,簡單、易行、也容易看到,可是實際能夠起到的作用,隻能用蜻蜓點水來形容了。”
“其實,細觀過去每一次的災情結束,真正讓災民擺脫困境的,依然隻能是他們自已的努力。因為隻有重新找迴田地,把莊稼作物種出來,把東西生產出來,才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活所需。而躺在那裏等待官府救濟,要麽躺成了刁民懶民,要麽最後成了餓民蔽民。”
“所以,我才提出,救民莫若導民。我們應該把手頭最寶貴的救濟財物,投放在可以引導災民自救的地方,又或者是在過去很難召集人手所做的事情上麵。譬如修壩、築堤、鋪路、蓋房等等。在南城外的那些人,學生隻是告訴他們,躺在那裏吃救濟糧,又稀又少又吃不飽,而且隨時都會沒有。但是如果去水泥作坊做工呢,自己的一日三餐可以吃飽,下了工還可以拿到餘錢買些米糧養活家裏的妻小。這兩個選擇由他們自己來選,自然就很少會有繼續躺在那裏的了。”
金宇若有所思地問:“那麽,秦承務覺得,南城外的這種方法可否推廣到北城、東城?”
“既不可,也可!”
“此話怎講?”
“所謂不可,是因為在之前疏導城南的災民就有數百人之多,我高郵水泥會社目前隻有十二處窯房,容納之力已到極限,又怎能應付接下來的城北、城東兩處?而所謂可,是指以軍府之力,視高郵轄境,嗷嗷待工之處何止十幾處,可用來疏導災民去處的地方處處皆是。”
毛滂還是有點猶豫:“秦小友所言的‘以工代賑’,本官聽了也甚為認可。隻是此等做法,向來沒有常例,隻怕眾官僚推行不下去。”
“誰說沒有常例呢?”秦剛笑笑,這些日子,他在秦家莊睡足軒中把那些書也翻閱得差不多,關於過去一些典籍中有關賑災方麵的策略他也看過了不少,“《晏子春秋》就有記載,齊景公之時,‘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這便是最好的例證。”
“而且本朝仁宗時範文正公就曾提出:‘荒歉之歲,日以五升,召民為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米萬五千石耳。’但這些米穀發出後獲得的收益,又豈是賑災時單純蠲發所能相比?‘募民興利’,‘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
秦剛又是一通侃侃而談,說得毛滂、金宇二人是心悅誠服。
毛滂不由地感歎道:“若不是秦小友今年才十七歲,本官定將向朝中舉薦為衙前幕官,如能得小友之襄力,這高郵軍之政事又豈不得清明!”
毛滂的這番感慨是針對在神宗年間修改過的任官之法。
由於大宋開國百年之後,越來越多的高官都可通過蔭補子孫的政策,讓自己許多尚還年幼的子弟就能得到官身。但是給他們發發俸祿也就算了,如果再給他們差遣實職做具體事情的話,免不得會鬧出笑話、鬧出亂子。
所以,便有了之後的規定,凡是未通過科舉進士得到的官身,如果年齡不到二十五歲,將不會得到差遣任實職。特殊情況必須要請皇帝下特旨批複。
所以,之前政事堂給秦剛獎賞了一個從九品的承務郎,但是並沒有給予差遣,也是因為他的年齡所限。
包括這次毛滂再次以“牛痘克製天花”之事為秦剛再次請功,即使再來封賞,也是隻可能升一升官階,同樣不會有任何實質的差遣。
當然,毛滂也沒有信心與實力,能為給秦剛舉薦個實職差遣而去申請皇帝的特旨。再說了,眼看科舉就在明年,以他對秦剛實力的信心,隻要中了進士,擔任差遣的年齡也就可以放寬提早到了二十歲。
秦剛先行謝過毛滂的好意,又說:“學生此次前來拜訪,就是聽聞朝中救濟款項已經發下。知軍若是蕭規曹隨,按章發放,自然事情做得簡單,人便可得清閑,災民也能稱上幾句感謝之言。可這次水災過後,還有下一次,災民逃過這次劫,卻不知下次劫的難處在哪裏。可若知軍能以地方百年民生大計之謀,力排眾議,效仿那範文正公之策,舉款而‘募民興利’,雖有費心傷神之勞,受謗言非議之擾,但必得高郵數萬之民眾之擁戴,更得鄉誌銘刻,享百年之景仰啊。”
金宇聽罷,也起身勸道:“屬下以為,秦承務之言甚善。”
毛滂卻是哈哈一笑:“秦小友無須用言激我。以工代賑之利甚得我心,先前所言人僚屬不解,也隻是一問而已。本官在位多年,自知眼界難及大蘇公之一二,也知政才不比他人多幾分。但要說到從善如流,毛某還是做得到的。隻是這‘代賑’之工的具體方向,秦小友可有建議?”
“修鄉路,固倉稟。”秦剛提了這六個字後,便進行了詳細說明。
“修鄉路,可以強化城鄉連通,便於政令上通下達,遇災荒匪亂,也可快速出兵及輸送物資。高郵地處水鄉澤國,實際上隻需修通城裏通向四方主要河流碼頭之處,即可起到連通之作用。”
“固倉稟,可穩一方民生之基石。學生聽聞城內常平倉多座,本可起到儲糧備荒之用。但往往水澇之年易黴變坍塌、旱饑之年易鼠齧蠹蝕,所謂‘儲糧千日,用糧卻無計可施’,蓋因建築敗壞,又為吏員多鑽其漏。重修倉稟,堅固其表,更能穩固四方百姓之心。”
毛滂聽著,不斷地點頭。
隻是金參軍在旁點出一句關鍵之處:“聽秦承務之言,甚善。隻是這無論修鄉路、還是固倉稟,都需要大量用到水泥的吧?”
秦剛笑笑,起身執禮道:“軍府但有所需,我等會社當以鄉梓為重,鼎力以助,不敢有分毫藏私之力。”
稍頃,三人皆放聲大笑。
毛滂笑的是,這秦剛光明磊落,為軍衙治理地方獻計定策在前,為自家產業謀利在後,俱是坦坦蕩蕩地講出來。
他毛滂知一方之主官,這賑災用度,需要買什麽?買誰家的?都是在明麵上的光明交易,又有什麽是做不得主的呢!
金宇笑的是,一邊的秦剛是他日前交好的本地青年才俊,一邊的毛滂是他枝附葉從的主家上官,這兩邊都有共識同利的事情自然是他喜聞樂見的了!
秦剛笑的是,毛滂能聽得進勸言,民生諸事則有了保障,金宇挑明了話,他順勢幫一下自己的水泥會社拓展一些官府的生意則沒有了顧忌。水泥還是盡量用於本地銷售為宜,畢竟運輸的成本占到大頭啊。
毛滂的指令下達得非常快,北城、東城,包括南城尚未完全走光的災民安置營中都貼出了告示:
即日起,安置營中隻為老弱婦孺發放口糧,其餘人等將會由廂軍組織或者去城外修建鄉道,或者在城中修固各大倉庫。凡參加修建者,皆有三餐保證,並且還有少量工錢發放。
其實災民中,偷奸耍滑之輩隻有極少數,本來在鄉裏田地裏都是辛辛苦苦地幹農活刨吃的,這迴出來逃難,聽說隻要幹活,就有飯吃、還有錢拿,立刻全跟上了。
而南城營中剩下的也隻是胡衍瞧不上的力氣不夠的一些人。
此次毛滂決意在高郵施行“以工代賑”,當然還是以“疏導災民”為首要,但凡願意幹活的,統統收下。
秦剛為水泥會社帶來的生意,更是令幾大家族喜出望外。崔家、馬家從外地拉來的幾筆生意,此時倒是成了可有可無的輔助活計了。
就在前些天,聽說胡衍得了秦剛的安排,往每個作坊裏新招募了半百的工人,就有人嘀咕,這麽多的工人招開,工錢倒是花出去了,水泥產量也上來了,可要是賣不出去不就要賠本了嗎?
沒曾想,人家的後著早已布好。知軍衙門裏的訂單大筆一揮就過來了,價錢還不囉嗦,又是本地使用,做的是直接賺大錢的好生意啊。
由此一迴,秦剛在水泥會社裏的威信自然是無人再敢去質疑了。
而以工代賑的益處在幾天後就迅速地展現出來了,災民安置營還剩下的人已經非常少了,直接被合並在了一處,每日施放的口糧也到了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隨著大批的災民都可以去工地幹活,並且還得了工錢,這些錢便立刻用到了地方市集上,開始買吃的、買穿的以及用的,水災之後本來一直凋蔽的商業也突然一下子好了起來,商人恢複了賺錢,就連酒樓等處的生意也被帶動起來了。
此時,毛滂帶著金宇站在高郵的南城樓上,這裏向北,可見正在恢複生機的南市大街的熙熙人群,向南便是城外貫通南門驛站的寬闊驛道。東向已經完工的水泥鄉道筆直而平整地通向城子河碼頭,往西但可見運河所傍的高郵湖麵之灩灩波光。
此時,正值午後一場小雨剛過,毛滂不由於詩興大發:
“雨餘煙草弄春柔。芳郊翠欲流。暖風時轉柳花球。晴光爛不收。紅盡處,綠新稠。穠華隻暫留。卻應留下等閑愁。令人雙鬢秋。”
金宇聽罷,咀嚼多時,由衷地讚歎:好詞!好句!好景致!
注:本章末毛滂所作的《阮郎歸·雨餘煙草弄春柔》的創作年份與環境已不可考,把它放在這裏,也隻是視其環境與氛圍還算融洽,拿來應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