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雨還未停。
秦剛便坐不住了,他對這個時候的官府預判災情的能力並不抱太高的期望。
畢竟,如果僅僅隻是以住在城裏以及附近的人來看,並不覺得現在會有什麽樣的問題。
整個官府,他也就隻有軍學的林教授還能說得上話。
於是,在細想了一番後,便提筆寫了一篇應災的條陳。然後便匆忙拿了雨傘,決定先去找林教授。
由於連日下雨,軍學這幾天也放了假。秦剛濕了半邊身子趕過來,林武功有點意外。
秦剛簡單說明了來意,林武功聽了後,沉吟了一會兒說道:
“軍衙這幾天的確是沒有做什麽準備。往年的慣例都是要等到底下報了災情,官府才會做一些應對。不過你今天講得也挺有道理,如果能夠提前做一些措施,也是會好過臨時的手忙腳亂。這樣吧,毛知軍對你的印象還不錯,不如我直接帶你去當麵陳述,你看如何?”
“那就有勞林教授了。”
軍衙就在旁邊,林武功帶著秦剛從一邊的東園直接穿過去。
來到軍衙的辦事廳,請值守的軍士到裏麵通報後,很快傳話讓兩人進去。
裏麵便是知軍日常辦公處理事務的房間,正中是一張極大的書案,書案上一邊堆滿了各種公文簡牘,一邊是筆架硯墨。
毛滂正在案後,似乎剛放下手中的文書。見林武功與秦剛進來,立即起身笑道:“文德此次帶秦小郎過來,可又是什麽好詩詞拿來一讀?”
“學生見過毛知軍。”秦剛立住行禮道:“冒昧來見,隻為高郵災情一事欲有進言。”
“災情?”毛滂聽後很是意外,“哪裏的災情?我怎麽沒有聽聞有報?”
林武功趕緊加以解釋:“知軍可能剛來高郵不久,不知本地地勢。這四鄉之野,唯有高郵城居於最高之地。近來連日降雨,城中排水不暢之處,已有積水出現。秦小郎認為,城外各鄉,地勢更為低窪,恐怕早已有澇災發生,隻是交通阻斷,一時消息未能傳來。”
秦剛補充說道:“昨日學生從武寧鄉秦家莊迴來,看到那裏的河水已經漫出河道,進城的有些路橋也已在水下。而武寧鄉並非高郵最低窪之地。如今下雨又有了一日,其它地方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次高郵周邊鄉下的水災之情已經勢不可免。”
看到毛滂露出了關切的表情後,秦剛略有放心地說道:
“學生當日聽聞知軍談及讀聖賢書者,應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心,深以為然。今日前來,是有災情應急之方略,願向知軍進言。”
毛滂不由地啞然失笑,心裏暗道:果然還是一個冒失小子,其對於水災判定這事,似有幾分道理。隻是要論及之後的災情應對情況,將會涉及到軍、政、民、財等諸多領域的協調與布置,以秦剛目前的這個年紀,能想出有什麽有用可行的方略呢!的確有點說笑了。
不過,之前幾次對他的印象頗佳,自己又是隨性之人,便順口說道:“哦?秦小郎有何方略,說來聽聽!”
秦剛猜得出毛滂內心所想,但並不為之所動,依舊恭敬地說道:“學生以為,高郵此次水災已經不可避免,消息傳來,隻是時日長短問題。當前應對之策,當以五字為準。”
毛滂的眉頭輕輕一挑,但未開口,繼續聽著。
“其一為‘糧’,水災漫田,作物歉收,災後勢必推動糧價上漲。此時當一手整備官倉,一手加緊去周邊購米調糧。如有米價上漲之情,便立即投放市場,平抑糧價。”
災情之後多會關聯糧價波動,此事雖然不為普通讀書人所知曉。但是毛滂想了想,這秦剛出身於商賈之家,對這糧價一事能有知曉,也不算太奇怪,麵目雖無表示,但挺認同。
“其二為‘濟’,水災奪地,屋塌村毀,災後必有大批饑民入城求生。此時當預設營地,多備收容之物。再可召集鄉紳望族,預設粥棚,救濟饑民。”
救濟災民一事,想到不難,但能抓住“預設營地、備收容物以及預設粥棚”這些關鍵點,如果是沒有事先看過學過、甚至是參加過一些救災經驗的人,則是很難說得這麽準備與具體。毛滂心裏已經有了點驚訝。
“其三為‘藥’,水災遍野,死畜生瘴,災後多有瘟疫流行,且饑民聚集,易有傷病,應令城內醫館藥鋪,多備藥草,配合軍中醫官,施藥就醫,以彰天德。”
對醫藥的重視,當然已經超過常人思維,毛滂聽得秦剛思路清晰,娓娓道來,不由地輕輕點頭。
“其四為‘兵’,水災傷民,生計斷絕,災後必有宵小之徒,或鋌而走險、或趁亂打劫,應令駐軍兵力加強巡察,以示威懾,旦有亂象,當以雷霆之力迅而平之。”
“其五為‘導’,水災亂政,疲於善後,災後尋常撫慰問善之舉,如揚湯止沸,於事少補。莫如疏導災民,以工代賑,既解民眾之生計,又起重建家園的功效。”
秦剛將第四、第五點都一一侃侃而談結束後,聽聞的毛林二人竟有點目瞪口呆。
林武功在猜測,莫不是那本《程文匯編》中有某些關於救災賑災的策論文章,被這眼前小子囫圇吞棗地拿到這裏來賣弄了一番?
而毛滂卻深知這些應災之策決非出自現有任何的相關策論,尤其是其講的第五點更是聞所未聞。但是,畢竟他自己也曾在幾個地方有過一些治理經驗,至少是從剛才的表述裏聽起來,還是感覺這些想法不失其理。
“嗯,秦小友的這五字應災之略,聽之確有諸多細致考慮在內。不過救災治災,都是地方大事,須得眾議方可執行。不知能否將其寫成書麵條陳,以便本官以此與眾屬官細細議來呢?”
林武功雖然聽得有點恍惚,此刻卻敏銳地聽出了毛滂此時已經對秦剛改了稱唿。
秦剛就從懷中取出在來之前寫好的東西呈上說:“學生不才,方才所講之言俱在此中,敬請知軍指正。”
毛滂稍感意外,卻想到秦剛剛才對這五字方略講得如此地流暢、如此地具體,那麽事先將此條陳寫好,這也就有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毛滂接過了這張紙,仔細從頭看起,相當於又一次地詳細了解了秦剛所提的這五點,倒是越讀越覺得非常實在具體。便對其點頭並將條陳收好道:“秦小友的拳拳愛鄉之心,細密防災應對之策略,盡在這張紙中。你放心,議事之後,若有施行,個中細節,還會請你來共同參詳,還望你到時不要推辭。”
秦剛見毛滂的態度十分誠懇,自是喜道:“毛知軍但有吩咐,學生一定召之即來。”
毛滂點點頭對林武功說:“文德,你代我送送秦小友,再安排一軍士送他迴去,路上要小心,莫讓冷雨傷到了身子。”
林武功當即應諾著帶了秦剛告退。
走出官廳,便把秦剛拉到一邊,喜道:“方才你所言的水災一事真若被你言中,那你可算是真正入了知軍大人之眼。以後這軍衙,你便是可常來之客,我果真是沒有看錯你啊!”
“還是要謝過教授的推薦之功。”秦剛施禮完,卻轉頭看向廊外淫淫不息的雨簾歎氣道,“若是能有選擇,學生倒情願言過其實,這水災莫要發生才是最好。”
看其臉龐上浮現出來的那層與其年紀極不相稱的憂患之色,林武功不由地在內心裏嘖嘖稱奇。
當下還是按下那份閑心,叫來一名軍士,吩咐他小心護送秦剛迴家之事。
其實秦剛今天進言的五點救災之策,都是後世曆經上千年的實踐經驗所總結而出的至理真言,其實也不指望這時的官員都能讀懂後全部采納,更不指望都會實施到位。
秦剛依舊還是堅持提出這樣的條陳,用意與目的有三:
一是不忍眼睜睜地看著接下來的家鄉災民受苦。不管多少,但凡官府能提前做一些預備之事,多一點救治之物,也是夠多救些生命,讓百姓少一些苦難;
二是感恩於毛滂對其的賞識,希望這些建議能在即將到來的水災應對之策中, 能夠幫助他多收獲一點政績、多挽迴一些不利的影響;
三是希冀以此能夠進入各位地方大佬的視野,尋找在這時代可以改變現有身份地位的一些新機會。
至少,毛滂的反應與態度表示:這一切的努力尚還順利。
梅雨又頑固地延續了兩天才漸漸停止,但是周邊地區的水情果真是開始頻繁報警了。
城西的吏員已來報告:高郵湖的水位線並未因為雨停而停止上升——因為前些天下來的雨水正在通過各條河流持續匯集流向湖中,這種上漲趨勢還會保持好幾天,而今天的湖水就已經越過了往年的警戒線。
幸好有了秦剛的應對條陳在手。
前天毛滂就已召集了軍縣兩級主要的官員,首先就討論了水災發生的可行性,雖然在此之前沒有人來上報,但是當知軍提出這個問題後,大多數的吏員都是在高郵土生土長之人,他們從經驗出發,都一致確認這種可能性極大。
既然有了這個前提,毛滂便順勢提出來提前商議,水災一旦真正發生之後的應對措施。
在大家都沒有太具體的意見之時,毛滂便將這條陳中的五點建議拿出來供大家討論。
都說提想法難、便提意見容易。有了討論的對象,相關意見與決定也很容易形成。對於前麵的四點,其實也是麵對災害後的基本操作,眾人都十分認可,隻是細致商量了一下,具體的分工、具體的順序還有落實的相關標準,算是進展不錯。
當然,對於條陳裏的第五點,為何要疏導災民、還有如何做到疏導災民,包括毛滂自己,都還一時難以想清楚,也就談不上要如何去推行實施,於是暫被擱下。
高郵湖大壩,緊鄰城西不遠之處,已經派出了大量廂軍進行沿線監視,並緊急填補了一些已經發現了的低窪缺損之處。
高郵城也首次是提前在城外預先設置了三處臨時災民收容營,並分配了就近的鄉紳望族安排設立粥棚。
與此同時,在米價剛有變動之前,縣裏的戶曹已經前往揚州去訂購大批的米糧,毛滂也以軍庫空虛及救災事急為由,火速修章數封分別向淮南東路、朝廷戶部加急求援。
以上這些準備工作剛剛展開後不久,來自四方鄉裏的水災消息終於開始陸續傳來:
此次的受災範圍已經擴大了地勢最為低窪的九個鄉,那裏的河水盡數出道,農田盡毀,有半數房屋直接倒塌。水情最嚴重的地方,整個鄉裏都已經是一片汪洋,所有可視之物、俱已淹在水下。
在大水的麵前,各個鄉裏的裏正、輔吏們一無防備、二無手段,唯有向城裏報信求救。
反倒是像秦家莊這樣的,能有地方大戶帶頭,提前作了一些防水的措施,又可帶領低處莊民進行了必要的搬遷與安排,並沒有出現更為糟糕的情況。
天晴後的第二日,進城的道路上已經開始三三兩兩地出現了逃難的災民。
他們雖然躲過了大水的直接衝擊,但是由於田地與房屋都被泡在了水裏,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糧食、牲畜以及家庭財產。在大水未能退去之前,隻能相互結伴,前往地勢稍高的高郵城逃難而來。
隨著第一批災民被安置下來之後,毛滂對於秦剛所提條陳的最後一絲疑慮都完全消除了。他立即加派人手繼續跟進這些具體的安排。
所幸軍縣兩邊官吏們都知應災救災俱是為政的大事,至少在表麵上的各方配合方麵都還算得上順暢。
當越來越多的災民開始向城中湧來時,都被早有準備地分別引入城外已經準備好的三個收容營地,也就避免了這些人盲目湧入城內,對原有的城內秩序也沒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而之前向上申報的救濟糧食與錢款也已經有了迴複消息,部分已經在運送的路上。
這天,聽完下麵官員的匯報,毛滂點點頭後說道:“汝等種種安排,眼下看來甚為得當。但災情應對之事,容不得半點馬虎與錯誤,本官決定親自前往設在城外的幾處災民收容營去巡看一番,各位就請辛苦一點,隨我一同前行。”
下麵人有點意外,但又俱稱知軍辛苦,堪稱官員表率。
毛滂突然想起一事,又說:“大家稍坐片刻,再等一人到來後再出發。”
然後叫過下麵一人,輕聲交待:“速去城東秦家尋秦剛過來,說本官有請。”
底下官員並未聽到具體請誰,雖感奇怪,但也無人提出疑議。
秦剛便坐不住了,他對這個時候的官府預判災情的能力並不抱太高的期望。
畢竟,如果僅僅隻是以住在城裏以及附近的人來看,並不覺得現在會有什麽樣的問題。
整個官府,他也就隻有軍學的林教授還能說得上話。
於是,在細想了一番後,便提筆寫了一篇應災的條陳。然後便匆忙拿了雨傘,決定先去找林教授。
由於連日下雨,軍學這幾天也放了假。秦剛濕了半邊身子趕過來,林武功有點意外。
秦剛簡單說明了來意,林武功聽了後,沉吟了一會兒說道:
“軍衙這幾天的確是沒有做什麽準備。往年的慣例都是要等到底下報了災情,官府才會做一些應對。不過你今天講得也挺有道理,如果能夠提前做一些措施,也是會好過臨時的手忙腳亂。這樣吧,毛知軍對你的印象還不錯,不如我直接帶你去當麵陳述,你看如何?”
“那就有勞林教授了。”
軍衙就在旁邊,林武功帶著秦剛從一邊的東園直接穿過去。
來到軍衙的辦事廳,請值守的軍士到裏麵通報後,很快傳話讓兩人進去。
裏麵便是知軍日常辦公處理事務的房間,正中是一張極大的書案,書案上一邊堆滿了各種公文簡牘,一邊是筆架硯墨。
毛滂正在案後,似乎剛放下手中的文書。見林武功與秦剛進來,立即起身笑道:“文德此次帶秦小郎過來,可又是什麽好詩詞拿來一讀?”
“學生見過毛知軍。”秦剛立住行禮道:“冒昧來見,隻為高郵災情一事欲有進言。”
“災情?”毛滂聽後很是意外,“哪裏的災情?我怎麽沒有聽聞有報?”
林武功趕緊加以解釋:“知軍可能剛來高郵不久,不知本地地勢。這四鄉之野,唯有高郵城居於最高之地。近來連日降雨,城中排水不暢之處,已有積水出現。秦小郎認為,城外各鄉,地勢更為低窪,恐怕早已有澇災發生,隻是交通阻斷,一時消息未能傳來。”
秦剛補充說道:“昨日學生從武寧鄉秦家莊迴來,看到那裏的河水已經漫出河道,進城的有些路橋也已在水下。而武寧鄉並非高郵最低窪之地。如今下雨又有了一日,其它地方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次高郵周邊鄉下的水災之情已經勢不可免。”
看到毛滂露出了關切的表情後,秦剛略有放心地說道:
“學生當日聽聞知軍談及讀聖賢書者,應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心,深以為然。今日前來,是有災情應急之方略,願向知軍進言。”
毛滂不由地啞然失笑,心裏暗道:果然還是一個冒失小子,其對於水災判定這事,似有幾分道理。隻是要論及之後的災情應對情況,將會涉及到軍、政、民、財等諸多領域的協調與布置,以秦剛目前的這個年紀,能想出有什麽有用可行的方略呢!的確有點說笑了。
不過,之前幾次對他的印象頗佳,自己又是隨性之人,便順口說道:“哦?秦小郎有何方略,說來聽聽!”
秦剛猜得出毛滂內心所想,但並不為之所動,依舊恭敬地說道:“學生以為,高郵此次水災已經不可避免,消息傳來,隻是時日長短問題。當前應對之策,當以五字為準。”
毛滂的眉頭輕輕一挑,但未開口,繼續聽著。
“其一為‘糧’,水災漫田,作物歉收,災後勢必推動糧價上漲。此時當一手整備官倉,一手加緊去周邊購米調糧。如有米價上漲之情,便立即投放市場,平抑糧價。”
災情之後多會關聯糧價波動,此事雖然不為普通讀書人所知曉。但是毛滂想了想,這秦剛出身於商賈之家,對這糧價一事能有知曉,也不算太奇怪,麵目雖無表示,但挺認同。
“其二為‘濟’,水災奪地,屋塌村毀,災後必有大批饑民入城求生。此時當預設營地,多備收容之物。再可召集鄉紳望族,預設粥棚,救濟饑民。”
救濟災民一事,想到不難,但能抓住“預設營地、備收容物以及預設粥棚”這些關鍵點,如果是沒有事先看過學過、甚至是參加過一些救災經驗的人,則是很難說得這麽準備與具體。毛滂心裏已經有了點驚訝。
“其三為‘藥’,水災遍野,死畜生瘴,災後多有瘟疫流行,且饑民聚集,易有傷病,應令城內醫館藥鋪,多備藥草,配合軍中醫官,施藥就醫,以彰天德。”
對醫藥的重視,當然已經超過常人思維,毛滂聽得秦剛思路清晰,娓娓道來,不由地輕輕點頭。
“其四為‘兵’,水災傷民,生計斷絕,災後必有宵小之徒,或鋌而走險、或趁亂打劫,應令駐軍兵力加強巡察,以示威懾,旦有亂象,當以雷霆之力迅而平之。”
“其五為‘導’,水災亂政,疲於善後,災後尋常撫慰問善之舉,如揚湯止沸,於事少補。莫如疏導災民,以工代賑,既解民眾之生計,又起重建家園的功效。”
秦剛將第四、第五點都一一侃侃而談結束後,聽聞的毛林二人竟有點目瞪口呆。
林武功在猜測,莫不是那本《程文匯編》中有某些關於救災賑災的策論文章,被這眼前小子囫圇吞棗地拿到這裏來賣弄了一番?
而毛滂卻深知這些應災之策決非出自現有任何的相關策論,尤其是其講的第五點更是聞所未聞。但是,畢竟他自己也曾在幾個地方有過一些治理經驗,至少是從剛才的表述裏聽起來,還是感覺這些想法不失其理。
“嗯,秦小友的這五字應災之略,聽之確有諸多細致考慮在內。不過救災治災,都是地方大事,須得眾議方可執行。不知能否將其寫成書麵條陳,以便本官以此與眾屬官細細議來呢?”
林武功雖然聽得有點恍惚,此刻卻敏銳地聽出了毛滂此時已經對秦剛改了稱唿。
秦剛就從懷中取出在來之前寫好的東西呈上說:“學生不才,方才所講之言俱在此中,敬請知軍指正。”
毛滂稍感意外,卻想到秦剛剛才對這五字方略講得如此地流暢、如此地具體,那麽事先將此條陳寫好,這也就有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毛滂接過了這張紙,仔細從頭看起,相當於又一次地詳細了解了秦剛所提的這五點,倒是越讀越覺得非常實在具體。便對其點頭並將條陳收好道:“秦小友的拳拳愛鄉之心,細密防災應對之策略,盡在這張紙中。你放心,議事之後,若有施行,個中細節,還會請你來共同參詳,還望你到時不要推辭。”
秦剛見毛滂的態度十分誠懇,自是喜道:“毛知軍但有吩咐,學生一定召之即來。”
毛滂點點頭對林武功說:“文德,你代我送送秦小友,再安排一軍士送他迴去,路上要小心,莫讓冷雨傷到了身子。”
林武功當即應諾著帶了秦剛告退。
走出官廳,便把秦剛拉到一邊,喜道:“方才你所言的水災一事真若被你言中,那你可算是真正入了知軍大人之眼。以後這軍衙,你便是可常來之客,我果真是沒有看錯你啊!”
“還是要謝過教授的推薦之功。”秦剛施禮完,卻轉頭看向廊外淫淫不息的雨簾歎氣道,“若是能有選擇,學生倒情願言過其實,這水災莫要發生才是最好。”
看其臉龐上浮現出來的那層與其年紀極不相稱的憂患之色,林武功不由地在內心裏嘖嘖稱奇。
當下還是按下那份閑心,叫來一名軍士,吩咐他小心護送秦剛迴家之事。
其實秦剛今天進言的五點救災之策,都是後世曆經上千年的實踐經驗所總結而出的至理真言,其實也不指望這時的官員都能讀懂後全部采納,更不指望都會實施到位。
秦剛依舊還是堅持提出這樣的條陳,用意與目的有三:
一是不忍眼睜睜地看著接下來的家鄉災民受苦。不管多少,但凡官府能提前做一些預備之事,多一點救治之物,也是夠多救些生命,讓百姓少一些苦難;
二是感恩於毛滂對其的賞識,希望這些建議能在即將到來的水災應對之策中, 能夠幫助他多收獲一點政績、多挽迴一些不利的影響;
三是希冀以此能夠進入各位地方大佬的視野,尋找在這時代可以改變現有身份地位的一些新機會。
至少,毛滂的反應與態度表示:這一切的努力尚還順利。
梅雨又頑固地延續了兩天才漸漸停止,但是周邊地區的水情果真是開始頻繁報警了。
城西的吏員已來報告:高郵湖的水位線並未因為雨停而停止上升——因為前些天下來的雨水正在通過各條河流持續匯集流向湖中,這種上漲趨勢還會保持好幾天,而今天的湖水就已經越過了往年的警戒線。
幸好有了秦剛的應對條陳在手。
前天毛滂就已召集了軍縣兩級主要的官員,首先就討論了水災發生的可行性,雖然在此之前沒有人來上報,但是當知軍提出這個問題後,大多數的吏員都是在高郵土生土長之人,他們從經驗出發,都一致確認這種可能性極大。
既然有了這個前提,毛滂便順勢提出來提前商議,水災一旦真正發生之後的應對措施。
在大家都沒有太具體的意見之時,毛滂便將這條陳中的五點建議拿出來供大家討論。
都說提想法難、便提意見容易。有了討論的對象,相關意見與決定也很容易形成。對於前麵的四點,其實也是麵對災害後的基本操作,眾人都十分認可,隻是細致商量了一下,具體的分工、具體的順序還有落實的相關標準,算是進展不錯。
當然,對於條陳裏的第五點,為何要疏導災民、還有如何做到疏導災民,包括毛滂自己,都還一時難以想清楚,也就談不上要如何去推行實施,於是暫被擱下。
高郵湖大壩,緊鄰城西不遠之處,已經派出了大量廂軍進行沿線監視,並緊急填補了一些已經發現了的低窪缺損之處。
高郵城也首次是提前在城外預先設置了三處臨時災民收容營,並分配了就近的鄉紳望族安排設立粥棚。
與此同時,在米價剛有變動之前,縣裏的戶曹已經前往揚州去訂購大批的米糧,毛滂也以軍庫空虛及救災事急為由,火速修章數封分別向淮南東路、朝廷戶部加急求援。
以上這些準備工作剛剛展開後不久,來自四方鄉裏的水災消息終於開始陸續傳來:
此次的受災範圍已經擴大了地勢最為低窪的九個鄉,那裏的河水盡數出道,農田盡毀,有半數房屋直接倒塌。水情最嚴重的地方,整個鄉裏都已經是一片汪洋,所有可視之物、俱已淹在水下。
在大水的麵前,各個鄉裏的裏正、輔吏們一無防備、二無手段,唯有向城裏報信求救。
反倒是像秦家莊這樣的,能有地方大戶帶頭,提前作了一些防水的措施,又可帶領低處莊民進行了必要的搬遷與安排,並沒有出現更為糟糕的情況。
天晴後的第二日,進城的道路上已經開始三三兩兩地出現了逃難的災民。
他們雖然躲過了大水的直接衝擊,但是由於田地與房屋都被泡在了水裏,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糧食、牲畜以及家庭財產。在大水未能退去之前,隻能相互結伴,前往地勢稍高的高郵城逃難而來。
隨著第一批災民被安置下來之後,毛滂對於秦剛所提條陳的最後一絲疑慮都完全消除了。他立即加派人手繼續跟進這些具體的安排。
所幸軍縣兩邊官吏們都知應災救災俱是為政的大事,至少在表麵上的各方配合方麵都還算得上順暢。
當越來越多的災民開始向城中湧來時,都被早有準備地分別引入城外已經準備好的三個收容營地,也就避免了這些人盲目湧入城內,對原有的城內秩序也沒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而之前向上申報的救濟糧食與錢款也已經有了迴複消息,部分已經在運送的路上。
這天,聽完下麵官員的匯報,毛滂點點頭後說道:“汝等種種安排,眼下看來甚為得當。但災情應對之事,容不得半點馬虎與錯誤,本官決定親自前往設在城外的幾處災民收容營去巡看一番,各位就請辛苦一點,隨我一同前行。”
下麵人有點意外,但又俱稱知軍辛苦,堪稱官員表率。
毛滂突然想起一事,又說:“大家稍坐片刻,再等一人到來後再出發。”
然後叫過下麵一人,輕聲交待:“速去城東秦家尋秦剛過來,說本官有請。”
底下官員並未聽到具體請誰,雖感奇怪,但也無人提出疑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