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詩會的,是與夏知縣一同過來的陳主簿,為了避免被修城牆的事情記恨牽連,他與夏知縣兩人對於毛知軍的所有事情非常積極。
他先低聲征詢了毛滂幾句意見之後,便站起來對眾人說道:
“本次端陽詩會,是以詩會友,以詩賀節,當是我高郵文壇之一盛事。各位學子,可以端陽佳節為主題,詩詞不限。為避免大家久等,便以一柱香為時限。”
“所作詩詞收上來後,由在下當眾誦念,然後便請知軍、知縣與軍學的三位教授為評審,各以甲乙丙丁四等進行評定,最終如有相同評分者,再請毛知軍作最後定奪。”
說完,便有小吏分頭準備,有點香計時的,也有拿過若幹筆墨紙張過來的。如有學子招手示意,便會有人給送去。
既然來參加這個詩會,肯定是有不少人提前作了準備而來的,而剛才宣布的比賽主題就是圍繞著端陽來寫,這一點應該是大多數人都能事先猜得到的。
所以一開始便就有人直接招手要紙筆,說明他們都是之前已經準備好了的,此時隻需要將記住的內容默下就行。
張徠也是第一批要過紙筆開始書寫的。
也有些人是在現場開始低頭苦想,過了些許時間後,也開始要來紙筆進行書寫。
林武功、馬倫還有秦規,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向了秦剛那邊。但是卻隻見他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坐在那裏,看不出有參加比試的意思,但也看不出有任何不想參加的神情。
毛滂隨著林武功的眼神,也注意到了坐在那裏的一個學子,看著此人的年齡,猜想八成就是之前提及過的秦剛,卻仍然因其年輕稚嫩的臉龐而暗吃了一驚:能寫出“為賦新詩強說愁”、又能發明神物水泥的,竟然就是這位貌不驚人的年輕人?
而此時的秦剛,他的內心其實真的很糾結,雖然知道抄詩可以有助於自己快速走進上層人士、尤其是今天這些當權官員的眼中,但是有過上次的經曆之後,他更擔心一著不慎,未必能夠守得住抄來詩詞的盛名。
所以,他在心底默想了好幾首後代詩人與端午相關的詩詞,仍然是拿不定最後的主意。
一柱香也燃過了大半,現場已有十多名學子交上了自己完成的作品。
還有一些人要來了紙筆後,卻寫寫停停,苦思冥想斟酌著最終對於一些字詞的使用。
堂內的眾人,大多都將精力集中在寫詩作詞的過程中。隻有那些已經寫好、或者放棄了比賽的人,會關注到,此時的屋外,突然天氣開始有了變化,先是陣陣大風吹過,天色慢慢地陰沉了下來,轉而便開始落起了一陣急雨。
從堂內看出去,就在對麵的的高台之上,此時正盛放著的一叢芍藥花,先是曆經大風的吹動,卻依舊傲然挺立著自己的身骨,陣陣雨點落下,卻沒有絲毫的頹敗之勢,反倒在風雨洗禮下,去除了身上原先沾染著的塵土,此時反倒顯得顏色更加燦爛,花姿分外妖嬈。
在場的除了學子之外,便是本地的名士以及各家學堂裏的夫子,雖然他們不必去參加比試,但也多在關注與自己有關係的後輩或者是自己的學生,希望他們不能錯過這次名揚鄉梓的難得機會。
而看到一直盯著堂外風雨而發呆的秦剛,林武功等人的心情不由地暗自發急:這孩子,這個時候發什麽愣啊!難不成是不想比試了嗎?又或者是臨場缺了急智麽?
再看看計算時間的那一柱香,已經基本快要燃到最後了。
正當林武功要十分遺憾地長歎一口氣時,秦剛卻像是突然迴過神來一樣,招了招手,一邊的小吏立刻便給他送去了紙筆。
然後,秦剛不慌不忙地鋪平白紙,深唿吸了兩下,便刷刷刷地開始落筆,行筆十分流暢,一氣嗬成,顯然紙上的文字是方才已在他的胸中一次性地醞釀完畢。
沒多久,秦剛便已寫完,對著紙麵仔細看了看,再小心地對著吹了吹,待得看到墨跡幹後,便交給一旁等待的小吏。
此時,燃香已基本接近尾端,剩下來的少數三四人也差不多在最後的時間裏完成了書寫。
隨著又是一聲悠長的鍾磬聲,宣布了學子們的作詩時間結束。
陳主簿點頭檢視了一番後,起身說道:“今天的端陽詩會,在場的學子們一共交上詩作共計二十八篇。接下來,就由在下按照交上來的順序,逐一進行當眾誦讀。由在座的各位賞聽。然後,便請毛知軍、夏知縣及各位教授評出等級。”
眾人皆拍掌稱好。
首先誦讀的是一位軍學學生作的五言律詩,寫得算是中規中矩,平仄對仗比較工整,韻腳也挑不出太多的毛病,聽得出應該是早有準備的作品。
很快陳主簿看過了評審各位給出的結果,宣布:“第一篇作品的作者是季東陽,他的詩作的得分是,一甲四乙!”
這名叫季東陽的學生顯然對這個評分十分滿意,一臉興奮地向周圍人點頭。
有人議論:“有了一個甲,應該是有希望去競爭彩頭獎品的吧!”
不過也有人底下腹議:“搞不好這個甲等就是哪個教他的教授給的吧。”
接著下麵誦讀的作品,有詩,也有詞。
從評分結果來看,各位考評官員對於甲等與丁等這兩個等級都比較慎重。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極少給甲等。同樣,隻要是還過得去的,也不太會給丁等。
差不多能有十幾篇作品被誦讀,大多數的作品都會得到乙等與丙等的評分。而截止當前,最好的成績還隻是一個“兩甲三乙”,而第一個叫季東陽的一甲四乙的作品還能排在第三名。
接下來陳主簿念出的作品,令張徠十分緊張激動,因為這篇正是他提交的作品。
在被馬先生通知要參加本次詩會後,他並沒有去找先前的那位師爺,而是自己翻遍了家裏收藏的詩詞典籍,苦熬了兩天夜晚,反複推敲思考,準備好了兩篇詩詞,而其中有一篇恰好就是以端陽節為題。
反正他也明白,自己在這一柱香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出更好的詩作,索性也就第一時間將準備好的作品默寫了出來。要不是在默寫的過程中,還分神關注了一會兒默坐在身旁的秦剛,他可能交得還會更早一點。
在陳主簿誦讀完他的作品後,張徠聽到了來自周圍人群中的一些讚揚聲,他不由地更加緊張地看著主桌上的幾位評審官員的反應。
不一會兒,陳主簿麵帶喜色地通報:“剛才詞作的作者是張徠,他的最終成績是:三甲兩乙!”
“三甲啊!”張徠顯然有點激動,這應該算是到目前為止的最好成績了吧!他還下意識地偷眼看了一下同桌的秦剛,雖然沒有從他臉上看出什麽特別的反應,但是自己心中的得意與暢快感覺仍然是難以言表的。
眾人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很不錯啊,能有三個甲啊,這次詩會的詩魁該是這個人了吧!”
也有人不以為然:“我聽著一般,就算評審給了這麽高的分。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半的作品沒讀呢!”
“也是,後麵說不定還會有四個甲呢!”
……
接下來,又是一篇篇的作品過去,隻多了兩篇“兩甲”作品。
隻是秦剛的作品一直沒有讀到,張徠內心的焦慮與緊張之感也在不住地增長——畢竟是看到了他在最後的時刻上交了作品,到底能否最終得分超得過自己的三甲呢?
除此之外,評審官員中的林武功也是頗為期待。
倒是台下的馬倫比較淡定,因為對於他來說,自己已經有一個學生張徠暫居第一了,後麵的人越來越少,這詩會的前幾名彩頭是一定拿到,接下來隻是看秦剛能否給自己再來一個錦上添花的驚喜了。
終於,陳主簿打開眼前的一張紙,習慣性掃了一下,頓時就覺眼前一亮,他雖然看到了學生的名字,但是按照規矩還是要先誦讀詩詞的內容,大家都在等著。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題目為《風雨端陽》”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餘容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四句念完,在場的有一半人都愣住了。
林武功憑著直覺就知道,這一定是秦剛所作。
絕句雖然隻有四句,很短,但卻比八句的律詩難寫。
前麵這些學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未有特別高的分數給出,就是因為他們的詩詞,太注重於格式與韻律,也就是所謂的為了寫詩而寫詩。
而眼前的這首詩就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起文就是準確地抓住了今天、尤其是剛才的氣候突變的那個時刻,並以“風雨端陽”之由起筆。
所以,它寫的不是任何一個其它的端陽,而隻是今天的這個特殊的、有著風雨交織的端陽節。
其次,詩詞是用來詠誌的,並非隻是簡單單純地抒發感情。端陽節紀念屈原大夫,前麵也多有學生提到。可是要紀念屈原的什麽呢?他們都沒提到,甚至未必清楚。
隻有這首詩,卻準確地提煉出屈原在投水前“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悲劇人生特質。
再者,詩詞需要考究作者對於字詞句的運用功底,但更需要能有臨場激發的托物靈感。第一句的風雨與晦冥的天氣,是剛才眾人皆有感受。而第三句所提到的餘容,正是此時眾人從堂中看出去便能見到那叢芍藥花的別稱。餘容(芍藥)在笑作者,同時也是在笑我們眾人啊!
最後,又別出心裁地將不喝酒的陶淵明請出,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於屈原偉大人格與內心追求的無限懷念。
片刻寧靜之後,便有數人輕歎“好詩”。主桌上的幾名評審官也在彼此相視,卻又默契地低頭寫下評級。
結果送去後,陳主簿有點興奮,又反複將五張結果再看了兩遍,才激動地宣布:“剛才誦讀的七言絕句的作者是秦剛,他的最終得分是……五甲!”
“嘩”堂內的眾人都沸騰了。這可是“五甲”啊,說明是五個評審官全部給了甲等的評價,也是到現在為止的唯一一個全甲作品。
而此時,最激動的人與最失落的人,居然都是與秦剛一桌。
最激動的是他另外的兩個同學,一個勁地向別人指著秦剛說,“就是他,秦剛是我們學堂的同學。”
而最失落的莫過於張徠了,隨著一篇篇詩作的評分出來,他的“三甲兩乙”已經穩居第一的位置好長時間了,眼看就要結束,卻突然跳出來了一個“五甲”的作品,而且這個“五甲”的獲得者居然還是秦剛。
主桌的幾位評審官裏,聽到姓名後的毛滂與林武功都有一種“果然是他”的表情,另外三人則相對反應一般。
夏歸厚拱手道:“這是本次詩會的第一首‘全甲’詩作,是否能請毛知軍給我們評點一二啊?”
其他人都露出了非常期待的表情。
毛滂微微一笑,站起身來,對眾人道:“此詩先看格律,對仗工整、平仄得當,起承轉合也已深得其法。這是其一。”
“寫端陽的詩,從紀念屈原入題本屬常規手法。但此詩反而以景入手,以情思人,以人明誌,以誌抒懷。文思精巧,環環相扣,這是其二。”
“詩詞之道,非無病生吟,當能說出詩人的胸懷與誌向,此詩末句的‘無酒獨醒’之境界,本官亦是十分向往啊,這是其三。”
“綜上三者,本官以為能給甲等之評定,汝等以為然?”
眾人一起拱手稱道:“毛知軍高見!且一言以蔽之,我等深以為然。”
五甲作品既出,餘下的幾篇自然也就沒有了懸念。
最後陳主簿稍稍整理了一下所有的評分結果,宣布了本次詩會的前六名獲彩頭的學子。
每宣讀一個人的名字,該學子就站起向眾人行禮。除了張徠以外,其他四人即使沒能獲得詩會詩魁,但也算是進了前列,入了在場官老爺們的法眼,又能拿了獎勵的彩頭,都是自已十分滿意的了。
秦剛寫下的這首端陽絕句,其實是元末明初詩人貝瓊的作品。當時正好因堂外風雨乍起,秦剛腦中靈光一閃,便想了該詩的首句。然後在第三句時,原詩寫的是海榴花,此時在東園,目力所及,自然沒有看到海榴花,入眼的那處高台上,卻芍藥盛豔,當然要應景修改一下。隻是為了音韻,思量用了芍藥的一個別名餘容,倒也十分妥帖。
貝瓊的詩風溫厚而高秀,也算元末明初之時的領袖文壇之人,拿出他的詩來與一群初學學子比試,自然收獲的是鶴立雞群式的效果了。
而張徠雖然惱怒而沮喪,其實他輸得並不冤。
他先低聲征詢了毛滂幾句意見之後,便站起來對眾人說道:
“本次端陽詩會,是以詩會友,以詩賀節,當是我高郵文壇之一盛事。各位學子,可以端陽佳節為主題,詩詞不限。為避免大家久等,便以一柱香為時限。”
“所作詩詞收上來後,由在下當眾誦念,然後便請知軍、知縣與軍學的三位教授為評審,各以甲乙丙丁四等進行評定,最終如有相同評分者,再請毛知軍作最後定奪。”
說完,便有小吏分頭準備,有點香計時的,也有拿過若幹筆墨紙張過來的。如有學子招手示意,便會有人給送去。
既然來參加這個詩會,肯定是有不少人提前作了準備而來的,而剛才宣布的比賽主題就是圍繞著端陽來寫,這一點應該是大多數人都能事先猜得到的。
所以一開始便就有人直接招手要紙筆,說明他們都是之前已經準備好了的,此時隻需要將記住的內容默下就行。
張徠也是第一批要過紙筆開始書寫的。
也有些人是在現場開始低頭苦想,過了些許時間後,也開始要來紙筆進行書寫。
林武功、馬倫還有秦規,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向了秦剛那邊。但是卻隻見他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坐在那裏,看不出有參加比試的意思,但也看不出有任何不想參加的神情。
毛滂隨著林武功的眼神,也注意到了坐在那裏的一個學子,看著此人的年齡,猜想八成就是之前提及過的秦剛,卻仍然因其年輕稚嫩的臉龐而暗吃了一驚:能寫出“為賦新詩強說愁”、又能發明神物水泥的,竟然就是這位貌不驚人的年輕人?
而此時的秦剛,他的內心其實真的很糾結,雖然知道抄詩可以有助於自己快速走進上層人士、尤其是今天這些當權官員的眼中,但是有過上次的經曆之後,他更擔心一著不慎,未必能夠守得住抄來詩詞的盛名。
所以,他在心底默想了好幾首後代詩人與端午相關的詩詞,仍然是拿不定最後的主意。
一柱香也燃過了大半,現場已有十多名學子交上了自己完成的作品。
還有一些人要來了紙筆後,卻寫寫停停,苦思冥想斟酌著最終對於一些字詞的使用。
堂內的眾人,大多都將精力集中在寫詩作詞的過程中。隻有那些已經寫好、或者放棄了比賽的人,會關注到,此時的屋外,突然天氣開始有了變化,先是陣陣大風吹過,天色慢慢地陰沉了下來,轉而便開始落起了一陣急雨。
從堂內看出去,就在對麵的的高台之上,此時正盛放著的一叢芍藥花,先是曆經大風的吹動,卻依舊傲然挺立著自己的身骨,陣陣雨點落下,卻沒有絲毫的頹敗之勢,反倒在風雨洗禮下,去除了身上原先沾染著的塵土,此時反倒顯得顏色更加燦爛,花姿分外妖嬈。
在場的除了學子之外,便是本地的名士以及各家學堂裏的夫子,雖然他們不必去參加比試,但也多在關注與自己有關係的後輩或者是自己的學生,希望他們不能錯過這次名揚鄉梓的難得機會。
而看到一直盯著堂外風雨而發呆的秦剛,林武功等人的心情不由地暗自發急:這孩子,這個時候發什麽愣啊!難不成是不想比試了嗎?又或者是臨場缺了急智麽?
再看看計算時間的那一柱香,已經基本快要燃到最後了。
正當林武功要十分遺憾地長歎一口氣時,秦剛卻像是突然迴過神來一樣,招了招手,一邊的小吏立刻便給他送去了紙筆。
然後,秦剛不慌不忙地鋪平白紙,深唿吸了兩下,便刷刷刷地開始落筆,行筆十分流暢,一氣嗬成,顯然紙上的文字是方才已在他的胸中一次性地醞釀完畢。
沒多久,秦剛便已寫完,對著紙麵仔細看了看,再小心地對著吹了吹,待得看到墨跡幹後,便交給一旁等待的小吏。
此時,燃香已基本接近尾端,剩下來的少數三四人也差不多在最後的時間裏完成了書寫。
隨著又是一聲悠長的鍾磬聲,宣布了學子們的作詩時間結束。
陳主簿點頭檢視了一番後,起身說道:“今天的端陽詩會,在場的學子們一共交上詩作共計二十八篇。接下來,就由在下按照交上來的順序,逐一進行當眾誦讀。由在座的各位賞聽。然後,便請毛知軍、夏知縣及各位教授評出等級。”
眾人皆拍掌稱好。
首先誦讀的是一位軍學學生作的五言律詩,寫得算是中規中矩,平仄對仗比較工整,韻腳也挑不出太多的毛病,聽得出應該是早有準備的作品。
很快陳主簿看過了評審各位給出的結果,宣布:“第一篇作品的作者是季東陽,他的詩作的得分是,一甲四乙!”
這名叫季東陽的學生顯然對這個評分十分滿意,一臉興奮地向周圍人點頭。
有人議論:“有了一個甲,應該是有希望去競爭彩頭獎品的吧!”
不過也有人底下腹議:“搞不好這個甲等就是哪個教他的教授給的吧。”
接著下麵誦讀的作品,有詩,也有詞。
從評分結果來看,各位考評官員對於甲等與丁等這兩個等級都比較慎重。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極少給甲等。同樣,隻要是還過得去的,也不太會給丁等。
差不多能有十幾篇作品被誦讀,大多數的作品都會得到乙等與丙等的評分。而截止當前,最好的成績還隻是一個“兩甲三乙”,而第一個叫季東陽的一甲四乙的作品還能排在第三名。
接下來陳主簿念出的作品,令張徠十分緊張激動,因為這篇正是他提交的作品。
在被馬先生通知要參加本次詩會後,他並沒有去找先前的那位師爺,而是自己翻遍了家裏收藏的詩詞典籍,苦熬了兩天夜晚,反複推敲思考,準備好了兩篇詩詞,而其中有一篇恰好就是以端陽節為題。
反正他也明白,自己在這一柱香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出更好的詩作,索性也就第一時間將準備好的作品默寫了出來。要不是在默寫的過程中,還分神關注了一會兒默坐在身旁的秦剛,他可能交得還會更早一點。
在陳主簿誦讀完他的作品後,張徠聽到了來自周圍人群中的一些讚揚聲,他不由地更加緊張地看著主桌上的幾位評審官員的反應。
不一會兒,陳主簿麵帶喜色地通報:“剛才詞作的作者是張徠,他的最終成績是:三甲兩乙!”
“三甲啊!”張徠顯然有點激動,這應該算是到目前為止的最好成績了吧!他還下意識地偷眼看了一下同桌的秦剛,雖然沒有從他臉上看出什麽特別的反應,但是自己心中的得意與暢快感覺仍然是難以言表的。
眾人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很不錯啊,能有三個甲啊,這次詩會的詩魁該是這個人了吧!”
也有人不以為然:“我聽著一般,就算評審給了這麽高的分。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半的作品沒讀呢!”
“也是,後麵說不定還會有四個甲呢!”
……
接下來,又是一篇篇的作品過去,隻多了兩篇“兩甲”作品。
隻是秦剛的作品一直沒有讀到,張徠內心的焦慮與緊張之感也在不住地增長——畢竟是看到了他在最後的時刻上交了作品,到底能否最終得分超得過自己的三甲呢?
除此之外,評審官員中的林武功也是頗為期待。
倒是台下的馬倫比較淡定,因為對於他來說,自己已經有一個學生張徠暫居第一了,後麵的人越來越少,這詩會的前幾名彩頭是一定拿到,接下來隻是看秦剛能否給自己再來一個錦上添花的驚喜了。
終於,陳主簿打開眼前的一張紙,習慣性掃了一下,頓時就覺眼前一亮,他雖然看到了學生的名字,但是按照規矩還是要先誦讀詩詞的內容,大家都在等著。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題目為《風雨端陽》”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餘容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四句念完,在場的有一半人都愣住了。
林武功憑著直覺就知道,這一定是秦剛所作。
絕句雖然隻有四句,很短,但卻比八句的律詩難寫。
前麵這些學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未有特別高的分數給出,就是因為他們的詩詞,太注重於格式與韻律,也就是所謂的為了寫詩而寫詩。
而眼前的這首詩就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起文就是準確地抓住了今天、尤其是剛才的氣候突變的那個時刻,並以“風雨端陽”之由起筆。
所以,它寫的不是任何一個其它的端陽,而隻是今天的這個特殊的、有著風雨交織的端陽節。
其次,詩詞是用來詠誌的,並非隻是簡單單純地抒發感情。端陽節紀念屈原大夫,前麵也多有學生提到。可是要紀念屈原的什麽呢?他們都沒提到,甚至未必清楚。
隻有這首詩,卻準確地提煉出屈原在投水前“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悲劇人生特質。
再者,詩詞需要考究作者對於字詞句的運用功底,但更需要能有臨場激發的托物靈感。第一句的風雨與晦冥的天氣,是剛才眾人皆有感受。而第三句所提到的餘容,正是此時眾人從堂中看出去便能見到那叢芍藥花的別稱。餘容(芍藥)在笑作者,同時也是在笑我們眾人啊!
最後,又別出心裁地將不喝酒的陶淵明請出,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於屈原偉大人格與內心追求的無限懷念。
片刻寧靜之後,便有數人輕歎“好詩”。主桌上的幾名評審官也在彼此相視,卻又默契地低頭寫下評級。
結果送去後,陳主簿有點興奮,又反複將五張結果再看了兩遍,才激動地宣布:“剛才誦讀的七言絕句的作者是秦剛,他的最終得分是……五甲!”
“嘩”堂內的眾人都沸騰了。這可是“五甲”啊,說明是五個評審官全部給了甲等的評價,也是到現在為止的唯一一個全甲作品。
而此時,最激動的人與最失落的人,居然都是與秦剛一桌。
最激動的是他另外的兩個同學,一個勁地向別人指著秦剛說,“就是他,秦剛是我們學堂的同學。”
而最失落的莫過於張徠了,隨著一篇篇詩作的評分出來,他的“三甲兩乙”已經穩居第一的位置好長時間了,眼看就要結束,卻突然跳出來了一個“五甲”的作品,而且這個“五甲”的獲得者居然還是秦剛。
主桌的幾位評審官裏,聽到姓名後的毛滂與林武功都有一種“果然是他”的表情,另外三人則相對反應一般。
夏歸厚拱手道:“這是本次詩會的第一首‘全甲’詩作,是否能請毛知軍給我們評點一二啊?”
其他人都露出了非常期待的表情。
毛滂微微一笑,站起身來,對眾人道:“此詩先看格律,對仗工整、平仄得當,起承轉合也已深得其法。這是其一。”
“寫端陽的詩,從紀念屈原入題本屬常規手法。但此詩反而以景入手,以情思人,以人明誌,以誌抒懷。文思精巧,環環相扣,這是其二。”
“詩詞之道,非無病生吟,當能說出詩人的胸懷與誌向,此詩末句的‘無酒獨醒’之境界,本官亦是十分向往啊,這是其三。”
“綜上三者,本官以為能給甲等之評定,汝等以為然?”
眾人一起拱手稱道:“毛知軍高見!且一言以蔽之,我等深以為然。”
五甲作品既出,餘下的幾篇自然也就沒有了懸念。
最後陳主簿稍稍整理了一下所有的評分結果,宣布了本次詩會的前六名獲彩頭的學子。
每宣讀一個人的名字,該學子就站起向眾人行禮。除了張徠以外,其他四人即使沒能獲得詩會詩魁,但也算是進了前列,入了在場官老爺們的法眼,又能拿了獎勵的彩頭,都是自已十分滿意的了。
秦剛寫下的這首端陽絕句,其實是元末明初詩人貝瓊的作品。當時正好因堂外風雨乍起,秦剛腦中靈光一閃,便想了該詩的首句。然後在第三句時,原詩寫的是海榴花,此時在東園,目力所及,自然沒有看到海榴花,入眼的那處高台上,卻芍藥盛豔,當然要應景修改一下。隻是為了音韻,思量用了芍藥的一個別名餘容,倒也十分妥帖。
貝瓊的詩風溫厚而高秀,也算元末明初之時的領袖文壇之人,拿出他的詩來與一群初學學子比試,自然收獲的是鶴立雞群式的效果了。
而張徠雖然惱怒而沮喪,其實他輸得並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