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滂立即不加推卻地當眾宣讀了對秦家莊以及其它五家人的表彰與賞賜,反正這些銀子又不是要他來出。
隨後他更關心的便是眼前這城牆磚塊之間粘連的水泥。
在聽聞高郵已由這六家聯合成立了水泥聯合會社,正在大批量地生產的時候,他不禁大聲叫好,並對秦規說:
“少泉,好事啊。我看這水泥之物,雖然如你等所說,生產並不太難,但它必將是一件利國利軍的重要之器。你等可願將其配方獻予朝廷?本官一定上書給秦家莊請功請賞。”
在知道毛滂要來知高郵軍後,秦剛就和秦規通過氣。
原本大家就很清楚,水泥的生產無法做到完全保密,這麽多作坊,早晚配方都會泄露出去,還不如趁著毛滂到任之際,將配方上獻朝廷,不但順水給了一個人情,更是可以將這一塊的收益最大化。
秦規迴過“願意”之後,想想又開口道:“容草民迴稟知軍,其實這水泥的配方是我莊的二掌事秦剛所研究出來,所有功勞賞賜都不敢冒領。我等幾個家族現已對此產業投入不少錢財進行生產,隻是乞求朝廷能夠為我們幾家保留特許生產的權力。”
這段話的後半句是秦剛所教,而前半句則是秦規與秦察商量後特意提出的。
“好說好說。”毛滂一口答應後,對於聽到秦剛這個名字感覺有點陌生,便問:“這秦剛可是莊上哪位叔伯家的族弟?”
“並非族親,隻是同宗之人。”秦規含糊帶過。
毛滂隨後又興致盎然地去了附近的一家水泥作坊,觀看了後更是感慨良多。
一迴到軍府裏,便立即親筆撰寫奏章,描述了他的親眼所見:修繕後的高郵城牆,磚石緊密、刀紮不進,水潑不侵,蓋因使用了水泥這一神奇之物所致。
而水泥的生產,利用的又是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成本低廉,生產簡單,如果一旦得以推廣開來,水泥將會徹底改變我大宋王朝邊境城寨的防禦能力,更是可以應用於修路築壩,建房架橋等建設之用。
奏章中更是提到:高郵學子秦剛潛心研究並發明了水泥,為了報效國家,與高郵秦、崔、馬、孫、夏、賈六家共同願意將配方工藝獻給朝廷,理應給予嘉獎。
奏章中最後提出:朝廷將水泥列為軍國重物之後,希望能夠體恤高郵的這幾家為此投入的錢財成本,能夠允許他們繼續生產並經營此物,以示朝廷仁愛之心。
毛滂心有所感,筆下自然洋洋灑灑,一份寫得花團錦簇的奏章片刻就已寫就,便隨手交予手下人說:“用我官印,再附上水泥的配方、用法以及樣品若幹,加急送往京城。”
“秦剛。”寫完奏章之後,毛滂默念了幾次這個名字,聽秦規說不過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商人之子,卻能被秦家莊的秦三叔聘為二掌事,真是個不一般的人啊。
次日,毛滂還得接見本地各個官員的拜見。
從軍衙到縣衙,這樣的拜見往往會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也是大宋官場的慣例,新任地方官得借此熟悉當地的官吏,了解地方的政情。而下麵的官吏也可設法與上官拉近關係。
上午最先安排的是軍學官員,毛滂素以詩詞文學著稱,辦學教育一事自然在他的眼中極為看重。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林武功在國子監時,也曾與毛滂有過一麵之緣,很早就送來了拜帖,毛知軍自然是優先安排見麵的。
高郵軍學的規模不大,之前每年取解的名額大約是二十多名,保持在軍學讀書的也就五十名左右,所以除了林武功是國子監委派而來的正式教授外,還有之前軍府長吏從本地文人中推薦來的兩名兼職教授。
毛滂今天沒有穿官服,以示對各位到訪教授的親近。所以他一開口就說:
“毛某素聞高郵位處楚揚之間,地據江淮之勝,鄉人多好談儒,名賢高士輩出。今天與三位皆是文友會麵,不論上下級關係,還望三位不要拘禮。”
林武功等人頓覺心中一暖,看來這位毛知軍還是我們文人中的表率啊,趕緊稱謝:“毛知軍禮賢下士,實是高郵文壇之福分。”
毛滂擺擺手,說道:“都說了今天沒有什麽知軍,大家不妨叫我表字澤民就好。今天請各位過來,就是想聽聽大家對於地方教育的一些看法。不管是學生開蒙學習的,還是士子取解考試的,以及軍學要怎麽發展的,都可以拿出來講講。”
幾人相視看看,終於感受到毛滂的真心與誠意,便不再客氣推托,各自講起了來之前就準備好的話題。
有提議毛滂本人來軍學能給學生偶爾講講課,最好是詩詞歌賦方麵的;
也有提出目前軍學的學田數量不夠,如遇災年歉收則難以維持學校開支;
還有建議可以在縣裏新建縣學,以便形成多層次教學;
林武功則是重點介紹了今年準備參加秋季取解試的學生情況,其中有意地提到了秦剛,說此子不僅之前學業優異,今年開始學習策論寫作後,文筆甚佳,並且觀點頗有見地。最後還提到了他所作的那半闕《醜奴兒》。
這是毛滂第二次聽到秦剛之名,重點又聽了林武功所轉述的詞句後,反複吟誦了幾次之後,也禁不住擊椅稱讚:
“好一句‘為賦新詩強說愁’。不瞞各位,毛某昨日剛為此子發明的修城水泥一事而上報了朝廷,此次再聽聞到了他的佳詞好句,心裏是不勝歡喜啊!如此一個有為有才之學子,我可是真的想見他一見!”
林武功本就是想把秦剛推出來,見到這次刻意的推薦起了效果,便順勢提議:“正好後日就是端陽日,澤民兄既有此愛才之心,我想不如以我軍學之名辦一場‘端陽詩會’,邀四鄉名士一聚見證,再讓高郵各家學堂派出優秀學子參加比試,豈不是美事一樁!”
毛滂欣然同意。
新來的知軍喜文重教,令軍學三人倍感鼓舞,況且這次端陽詩會,僅以毛滂的詩詞之盛名參加,必然將是傳諸四方的文壇佳話,大家迴去便趕緊籌劃準備起來。
林武功特別給馬倫帶話,囑咐其除了他自己帶頭參加以外,選派的學生中一定要帶上秦剛。
端陽節到了。
早在幾天前,小妹就開始吵著要包角黍吃,一開始秦剛還沒聽懂,再聽之後才明白:角黍就是宋時的粽子,此時多用的是菰葉而不是之後的箬葉,裏麵包的也都是黍米而不是之後的糯米,所以都還叫它角黍。而後世習慣的用箬葉包糯米而成的粽子要到元、明才會逐漸出現。
秦剛突然想到,張家積壓的那麽一大批的糯米,要是能推遲個一兩百年,大家開始習慣用糯米包粽子的話,估計也能趁此機會脫困啊。但是,如今,哈哈!
角黍多為家中女人包製,並會用於鄰裏間的相互饋送,街坊知道秦家缺少當家的女人,早就有人給他家送了一些過來。而秦福也以自家的鹹鴨蛋迴贈。
秦家莊也送來了許多菖蒲,還有莊裏婦人用艾草編製的虎頭冠,當然這些都是可以放於秦家雜貨鋪裏售賣,老百姓過端陽節時,都需要買些迴去作辟邪之用的。
秦剛看到大家還有係彩線打絡子的習俗,便又讓談建去莊上尋手巧之人,打出了數百隻彩線織成的小網兜,其中裝上鹹鴨蛋與雙黃鹹鴨蛋,掛在店鋪裏,又是引來好一批搶購的生意。
由此開始,端陽節裏買鹹蛋彩絡子便成了新習俗。
到了午後,秦剛穿戴整齊,便前往城裏的軍學赴會。
還沒走近,就看到附近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都是讀書人。年長的多半都是本地的文人名士。
年輕的人中,要麽是在軍學裏讀書的貢生,要麽就是像他一樣由各家學堂推薦來的優秀學子。
秦剛拿著夫子給的請帖給看門人驗過後,便第二次踏進了這所學府。
進去後便有人指引,直接離開了原先通向學舍的主道,而是拐向朝西的小徑,穿過一道門洞,居然就來到隔壁的東園。
走進去,隻見園中植被披榛斬莽,窺幽睨勝,煞有格調。然後便看見有一排高大廳房,大約十間有二,中間最為開闊,上有匾書“時燕”二字。
這端陽詩會便是辦在這時燕堂中,堂中放得下近十張圓桌,桌上置有一些茶水果點。除了正中的主桌之位尚還空著之外,其餘八九張桌子都陸續已坐了人。
其中有一桌裏坐了自己的老師馬倫,其他各人應該是其他學堂的夫子。
秦剛趕緊走過去給自己的夫子行禮。馬倫微微點了點頭,指著過去的第二桌說:“趕緊過去坐下吧,你的幾位同窗都早到了。”
秦剛再次行禮後,便走了過去。
這次詩會,林教授給了馬倫四個學生的名額,當然也包括了張徠,畢竟他的學業一向還是不錯的。隻是此時的他,卻顯得精神困頓,無精打彩。
秦剛不由地心裏一笑,這才多大的挫折啊。
坐下後,大家便相互低聲問好,也有人在猜測接下來詩會的情況而小聲地交流。
不一會兒,除了主桌之外的各桌人都到得差不多了,這裏麵,秦剛除了自己的夫子、同學之外,認識的不多。當然,其中還看到了秦規,想想也對,人家當初也是過了取解試去京城參加過幾次省試的。
這時,就聽到門外傳來一陣的嘈雜,又迅速安靜下來,然後就聽到有人揚聲叫道:“毛知軍到!”
堂內眾人頓時一陣議論,來之前大部分人可是不知道新任知軍也要參加這次詩會的。
隻見門口一片人影晃動,走在中間的一人大約三四十歲的模樣,麵容瘦削,身姿卻有些挺拔,正是知軍毛滂。
後麵跟著的是軍學教授林武功、知縣夏歸厚以及其他一些官員。
在場的所有人都紛紛站起行禮。
毛滂顯得十分高興,一路走來,對著眾人微微點頭示意,最後走到主桌前後,又擺了擺手,示意大家都坐下後,才自己落了座。
此時,眾人隻聽角落裏傳來“咚”地一聲鍾磬之音,堂內迅速地安靜了下來。
林武功清了清嗓子,麵對大家宣布:
“端陽佳節,原是我等學文之人,緬懷屈原大夫胸懷明誌、心係天下的文人風骨與愛國情操的日子。今天又正逢我地毛知軍到任履新,聽聞我等辦此端陽詩會,便撥冗前來,一則褒揚我高郵興教尊文之風,二則勉勵來此眾優秀學子勤奮讀書,三則也是與民同樂,共度端陽。”
眾人聽了,齊聲喝彩。林武功便轉過身,請知軍毛滂來為大家說幾句。
毛滂顯然很善於把控這樣的場合,他頗有風度地環視四周,緩緩開了口:
“本官初來高郵,卻早已聽聞此地人傑地靈,文風斐然。本朝先有孫龍圖,後有秦淮海,都是文章達天下、詩詞名四海的名士。我在京中與少遊兄交好,常言希望能有機會到此地一遊,時至今日,終於得償所願。”
“我等皆讀聖賢之書,也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所以,看到在座的各位莘莘學子,本官似乎看到了高郵文脈的傳承發揚之希望,所以今天聽說軍學林教授邀本地學子來此賽詩比詞,甚為高興。在此本官將拿出白銀二十兩、還有一本開封集賢書坊刻印的《程文匯編》專為各位學子之作設個彩頭,以資鼓勵。”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白銀二十兩固然吸引人,但令大家心動的卻是提到的那本《程文匯編》。
宋代科舉考試,曾經有一個非常個性的決定:就是為了杜絕每次考試之後有可能會對成績與試卷出現的爭議,就在成績一旦公布後,立即將所有試卷當眾銷毀。直接斷了那些可能出現的“考鬧”現象。
當然,這一做法的負麵作用就是,宋代的科舉,從來沒有正式的試卷可以流傳下來。就連當朝的考生,也沒有辦法看到那些曾經中舉的前輩們的考卷範本進行學習。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便有書局請動了像範仲淹、歐陽修、蘇軾這樣的科舉名家,請他們擬作了各種“程文”,匯編刻版成書。
在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中,《程文匯編》這本書便成了科舉考試學子們的寶書。即使在京城,往往也是一本難求。
所以,就連原本隻打算過來打打醬油、聽聽看看的秦剛也對這本書頗為心動。
夏歸厚趕緊起身說:“難得毛知軍對我高郵學子嗬護倍至,在下身為知縣,也願呈以白銀十兩,添益彩頭,以彰今日詩會之優秀學子。”
“下官願添五兩。”
……
不一會兒,毛滂所提議的學子詩詞比試的獎金數,便升至白銀五十五兩。還是林武功出來建議,毛知軍的彩頭作為第一名的獎勵。其他官員拿出來的錢分成十兩兩份,五兩三份,分別用來獎勵第二至六名。
眾人皆稱妥當,毛滂對此也頗為滿意。
隨後他更關心的便是眼前這城牆磚塊之間粘連的水泥。
在聽聞高郵已由這六家聯合成立了水泥聯合會社,正在大批量地生產的時候,他不禁大聲叫好,並對秦規說:
“少泉,好事啊。我看這水泥之物,雖然如你等所說,生產並不太難,但它必將是一件利國利軍的重要之器。你等可願將其配方獻予朝廷?本官一定上書給秦家莊請功請賞。”
在知道毛滂要來知高郵軍後,秦剛就和秦規通過氣。
原本大家就很清楚,水泥的生產無法做到完全保密,這麽多作坊,早晚配方都會泄露出去,還不如趁著毛滂到任之際,將配方上獻朝廷,不但順水給了一個人情,更是可以將這一塊的收益最大化。
秦規迴過“願意”之後,想想又開口道:“容草民迴稟知軍,其實這水泥的配方是我莊的二掌事秦剛所研究出來,所有功勞賞賜都不敢冒領。我等幾個家族現已對此產業投入不少錢財進行生產,隻是乞求朝廷能夠為我們幾家保留特許生產的權力。”
這段話的後半句是秦剛所教,而前半句則是秦規與秦察商量後特意提出的。
“好說好說。”毛滂一口答應後,對於聽到秦剛這個名字感覺有點陌生,便問:“這秦剛可是莊上哪位叔伯家的族弟?”
“並非族親,隻是同宗之人。”秦規含糊帶過。
毛滂隨後又興致盎然地去了附近的一家水泥作坊,觀看了後更是感慨良多。
一迴到軍府裏,便立即親筆撰寫奏章,描述了他的親眼所見:修繕後的高郵城牆,磚石緊密、刀紮不進,水潑不侵,蓋因使用了水泥這一神奇之物所致。
而水泥的生產,利用的又是隨處可見的尋常之物,成本低廉,生產簡單,如果一旦得以推廣開來,水泥將會徹底改變我大宋王朝邊境城寨的防禦能力,更是可以應用於修路築壩,建房架橋等建設之用。
奏章中更是提到:高郵學子秦剛潛心研究並發明了水泥,為了報效國家,與高郵秦、崔、馬、孫、夏、賈六家共同願意將配方工藝獻給朝廷,理應給予嘉獎。
奏章中最後提出:朝廷將水泥列為軍國重物之後,希望能夠體恤高郵的這幾家為此投入的錢財成本,能夠允許他們繼續生產並經營此物,以示朝廷仁愛之心。
毛滂心有所感,筆下自然洋洋灑灑,一份寫得花團錦簇的奏章片刻就已寫就,便隨手交予手下人說:“用我官印,再附上水泥的配方、用法以及樣品若幹,加急送往京城。”
“秦剛。”寫完奏章之後,毛滂默念了幾次這個名字,聽秦規說不過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商人之子,卻能被秦家莊的秦三叔聘為二掌事,真是個不一般的人啊。
次日,毛滂還得接見本地各個官員的拜見。
從軍衙到縣衙,這樣的拜見往往會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也是大宋官場的慣例,新任地方官得借此熟悉當地的官吏,了解地方的政情。而下麵的官吏也可設法與上官拉近關係。
上午最先安排的是軍學官員,毛滂素以詩詞文學著稱,辦學教育一事自然在他的眼中極為看重。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林武功在國子監時,也曾與毛滂有過一麵之緣,很早就送來了拜帖,毛知軍自然是優先安排見麵的。
高郵軍學的規模不大,之前每年取解的名額大約是二十多名,保持在軍學讀書的也就五十名左右,所以除了林武功是國子監委派而來的正式教授外,還有之前軍府長吏從本地文人中推薦來的兩名兼職教授。
毛滂今天沒有穿官服,以示對各位到訪教授的親近。所以他一開口就說:
“毛某素聞高郵位處楚揚之間,地據江淮之勝,鄉人多好談儒,名賢高士輩出。今天與三位皆是文友會麵,不論上下級關係,還望三位不要拘禮。”
林武功等人頓覺心中一暖,看來這位毛知軍還是我們文人中的表率啊,趕緊稱謝:“毛知軍禮賢下士,實是高郵文壇之福分。”
毛滂擺擺手,說道:“都說了今天沒有什麽知軍,大家不妨叫我表字澤民就好。今天請各位過來,就是想聽聽大家對於地方教育的一些看法。不管是學生開蒙學習的,還是士子取解考試的,以及軍學要怎麽發展的,都可以拿出來講講。”
幾人相視看看,終於感受到毛滂的真心與誠意,便不再客氣推托,各自講起了來之前就準備好的話題。
有提議毛滂本人來軍學能給學生偶爾講講課,最好是詩詞歌賦方麵的;
也有提出目前軍學的學田數量不夠,如遇災年歉收則難以維持學校開支;
還有建議可以在縣裏新建縣學,以便形成多層次教學;
林武功則是重點介紹了今年準備參加秋季取解試的學生情況,其中有意地提到了秦剛,說此子不僅之前學業優異,今年開始學習策論寫作後,文筆甚佳,並且觀點頗有見地。最後還提到了他所作的那半闕《醜奴兒》。
這是毛滂第二次聽到秦剛之名,重點又聽了林武功所轉述的詞句後,反複吟誦了幾次之後,也禁不住擊椅稱讚:
“好一句‘為賦新詩強說愁’。不瞞各位,毛某昨日剛為此子發明的修城水泥一事而上報了朝廷,此次再聽聞到了他的佳詞好句,心裏是不勝歡喜啊!如此一個有為有才之學子,我可是真的想見他一見!”
林武功本就是想把秦剛推出來,見到這次刻意的推薦起了效果,便順勢提議:“正好後日就是端陽日,澤民兄既有此愛才之心,我想不如以我軍學之名辦一場‘端陽詩會’,邀四鄉名士一聚見證,再讓高郵各家學堂派出優秀學子參加比試,豈不是美事一樁!”
毛滂欣然同意。
新來的知軍喜文重教,令軍學三人倍感鼓舞,況且這次端陽詩會,僅以毛滂的詩詞之盛名參加,必然將是傳諸四方的文壇佳話,大家迴去便趕緊籌劃準備起來。
林武功特別給馬倫帶話,囑咐其除了他自己帶頭參加以外,選派的學生中一定要帶上秦剛。
端陽節到了。
早在幾天前,小妹就開始吵著要包角黍吃,一開始秦剛還沒聽懂,再聽之後才明白:角黍就是宋時的粽子,此時多用的是菰葉而不是之後的箬葉,裏麵包的也都是黍米而不是之後的糯米,所以都還叫它角黍。而後世習慣的用箬葉包糯米而成的粽子要到元、明才會逐漸出現。
秦剛突然想到,張家積壓的那麽一大批的糯米,要是能推遲個一兩百年,大家開始習慣用糯米包粽子的話,估計也能趁此機會脫困啊。但是,如今,哈哈!
角黍多為家中女人包製,並會用於鄰裏間的相互饋送,街坊知道秦家缺少當家的女人,早就有人給他家送了一些過來。而秦福也以自家的鹹鴨蛋迴贈。
秦家莊也送來了許多菖蒲,還有莊裏婦人用艾草編製的虎頭冠,當然這些都是可以放於秦家雜貨鋪裏售賣,老百姓過端陽節時,都需要買些迴去作辟邪之用的。
秦剛看到大家還有係彩線打絡子的習俗,便又讓談建去莊上尋手巧之人,打出了數百隻彩線織成的小網兜,其中裝上鹹鴨蛋與雙黃鹹鴨蛋,掛在店鋪裏,又是引來好一批搶購的生意。
由此開始,端陽節裏買鹹蛋彩絡子便成了新習俗。
到了午後,秦剛穿戴整齊,便前往城裏的軍學赴會。
還沒走近,就看到附近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都是讀書人。年長的多半都是本地的文人名士。
年輕的人中,要麽是在軍學裏讀書的貢生,要麽就是像他一樣由各家學堂推薦來的優秀學子。
秦剛拿著夫子給的請帖給看門人驗過後,便第二次踏進了這所學府。
進去後便有人指引,直接離開了原先通向學舍的主道,而是拐向朝西的小徑,穿過一道門洞,居然就來到隔壁的東園。
走進去,隻見園中植被披榛斬莽,窺幽睨勝,煞有格調。然後便看見有一排高大廳房,大約十間有二,中間最為開闊,上有匾書“時燕”二字。
這端陽詩會便是辦在這時燕堂中,堂中放得下近十張圓桌,桌上置有一些茶水果點。除了正中的主桌之位尚還空著之外,其餘八九張桌子都陸續已坐了人。
其中有一桌裏坐了自己的老師馬倫,其他各人應該是其他學堂的夫子。
秦剛趕緊走過去給自己的夫子行禮。馬倫微微點了點頭,指著過去的第二桌說:“趕緊過去坐下吧,你的幾位同窗都早到了。”
秦剛再次行禮後,便走了過去。
這次詩會,林教授給了馬倫四個學生的名額,當然也包括了張徠,畢竟他的學業一向還是不錯的。隻是此時的他,卻顯得精神困頓,無精打彩。
秦剛不由地心裏一笑,這才多大的挫折啊。
坐下後,大家便相互低聲問好,也有人在猜測接下來詩會的情況而小聲地交流。
不一會兒,除了主桌之外的各桌人都到得差不多了,這裏麵,秦剛除了自己的夫子、同學之外,認識的不多。當然,其中還看到了秦規,想想也對,人家當初也是過了取解試去京城參加過幾次省試的。
這時,就聽到門外傳來一陣的嘈雜,又迅速安靜下來,然後就聽到有人揚聲叫道:“毛知軍到!”
堂內眾人頓時一陣議論,來之前大部分人可是不知道新任知軍也要參加這次詩會的。
隻見門口一片人影晃動,走在中間的一人大約三四十歲的模樣,麵容瘦削,身姿卻有些挺拔,正是知軍毛滂。
後麵跟著的是軍學教授林武功、知縣夏歸厚以及其他一些官員。
在場的所有人都紛紛站起行禮。
毛滂顯得十分高興,一路走來,對著眾人微微點頭示意,最後走到主桌前後,又擺了擺手,示意大家都坐下後,才自己落了座。
此時,眾人隻聽角落裏傳來“咚”地一聲鍾磬之音,堂內迅速地安靜了下來。
林武功清了清嗓子,麵對大家宣布:
“端陽佳節,原是我等學文之人,緬懷屈原大夫胸懷明誌、心係天下的文人風骨與愛國情操的日子。今天又正逢我地毛知軍到任履新,聽聞我等辦此端陽詩會,便撥冗前來,一則褒揚我高郵興教尊文之風,二則勉勵來此眾優秀學子勤奮讀書,三則也是與民同樂,共度端陽。”
眾人聽了,齊聲喝彩。林武功便轉過身,請知軍毛滂來為大家說幾句。
毛滂顯然很善於把控這樣的場合,他頗有風度地環視四周,緩緩開了口:
“本官初來高郵,卻早已聽聞此地人傑地靈,文風斐然。本朝先有孫龍圖,後有秦淮海,都是文章達天下、詩詞名四海的名士。我在京中與少遊兄交好,常言希望能有機會到此地一遊,時至今日,終於得償所願。”
“我等皆讀聖賢之書,也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所以,看到在座的各位莘莘學子,本官似乎看到了高郵文脈的傳承發揚之希望,所以今天聽說軍學林教授邀本地學子來此賽詩比詞,甚為高興。在此本官將拿出白銀二十兩、還有一本開封集賢書坊刻印的《程文匯編》專為各位學子之作設個彩頭,以資鼓勵。”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白銀二十兩固然吸引人,但令大家心動的卻是提到的那本《程文匯編》。
宋代科舉考試,曾經有一個非常個性的決定:就是為了杜絕每次考試之後有可能會對成績與試卷出現的爭議,就在成績一旦公布後,立即將所有試卷當眾銷毀。直接斷了那些可能出現的“考鬧”現象。
當然,這一做法的負麵作用就是,宋代的科舉,從來沒有正式的試卷可以流傳下來。就連當朝的考生,也沒有辦法看到那些曾經中舉的前輩們的考卷範本進行學習。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便有書局請動了像範仲淹、歐陽修、蘇軾這樣的科舉名家,請他們擬作了各種“程文”,匯編刻版成書。
在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中,《程文匯編》這本書便成了科舉考試學子們的寶書。即使在京城,往往也是一本難求。
所以,就連原本隻打算過來打打醬油、聽聽看看的秦剛也對這本書頗為心動。
夏歸厚趕緊起身說:“難得毛知軍對我高郵學子嗬護倍至,在下身為知縣,也願呈以白銀十兩,添益彩頭,以彰今日詩會之優秀學子。”
“下官願添五兩。”
……
不一會兒,毛滂所提議的學子詩詞比試的獎金數,便升至白銀五十五兩。還是林武功出來建議,毛知軍的彩頭作為第一名的獎勵。其他官員拿出來的錢分成十兩兩份,五兩三份,分別用來獎勵第二至六名。
眾人皆稱妥當,毛滂對此也頗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