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部分地區,因為實施農業減稅政策,導致最大的稅收,來源於商稅,可北方商業才剛剛起步,稅收實在有限,甚至還不如華夏遠洋貿易公司跑一趟的利潤多。


    南方農業與商業正在穩步發展,可發展同樣需要投資,這些年賺取的利潤,因為李鴻飛上台大搞基礎建設,已經讓史可法意識到了財政危機。


    最重要的是,李鴻飛還想要官府牽頭,投資鐵路項目,史可法一時間哪裏拿得出那麽多錢?


    “僅半年時間,華夏遠洋貿易公司便出海三次,算上這一迴,共計支付關稅五百萬兩白銀,累計純利潤兩千萬兩。”司徒燕拿著賬本,一五一十地向在場官員匯報道。


    除了第一趟出關,因為販賣的是軍火,有朝廷特批的免關稅政策之外,司徒燕的船隊每次進出,都要支付近百萬兩白銀的關稅。


    受運載能力及產量限製,船隊一次出海的利潤最多隻有一千三百萬兩白銀左右,算上購買爪哇當地礦產,以及支付寶山船廠尾款之外,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半年時間,賺取了將近兩千萬兩白銀的純利潤。


    “半年五百萬稅收,一年豈不是一千萬?都抵得上沿海一個省份的總稅收了!”有人感歎道。


    “關鍵是這利潤可怕,如果朝廷率領艦隊出海,一年可抵半個國庫的稅收啊!”史可法則看到了另一麵。


    朝廷率艦隊出海,自然不需要經過關稅這道繁瑣事宜,單單商業這一塊,半年賺取五千萬,還真不是不可能的。


    關稅隻是毛毛雨,真正賺錢的,還是經商的利潤,雖然朝廷不會與民爭利,但這要看什麽情況下,出海遠洋,沒有武力護衛根本不行,朝廷就算什麽生意都不做,單單派遣艦隊護航,收取“保護費”,那也是一筆十分可觀的利潤。


    “可是大家別忘了,我大明雖然資源豐富,但茶葉、瓷器、絲綢這類物資產能有限,堪堪夠供應國內,一年哪有那麽多東西出口番邦?而且番邦人口稀疏,購買能力也不是無限的,頭兩年或許行情較好,之後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啊!”也有人提出異議。


    他的擔憂沒錯,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僅僅采購了兩次民間商品(第一次是販賣軍火),就令沿海地區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價格大幅上漲,甚至茶葉達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


    還有一個番邦購買力的問題,也屬於事實,鄭芝龍第一批民間商品運抵三寶壟時,差點賠在手裏。


    畢竟南洋這些年被歐洲人不斷掠奪,根本沒有多少財力購買大明的高消費品了。


    當初朝廷下令禁海,其實也有利潤越來越稀薄的原因,開海賺不到錢,反而要花費重金養一支龐大艦隊,當然趕到不劃算。


    “我就不明白,為什麽遠在萬裏之遙的西洋人,能在南洋撈到銀子,而我們大明盡在直尺,卻擔心賠錢?”李鴻飛反問道。


    “西洋蠻夷隻懂掠奪,竭澤而漁,鬧得南洋諸地民不聊生,我泱泱大國怎可與之丘貉!”有人反駁道。


    好吧,還是儒家思想作祟,西洋人殖民南洋各地,大明官員並非不清楚,隻是他們不願學習西洋人那一套而已。


    “是我大明百姓重要,還是南洋番夷重要?”李鴻飛反問道。


    “這.........”


    一眾大臣說不出話來了。


    如果想要開海賺錢,必然會損害南洋諸島當地人的利益,但同時也能帶給大明百姓豐厚的利益,孰重孰輕,大家都不是傻子。


    “我們如今也算是開海了,若是隻做港口通商,將航運風險交給番夷,同樣也會給大明百姓帶來利益,如果進行遠洋,這其中未知太多,一個不小心,有些商人很可能血本無歸的。”史可法說道。


    他並不反對開海,隻是擔心本國商人出海,會發生意外。


    在史可法看來,寧可將運輸這部分的利潤,交由西洋人,也不想因為朝廷鼓勵開海,讓沿海老百姓冒這麽大風險。


    “沒有風險哪來迴報,開海最大的利潤便是運輸,將這一塊交給西洋人,我們還賺什麽?況且,我大明水師是幹嘛的?就是用來保護海外僑民利益的!”李鴻飛義正言辭道。


    華夏遠洋貿易公司這半年賺取的利潤,甚至超過了以往沿海一年出口總利潤的兩倍,其中的大頭就是承擔遠洋風險所帶來的巨額利潤。


    更何況還有南洋礦產資源這塊大蛋糕,如何能讓李鴻飛放棄?


    他不僅不會放棄南洋,等到大明水師恢複昔日鼎盛之後,更是會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跟大西洋,歐洲人能劫掠亞洲,亞洲人為何不能去劫掠殖民歐洲?


    史可法考慮良久,最終詢問道:“李大人想要我們國會怎麽做?”


    “抓緊時間通過大明水師軍費預算,並鼓勵商人逐步走出國門,即便南洋如今局勢不穩,我們也可以先從倭國、琉球這些地方開始。”李鴻飛迴答道。


    三權分立就是這點不好,李定國早就將軍費預算上報國會了,可因為大明水師編製較大,而且需要大量增添新艦,國會卻認為這根本不符合大明當前國情,所以對水師軍費一拖再拖。


    不過這點也不能怪史可法,以如今大明水師的力量,近海防禦基本沒有絲毫問題,他理所當然的將財政傾斜於振興地方經濟,其次便是陸軍上麵,對水師軍費那是能拖則托。


    隻是李鴻飛拖不起,海軍建設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進入全火器時代的海軍,無論“海上馬車夫”荷蘭人,還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他們的近代海軍都經曆了幾百年的沉澱與累積。


    在一百多年前,明朝水師或許世界第一,可短短幾十年時間裏,明朝已經被西歐國家迎頭趕上,如今好不容易憑借蒸汽戰船再次超越了一丟丟,若是就此停滯不前,要不了多久,西方將再次超越東方。


    蒸汽機已經問世好幾年,西洋人雖然還不能弄清楚蒸汽戰船的原理,可礦用,工業用的蒸汽機,已經在大明普及,歐洲人真要摸清楚蒸汽機製造原理並非難事。


    一旦蒸汽機傳入歐洲,以這個時期瘋狂興起的,對科學探索的熱潮,誰知道會發生什麽樣的化學反應?


    既然李鴻飛率先發起了工業革命,那麽就必須不斷往前走,“怪獸”已經放出來,如果不能馴服,遲早要被它“咬死”,就好比當年的黑火藥,國人用來放煙花,人家卻用來造槍造炮,以至於明朝後期,還不得不從國外引進更加先進的火炮。


    “說得倒是輕巧,兩支遠洋艦隊全部換裝蒸汽戰船,這麽一大筆開支,錢從哪裏來?”史可法沒好氣道。


    李定國的費報表上可是寫得清清楚楚,單大明水師這一項,三年內國會就要撥款足足五千萬兩白銀,相當於全國半年稅收總和了。


    “我也知道你為難,這樣吧,你們可以借款。”李鴻飛順勢拋出另一個話題。


    他此番炫富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國會盡早通過大明水師軍費撥款,讓大明水師早日形成戰鬥力,擺脫近海製約,前往南洋、印度洋甚至是大西洋,與歐洲人爭奪製海權。


    第二個目的,就是為了剛成立沒多久的銀行,拉攏客戶,而這個“客戶”,就是大明官府。


    “借款?跟誰借?”史可法被搞糊塗了。


    他不清楚李鴻飛又是玩的哪一出,這大明開國至今,找誰借過錢?


    何況以前皇帝富有天下,整個大明都是皇帝的,需要錢,增稅就行了,最不濟,也是找商賈富戶進行攤派,哪會用到“借”這個字?


    而且朝廷如今需要的,可不是一兩百萬的小錢,而是五千萬兩白銀的軍費,甚至五千萬還算少的,如果真能借,史可法借款一億兩白銀都不嫌多。


    “自然是跟新成立的華夏國際銀行(簡稱華夏銀行)借款,利息不高,年利率百分之五,因為是朝廷借錢,信譽自然有保證,所以給的最高借貸額度三千萬兩白銀,為期五年,朝廷可用上海、香港兩地五年關稅做抵押。”李鴻飛開始向一眾官員介紹起來...........


    銀行是李鴻飛一早就想搞的項目了,可惜朝廷最近幾年常年征戰,國庫基本沒有餘錢,根本撐不起銀行這個金融巨獸。


    此次鄭芝龍率領艦隊三下南洋,賺取了兩千多萬兩白銀,加上從爪哇購買的幾坐現成銀礦跟金礦,以及李鴻飛當初改革之時,結識的不少商賈巨富,開設銀行的本金似乎足夠了。


    隨後以李鴻飛的名義牽頭,司徒燕、鄭芝龍、周福仁、蘇定河等幾位商界富賈,開始了組建銀行的工作。


    周家以前就在蘇州經營錢莊,雖然後來重心轉向蘇州重工,但他的錢莊產業還是交給家人打理,雖然投不了多少現銀,但管理方麵算得上是熟手了。


    而司徒燕自然不必說,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前身就是漕幫,加上一百艘屬於漕幫的蒸汽戰船,明麵上司徒燕占了公司八成股份,鄭芝龍僅僅占據兩成,所以這半年賺取的錢財,司徒燕可以分到一千六百萬兩白銀(礦產另算)。


    加上漕幫原本的家業,拿出兩千萬兩現銀都不成問題。


    鄭芝龍同樣不是省油的燈,鄭家在福建經營多年,早就是紅頂商人級別,財富甚至比早幾年的國庫還要豐厚,雖然鄭芝龍這幾年收斂了不少,但隱藏的財富還是相當驚人的。


    最終,周福仁以技術入股,並投資六百萬兩白銀,占據華夏銀行兩成股份。


    司徒燕以一千八百萬兩白銀入股,占據華夏銀行四成股份(其中有李鴻飛的原因在裏麵)。


    鄭芝龍以兩千萬兩白銀入股,占據華夏銀行四成股份。


    剩餘兩成,則被一些與李鴻飛交好的商人給瓜分..........


    華夏銀行總部位於香港,初始資金便接近五千萬兩白銀,其資金雄厚程度,絲毫不比國庫差多少,借貸給朝廷三千萬兩白銀,屬於輕輕鬆鬆的事情。


    三千萬兩白銀,按照百分之五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一百五十萬兩白銀,華夏銀行賺了錢,朝廷也能用這筆貸款,緩解經濟壓力,加快全國的經濟發展。


    李鴻飛也不怕朝廷借錢不還,他自己可是內閣首府,如果國會真敢幹這個齷齪事,他有權要求立馬解散國會。


    “才借三千萬?”史可法撇撇嘴。


    弄明白華夏銀行的作用後,史可法忽然覺得,找對方借錢也不是不可以,畢竟現在時代不同了,國家到處都在改革,甚至連皇帝都不在掌權了(國會正在擬定的新《大明律》,已經開始做明文規定了,今後皇帝大多數權力都將被削減,皇帝隻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朝廷找民間企業借錢又有何不可?


    總比增加賦稅,強令商賈富紳攤派,搞得民怨沸騰來得強吧。


    史可法如今唯一不滿的,就是華夏銀行隻借款三千萬,按照他的想法,一次性借個五千萬,如今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


    “對,隻有三千萬,畢竟華夏銀行還要做其它借貸生意,而且朝廷借的這三千萬中,必須要拿出兩千萬,作為大明水師軍費,畢竟你們是以強化大明水師為理由進行的借貸。”李鴻飛迴答道。


    朝廷現在到處都要錢,國會那幫代表,又來自各行各業,一個個都想為自己這一行業謀福利,萬一將這筆錢全部挪作它用,那李鴻飛還不哭死。


    五千萬水師軍費,按計劃是三年付清,所以李鴻飛也沒有做得太絕,給史可法留了一千萬,既能加速國會通過軍費預算,又能讓朝廷拉下“臉皮”,找華夏銀行貸款。


    “這個........朝廷借錢,需要些什麽步驟?就隻是用關稅做抵押嗎?”史可法已經心動了。


    官府找民間借貸,畢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很多事情,還得由李鴻飛解釋流程。


    上海與香港兩地的關稅,一年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原本上海居多,香港最近一年才開始做大,還有上升空間),就算朝廷還不起錢,這五年關稅也足夠償還華夏銀行的本息了。


    “除了關稅,還有借款憑證,朝廷借款,需要出具左右丞相以及皇上的印章,並昭告天下方能生效!”李鴻飛一臉惡寒道。


    “什麽!還要昭告天下???”史可法有些難為情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