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明官府借錢養兵,而且還昭告天下,估計也就李鴻飛想得出來。


    “李夢迴你休要哐我,借錢哪有如此大張旗鼓的,私底下走個程序就可以了。”史可法竟然學會了變通。


    關鍵他不希望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為官一任,最在乎的還是百姓口碑。


    尤其是剛剛“兵變”沒多久,而且大規模戰爭以及結束的情況下,國家反而沒錢了,這讓老百姓作何感想?


    “輿論方麵,交由我負責,畢竟我也是大明官員。”李鴻飛大義凜然道。


    其實將官府借錢養兵昭告天下沒什麽不好的,雖然會揭露出朝廷目前財政困難,但卻從另一方麵,告訴老百姓一個利好消息:官府寧願借錢,也不願再過多盤剝底層的老百姓。


    隻要輿論導向運作得當,那百姓對現任執政內閣的認可程度會更高。


    不管願不願意,李鴻飛已經將這些人強行拉上了一輛戰車,第一任執政黨受百姓愛戴的程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華夏的政治形態。


    “你小子給老朽交個底,究竟還憋著什麽壞,不讓我弄清楚其中緣由,這貸款的口子絕對不會開。”史可法打破砂鍋問到底。


    對於一心“求穩”的大臣來說,這個所謂的“輿論炒作”根本不具備吸引力。


    財政部有錢,就玩大點,沒錢就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即使不進行“輿論炒作”,經曆過時間沉澱後,百姓最終還是會正確選擇,根本犯不著為了快速聚攏民心,而實施這個冒險的“炒作”方式。


    “小子我怎麽可能憋著壞呢?這是好事,一旦運作得當,隻要官府不失去“信譽”,那大明今後基本不會出現,重大的財政危機了。”李鴻飛開始慢慢解釋道...........


    原來此番李鴻飛不就是想讓朝廷,表現出足夠的“親民”,更是想要讓朝廷借此建立“借貸信用”。


    倘若朝廷能從這次與民間的“公開”借貸之中,保證足夠的信譽,讓民間資本認為借錢給朝廷“有利可圖”,那麽將來朝廷再次出現財政赤字時,即使沒有華夏銀行出手,朝廷向民間借貸,也會十分順暢。


    市場經濟最重要的體現便在於貨幣的流通,然而除了沿海部分商人,大明境內大多數百姓的思想,還處於屯田聚財的階段。


    大量錢幣被埋在土裏,藏在家裏,又或者變成固定資產,市場經濟如何振興得起來。


    指望這些老百姓短時間內改變思想是不可能的,讓貨幣流通的唯一辦法,就是國家出手幹預。


    老百姓不花錢,但埋在地裏也不能錢生錢,如果將財富借給國家來運作,等到一定年限,就能收取本金與利息,那麽隻有官府信譽夠好,相信老百姓絕對不會拒絕。


    “集資”,這個在後世常用的理財手段,如今這個時代不是沒有,但基本都是“非法”的,官府以前沒有在意這其中的利弊,但李鴻飛不會輕易放棄。


    此外,李鴻飛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對外殖民戰爭.............


    明朝不會輕易對外發動戰爭,因為打仗就意味著耗費國力,民不聊生,可如果實施“戰爭債券”讓全國老百姓能享受到“戰爭紅利”呢?


    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旦上下一心,共同開動這頭戰爭巨獸,那麽,如今世界,誰能抵擋?


    沒錯,李鴻飛效仿的,根本不是所謂的英國君主立憲製,反倒更像是明治維新過後的,“日本軍國主義”製度。


    納粹,日本人,因為國土麵積小,人口資源都有限,自然玩不轉軍國主義那一套。


    但大明有這個能力,成吉思汗陵能通過陸路,幹到歐洲多瑙河,作為覆滅元朝的大明,自然也能通過水路,打造全新的日不落帝國!


    “你想通過戰爭掠奪,讓天下百姓致富?”史可法一臉不可思議。


    這個主意太瘋狂了。


    戰爭掠奪,自古就是北方蠻夷慣用手段,我泱泱天朝如何能效仿蠻夷?


    況且就算是效仿,那也要有掠奪對象啊!


    無論是北方蠻夷,還是南洋土著,這些家夥全都是窮鬼,大明出兵一次,別說掠奪,甚至可能連軍費都賺不迴來,說不定看到對方可憐,心一軟,再打賞個幾百萬兩白銀賑災,那可真是虧大了。


    窮人搶劫富人,哪怕隻奪走一半的財物,也能讓這個窮人瞬間爆富,因為這個窮人之前本就是一無所有。


    富人搶劫窮人,哪怕奪走了對方的全部,富人除了浪費大把賺錢時間外,根本不會增添任何財富,還是因為這個窮人之前本就是一無所有。


    曆代中原王朝不願輕啟戰端就是這樣,打了你沒好處不說,還平白惹一身騷,更是耽擱了國內的生產與發展。


    “不不不,我們是文明大國,自然不會輕易發動戰爭,我們要做的是資源掠奪,與貨物傾銷。”李鴻飛難得文雅了一把。


    其實說白了,這做法與鄭芝龍在爪哇的手段一模一樣。


    利用大明資金的優勢,傾銷商品的同時,奪取對方的礦產資源,然後花費少量錢財,雇傭當地人開采本國礦產,供養大明百姓。


    “如果當地政權反對呢?”史可法雖然意識到了答案,但還是忍不住問道。


    “那就打到他們不敢反對為止!”李鴻飛冷冷地說道。


    既然是資源掠奪,就不可能和平進行,武力是成功掠奪的最終保證。


    而窮兵黷武又容易動搖國本,所以又迴到了最初的話題“戰爭紅利”,如果朝廷不打算挪用國庫中,原本用於基礎建設的錢財發動戰爭,那就要汲取民間資本注入,朝廷出兵,百姓出錢,“搶”來的財物,按比例分配。


    當然,能玩得起“戰爭遊戲”的,隻能是擁有一定實力的財閥,對底層老百姓沒有多少影響。


    國內民生不會受到影響,財閥多年囤積的錢財,也被投入“市場”享受紅利,可謂是一舉多得。


    “需要多少軍隊?”史可法說道。


    “前期隻在南洋與印度洋地區行動,一支六萬人左右的艦隊即可。”李鴻飛說道。


    六萬人的龐大艦隊,估計整個西歐國家,在遠東地區的軍隊數量總和也不過如此。


    “這個款,我們貸了,國會那邊我會盡力說服,不過聖上那邊就..........”史可法心動了。


    “聖上那邊交給我,開疆擴土,威震四夷,相信聖上不會拒絕。”李鴻飛很有信心。


    “話說你讓朝廷公開這份貸款協議,並不僅僅隻是剛才這點打算吧?你可是個不吃虧的主,這些東西雖然誘人,你本人或者說是華夏銀行,卻沒有得到絲毫好處。”雖然被李鴻飛繞了一大堆,但史可法最終還是沒有忘記這茬。


    華夏銀行貸款三千萬給朝廷,最大的好處似乎隻有每年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利息。


    至於百姓認可,大明水師發展壯大,朝廷全麵開海,資源掠奪,戰爭紅利等等,這些貌似都不能讓華夏銀行獲得實際好處。


    甚至貸款事件如果不公開,華夏銀行與朝廷暗地裏合作,上麵那些最終利潤,由朝廷與華夏銀行兩家分,華夏銀行賺到的利潤,遠不是放貸所能比擬的。


    史可法不相信華夏銀行是善堂...........


    “目的自然是有的,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華夏銀行的財力,有與朝廷平等合作的實力,其在業內的聲譽,是任何錢莊都無法比擬的。”李鴻飛笑著說道。


    “還有呢?”


    “還有很多,不過還在摸索階段,等到合適的時機,自然會透露給右相大人。”李鴻飛說道。


    李鴻飛的計劃確實很大膽,不過首先華夏銀行要有足夠的實力,而能與朝廷平等合作,已經證明了華夏銀行的實力。


    接下來,自然是做任何一家銀行都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印錢.............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明代金屬貨幣的主體。


    至於紙幣的主體則更簡單,明代官方隻通行過一種紙幣——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倒不是它有多麽堅挺,而是明朝隻發行了這一種)。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紙幣。


    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隻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迴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因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


    也就是說,明朝政府玩紙幣玩了一年就玩不下去了,這比幾百年前,宋朝的紙幣“交子”,通行整個亞洲,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金屬貨幣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堅挺,尤其是金、銀,因為本就是貴金屬,所以無論是什麽形態,都據有強大的購買力。


    但金屬貨幣的缺陷也十分明顯,那就是不容易攜帶,一般小老百姓還好說,那些商賈大戶,有時候想要做筆大買賣,光是出動抬銀子的人手,就得幾十個。


    如果是出遠門做生意,甚至還得花費大價錢請鏢局護送,其生意成本,無形增添了許多。


    不過若是換成紙幣,這些情況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由於大明寶鈔還不如一張擦屁股的紙,以至於明朝各地流通的紙製貨幣,基本都是民間錢莊私印的銀票。


    錢莊銀票的確能解決些許小麻煩,但因為錢莊銀票麵額都較大,不適合市麵流通,加上整個大明,沒有哪一家錢莊,能將生意做到遍布全國的。


    因此,區域式錢莊,屬於治標不治本,商賈大戶想要出遠門做生意,同樣需要從錢莊取錢,然後雇保鏢護送..........


    紙幣明明是方便民眾,降低成本與風險的好東西,而且在宋朝堅挺了百多年,可為什麽在大明,才一年就玩崩了呢?


    關鍵還是信譽問題。


    你丫光發行寶鈔,又沒有足夠儲備金,老百姓拿著寶鈔,卻沒地方兌換成銀錢,誰特麽還會相信你?


    至少人家錢莊的銀票,在錢莊裏還能兌換處相應的銀錢,你這寶鈔連衙門都不迴收,拿著有屁用?


    所以華夏銀行想要發行鈔票,第一部就需要獲取老百姓的信任。


    一旦與明朝官府簽訂貸款合約,華夏銀行的名頭肯定會響徹整個大明。


    錢莊這種東西老百姓並不陌生,但能將錢莊開到借錢給朝廷的,還是大明頭一遭。


    隻要向老百姓展示了華夏銀行的實力與財力,再順勢打開華夏銀行的市場並不難。


    先從存取款這種小業務做起,慢慢將人們從使用金屬貨幣,轉變為大額交易使用華夏銀行本票(銀票),到最後使用紙幣做交易,這才是華夏銀行的最終目的。


    這個任務看似很艱難,但華夏銀行卻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選擇香港這個貨運集散中心,便是華夏銀行的地理優勢。


    海運貿易,本就是大宗,甚至是超大宗的交易,商人們往往為了購買貨物,需要使用大量現銀,這時候無論買賣雙方,都不約而同的,痛恨起了金屬貨幣。


    大宗交易銀錢點算麻煩不說,還特別耽誤時間,有時候一樁買賣,就算談妥之後,光是清點銀錢,就得耗費好幾天,這對時間就是金錢的商人來說,實在是太浪費了。


    為什麽時間就是金錢呢?


    隨著海運貿易的發展,出海商船數量急劇增加,導致港口碼頭隻能超負荷運轉。


    這時,精明的大明官員們,可不會管碼頭如何擁堵,他們反而希望這樣的擁堵。


    因為港口內的貨船每多停靠一個時辰,那就得多交一個時辰的停泊費,這種區別於關稅的另類利潤,自然被當地衙門收入了腰包。


    所以快速完成交易,並駛離貨運碼頭,是所有商人減少損失的最佳辦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