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三年(1650年)正月,從兵變奪權到現在已經過去足足兩個多月,直到解決了錦衣衛與東廠,李鴻飛才算是徹底穩定住京城的局勢........
而此時,分裂過後的滿清勢力之一,遷徙至唿倫貝爾草原的順治所部,卻再次迎來了戰爭。
滿清八旗分裂,阿濟格,多鐸等人,憑借強橫的武力,占據了朵顏、泰寧、福餘等二十餘衛,並將順治、孝莊率領的部族,不斷往更北方擠壓。
1649年底,孝莊與順治,帶領二十萬族人,冒著嚴寒,途經鄂倫春族地盤,並越過外興安嶺,前往西伯利亞地區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長途遷徙是艱難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即使滿人早已習慣這樣的天氣,最終遷徙還是造成了近萬體質較弱的族人被凍死,馬匹牛羊更是凍死近半。
這還不算最殘酷的,原本以為找到了新的繁衍棲息之地,結果卻沒想到,他們卻是一頭闖進了另一個大國的地盤——沙皇俄國。
從16世紀後期(1572年左右)沙皇伊凡雷帝,開始了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侵略過程,西伯利亞等地逐漸成為了俄國人的殖民地。
1647年,沙俄的勢力範圍,已經覆蓋了外興安嶺區域,隻是對方一直在清理周邊小型部族,還沒正式越過外興安嶺,進入華夏境內。
沙俄沒打過來,孝莊與順治卻主動去找對方的晦氣了。
這也難怪,如今的滿清部族,骨子裏同樣流淌著侵略者的血液,他們幹不過人口龐大的明朝,難道還幹不過區區沙俄?
於是兩個侵略者剛一碰麵,便直接爆發了戰爭。
沙俄在外興安嶺地區兵力嚴重不足(僅有不到五千人),滿清剛剛經曆長途遷徙,人員同樣疲憊不堪,加上西伯利亞糟糕的天氣狀況,使得這一戰滿清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傷亡慘重,可戰之兵從最初的七萬多人,削減至不到六萬人。
好在經此一戰,滿清算是在西伯利亞取得了一塊落腳之地,而且還是沙俄建設完成的一片區域。
然而通過對沙俄士兵的審問,孝莊這才知道他們究竟惹到了什麽樣的龐然大物。
從伊凡四世開始,俄羅斯便不斷對外進行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
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然後又吞並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
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579年被占領。
1572年,沙俄又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裏木汗國政權。
沙俄此時的國力,橫跨整個亞歐大陸,絲毫不比明朝差多少。
滿清若是沒有分裂,或許在西伯利亞地區,還能與沙俄硬捍,但如今實力被削弱太多,一旦對方反應過來,實施報複性打擊,後果不堪設想。
孝莊不愧為政治女強人,意識到危機的她,同樣也意識到了機遇,沙俄這麽大一片國土,如果能“切”下來一半,那滿清將再次恢複昔日無上榮耀。
沙俄的士兵都是悍不畏死的強大戰士,隻要能歸滿清所用,將來反攻明朝,也不是不可能。
於是孝莊一麵在外興安嶺積極組織防禦,一麵派使者分別前往蒙古各部族,以及駐守朵顏三衛的阿濟格,多鐸等人。
孝莊這是準備聯合各大部族,與沙俄開戰了............
可惜明朝對於關外的情報能力基本為零,否則李鴻飛要是得知這一消息,鐵定會跟著摻和一腳,明軍遲早是要搞沙俄的,這滿清也不能讓他們壯大啊!
西伯利亞的瞬息萬變李鴻飛沒能及時注意,但南洋方麵,卻是時時刻刻受到關注。
就在月初,前往南洋大半年之久的司徒燕,率領一支近百艘商船的大型船隊,抵達了天津大沽口岸。
司徒燕此番率領的“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僅用半年時間,便往返南洋三次,經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向爪哇方向南航,並於三寶壟登陸,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通商。
爪哇就是後世的印度尼西亞,也是該國的第四大島嶼,印尼首都雅加達便位於爪哇島的西北岸。
而如今的爪哇國,基本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控製,原本鄭芝龍等人想要在這裏做生意,還真不會如此順利。
不過自從台灣之戰過後,大明水師再度楊威海外,加上荷蘭人此時又被英國牢牢牽製,騰不出手來幹涉“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強行介入。
爪哇土著深知大明天朝的“友好”,甚至部分當地人,將鄭芝龍的艦隊,當做是前來解救爪哇子民的救星。
當鄭芝龍派人,賣給島上居民大量“先進”武器,並在一次小規模衝突中,驅逐並擊沉了兩艘荷蘭戰船後,爪哇百姓徹底將鄭芝龍的艦隊奉為上賓。
荷蘭人自顧不暇,在與鄭芝龍艦隊交涉未果後,隻能放棄三寶壟地區的控製權,轉而加強其餘幾處港口的軍事力量,並效仿當初台灣那般,開始在港口附近修建要塞群。
南洋地區不比華夏沿海,鄭芝龍等人屬於初來乍到,底蘊確實比不過荷蘭人,而且艦隊過來的目的,主要是用於通商,自然不可能攜帶大量武器彈藥,所以在占據三寶壟後,鄭芝龍暫時停止了入侵步伐,轉而與當地百姓開始進行貿易通商。
此舉讓爪哇的實際統治者,亞齊蘇丹國看到了希望,他們認為大明此番前來,隻是為了建立通商口岸,遠比荷蘭人一心想占據這裏,要文明得多。
似乎大明的艦隊還真是如此,鄭芝龍找到亞齊蘇丹國的使臣,表達了租借三寶壟港口的願望,並承諾出售大量“先進火器”,為亞齊蘇丹國組建更加強大的軍隊,助其早日收複整個爪哇國。
好吧,鄭芝龍才不會傻到跟荷蘭人硬碰硬,他的船員並非大明現役軍人,每死一個,安家費都得自己出,打仗這種事,還是交給當地人比較劃算,他隻管賣軍火,賺銀子就行。
等到亞齊蘇丹國真將荷蘭人趕走,沒有艦隊的爪哇土著,還能阻止大明水師占據這些通商港口不成?
很快,隨船帶來的十萬支火繩槍售賣一空,亞齊蘇丹國軍隊購買了五萬多支,剩下的也被其餘幾坐島嶼上的小型勢力瓜分完畢。
這軍火生意嘛,有戰爭才有市場,萬一荷蘭人真被趕跑了,沒有了戰爭,誰還願意購買你的武器?
所以鄭芝龍很精明,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鄭芝龍利用武器賺到的大量黃金、白銀,開始在附近收購香料、蔗糖、桐油、天然橡膠等明朝稀缺的物資,將這些物資運迴香港,很快就翻了足足六七倍。
這還是在與澳門的葡萄牙公司競價,便宜甩賣的結果。
即使這樣,這批待迴爐的武器,也為“華夏遠洋貿易公司”賺取了將近七百萬兩白銀的利潤。
之後鄭芝龍就地采購瓷器、茶葉、絲綢、火柴、香煙等貨物,進行了第二次遠洋貿易。
然而這一次的效果,竟然沒有第一次好,爪哇的百姓基本都是窮困潦倒,哪有錢購買這些奢侈品?
那些有能力消費的皇室權貴們,也在之前購買完軍火後,沒有了多少餘錢(就算是有,他們也會攢著購買軍火),至此貨物傾銷似乎陷入了瓶頸。
就在這時,荷蘭人再次找上門來,他們願意花錢收購“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全部貨物,而且今後有多少收多少,條件就是,鄭芝龍的艦隊,不得在出手幹涉荷蘭人與亞齊蘇丹國之間的戰爭。
並且,荷蘭人還表現出對蒸汽戰艦的濃厚興趣,希望花重金購買十到二十艘,將其用於印度,與英國人爭奪印度的控製權。
荷蘭人之所以有這個底氣,那是因為多年的掠奪,使得他們早已富得流油,人家可沒有鄭芝龍這樣“溫和”,人家是直接掠奪當地的礦產資源,有得是真金白銀,別說正常價格購買,就算是翻倍,他們也拿得出錢來。
況且華夏的商品,在歐洲本就是緊俏貨物,以前是有錢也買不到,現在對方主動運送了這麽遠的路程,怎麽算都是荷蘭人賺了。
對於荷蘭人的要求,鄭芝龍隻答應了不在出售武器給亞齊蘇丹國,並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至於蒸汽戰艦想都別想,這可是大明未來縱橫海洋的資本。
雙方談妥之後,很快便從敵對關係,轉變成了“最親密的合作夥伴”,鄭芝龍甚至答應荷蘭人,如果有需要,在付出足夠利益的情況下,可以率領蒸汽戰艦,前往印度支援荷蘭人的艦隊。
亞齊蘇丹國雖然沒有多少購買力,但鄭芝龍也沒有放棄這處通商口岸,他用從荷蘭人手裏賺取的錢財,大肆在爪哇境內購買礦區。
你丫不肯花錢買我大明的商品,勞資就自己在你家裏挖錢,短時間內雖然沒有多少利潤,可時間一長,這迴報率甚至不比遠洋通商來得低。
畢竟通商貿易,十分依賴市場需求量,而且商品的製造並非無限的,現在大明商船還沒悉數出海,而國外商船又被華夏遠洋貿易公司打壓,難以獲得足夠商品,這才讓鄭芝龍的船隊,暫時獲得了壟斷貨源。
不過這種事應該持續不了多久,等到沿海商人看到了好處紛紛效仿,或者朝廷開始重視遠洋貿易這一塊後,鄭芝龍船隊貿易的利潤,可能還不及在爪哇國開幾坐金礦來錢快。
而且由於爪哇境內開戰,礦井的價格一降再降,不少荷蘭人眼看礦井要被亞齊蘇丹國奪走,直接以十幾二十萬兩白銀的價格,低價甩賣給鄭芝龍。
當亞齊蘇丹國的軍隊,費勁千辛萬苦奪迴來的一座金礦,還沒捂熱,就被大明商人帶著合同過來接收,那感覺別提多鬱悶了。
一個荷蘭人就夠他們頭疼了,再跟大明軍隊硬抗?亞齊蘇丹國還真沒這個膽量。
以至於鄭芝龍第三次帶隊前往南洋通商時,亞齊蘇丹國的皇室跟貴族,一口氣買下了半船商品,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討好鄭芝龍。
而鄭芝龍十分“慷慨”地答應,幫忙從大明國內,招募十名火繩槍製造大師。
不能直接提供武器,提供武器製造人才,不算違法約定吧。
吃完甲方吃乙方,也隻有鄭芝龍這樣的海盜,才能玩得如此得心應手,換做那些飽讀詩書的大明官員,根本拉不下這個臉麵。
.............
司徒燕率領的船隊,僅有十艘蒸汽戰船護航,其餘都是大型遠洋商船,而這商船之中裝載的,全是真金白銀以及等價的貴重物品。
這些貨物之中,有一百萬兩白銀,是用於上繳國庫的。
海外貿易,除非你將財富藏在國外(或者是在國外購買礦產等固定資產),否則出入關時,必須按照船上商品價格,繳納相應的關稅。
原本第三次迴國的關稅,應該交由香港海關征收,可是李鴻飛為了說服朝中大臣,於是直接讓司徒燕沿海北上,走天津入關,而且在入關清點之際,還特意邀請了朝中官員一同前往看熱鬧。
說白了,李鴻飛這是在炫富。
由於大明沒有具體的關稅製度,所以目前關稅與商稅還處於同一水平線,也就是說,一百萬兩白銀的關稅,證明這支船隊的貨物價值,在一千萬兩白銀左右。
“一千萬兩白銀!這足足抵得上北方兩個普通行省的商業利潤總和了!”史可法忍不住感歎道。
史可法現在主管財物方麵,對全國的經濟,還是有一定見解的。
在1644年以前,整個大明的稅收,也才不到七千萬兩白銀,連支付軍費都不夠(僅遼東地區一年的軍費,就要三千萬兩,內地為了對付李自成,軍費更是無底洞)
之後從1645年開始,江南地區全麵實行改革,商稅大幅度增加,到1648年底,占據半壁江山的大明,最高稅收也才堪堪達到八千萬左右。
哪怕是現如今開通海貿,興建工廠,並奪迴了整個中原,去年年底的稅收也才剛剛過億。
真要算起來,為了扶植北方各省,哪怕大幅度削減了國防軍預算,國庫如今也是急劇縮水,再不想辦法恢複經濟,整個大明連常備軍都快養不起了............
而此時,分裂過後的滿清勢力之一,遷徙至唿倫貝爾草原的順治所部,卻再次迎來了戰爭。
滿清八旗分裂,阿濟格,多鐸等人,憑借強橫的武力,占據了朵顏、泰寧、福餘等二十餘衛,並將順治、孝莊率領的部族,不斷往更北方擠壓。
1649年底,孝莊與順治,帶領二十萬族人,冒著嚴寒,途經鄂倫春族地盤,並越過外興安嶺,前往西伯利亞地區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長途遷徙是艱難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即使滿人早已習慣這樣的天氣,最終遷徙還是造成了近萬體質較弱的族人被凍死,馬匹牛羊更是凍死近半。
這還不算最殘酷的,原本以為找到了新的繁衍棲息之地,結果卻沒想到,他們卻是一頭闖進了另一個大國的地盤——沙皇俄國。
從16世紀後期(1572年左右)沙皇伊凡雷帝,開始了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侵略過程,西伯利亞等地逐漸成為了俄國人的殖民地。
1647年,沙俄的勢力範圍,已經覆蓋了外興安嶺區域,隻是對方一直在清理周邊小型部族,還沒正式越過外興安嶺,進入華夏境內。
沙俄沒打過來,孝莊與順治卻主動去找對方的晦氣了。
這也難怪,如今的滿清部族,骨子裏同樣流淌著侵略者的血液,他們幹不過人口龐大的明朝,難道還幹不過區區沙俄?
於是兩個侵略者剛一碰麵,便直接爆發了戰爭。
沙俄在外興安嶺地區兵力嚴重不足(僅有不到五千人),滿清剛剛經曆長途遷徙,人員同樣疲憊不堪,加上西伯利亞糟糕的天氣狀況,使得這一戰滿清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傷亡慘重,可戰之兵從最初的七萬多人,削減至不到六萬人。
好在經此一戰,滿清算是在西伯利亞取得了一塊落腳之地,而且還是沙俄建設完成的一片區域。
然而通過對沙俄士兵的審問,孝莊這才知道他們究竟惹到了什麽樣的龐然大物。
從伊凡四世開始,俄羅斯便不斷對外進行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
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然後又吞並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
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579年被占領。
1572年,沙俄又粉碎了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裏木汗國政權。
沙俄此時的國力,橫跨整個亞歐大陸,絲毫不比明朝差多少。
滿清若是沒有分裂,或許在西伯利亞地區,還能與沙俄硬捍,但如今實力被削弱太多,一旦對方反應過來,實施報複性打擊,後果不堪設想。
孝莊不愧為政治女強人,意識到危機的她,同樣也意識到了機遇,沙俄這麽大一片國土,如果能“切”下來一半,那滿清將再次恢複昔日無上榮耀。
沙俄的士兵都是悍不畏死的強大戰士,隻要能歸滿清所用,將來反攻明朝,也不是不可能。
於是孝莊一麵在外興安嶺積極組織防禦,一麵派使者分別前往蒙古各部族,以及駐守朵顏三衛的阿濟格,多鐸等人。
孝莊這是準備聯合各大部族,與沙俄開戰了............
可惜明朝對於關外的情報能力基本為零,否則李鴻飛要是得知這一消息,鐵定會跟著摻和一腳,明軍遲早是要搞沙俄的,這滿清也不能讓他們壯大啊!
西伯利亞的瞬息萬變李鴻飛沒能及時注意,但南洋方麵,卻是時時刻刻受到關注。
就在月初,前往南洋大半年之久的司徒燕,率領一支近百艘商船的大型船隊,抵達了天津大沽口岸。
司徒燕此番率領的“華夏遠洋貿易公司”,僅用半年時間,便往返南洋三次,經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向爪哇方向南航,並於三寶壟登陸,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通商。
爪哇就是後世的印度尼西亞,也是該國的第四大島嶼,印尼首都雅加達便位於爪哇島的西北岸。
而如今的爪哇國,基本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控製,原本鄭芝龍等人想要在這裏做生意,還真不會如此順利。
不過自從台灣之戰過後,大明水師再度楊威海外,加上荷蘭人此時又被英國牢牢牽製,騰不出手來幹涉“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強行介入。
爪哇土著深知大明天朝的“友好”,甚至部分當地人,將鄭芝龍的艦隊,當做是前來解救爪哇子民的救星。
當鄭芝龍派人,賣給島上居民大量“先進”武器,並在一次小規模衝突中,驅逐並擊沉了兩艘荷蘭戰船後,爪哇百姓徹底將鄭芝龍的艦隊奉為上賓。
荷蘭人自顧不暇,在與鄭芝龍艦隊交涉未果後,隻能放棄三寶壟地區的控製權,轉而加強其餘幾處港口的軍事力量,並效仿當初台灣那般,開始在港口附近修建要塞群。
南洋地區不比華夏沿海,鄭芝龍等人屬於初來乍到,底蘊確實比不過荷蘭人,而且艦隊過來的目的,主要是用於通商,自然不可能攜帶大量武器彈藥,所以在占據三寶壟後,鄭芝龍暫時停止了入侵步伐,轉而與當地百姓開始進行貿易通商。
此舉讓爪哇的實際統治者,亞齊蘇丹國看到了希望,他們認為大明此番前來,隻是為了建立通商口岸,遠比荷蘭人一心想占據這裏,要文明得多。
似乎大明的艦隊還真是如此,鄭芝龍找到亞齊蘇丹國的使臣,表達了租借三寶壟港口的願望,並承諾出售大量“先進火器”,為亞齊蘇丹國組建更加強大的軍隊,助其早日收複整個爪哇國。
好吧,鄭芝龍才不會傻到跟荷蘭人硬碰硬,他的船員並非大明現役軍人,每死一個,安家費都得自己出,打仗這種事,還是交給當地人比較劃算,他隻管賣軍火,賺銀子就行。
等到亞齊蘇丹國真將荷蘭人趕走,沒有艦隊的爪哇土著,還能阻止大明水師占據這些通商港口不成?
很快,隨船帶來的十萬支火繩槍售賣一空,亞齊蘇丹國軍隊購買了五萬多支,剩下的也被其餘幾坐島嶼上的小型勢力瓜分完畢。
這軍火生意嘛,有戰爭才有市場,萬一荷蘭人真被趕跑了,沒有了戰爭,誰還願意購買你的武器?
所以鄭芝龍很精明,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鄭芝龍利用武器賺到的大量黃金、白銀,開始在附近收購香料、蔗糖、桐油、天然橡膠等明朝稀缺的物資,將這些物資運迴香港,很快就翻了足足六七倍。
這還是在與澳門的葡萄牙公司競價,便宜甩賣的結果。
即使這樣,這批待迴爐的武器,也為“華夏遠洋貿易公司”賺取了將近七百萬兩白銀的利潤。
之後鄭芝龍就地采購瓷器、茶葉、絲綢、火柴、香煙等貨物,進行了第二次遠洋貿易。
然而這一次的效果,竟然沒有第一次好,爪哇的百姓基本都是窮困潦倒,哪有錢購買這些奢侈品?
那些有能力消費的皇室權貴們,也在之前購買完軍火後,沒有了多少餘錢(就算是有,他們也會攢著購買軍火),至此貨物傾銷似乎陷入了瓶頸。
就在這時,荷蘭人再次找上門來,他們願意花錢收購“華夏遠洋貿易公司”的全部貨物,而且今後有多少收多少,條件就是,鄭芝龍的艦隊,不得在出手幹涉荷蘭人與亞齊蘇丹國之間的戰爭。
並且,荷蘭人還表現出對蒸汽戰艦的濃厚興趣,希望花重金購買十到二十艘,將其用於印度,與英國人爭奪印度的控製權。
荷蘭人之所以有這個底氣,那是因為多年的掠奪,使得他們早已富得流油,人家可沒有鄭芝龍這樣“溫和”,人家是直接掠奪當地的礦產資源,有得是真金白銀,別說正常價格購買,就算是翻倍,他們也拿得出錢來。
況且華夏的商品,在歐洲本就是緊俏貨物,以前是有錢也買不到,現在對方主動運送了這麽遠的路程,怎麽算都是荷蘭人賺了。
對於荷蘭人的要求,鄭芝龍隻答應了不在出售武器給亞齊蘇丹國,並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至於蒸汽戰艦想都別想,這可是大明未來縱橫海洋的資本。
雙方談妥之後,很快便從敵對關係,轉變成了“最親密的合作夥伴”,鄭芝龍甚至答應荷蘭人,如果有需要,在付出足夠利益的情況下,可以率領蒸汽戰艦,前往印度支援荷蘭人的艦隊。
亞齊蘇丹國雖然沒有多少購買力,但鄭芝龍也沒有放棄這處通商口岸,他用從荷蘭人手裏賺取的錢財,大肆在爪哇境內購買礦區。
你丫不肯花錢買我大明的商品,勞資就自己在你家裏挖錢,短時間內雖然沒有多少利潤,可時間一長,這迴報率甚至不比遠洋通商來得低。
畢竟通商貿易,十分依賴市場需求量,而且商品的製造並非無限的,現在大明商船還沒悉數出海,而國外商船又被華夏遠洋貿易公司打壓,難以獲得足夠商品,這才讓鄭芝龍的船隊,暫時獲得了壟斷貨源。
不過這種事應該持續不了多久,等到沿海商人看到了好處紛紛效仿,或者朝廷開始重視遠洋貿易這一塊後,鄭芝龍船隊貿易的利潤,可能還不及在爪哇國開幾坐金礦來錢快。
而且由於爪哇境內開戰,礦井的價格一降再降,不少荷蘭人眼看礦井要被亞齊蘇丹國奪走,直接以十幾二十萬兩白銀的價格,低價甩賣給鄭芝龍。
當亞齊蘇丹國的軍隊,費勁千辛萬苦奪迴來的一座金礦,還沒捂熱,就被大明商人帶著合同過來接收,那感覺別提多鬱悶了。
一個荷蘭人就夠他們頭疼了,再跟大明軍隊硬抗?亞齊蘇丹國還真沒這個膽量。
以至於鄭芝龍第三次帶隊前往南洋通商時,亞齊蘇丹國的皇室跟貴族,一口氣買下了半船商品,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討好鄭芝龍。
而鄭芝龍十分“慷慨”地答應,幫忙從大明國內,招募十名火繩槍製造大師。
不能直接提供武器,提供武器製造人才,不算違法約定吧。
吃完甲方吃乙方,也隻有鄭芝龍這樣的海盜,才能玩得如此得心應手,換做那些飽讀詩書的大明官員,根本拉不下這個臉麵。
.............
司徒燕率領的船隊,僅有十艘蒸汽戰船護航,其餘都是大型遠洋商船,而這商船之中裝載的,全是真金白銀以及等價的貴重物品。
這些貨物之中,有一百萬兩白銀,是用於上繳國庫的。
海外貿易,除非你將財富藏在國外(或者是在國外購買礦產等固定資產),否則出入關時,必須按照船上商品價格,繳納相應的關稅。
原本第三次迴國的關稅,應該交由香港海關征收,可是李鴻飛為了說服朝中大臣,於是直接讓司徒燕沿海北上,走天津入關,而且在入關清點之際,還特意邀請了朝中官員一同前往看熱鬧。
說白了,李鴻飛這是在炫富。
由於大明沒有具體的關稅製度,所以目前關稅與商稅還處於同一水平線,也就是說,一百萬兩白銀的關稅,證明這支船隊的貨物價值,在一千萬兩白銀左右。
“一千萬兩白銀!這足足抵得上北方兩個普通行省的商業利潤總和了!”史可法忍不住感歎道。
史可法現在主管財物方麵,對全國的經濟,還是有一定見解的。
在1644年以前,整個大明的稅收,也才不到七千萬兩白銀,連支付軍費都不夠(僅遼東地區一年的軍費,就要三千萬兩,內地為了對付李自成,軍費更是無底洞)
之後從1645年開始,江南地區全麵實行改革,商稅大幅度增加,到1648年底,占據半壁江山的大明,最高稅收也才堪堪達到八千萬左右。
哪怕是現如今開通海貿,興建工廠,並奪迴了整個中原,去年年底的稅收也才剛剛過億。
真要算起來,為了扶植北方各省,哪怕大幅度削減了國防軍預算,國庫如今也是急劇縮水,再不想辦法恢複經濟,整個大明連常備軍都快養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