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宏圖等人的搗亂,李鴻飛的土地整改措施,終於趕在遷都之前徹底完成。
崇禎二十二年(1649年11月),朱由檢頒布昭令,正式遷都北京。
然而就在朱由檢攜高宏圖、史可法、李鴻飛等朝廷命官,乘坐閻應元的長江水師戰船,走京杭大運河前往北京之際,卻發生了一件改變大明王朝曆史走向的事件.............
因為李鴻飛在最後時刻,還是忍不住發動了“兵變”。
原來,在大家都忙著遷都事宜之際,李鴻飛借用實施土改的名義,讓李定國將大部分北伐軍,從京城等地調離,當然這些都不是李鴻飛的嫡係部隊。
李鴻飛的嫡係第一集團軍,以及戚誌豐的第二集團軍,則趁機接管北京天津兩地的防務,並在王國興的五萬禁衛軍前來換防之際,忽然發動兵變,一舉扣押了整個禁衛軍。
北伐軍大部被打散下放到各省,禁衛軍被悉數扣押,整個京畿重地,落入了李鴻飛的掌控之中。
之後李定國以王國興的名義,向南京報告了“順利接防”的事宜。
朱由檢急於遷都,也沒過多猶豫,便帶領一眾大臣,乘坐長江水師戰船前往北京。
結果戰船剛剛駛離南京,所有朝廷官員,包括朱由檢在內,都被限製了自由,直到此時,朱由檢才明白,有人發動了兵變。
“李夢迴!你什麽意思?我們不是早就說好了嗎?你就這麽急著上位?”朱由檢惱怒道。
沒錯,他與李鴻飛有過協議,隻要李鴻飛能夠壓製住東林黨,他就慢慢將權力移交給對方。
最近這段時間,朱由檢也在逐步放權,似乎真準備做個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了。
可是如今李鴻飛忽然變卦,這讓朱由檢心裏很氣憤。
“聖上,您這樣說就沒意思了,大家都是明白人,口頭協議真的有效?或者說,您真打算遷都北京之後,便主動履行協議?”李鴻飛反問道。
朱由檢有朱由檢的情報來源,李鴻飛自然也有李鴻飛的小道消息。
自從上次與朱由檢密會之後,李鴻飛就發現朱由檢並非表麵那般簡單,而且他本就是穿越者,熟知朱由檢的反複無常,所以凡事總得留個心眼。
之後,李鴻飛便利用南巡之際,開始動用一切手段,想要摸清楚朱由檢的真實意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鴻飛手下兩名特種兵,在南京皇宮潛伏了一個多月,總算是摸清楚了朱由檢的全盤計劃。
其實早在北伐剛剛開始之際,朱由檢就已經計劃除掉李鴻飛了,不過他掩飾得很好,就連心腹王承恩也不知道。
甚至為了不讓李鴻飛察覺,朱由檢向王承恩透露的消息是:之所以打壓李鴻飛,就是為了考驗對方。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承恩不向李鴻飛泄密。
魏忠賢給他的教訓太深刻了,以至於他擔心王承恩會向李鴻飛透露消息,可見朱由檢的疑心之重,就連身邊的心腹,都不會輕易交底。
原本李鴻飛那次入宮麵聖,朱由檢已經安排好了槍手,隻要李鴻飛敢先動手,絕對讓其死無葬身之地(在皇宮裏殺朝廷重臣,就算是朱由檢,也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
好在李鴻飛沒有做出“不明智”的舉動,反而誤打誤撞,開出了一個讓朱由檢十分心動的條件。
朱家王朝長盛不衰,這或許是朱由檢最希望完成的一件事了。
李鴻飛還有巨大的利用價值,自然殺不得,而且朱由檢也曾有那麽一瞬間,還真想全盤答應李鴻飛的計劃,於是兩人便達成了所謂的“口頭協議”。
隻可惜朱由檢操蛋就操蛋在他的反複無常,將李鴻飛的計劃思索幾天之後,朱由檢忽然覺得,貌似自己來實施,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效果,為什麽一定要讓李鴻飛來實施呢?
不過既然是李鴻飛想出來的,由他完成前麵的步驟,由他去得罪士大夫階層,由他去背這個黑鍋,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於是朱由檢便在這殺與不殺之中搖擺起來...........
當李鴻飛得知朱由檢的真實意圖後,也是十分吃驚,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吃過一次虧的李鴻飛,不在寄希望於朱由檢良心發現,而是將之前的正麵對抗,轉為秘密發展。
朱由檢利用李鴻飛完成初期的改革步驟,順便清除東林黨人的威脅。
李鴻飛同樣將計就計,不斷找朱由檢索要權力,索要資金,快速發展自己的勢力。
未免提前暴露自己的意圖,甚至連鄭成功一再提出的“清君側”計劃,都毫不猶豫地推掉。
果然,從兩人剛剛迴到南京,朱由檢就向李鴻飛詢問鄭成功一事可以看出,要麽鄭成功有問題,要麽鄭成功身邊的人有問題。
所以這次兵變,李鴻飛壓根就沒讓第三集團軍參與其中。
李鴻飛在南巡期間的表現,讓朱由檢放心不少,加上剛一迴京,李鴻飛便提出了土地兼並問題,這讓朱由檢的殺心再次降低。
殺人,等到將對方剩餘價值榨幹後,再動手也不遲。
反正朱由檢已經安排好了後手............
“如果我所料不差,等我隨您前往京城後,便會遭遇滿清餘孽的行刺吧!”李鴻飛直言不諱道。
沒錯,明麵上加害李鴻飛根本不現實,而且李鴻飛在南方有不錯的群眾基礎,暗殺很容易走漏風聲,最好的選擇,便是在剛剛收複沒多久的北京實施“借刀殺人”。
隻要王國興掌控了京城,一旦有“滿清餘孽”作亂,來個全城封鎖,輕易便能解決所有問題。
“有魄力,你接下來打算怎麽做?”朱由檢詢問道。
對於李鴻飛前麵的解釋,他並不想反駁什麽,如果能重頭來過,他甚至會在李鴻飛迴南京的第一時間,便向對方下殺手。
“放心,您繼續做您的皇帝,我隻是想讓您履行當初的承諾罷了。”李鴻飛說道。
“就這麽簡單?”朱由檢不大相信。
“就這麽簡單,我隻是拿迴本就屬於我的,畢竟您好歹也是我嶽父嘛!”李鴻飛笑著說道。
盡管心裏恨不得殺掉這個便宜嶽父,但現實就是這麽無奈,他若真出手殺了朱由檢,整個大明又將陷入動蕩之中。
亂世之中並不缺乏野心家,李鴻飛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收迴兵權,這時候爆發戰爭,豈不是讓那些武將越做越大麽?
歸根結底,李鴻飛跟朱由檢,實際上屬於同一類人。
“希望你的選擇是對的。”朱由檢目光有些暗淡。
“還請您拭目以待。”李鴻飛信心十足道。
...................
“李夢迴!你這個亂臣賊子,難道就不怕遭報應嗎?”高宏圖在另一間船艙內大喊大叫。
“報應?勞資還真不怕!”李鴻飛喃喃自語道。
整個長江水師高度戒嚴,沿途並未做任何停留,僅用半個月時間,便順利抵達北京。
崇禎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朱由檢及一應朝廷官員,“順利”抵達北京。
十二月初五,朱由檢頒布詔令,廢除六部,重開中書省,封李鴻飛為左丞相,史可法為右丞相,共同統領朝中文武百官。
說是重開中書省,實際上是對各部門進行整合,將原本六部的權力,都集中在了左右丞相的頭上。
十二月初七,朱由檢在頒詔令,原吏部尚書高宏圖,吏部左侍郎錢謙益一幹人等,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責令罷免官職,交由大理寺審理,依法嚴辦。
政治鬥爭總會有犧牲,朱由檢不能有事,那就隻能讓東林黨人當替罪羊了,搞掉其中的頭頭,剩下的也就隻能乖乖依附到李鴻飛麾下。
十二月初八,朱由檢頒布詔令,著令左丞相李鴻飛,重組內閣,一應人選皆由李鴻飛決定。
此令一開,預示著以往由皇帝甄選內閣大臣,變成了由左丞相甄選內閣大臣,皇權將因此而大幅度削弱。
十二月初九..........右丞相史可法,著手組建大明國會,並編纂新的《大明律》。
國會又稱之為議會,是一個主權地區的立法機關,其成員由屬該地區的代表組成。
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國會除有立法的權力外還有簽署外交條約、宣戰或批準和談、選舉或推翻政府(君主立憲製隻能推翻執政黨,不能推翻君主)、批準政府預算等權力。
同時詔令中有明文規定,丞相的任期隻有五年,要想連任,需要皇帝題名,並由國會代表投票,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繼續任職。
國會代表可不是朝廷官員,甚至國會代表不能入朝為官,它是由勳貴、世族、科研人員、農民、商人、工人..........各行各業的代表組成。
所以隻要這五年裏,李鴻飛或者史可法表現不佳,國會就有權罷免兩人的官職
國會的出現,標誌著大明王朝,正式進入三權分立(君主、內閣、國會)的君主立憲製國家。
十二月初十...........李定國接任國防部長,負責全麵整改大明軍隊,同時免除李鴻飛國防部參謀總長職務。
國防部的職責是,統一管理大明軍事力量的建設工作,如大明軍隊的征集、編製、裝備、訓練、軍事科研以及軍人銜級、薪給等............因此,國防部並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
想要實際軍事指揮權,則必須內閣與國會(既左右丞相)共同批準,才有可能。
而李鴻飛離開國防部,也是為了更好地施行軍政分離。
朱由檢一連串的詔令,讓全國百姓都蒙圈了,這又是在鬧哪樣?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李鴻飛在遷都途中發動“兵變”的事情,便傳遍了大江南北。
李鴻飛造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代曹操..........
各種各樣的謾罵聲,接踵而至。
不少老百姓開始大肆囤糧,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
不過李鴻飛敢走這一步,自然也想到了其中後果。
首先通過朝廷發布公文辟謠,表示隻是發動兵諫,而非兵變,這兵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聖上諫言,讓其抓捕高宏圖一行。
至於皇上頒布的一係列詔令,都是之前便製定好的改革措施,隻等遷都之後,便會全麵實施。
盡管解釋有些牽強,但也並非不能接受,大明本就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不掌權,也並非什麽稀奇事。
畢竟明朝的奇葩皇帝多了去了,比如萬曆皇帝朱翊鈞,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又比如朱由檢的上一任,明熹宗朱由校,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中,同樣不理朝政,安安心心做個木匠皇帝,任由魏忠賢等人禍亂朝綱。
所以北伐之後,朱由檢忽然放權,在一眾老百姓看來,也沒什麽毛病。
同時李鴻飛暗中發動輿論攻勢,大肆鼓吹李鴻飛的好,甚至將其比作張居正第二,隻要在李鴻飛的領導下,大明百姓很快就能過上幸福生活。
這時候,民心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土改政策取得效果後,幾乎整個北方的老百姓,都向著李鴻飛。
反正短短幾年時間,他們的國家,從大明換成大順,又從大順改成大清,大清一亡,又變成了大明子民,國家對他們來說,真的還不如一口飽飯來得實在,這朱由檢更是與他們沒有絲毫關係。
哪怕現在李鴻飛當了皇帝,隻要答應的好處(分配的土地)能兌現,他們就不會有任何怨言。
雖然南方有部分地區頗有微詞,但全國軍隊基本都站在李鴻飛這邊,誰敢跳出來跟李鴻飛對著幹?
大規模戰爭是打不起來了。
至於那些小打小鬧,李鴻飛根本不懼。
他正式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著國會還未組建的這個空檔,快速簽署了“剿匪令”。
崇禎二十二年(1649年11月),朱由檢頒布昭令,正式遷都北京。
然而就在朱由檢攜高宏圖、史可法、李鴻飛等朝廷命官,乘坐閻應元的長江水師戰船,走京杭大運河前往北京之際,卻發生了一件改變大明王朝曆史走向的事件.............
因為李鴻飛在最後時刻,還是忍不住發動了“兵變”。
原來,在大家都忙著遷都事宜之際,李鴻飛借用實施土改的名義,讓李定國將大部分北伐軍,從京城等地調離,當然這些都不是李鴻飛的嫡係部隊。
李鴻飛的嫡係第一集團軍,以及戚誌豐的第二集團軍,則趁機接管北京天津兩地的防務,並在王國興的五萬禁衛軍前來換防之際,忽然發動兵變,一舉扣押了整個禁衛軍。
北伐軍大部被打散下放到各省,禁衛軍被悉數扣押,整個京畿重地,落入了李鴻飛的掌控之中。
之後李定國以王國興的名義,向南京報告了“順利接防”的事宜。
朱由檢急於遷都,也沒過多猶豫,便帶領一眾大臣,乘坐長江水師戰船前往北京。
結果戰船剛剛駛離南京,所有朝廷官員,包括朱由檢在內,都被限製了自由,直到此時,朱由檢才明白,有人發動了兵變。
“李夢迴!你什麽意思?我們不是早就說好了嗎?你就這麽急著上位?”朱由檢惱怒道。
沒錯,他與李鴻飛有過協議,隻要李鴻飛能夠壓製住東林黨,他就慢慢將權力移交給對方。
最近這段時間,朱由檢也在逐步放權,似乎真準備做個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了。
可是如今李鴻飛忽然變卦,這讓朱由檢心裏很氣憤。
“聖上,您這樣說就沒意思了,大家都是明白人,口頭協議真的有效?或者說,您真打算遷都北京之後,便主動履行協議?”李鴻飛反問道。
朱由檢有朱由檢的情報來源,李鴻飛自然也有李鴻飛的小道消息。
自從上次與朱由檢密會之後,李鴻飛就發現朱由檢並非表麵那般簡單,而且他本就是穿越者,熟知朱由檢的反複無常,所以凡事總得留個心眼。
之後,李鴻飛便利用南巡之際,開始動用一切手段,想要摸清楚朱由檢的真實意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鴻飛手下兩名特種兵,在南京皇宮潛伏了一個多月,總算是摸清楚了朱由檢的全盤計劃。
其實早在北伐剛剛開始之際,朱由檢就已經計劃除掉李鴻飛了,不過他掩飾得很好,就連心腹王承恩也不知道。
甚至為了不讓李鴻飛察覺,朱由檢向王承恩透露的消息是:之所以打壓李鴻飛,就是為了考驗對方。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承恩不向李鴻飛泄密。
魏忠賢給他的教訓太深刻了,以至於他擔心王承恩會向李鴻飛透露消息,可見朱由檢的疑心之重,就連身邊的心腹,都不會輕易交底。
原本李鴻飛那次入宮麵聖,朱由檢已經安排好了槍手,隻要李鴻飛敢先動手,絕對讓其死無葬身之地(在皇宮裏殺朝廷重臣,就算是朱由檢,也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
好在李鴻飛沒有做出“不明智”的舉動,反而誤打誤撞,開出了一個讓朱由檢十分心動的條件。
朱家王朝長盛不衰,這或許是朱由檢最希望完成的一件事了。
李鴻飛還有巨大的利用價值,自然殺不得,而且朱由檢也曾有那麽一瞬間,還真想全盤答應李鴻飛的計劃,於是兩人便達成了所謂的“口頭協議”。
隻可惜朱由檢操蛋就操蛋在他的反複無常,將李鴻飛的計劃思索幾天之後,朱由檢忽然覺得,貌似自己來實施,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效果,為什麽一定要讓李鴻飛來實施呢?
不過既然是李鴻飛想出來的,由他完成前麵的步驟,由他去得罪士大夫階層,由他去背這個黑鍋,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於是朱由檢便在這殺與不殺之中搖擺起來...........
當李鴻飛得知朱由檢的真實意圖後,也是十分吃驚,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吃過一次虧的李鴻飛,不在寄希望於朱由檢良心發現,而是將之前的正麵對抗,轉為秘密發展。
朱由檢利用李鴻飛完成初期的改革步驟,順便清除東林黨人的威脅。
李鴻飛同樣將計就計,不斷找朱由檢索要權力,索要資金,快速發展自己的勢力。
未免提前暴露自己的意圖,甚至連鄭成功一再提出的“清君側”計劃,都毫不猶豫地推掉。
果然,從兩人剛剛迴到南京,朱由檢就向李鴻飛詢問鄭成功一事可以看出,要麽鄭成功有問題,要麽鄭成功身邊的人有問題。
所以這次兵變,李鴻飛壓根就沒讓第三集團軍參與其中。
李鴻飛在南巡期間的表現,讓朱由檢放心不少,加上剛一迴京,李鴻飛便提出了土地兼並問題,這讓朱由檢的殺心再次降低。
殺人,等到將對方剩餘價值榨幹後,再動手也不遲。
反正朱由檢已經安排好了後手............
“如果我所料不差,等我隨您前往京城後,便會遭遇滿清餘孽的行刺吧!”李鴻飛直言不諱道。
沒錯,明麵上加害李鴻飛根本不現實,而且李鴻飛在南方有不錯的群眾基礎,暗殺很容易走漏風聲,最好的選擇,便是在剛剛收複沒多久的北京實施“借刀殺人”。
隻要王國興掌控了京城,一旦有“滿清餘孽”作亂,來個全城封鎖,輕易便能解決所有問題。
“有魄力,你接下來打算怎麽做?”朱由檢詢問道。
對於李鴻飛前麵的解釋,他並不想反駁什麽,如果能重頭來過,他甚至會在李鴻飛迴南京的第一時間,便向對方下殺手。
“放心,您繼續做您的皇帝,我隻是想讓您履行當初的承諾罷了。”李鴻飛說道。
“就這麽簡單?”朱由檢不大相信。
“就這麽簡單,我隻是拿迴本就屬於我的,畢竟您好歹也是我嶽父嘛!”李鴻飛笑著說道。
盡管心裏恨不得殺掉這個便宜嶽父,但現實就是這麽無奈,他若真出手殺了朱由檢,整個大明又將陷入動蕩之中。
亂世之中並不缺乏野心家,李鴻飛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收迴兵權,這時候爆發戰爭,豈不是讓那些武將越做越大麽?
歸根結底,李鴻飛跟朱由檢,實際上屬於同一類人。
“希望你的選擇是對的。”朱由檢目光有些暗淡。
“還請您拭目以待。”李鴻飛信心十足道。
...................
“李夢迴!你這個亂臣賊子,難道就不怕遭報應嗎?”高宏圖在另一間船艙內大喊大叫。
“報應?勞資還真不怕!”李鴻飛喃喃自語道。
整個長江水師高度戒嚴,沿途並未做任何停留,僅用半個月時間,便順利抵達北京。
崇禎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朱由檢及一應朝廷官員,“順利”抵達北京。
十二月初五,朱由檢頒布詔令,廢除六部,重開中書省,封李鴻飛為左丞相,史可法為右丞相,共同統領朝中文武百官。
說是重開中書省,實際上是對各部門進行整合,將原本六部的權力,都集中在了左右丞相的頭上。
十二月初七,朱由檢在頒詔令,原吏部尚書高宏圖,吏部左侍郎錢謙益一幹人等,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責令罷免官職,交由大理寺審理,依法嚴辦。
政治鬥爭總會有犧牲,朱由檢不能有事,那就隻能讓東林黨人當替罪羊了,搞掉其中的頭頭,剩下的也就隻能乖乖依附到李鴻飛麾下。
十二月初八,朱由檢頒布詔令,著令左丞相李鴻飛,重組內閣,一應人選皆由李鴻飛決定。
此令一開,預示著以往由皇帝甄選內閣大臣,變成了由左丞相甄選內閣大臣,皇權將因此而大幅度削弱。
十二月初九..........右丞相史可法,著手組建大明國會,並編纂新的《大明律》。
國會又稱之為議會,是一個主權地區的立法機關,其成員由屬該地區的代表組成。
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國會除有立法的權力外還有簽署外交條約、宣戰或批準和談、選舉或推翻政府(君主立憲製隻能推翻執政黨,不能推翻君主)、批準政府預算等權力。
同時詔令中有明文規定,丞相的任期隻有五年,要想連任,需要皇帝題名,並由國會代表投票,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繼續任職。
國會代表可不是朝廷官員,甚至國會代表不能入朝為官,它是由勳貴、世族、科研人員、農民、商人、工人..........各行各業的代表組成。
所以隻要這五年裏,李鴻飛或者史可法表現不佳,國會就有權罷免兩人的官職
國會的出現,標誌著大明王朝,正式進入三權分立(君主、內閣、國會)的君主立憲製國家。
十二月初十...........李定國接任國防部長,負責全麵整改大明軍隊,同時免除李鴻飛國防部參謀總長職務。
國防部的職責是,統一管理大明軍事力量的建設工作,如大明軍隊的征集、編製、裝備、訓練、軍事科研以及軍人銜級、薪給等............因此,國防部並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
想要實際軍事指揮權,則必須內閣與國會(既左右丞相)共同批準,才有可能。
而李鴻飛離開國防部,也是為了更好地施行軍政分離。
朱由檢一連串的詔令,讓全國百姓都蒙圈了,這又是在鬧哪樣?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李鴻飛在遷都途中發動“兵變”的事情,便傳遍了大江南北。
李鴻飛造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代曹操..........
各種各樣的謾罵聲,接踵而至。
不少老百姓開始大肆囤糧,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
不過李鴻飛敢走這一步,自然也想到了其中後果。
首先通過朝廷發布公文辟謠,表示隻是發動兵諫,而非兵變,這兵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聖上諫言,讓其抓捕高宏圖一行。
至於皇上頒布的一係列詔令,都是之前便製定好的改革措施,隻等遷都之後,便會全麵實施。
盡管解釋有些牽強,但也並非不能接受,大明本就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不掌權,也並非什麽稀奇事。
畢竟明朝的奇葩皇帝多了去了,比如萬曆皇帝朱翊鈞,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又比如朱由檢的上一任,明熹宗朱由校,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中,同樣不理朝政,安安心心做個木匠皇帝,任由魏忠賢等人禍亂朝綱。
所以北伐之後,朱由檢忽然放權,在一眾老百姓看來,也沒什麽毛病。
同時李鴻飛暗中發動輿論攻勢,大肆鼓吹李鴻飛的好,甚至將其比作張居正第二,隻要在李鴻飛的領導下,大明百姓很快就能過上幸福生活。
這時候,民心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土改政策取得效果後,幾乎整個北方的老百姓,都向著李鴻飛。
反正短短幾年時間,他們的國家,從大明換成大順,又從大順改成大清,大清一亡,又變成了大明子民,國家對他們來說,真的還不如一口飽飯來得實在,這朱由檢更是與他們沒有絲毫關係。
哪怕現在李鴻飛當了皇帝,隻要答應的好處(分配的土地)能兌現,他們就不會有任何怨言。
雖然南方有部分地區頗有微詞,但全國軍隊基本都站在李鴻飛這邊,誰敢跳出來跟李鴻飛對著幹?
大規模戰爭是打不起來了。
至於那些小打小鬧,李鴻飛根本不懼。
他正式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著國會還未組建的這個空檔,快速簽署了“剿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