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眨眼便過去,李鴻飛也正式前往內閣任職。


    對於李鴻飛入閣,一早就有傳聞,所以並不算什麽重大新聞。


    唯一讓眾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李鴻飛竟然還兼職國防部參謀總長一職,這與高宏圖等人之前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搞了半天,搞掉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軍事學院校長職務,結果反而賠了一個內閣位置給對方,這筆買賣似乎又虧了。


    畢竟李鴻飛南巡這段時間,高宏圖等人已經對南京軍事學院下手,新任校長便是他們東林黨人——禮部左侍郎宋淵。


    本想借著軍事學院的影響力,逐漸將勢力滲透進軍方高層,然而宋淵上任之後卻發現,自己這個校長,貌似什麽作用都沒有。


    由於他不懂軍事,學院的教官隻能沿用李鴻飛編撰的教科書,並且軍人對門外漢的排斥力度,不亞於讀書人對文盲的嫌棄程度。


    最終東林黨人不僅沒能削減李鴻飛對軍事學院的影響力,反而因為宋淵的無知,更加襯托了李鴻飛的軍事才能。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東林黨人再次自己坑了自己一把。


    如今的李鴻飛,盡管在六部之中沒有職務,但卻是政權軍權兩手抓,剛入閣便淩駕於史可法、高宏圖等閣老之上,算得上是絕對的實權人物了。


    不少官員看出一絲端倪,想要借機攀附李鴻飛,為自己的政治生涯鋪平道路。


    對此,李鴻飛並不介意,他需要打壓分化東林黨,同時也在為今後的組閣,儲備自己的力量(如今的政府班子是朱由檢定下的,李鴻飛掌握實權後,必然要剔除大部分朝廷官員,至少和諧部門李鴻飛要用自己信任的人)。


    在華夏永遠免不了派係之爭,東林黨日薄西山,李鴻飛想要把控朝政,他就必須組建自己的黨派,與手下官員共享利益。


    不過這都是後話,如今的李鴻飛初入內閣,便遭受東林黨人的集體排擠。


    他所簽發的政令,根本無法出南京,地方官員之中,除了蘇州能聽從他的政令之外,其餘省份似乎並不買麵子。


    政治鬥爭遠比真刀實槍上戰場殘酷得多,這樣下去可不行,必須想辦法打破局麵。


    好在沒過幾天,王承恩便主動找到的李鴻飛。


    “聖上說了,土地兼並事宜,需要盡快拿出解決方案,如果大人擔心下麵官員陽奉陰違,聖上可以親自出麵調解。”王承恩帶來了朱由檢的旨意。


    如果說對於地方官員的掌控力度,東林黨占據一半,那麽朱由檢同樣也占據了一半,而且朱由檢有皇室這層身份,除非是鐵杆東林黨人,否則怎麽也得賣朱由檢麵子。


    當初全國改革那樣難搞的事情,朱由檢發狠後,雖然有些磕磕絆絆,但最終還是實施下去了。


    由他出麵幫助李鴻飛,絕對能讓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全國衙門完成掌控。


    “謝聖上好意,微臣已有計劃,絕對能在短時間內,讓聖上看到效果。”李鴻飛信誓旦旦地迴答道。


    開什麽玩笑,這種事他根本不可能去求朱由檢,別說兩人之間的“協議”,一旦李鴻飛求助,就表明認輸了,連這點小事都搞不定,憑什麽要求整個朱家王朝放權給他?


    而且李鴻飛的主要任務,是削弱皇室對國家的影響力,真要讓朱由檢出麵解決土地兼並問題,整個皇室的影響力將更上一層樓,這是李鴻飛不願意看到的。


    “希望如此,最近聖上在準備遷都事宜,確實不便分心。”王承恩不經意地說道。


    這其實是朱由檢在慢慢向李鴻飛放權,遷都一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真要全部完成,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李鴻飛正好趁著這一時間,快速在朝堂上站穩腳跟。


    “遷都?其實我覺得,讓高閣老主持遷都比較合適,人家算得上是元老,對這方麵比較熟悉,王公公您覺得呢?”李鴻飛眼前一亮,趕緊向王承恩提議道。


    這可是個好機會,隻要高宏圖沒時間從中搗亂,李鴻飛便能更快地完成自己的計劃。


    “李大人這個提議不錯,咱家會與聖上細說的。”王承恩應承道。


    這種順水人情,王承恩自然不吝嗇。


    果然,沒過兩天,朱由檢便傳旨高宏圖,讓他全權負責遷都一事。


    千萬別小瞧了遷都,北京的宮殿,曆經北伐之戰,導致部分城池損毀嚴重,修繕城池便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而修繕自然需要大量錢財,這其中牽扯的利潤,那是十分可觀的。


    即使高宏圖不貪,但將這些工程交付出去,換來大量商人的友誼,也算是不小的收獲。


    李鴻飛為何敢在朝堂上橫著走,不就是因為他與商人關係莫逆,算是朱由檢半個錢袋子嗎?


    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今北京除了軍隊,便沒有任何朝廷官員坐鎮,而遷都不僅關係到皇室,還有滿朝文武,誰留在南京,誰前往北京,這都得由高宏圖先期篩選過後,再讓朱由檢最後定奪。


    那些想要進入權力中心的大臣,如果不巴結高宏圖,說不定連提名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最後進入朱由檢的視野了。


    拿到這樣一份聖旨,高宏圖心裏十分高興,認為這是東林黨人崛起的征兆,就連準備全力打壓李鴻飛的計劃,也隨之擱淺。


    在他看來:這個關鍵時刻,千萬不能跟李鴻飛鬥,一旦讓聖上不高興,就麻煩了。


    隻是這高宏圖想法不錯,卻不知今後的朝堂,將會出現重大變故............


    高宏圖開始整合朝廷官員,打算徹底占據權力中心,而李鴻飛則大肆發展外圍,開始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全國各地。


    先前便說過:各省官員派係,東林黨與朱由檢各占一半。


    李鴻飛又如何瓜分這些資源呢?


    答案很簡單:從最新收複的省份下手。


    以前的南明,僅僅占據了長江以南地界,相當於如今大明國土的三分之一,哪怕李鴻飛放棄這些地方的掌控權,損失也沒多大。


    更何況相對富饒的蘇州、福建、揚州等地官員,都曾受過李鴻飛的好處,這些地方的官員,隻要李鴻飛願意,隨時都能轉換成自己的派係。


    李鴻飛首先穩住這些地方,然後派遣之前不得誌,或者新晉,有活力、肯做事的官員,進入中原腹地任職。


    長江以北地區,如今都在軍方的駐守下,地方官員上任,有李鴻飛這層關係在,很快便能從軍方手中接過管理權,這對急於表現的官員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加上高宏圖暫時放棄了針對李鴻飛的打壓,所以李鴻飛隻需要每個州府,安排一名“自己人”,很快便能在地方官員占有率上,壓過東林黨跟朱由檢。


    甚至解決土地兼並方麵,李鴻飛也用了同樣的辦法。


    江南各地對土地的兼並,已經接近尾聲,那些大地主們,已經將大量資金投了進去,這時候去動他們,無疑是在捅馬蜂窩,李鴻飛可不想陷阱泥潭裏。


    倒是中原大地,由於常年戰亂,人口大幅度縮減,不少房屋田地都成了無主之物,這便是李鴻飛所能利用的資源。


    所有李鴻飛派係的官員,前往地方任職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丈量當地的土地,區分有主或無主土地的同時,還要對農耕地與工業用地進行分類。


    一經區分完畢,這些官員便會對無主田地進行迴收,同時對超過百畝耕地的地主們,進行增加農耕稅的處罰。


    北伐才剛剛結束,那些大地主們空有田地,卻沒多少佃農耕種,哪能交得起如此繁重的農耕稅?


    李鴻飛甚至還得感激多爾袞,要不是多爾袞在後期對中原大地展開劫掠,造成地主家不僅沒有餘糧,甚至連值錢的物品都被一掃而空。


    以那些地主老財的性格,肯定借此大發戰爭財,不說別的,如今北方的土地,便宜到令人難以置信,要不是這些地主老財手裏沒有餘錢,早就大肆購買了。


    農耕稅繁重,地主手上又沒有現銀,最終隻能向官府變賣土地,多爾袞劫走了他們的財物,朝廷又買走了他們的土地,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不少地主老財,差點沒挺過去。


    至於反抗?


    人家可是帶著軍隊前來收稅,誰又敢反抗?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改革總得有一部分犧牲,以往的政府,為了獲取鄉紳富豪的支持,選擇了犧牲平民百姓。


    比如對戰後重建地區,實施免稅政策,實際上坑害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朝廷是免稅了,可地主照樣要收租,老百姓根本得不到任何實惠,反倒是令地主階級加速了財富累積,加速了土地兼並。


    而這次李鴻飛,選擇了犧牲這些鄉紳富豪..........


    不過真要就事論事,李鴻飛這項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在幫助這些人,畢竟手上的現銀都被多爾袞劫走,除了變賣土地,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快速累積財富了。


    官府收迴了大量耕地,並將其中一部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出售給了當地老百姓,隻要這些人努力勞作個七八年,便能真正擁有這些田地。


    此舉很快便在北方各地,引起老百姓的熱情擁護。


    可即便如此,由於常年征戰的緣故,北方各地人口稀少,以至於官府手中,剩餘的土地還有很多。


    這些耕地必須要種植作物才能有收獲,不然留在手中有什麽用?還不如讓這些地主兼並過去呢!


    於是,新一輪的遷徙熱潮來臨,這次不是逃難,而是迴家,對於幾年前逃難去往南方的百姓而言,重迴故土,並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才是他們的最終夢想。


    大量百姓北遷,既解決了北方農耕地的問題,又使得南方不少工廠,出現了用工荒。


    不過這在李鴻飛看來,反而是好事,北伐結束之後,部分軍工企業甚至與軍工有關的企業,訂單數量急劇減少,裁員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


    工業社會最擔心的是什麽?當然是工人失業。


    結果一波北遷來得太及時了,非但沒有讓工人失業的問題出現,反而造成了用工荒。


    不少廠家,不得不增加工資,從而挽留或者招募足夠的工人。


    於是,連鎖效應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南方不少佃農,受不了高薪的誘惑,選擇進廠打工。


    這下可苦了南方的那些地主老財,佃農沒有自己的土地,就算他們不耕地,也不用繳納一分錢的農耕稅,但地主們不一樣,官府才不管他們的地,是否閑置在那裏,該收的農耕稅一分錢都不會少。


    為了留住佃農,地主們也是絞盡腦汁,最常見的便是減租減息,從以往的七成地租,減至六成五或者六成,同時對於佃農們收成不好時,拆借的糧食,也進行了相應的利息減免。


    區區一個北遷計劃,居然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雖然損害了地主與商人們的利益,但卻極大地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就連農耕方麵的土地兼並問題,也被順利化解。


    剩下的,似乎隻剩下工業用地的問題了。


    好在整個大明工業體係還處於發展階段,很多事情可以提早進行解決。


    對此,李鴻飛一出手就是大刀闊斧,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親自擬定政策,將全國各地,劃分出不同的經濟區。


    作為全國改革的發起人,李鴻飛自然明白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資源。


    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省份,都適合搞工業發展,比如那些交通不便的內陸地區,比如那些土壤肥沃的產糧基地,讓那裏的老百姓搞工業致富,那不是本末倒置麽?


    所以與他一個派係的官員們,在上任之初,都得到過一份詳細的發展計劃書,哪些地方適合做什麽,哪些地方應該以什麽樣的經濟發展作主導,這些都有詳細的說明。


    那些水道四通八達,適合貨物運輸的城市,將重點發展工商業。


    而那些土壤肥沃,適合糧食種植的地方,則繼續以農業為本。


    古人生活的地域還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不適合農業發展,那麽這塊地方,將很快變成荒地。


    所以想要獲得足夠的工業用地,開荒便成了勢在必行的舉措。


    而且北方還有大量軍隊閑置,動用軍隊開荒,成了李鴻飛手上的大殺器。


    南方不是有地主大肆收購工業用地嗎?


    那就鼓勵商人去北方投資建廠,讓南方的炒地皮團夥,狠賠一筆。


    總而言之,李鴻飛對付土地兼並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開發北方各省。


    俗話說:破而後立。


    反正經過北伐之後,整個北方一片蕭條,拿北方作為改革的試點之地,反而比錯綜複雜的南方,更容易掌控節奏。


    至於資金方麵.........當初李定國截獲滿清的,價值近三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財物,是不可能退還給那些世家大族了,如今正好讓李鴻飛撿個大便宜,用來進行北方的重建工作。


    ps:最近好不容易上推薦,厚著臉皮在這裏向大家求一波全訂跟推薦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