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趁機發難,一下子將稅率提升了六倍,若是沒有這些賬本打底,別說提升六倍,就算隻提升一倍,收取十五分之一,這些大臣估計都會跳起來反對了。


    可如今不同了,朱由檢拿住了他們的命脈,再加上史可法兵權在握,若不想觸怒朱由檢,那就隻能答應對方的征稅要求了。


    一眾官員隻能在心裏,暗罵那些商人愚蠢,連原始賬本這麽重要的東西,居然能在短時間內,被東廠的人找到。


    殊不知東廠對此早已了如指掌,以前東廠負責監察百官,但凡與這些官員有聯係的事物,都在東廠監察範圍之內,此次查獲的原始賬目,幾乎每本都與朝中官員有聯係,所以短短半日時間找到這些賬目,並不算多難的事情。


    好在朱由檢也知道,大明官員俸祿極低,這些官員想要養活一大家子,僅僅依靠俸祿確實不現實,所以隻待對方答應增收商稅後,便不在深究。


    至於所謂的補齊偷漏稅務,這不過是李鴻飛為了多弄些銀兩,趕在正式的決策下達之前,使出的一個小伎倆。


    聖旨已經下達,但傳遞到個州府,還需要一些時間,而在蘇州任職的李鴻飛,也隻能慢慢等候,賺取銀錢的同時,順便開始大肆招收人才。


    自從官職加上高薪的招聘告示出現,整個蘇州城都沸騰了。


    明朝的手工藝人,被統稱為匠戶,而且隻要一人是匠戶,子子孫孫就都是匠戶,尋常百姓很難擺脫這個賤籍,如今蘇州知府出台了新規定,匠人可以為官,這讓不少匠人,看到了希望。


    隻是當時的老百姓,都被官府的反複無常給坑苦了,不太相信區區一個地方衙門,真能讓他們脫離賤籍。


    故而不少本地擁有手藝的匠人,都處於觀望之中,畢竟他們如今多多少少還有一份工作,還能勉強養家糊口,萬一離開了現在的東家,結果官府又說話不算數,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本地匠人不敢輕易下決心,但那些從北方南逃的難民之中,卻有不少手藝人,這些人如今連飯都吃不上,遇到官府招人,那自然得去試一試。


    李鴻飛在蘇州城門口,設立了一處專門招聘人才的地點,不少從北方南逃的難民,正在這裏排隊登記,那場麵之壯觀,竟然引得不少城內居民前去看熱鬧。


    沒辦法,由於難民太多,恐生事端,各地知府都有規定,不允許大量難民進城,並在城外搭建營帳,由官府與城內富商出資,設立粥棚,一日免費供應兩頓稀粥。


    如此一來,便於集中管理難民,另一個則是為了維護城內的治安,防止難民趁機滋事。


    就連李鴻飛對於這樣的設定,也沒有任何異議,他不過是個普通人,沒有能力改變如今這種不公平待遇。


    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群難民中,挑選一些可用之人,也算是給他們謀了一條出路。


    “姓名,年齡,籍貫,都會些什麽活計?”負責招收人才的官員,按照慣例詢問眼前之人。


    由於事物繁忙,需要登記的信息實在是太多,導致這些官員,連頭都懶得抬。


    “老朽畢懋康,字孟侯,歙人,如今六十有三。”來人迴答道。


    聽聞此人都六十三了,負責書寫的官員,忽然一愣,隨後停筆抬頭,開始打量起眼前之人。


    此人雖然年紀頗大,穿著也很樸素,與一般老農夫區別不大,但精神飽滿,頗有一股儒家風範,想來應該是個飽讀詩書的老者。


    若是一般的招聘,像這種年過半百之人,根本沒人理會,但知府大人說過,匠人這個行業,年紀越大,資格越老,手藝也越是純熟,所以一應登記官員,也不敢造次。


    “那您老都會些什麽技術?”官員詢問道。


    這樣的老人,自身保養地很不錯,一看就不像下地幹活的農夫,至於鐵匠,木工這類的體力活,也應該不是這個老者所擅長的,難不成是個郎中?


    “老朽乃是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曾以中書舍人授禦史,後因得罪當朝大臣,被罷貶至工部軍器局大使,負責督造軍器事物。”畢懋康迴答道。


    中書舍人禦史,乃是明朝設立的,言內閣不當專用詞臣,這種官職純屬吃力不討好,雖擁有諫言權,而且連皇帝都不敢因為其言論不當而治罪,等於平白得了一張免死金牌。


    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一旦這些官員言論太過難聽,還是會被當朝的權臣,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罷免對方的官職。


    畢懋康就是這樣,他十九歲中進士,二十三歲官拜中書舍人禦史,可謂是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卻因年少輕狂,做官不到兩年,便得罪了當朝一片內閣大臣,最終被發配到軍器局,做了個沒有任何前途的正九品大使。


    反正軍器局除了匠人,最大的官員就是大使,總不可能將一名言官貶為匠人吧。


    畢懋康乃是北方京師的官員,李自成攻破京師時,他隨著一眾官員南逃,不過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就算來到南明,也沒有什麽發展前途,甚至不少官員想要官複原職,還得需要大量銀錢打理,他一個軍器局小官,哪有多餘銀錢?


    況且以他的年紀,就算是塞錢,估計都沒有官員會要他了。


    沒了官職,他一個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想要生活確實不容易,總不能真入了賤籍,成為一名匠人吧。


    畢懋康祖籍安徽人,既然當官沒了門路,思來想去還不如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然而當他路過蘇州之時,恰巧李鴻飛在招聘人才,聽說其中利害的匠人,還有機會當官,所以他想要過來試一試。


    “原來是軍器局的大使,不過知府大人說了,隻招會手藝的匠人,不招會當官的大人。”負責招聘的官員冷笑道。


    如今蘇州大小官員上百,而且大多都是些吃空餉的閑職,知府大人已經有意裁撤一部分官員了,本地官員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哪還有閑工夫,招聘北方下來的官員?


    “大人可能誤會了,老朽雖是官員,但也懂得這匠人手藝,尤其專精火器,如今神機營使用的燧發槍,還是老朽於崇禎八年所發明製造的。”畢懋康解釋道。


    崇禎八年(1635年),畢懋康在軍器局潛心研究,終為大明火器研發出了燧發槍。


    這種燧發槍不同於戚家軍所使用的火繩槍,它依靠燧石點火發射,即使在雨雪天也照樣能使用,算得上這是中華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


    畢懋康為大明火器行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奈何當時的明朝,大多輕視匠人,故而畢懋康的名字,並沒有多少人記得。


    倒是在後世,國人們為了自我安慰,為了彰顯老祖宗的厲害之處,不斷翻閱出大量典籍,來證明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在之前超越了世界各國幾百年。


    然而在國人歡欣鼓舞的同時,那些真正做出貢獻之人,在當時的朝代,大多都被評為異類,絲毫不受重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