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就可以仔細迴顧一番了。
由此看來,有些事情,確實是勉強不來的。
司馬寧本來就不具備君臨天下之才,這點自知之明,他還是會有的吧?於是,被“禮送”出京之後,有一段時間,他就到了劉義慶那兒,參與《世說新語》一書的編撰。
是啊,當初的那次北行,在洛水南岸,他記誦起曹植的《洛神賦》,文才甚是了得。如此說來,那“世說新語”一類作品的字裏行間,就能夠幻化出這位寧王子心中的“洛神”來,也未可知吧?
在世不稱意,詩酒慰平生:這種生活,閑適幽雅,也算是專為寧王子這種人而打造的吧?
而司馬婧所遇之人,就是那陶輝了。
蕭正濤負責押解犯人,是朝廷命官,不可能再對她動情了。而她呢,屬於“欽犯”,如何還能再作非分之想?
陶輝有個族叔祖,就是那以“歸去來辭”名滿天下的陶潛了。
這司馬婧,原本屬於“金枝玉葉”,養尊處優慣了,要她“帶月荷鋤歸”,那是不太現實的了。不過,陶輝做起農活來,未必就會輸給叔祖陶潛。這樣一來,隻要能夠解決衣食方麵的問題,這兩個人,盡可以不時體會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了。
如此說來,當初陶輝離開烏衣巷,還是極為明智的。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生殺予奪……那烏衣巷的門檻,過於沉重了吧?那些權謀算計,未必就是陶輝所擅長的。
司馬婧,昔時的“金枝玉葉”,先祖的富貴、榮耀、權勢,早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於是,萬丈紅塵之中,當她最終遇到陶輝之時,幾番接觸、了解之後,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欣慰、喜悅、自豪,油然而生……
有道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塵世間的事情,能夠稱心如意、順風順水的,又有幾件呢?
或許,暗自將自己比作大漢高祖的劉大將軍,遇到蕭正濤之後,也會想起當年的蕭何蕭丞相。隻是,當他“受禪”於司馬德文之時,已然年近六旬!三年之後,尚未出師北伐,他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這樣一來,隨著他的抱憾辭世,北定中原這件事情,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
按照他的遺願,蕭正濤等人,在修建初寧陵之時,最終還是將他和發妻合葬在一起了。
此刻迴想起來,那一次,劉大將軍帶著那位風水先生,一起出行,還是有所打算的。盡管,司馬寧、司馬婧前來行刺,險些攪渾了這件事情。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劉大將軍對於大晉王室的最後兩個皇帝,是不是過於心狠手辣了呢?
其實,他來自寒門,崛起於尋常巷陌,如果要像當年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那樣,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倒是不太現實的了。至少,當時,他的幾個兒子,年歲尚幼,未必就能夠擋得住晉室的反攻倒算。於是,他率先出手,奠定起宋室的社稷。
誠然,對於他的某些做法,在當時,我也是頗有微詞的。
隻是,我也不便於多說什麽。畢竟,他能夠從數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走過來,對於其中的輕重緩急,自然是幾經掂量、權衡的。而我和青兒呢,跟隨一旁,隻是看客而已。
多年以後,晉室那幾年的明爭暗鬥、生殺予奪,最終也成了夢幻泡影。
此時此刻,當我倚著這昭亭的廊柱,迴首往事之時,當初的親曆者,又還剩下幾個呢?
當年,蜀漢後主所托之夢,倒是沒有多少“冤冤相報”之意,他的本意,似乎主要還在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劉大將軍劉裕上位之後,在北伐方麵,雖說是寸功未建,不過,他勵精圖治,黎民百姓也算是過上幾年安穩的日子了。
至於北定中原之事嘛,就是到這一刻為止,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
如果從孫吳時期算起,這一帶的人們,大概是過於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吧,對於北定中原,一直都是漫不經心的。晉室衣冠南渡前後,前有祖逖北伐,後有劉大將軍逐鹿中原,最終也沒能夠一統華夏。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夠說清楚的了。
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秦始皇遊秦淮河之時,斬斷了此處的龍脈,從此以後,偏安一隅的江南群雄,就難以有更大的作為了。這種說法,過於玄虛,倒是不便於妄加揣度、評議。隻是,烽煙戰場上,那些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外乎“天時、地利與人和”,按照這個思路,對於江南諸雄來說,真的就做到舉國一心了嗎?
或許,當年劉大將軍急於改朝換代,就是不想再被掣肘了。
隻是,當他可以全力以赴之時,天不假年,最終也隻能落了個抱憾而去。
有人說,人們最不想看到的,是這樣兩件事情:美人遲暮,英雄末路。
此刻迴想起來,劉大將軍年近花甲才最終上位,暮年登基,何嚐就不是某種“英雄末路”呢?
如果上蒼再給他一二十年的陽壽,以他的雄才大略,那北定中原,未必就隻是一句空話吧?
人說“富不過三代”,一代雄主如劉大將軍,似乎也未能免俗。
而現在,已然是大齊建元二年了。最初的劉宋,也已經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了。而這大齊的開國之君蕭道成,與蕭正濤同宗同族……
“滴答,滴答,滴答……”也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亭中的這位老嫗,聽到了這雨水滴落於地的聲音。
在這江南的暮春時節,下一點兒雨,實屬正常。
這一刻,這老嫗望向亭外的目光,淡泊而平靜:今日,老身初到此亭之際,尚是午後時分。當時,我記得很清楚,那日影,也就是稍稍偏西而已。那麽,這一番追憶往事,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呢?
此刻下雨了,沒了日光,倒是難以猜測起來了?
其實,此刻究竟是哪一個時辰,真的就那麽重要嗎?
是啊,再過一些時候,那夜幕,就會如約而至。
這樣一來,這一天,不妨就簡單地分為白天和黑夜兩個部分,不就省心多了嗎?其實,隻要不是跟行軍打仗牽扯到一起,對於這時辰的感知,盡可以模糊一點,隨便一些的。
這樣的雨,如果是和盛夏時節相比,那是相形見絀了。
不過,仔細端詳之下,你依然能夠看到,她不是如絲如縷的,她更像是一根根略小於豆芽兒的雨線,爭先恐後地往下落。如果不是這樣,簷頂上、涼亭外、地麵上的那些時斷時續的“滴答”聲,又從何而來呢?
水氣、霧氣,薄暮,甚至還有人唿出的氣息,就這樣繚繞在一起了。在這樣的縹緲、迷蒙之中,此身所在的這個昭亭,是不是也想著要向人傾訴一番呢?
當初,劉大將軍也曾經說起,要在此處建一個亭子,名叫“昭亭”。迴想起來,這個名字,還在青兒那丫頭首先提出來的。當時,她所想的是,要借這個名字,打趣我一番。不過,思忖再三之後,我倒是覺得,真要叫做昭亭,其實也是蠻不錯的吧?當一個人的靈感到來之時,她所想出的名字,往往就是最好的。就算是在數十年之後的這一刻,讓我再給這個亭子命名,我也想不出更好一點的。
當時,劉大將軍想得更多的則是,到了什麽時候,南北一統了,就召集天下名士、名門閨秀,到此一聚。然後呢,酒酣耳熱之際,叫這些人寫一些詩文,記錄下這次聚會的盛況。“群賢畢至”的背後,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讓我把這些詩文收集起來,再作一篇序,點評一番,抒懷幾句。這一篇序嘛,也不妨就叫作“昭亭集序”。
不難想象,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構思,最初的靈感,就來自於王羲之當年的“蘭亭集序”了。
說起來,這倒不是我們要東施效顰,附庸風雅;而是,我們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期待著南北一統,再現當年的秦漢盛世。甚至,我們也想到了,王羲之當年所說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也是有所缺憾的。至少,隨著晉室南渡,當年的琅琊王氏,也都未必就能夠匯聚於那會稽山上吧?更何況,隔江北望,大晉的宗廟社稷,就淪陷於北方鐵騎的塵土裏。對此,王羲之真的就能漠然視之嗎?
因此,我們所期待中的“昭亭集序”,在文才文采方麵,可以稍遜一籌,甚至是不值一哂。然而,南北一統、四海一心的風骨與氣魄,當不遜於當年的“蘭亭集序”。
然而,這也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劉大將軍英雄遲暮,尚未出師北伐,就已經抱憾而去了。而現在,就是當年的劉宋社稷,也早已成為過眼雲煙。這一刻,在大齊的土地上,我就算是登高而望,也隻能感慨一聲:大江的那一邊,屬於北朝,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對於這一切,我又該說些什麽呢?
當年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時,也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話語。當初,他所輔佐的,就是蜀漢後主劉禪。諸葛丞相終其一生,也是寸土未得、寸功未建啊!
如果說諸葛丞相的故事過於久遠,那麽,數十年前,跟隨在劉大將軍身邊,我所經曆的那些事情,也未必就稱得上功德圓滿吧?
劉裕劉大將軍先是深感於被掣肘之苦,就痛下決心,先解決晉室再說。於是,作為他的屬下,我有幸參與其中。仔細想來,那個午後,當我們一行三人辭別大晉末代皇帝司馬德宗,走向宮城外麵之時,我也曾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從此以後,劉裕劉大將軍就可以放開手腳,一心北伐了。因為,延續了一百零幾年的晉室,就像那殘陽餘暉,即將融入沉沉夜幕。隨著晉室一去不複返,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應運而生了。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
揮師北伐,事關社稷蒼生,自然不可能一揮而就。除了人力物力軍力的籌辦,劉大將軍所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爭取到了蕭正濤的參與。然而,就在我們覺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時候,那樣的“東風”,最終等來了嗎?如果真要說等來,我們所等到的,卻是劉大將軍的抱憾而去。
主帥沒了,接下來的事情,似乎也隻能是“無疾而終”了。
如此說來,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頗有幾分道理的。劉大將軍所能夠做到的,也隻是終結了每況愈下的晉室。至於出師北伐,老天不長眼,那也是沒辦法的了。
由是觀之,身而為人,也有不得已之時啊!
迴想到當初的塵緣,最初,我所認識的是司馬寧。隻是,這位寧王子,光是披著一件晉室宗親的外衣,卻又是那樣的優柔寡斷、畏手畏腳。於是,對於他,我也就慢慢不抱什麽希望了。
而在烏衣巷的深宅大院裏,這位寧王子,和那孫複、陸嘉一夥人,弄出一個“清君側,振朝綱”的幌子來,還妄想著讓我就範。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和這位寧王子,就隻能是分道揚鑣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語裏的“道”,除了人間正道,也包含著情感的取舍啊!於是,我也隻能是忍痛割愛了。
司馬寧這家夥,走的是一條不歸路。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我擦亮眼睛,不能跟著他,一條路走到黑的。
揮慧劍斬斷情絲,一開始,確實也很痛苦。然而,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歸根到底,我都是要有自己的底線的。
其後,蕭正濤從烏衣巷那一夥人之中分化出來。有一段時間,我也曾這樣想,這“蕭郎”,是過客還是歸人呢?
幸好,接下來的故事,總算還遂人所願……
由此看來,有些事情,確實是勉強不來的。
司馬寧本來就不具備君臨天下之才,這點自知之明,他還是會有的吧?於是,被“禮送”出京之後,有一段時間,他就到了劉義慶那兒,參與《世說新語》一書的編撰。
是啊,當初的那次北行,在洛水南岸,他記誦起曹植的《洛神賦》,文才甚是了得。如此說來,那“世說新語”一類作品的字裏行間,就能夠幻化出這位寧王子心中的“洛神”來,也未可知吧?
在世不稱意,詩酒慰平生:這種生活,閑適幽雅,也算是專為寧王子這種人而打造的吧?
而司馬婧所遇之人,就是那陶輝了。
蕭正濤負責押解犯人,是朝廷命官,不可能再對她動情了。而她呢,屬於“欽犯”,如何還能再作非分之想?
陶輝有個族叔祖,就是那以“歸去來辭”名滿天下的陶潛了。
這司馬婧,原本屬於“金枝玉葉”,養尊處優慣了,要她“帶月荷鋤歸”,那是不太現實的了。不過,陶輝做起農活來,未必就會輸給叔祖陶潛。這樣一來,隻要能夠解決衣食方麵的問題,這兩個人,盡可以不時體會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了。
如此說來,當初陶輝離開烏衣巷,還是極為明智的。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生殺予奪……那烏衣巷的門檻,過於沉重了吧?那些權謀算計,未必就是陶輝所擅長的。
司馬婧,昔時的“金枝玉葉”,先祖的富貴、榮耀、權勢,早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於是,萬丈紅塵之中,當她最終遇到陶輝之時,幾番接觸、了解之後,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欣慰、喜悅、自豪,油然而生……
有道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塵世間的事情,能夠稱心如意、順風順水的,又有幾件呢?
或許,暗自將自己比作大漢高祖的劉大將軍,遇到蕭正濤之後,也會想起當年的蕭何蕭丞相。隻是,當他“受禪”於司馬德文之時,已然年近六旬!三年之後,尚未出師北伐,他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這樣一來,隨著他的抱憾辭世,北定中原這件事情,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
按照他的遺願,蕭正濤等人,在修建初寧陵之時,最終還是將他和發妻合葬在一起了。
此刻迴想起來,那一次,劉大將軍帶著那位風水先生,一起出行,還是有所打算的。盡管,司馬寧、司馬婧前來行刺,險些攪渾了這件事情。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劉大將軍對於大晉王室的最後兩個皇帝,是不是過於心狠手辣了呢?
其實,他來自寒門,崛起於尋常巷陌,如果要像當年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那樣,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倒是不太現實的了。至少,當時,他的幾個兒子,年歲尚幼,未必就能夠擋得住晉室的反攻倒算。於是,他率先出手,奠定起宋室的社稷。
誠然,對於他的某些做法,在當時,我也是頗有微詞的。
隻是,我也不便於多說什麽。畢竟,他能夠從數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走過來,對於其中的輕重緩急,自然是幾經掂量、權衡的。而我和青兒呢,跟隨一旁,隻是看客而已。
多年以後,晉室那幾年的明爭暗鬥、生殺予奪,最終也成了夢幻泡影。
此時此刻,當我倚著這昭亭的廊柱,迴首往事之時,當初的親曆者,又還剩下幾個呢?
當年,蜀漢後主所托之夢,倒是沒有多少“冤冤相報”之意,他的本意,似乎主要還在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劉大將軍劉裕上位之後,在北伐方麵,雖說是寸功未建,不過,他勵精圖治,黎民百姓也算是過上幾年安穩的日子了。
至於北定中原之事嘛,就是到這一刻為止,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
如果從孫吳時期算起,這一帶的人們,大概是過於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吧,對於北定中原,一直都是漫不經心的。晉室衣冠南渡前後,前有祖逖北伐,後有劉大將軍逐鹿中原,最終也沒能夠一統華夏。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夠說清楚的了。
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秦始皇遊秦淮河之時,斬斷了此處的龍脈,從此以後,偏安一隅的江南群雄,就難以有更大的作為了。這種說法,過於玄虛,倒是不便於妄加揣度、評議。隻是,烽煙戰場上,那些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外乎“天時、地利與人和”,按照這個思路,對於江南諸雄來說,真的就做到舉國一心了嗎?
或許,當年劉大將軍急於改朝換代,就是不想再被掣肘了。
隻是,當他可以全力以赴之時,天不假年,最終也隻能落了個抱憾而去。
有人說,人們最不想看到的,是這樣兩件事情:美人遲暮,英雄末路。
此刻迴想起來,劉大將軍年近花甲才最終上位,暮年登基,何嚐就不是某種“英雄末路”呢?
如果上蒼再給他一二十年的陽壽,以他的雄才大略,那北定中原,未必就隻是一句空話吧?
人說“富不過三代”,一代雄主如劉大將軍,似乎也未能免俗。
而現在,已然是大齊建元二年了。最初的劉宋,也已經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了。而這大齊的開國之君蕭道成,與蕭正濤同宗同族……
“滴答,滴答,滴答……”也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亭中的這位老嫗,聽到了這雨水滴落於地的聲音。
在這江南的暮春時節,下一點兒雨,實屬正常。
這一刻,這老嫗望向亭外的目光,淡泊而平靜:今日,老身初到此亭之際,尚是午後時分。當時,我記得很清楚,那日影,也就是稍稍偏西而已。那麽,這一番追憶往事,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呢?
此刻下雨了,沒了日光,倒是難以猜測起來了?
其實,此刻究竟是哪一個時辰,真的就那麽重要嗎?
是啊,再過一些時候,那夜幕,就會如約而至。
這樣一來,這一天,不妨就簡單地分為白天和黑夜兩個部分,不就省心多了嗎?其實,隻要不是跟行軍打仗牽扯到一起,對於這時辰的感知,盡可以模糊一點,隨便一些的。
這樣的雨,如果是和盛夏時節相比,那是相形見絀了。
不過,仔細端詳之下,你依然能夠看到,她不是如絲如縷的,她更像是一根根略小於豆芽兒的雨線,爭先恐後地往下落。如果不是這樣,簷頂上、涼亭外、地麵上的那些時斷時續的“滴答”聲,又從何而來呢?
水氣、霧氣,薄暮,甚至還有人唿出的氣息,就這樣繚繞在一起了。在這樣的縹緲、迷蒙之中,此身所在的這個昭亭,是不是也想著要向人傾訴一番呢?
當初,劉大將軍也曾經說起,要在此處建一個亭子,名叫“昭亭”。迴想起來,這個名字,還在青兒那丫頭首先提出來的。當時,她所想的是,要借這個名字,打趣我一番。不過,思忖再三之後,我倒是覺得,真要叫做昭亭,其實也是蠻不錯的吧?當一個人的靈感到來之時,她所想出的名字,往往就是最好的。就算是在數十年之後的這一刻,讓我再給這個亭子命名,我也想不出更好一點的。
當時,劉大將軍想得更多的則是,到了什麽時候,南北一統了,就召集天下名士、名門閨秀,到此一聚。然後呢,酒酣耳熱之際,叫這些人寫一些詩文,記錄下這次聚會的盛況。“群賢畢至”的背後,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讓我把這些詩文收集起來,再作一篇序,點評一番,抒懷幾句。這一篇序嘛,也不妨就叫作“昭亭集序”。
不難想象,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構思,最初的靈感,就來自於王羲之當年的“蘭亭集序”了。
說起來,這倒不是我們要東施效顰,附庸風雅;而是,我們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期待著南北一統,再現當年的秦漢盛世。甚至,我們也想到了,王羲之當年所說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也是有所缺憾的。至少,隨著晉室南渡,當年的琅琊王氏,也都未必就能夠匯聚於那會稽山上吧?更何況,隔江北望,大晉的宗廟社稷,就淪陷於北方鐵騎的塵土裏。對此,王羲之真的就能漠然視之嗎?
因此,我們所期待中的“昭亭集序”,在文才文采方麵,可以稍遜一籌,甚至是不值一哂。然而,南北一統、四海一心的風骨與氣魄,當不遜於當年的“蘭亭集序”。
然而,這也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劉大將軍英雄遲暮,尚未出師北伐,就已經抱憾而去了。而現在,就是當年的劉宋社稷,也早已成為過眼雲煙。這一刻,在大齊的土地上,我就算是登高而望,也隻能感慨一聲:大江的那一邊,屬於北朝,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對於這一切,我又該說些什麽呢?
當年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時,也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話語。當初,他所輔佐的,就是蜀漢後主劉禪。諸葛丞相終其一生,也是寸土未得、寸功未建啊!
如果說諸葛丞相的故事過於久遠,那麽,數十年前,跟隨在劉大將軍身邊,我所經曆的那些事情,也未必就稱得上功德圓滿吧?
劉裕劉大將軍先是深感於被掣肘之苦,就痛下決心,先解決晉室再說。於是,作為他的屬下,我有幸參與其中。仔細想來,那個午後,當我們一行三人辭別大晉末代皇帝司馬德宗,走向宮城外麵之時,我也曾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從此以後,劉裕劉大將軍就可以放開手腳,一心北伐了。因為,延續了一百零幾年的晉室,就像那殘陽餘暉,即將融入沉沉夜幕。隨著晉室一去不複返,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應運而生了。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
揮師北伐,事關社稷蒼生,自然不可能一揮而就。除了人力物力軍力的籌辦,劉大將軍所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爭取到了蕭正濤的參與。然而,就在我們覺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時候,那樣的“東風”,最終等來了嗎?如果真要說等來,我們所等到的,卻是劉大將軍的抱憾而去。
主帥沒了,接下來的事情,似乎也隻能是“無疾而終”了。
如此說來,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頗有幾分道理的。劉大將軍所能夠做到的,也隻是終結了每況愈下的晉室。至於出師北伐,老天不長眼,那也是沒辦法的了。
由是觀之,身而為人,也有不得已之時啊!
迴想到當初的塵緣,最初,我所認識的是司馬寧。隻是,這位寧王子,光是披著一件晉室宗親的外衣,卻又是那樣的優柔寡斷、畏手畏腳。於是,對於他,我也就慢慢不抱什麽希望了。
而在烏衣巷的深宅大院裏,這位寧王子,和那孫複、陸嘉一夥人,弄出一個“清君側,振朝綱”的幌子來,還妄想著讓我就範。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和這位寧王子,就隻能是分道揚鑣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語裏的“道”,除了人間正道,也包含著情感的取舍啊!於是,我也隻能是忍痛割愛了。
司馬寧這家夥,走的是一條不歸路。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我擦亮眼睛,不能跟著他,一條路走到黑的。
揮慧劍斬斷情絲,一開始,確實也很痛苦。然而,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歸根到底,我都是要有自己的底線的。
其後,蕭正濤從烏衣巷那一夥人之中分化出來。有一段時間,我也曾這樣想,這“蕭郎”,是過客還是歸人呢?
幸好,接下來的故事,總算還遂人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