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行動,已經到來?


    上次的玉帶溪之行,那些路途,可曾白走?


    昭婷姐姐和劉立興劉公子,他們如此迫不及待地投至劉大將軍麾下,這又意味著什麽呢?


    眼前的這一部《馬前課》,與他們的到來,會不會有著某種關聯呢?


    誠然,目前,那些與劉大將軍對峙的力量,也不容小覷。隻是,在最近這數十天的對峙之中,他們又有何感受呢?那繃得太緊的弦,實則更容易折斷。有道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這些日子裏,劉大將軍與他們所比拚的,更多的恐怕還是決心與意誌……


    “昭婷啊,”隻聽劉大將軍這樣說道,“看了這《馬前課》,換做你,又作何打算呢?”


    說著,將那一部《馬前課》,向趙昭婷眼前,移了一下。


    趙昭婷意識到,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還可以再翻看一下這本書的。


    這樣想著,她也就不急於迴答,而是拿起那本書,往前翻了一下。


    先是重新看了一下那“第三課”,一時若有所思,她又往前翻了一頁——


    第二課


    火上有火,光燭中土。


    稱名不正,江東有虎。


    證曰陽陰陽陽陰在卦為離。


    凝神片刻之後,趙昭婷心念一動:這“火上有火”,就是一個“炎”字了!司馬炎雄才大略,建立大晉,終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也稱得上“光燭中土”了吧?如果這種解釋不算太離譜的話,那麽,剛才劉大將軍讓我看的第三卦,顯然就是當今的事情了。


    是啊,一百年前,大晉宗廟社稷淪於敵手。在晉室衣冠南渡之際,江北的廣大地區,政權林立,也算是“擾擾中原,山河無主”了。至於“二三其位”,大概也可以理解為各個皇帝就像走馬燈一般地來了又去吧?當然,最為關鍵的那一句“羊終馬始”,依然頗為費解。這一句中的“羊”和“馬”,究竟指的是什麽呢?


    如果將“馬”理解為“司馬氏”,那麽,大致上也就可以理解為,“司馬氏”開啟了某個時代,而終結他們的,則是和“羊”連在一起的。隻是,這是怎樣的一隻“羊”呢?而且,將“馬”理解為“司馬氏”,是不是過於牽強附會了呢?本朝衣冠南渡之初,也曾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其中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了。如此說來,將“馬”理解為“司馬氏”,也算是有先例的,並非盡是無稽之談。


    這樣的一部《馬前課》,文字古奧簡練,甚至有點模棱兩可。因此,理解起來,也就不必過於拘泥……


    這樣想著,趙昭婷又把整部《馬前課》,又大致翻閱了一下。


    暗暗吸了一口長氣之後,她不由得這樣想道:大致說來,這《馬前課》所說的,就是曆代王朝盛衰興亡之事。特別是,對於我們來說,前麵的兩課,早已經是曆史故事了。


    而自第四課開始到終篇,盡管也是雲裏霧裏的,不過呢,大致上也可以肯定,所預測的,將是本朝以後的事情。哦,既然是這樣,我們這一代人,再怎麽說,也隻是時代長路上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一點,劉大將軍如何能夠體會不出來呢?


    既然是這樣,那麽,他讓我作解,又是什麽意思呢?


    不難想象,在我和青兒到來之前,他就在琢磨這“馬前課”了。而且,這本書,也不是這一兩天才來到他手上的吧?這樣看來,對於以後的行動,我們的劉大將軍,早就是深思熟慮的了。他想著要讓我先說,大概是要體會一下那種類似於“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此外,他權高位重,有些話語,似乎倒是不便於輕易說出口的……


    “前些日子,”趙昭婷斟酌著字句,“每次從那宮城外麵返迴之時,屬下,屬下總有某種感覺,覺得那兒的氣氛,有點日薄西山之感。這一切,該不該會有所改變呢?”


    點了點頭之後,劉大將軍接過話語:“是啊,民間就有‘爛泥巴扶不上牆’的說法。再看看如今的宮闕之內,本相更是感慨、憂思不已了。平時我們所說起的社稷,其實是和天下蒼生連在一起的。遙想百年之前,晉室不振,中原腹地生靈塗炭,多少人在烽火硝煙之中遭到滅頂之災;多少人為了多見幾天陽光,一路南遷,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又有多少人,即便是在衣冠南渡之後,也依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


    劉大將軍這番話悲天憫人,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啊!


    想起父母南遷前後先後撒手人寰,趙昭婷早已是潸然淚下。


    再過了好一陣子,隻聽劉大將軍這樣說道:“本相出身寒微,對於底層百姓的疾苦,也算是深有了解吧?嗯,本朝衣冠南渡之初,曾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平心而論,當時的王謝庾桓等門閥士族,為宗廟社稷的穩固,出過大力。隻是,前些年,也曾出現過桓玄篡位自立之事。若不是本相力挽狂瀾,晉室早已不複存在。此外,人心思歸,偏安於江南一隅,苟延殘喘,絕非長久之計!本相也曾經多次率師北伐,也曾經收複過長安洛陽,然而,時至今日,這北伐大業,依然隻能說是功敗垂成!這一切,究竟又是什麽緣故呢?”


    暗暗地吸了一口涼氣之後,趙昭婷心下雪亮:劉大將軍撫今追昔,自然就是想讓人知悉,如今的晉室,已然江河日下、不足為慮。是啊,王謝諸族已然衰微,而桓氏一族又有過篡位叛亂之舉。


    由此看來,時至今日,門閥士族也就日漸失去人心,不足以支撐、匡扶江山社稷了。而從前的東吳舊部,也有暗流湧動之勢!在此情況下,劉大將軍如若不能順應民心,有所作為,江南大地上生民倒懸的那一幕,難保不會再次上演啊!


    以前,對於孟夫子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我也曾經覺得,似乎有點玄虛,離我們芸芸眾生似乎遠了點。到了如今這一刻,我還會這樣想嗎?


    現如今,劉大將軍內心最為真實的想法,到底是什麽呢?


    這一切,才是我最應該關注、留意的吧?


    要說民間疾苦,要說蒼生社稷,要說王朝更替,就是尋常百姓,看多了,聽多了,也能夠說出一點兒吧?隻是,身為芸芸眾生,人微言輕,他們也不便於多說什麽。當然,有些話語,他們也深知,就算自己說了,也沒有什麽作用。甚至,還有可能遭來無妄之災。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恐怕就會這樣想,如果有人能夠站出來,說出他們的心聲,那又如何呢?


    那麽,從目前的情形來看,這樣的一個人,又在哪兒呢?


    如果說得長遠一點,秦末暴政,生靈塗炭。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會出現此後的伐無道誅暴秦。然而,秦王朝覆亡之後,卻沒有即可出現太平景象。那麽,為什麽會是這樣呢?主要的原因,自然就是那楚漢之爭了。


    當然,有些人會這樣說,由於你對那段曆史有所了解,自然要說西楚霸王的不是了。其實,事情也沒那麽簡單。當年,高祖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說到底,就是把黎庶蒼生的生死安危放在心上,而不是那種視百姓如草芥的做派。因此,漢王最終獲勝,最終能夠一統天下,其實也是眾望所歸。


    如此的一番迴顧,似乎冗長了些。隻不過,曆朝曆代,其盛衰興亡,總不至於就無跡可尋吧?


    就拿三國末期的東吳來說,他的末代君主,自以為有長江之險,於是,就變得昏庸暴虐起來。結果呢,所謂的天塹,也阻擋不了大晉水軍的南下。堅固的石頭城,也會升起降幡。現如今的孫複孫公子,對這一切,會不會有所感觸呢?


    本朝也曾經一統天下,隻是,其後的那些昏君,那些受封於各地的王侯,他們都在想些什麽,做些什麽呢?昏君會說出“何不吃肉糜”,而那些各地的什麽王,就想著自己的私欲與權勢!因此,倒不是外來的敵手有多強大,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這些上層人物,早就失去了人心,得不到黎民百姓的支持。宗廟社稷的淪喪,還是要從自身找一下原因吧?


    衣冠南渡之後,我們也曾麵臨著北邊軍隊的大舉南下。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謝氏一族,表現出門閥士族同仇敵愾的一麵。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得北軍倉皇而逃。我們的這半壁江山,就此化險為夷。


    想了這麽多,我也就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來了。總的來說,對於這片土地上的蒼生黎庶,我們一定要把他們的生死安危、疾苦冷暖放在心上。要不然,也是成不了什麽氣候的。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似乎又來到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劉大將軍到底在想些什麽呢?


    他一直在做的兩件事情,無論是封鎖烏衣巷還是警戒皇宮,都是耐人尋味的。至少,這兩方的勢力,是不能互通有無的了,也是不能夠形成合力的了。如此一來,劉大將軍再想著各個擊破,不就更為容易了嗎?


    由此看來,行軍打仗的奧妙,也不僅僅體現在沙場上吧?


    有一段時間,我也在想著,我方遲遲沒有動靜,是不是就意味著,劉大將軍也喜歡虛張聲勢,隻想著嚇唬一下敵手。此刻想來,他倒更像是在“放長線釣大魚”吧?


    他所等待的,是對手先沉不住氣?


    此外,如果真要采取什麽行動,劉大將軍真有必要召見我和青兒嗎?


    似乎,似乎是這樣的:由於這件事情過於重大,因此,權衡再三之後,劉大將軍反而覺得,聽一聽下屬的意見,也未嚐不可!


    確實,當我第一次見到這部“馬前課”的時候,也有點惶惑不安,也有點茫然失措。然而,迴過頭一想,劉大將軍是何等的眼光,如果別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沒有我的什麽事情了。


    行軍打仗、馳騁沙場之類的事情,也輪不到我趙昭婷啊!


    劉大將軍覺得,曆代的興衰治亂,應該自有跡象可尋。而他手下的那些人呢,對於這一切,反而說不出什麽道兒來。或許,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會想到我?


    當初,跟隨司馬寧北行,轉了一個大圈兒。當時,對於這“馬前課”,我倒不怎麽上心,有點可有可無的樣子。不曾想到,數十天之後,它會如此的重要!這塵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變幻莫測的。


    不過,再怎麽變幻莫測,到了現在,似乎都要水落石出了:甚至,我隱隱地覺得,或許,這部“馬前課”本身,未必就那麽神奇。重要的是,劉大將軍如何看待它!也就是說,書裏所包含的意思,依然要由我們這些後人來體會、理解。


    那麽,當初,諸葛丞相創製這部書的時候,會想到這一點嗎?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他想到了這一節,泉下有知的話,有作何感想呢?


    劉大將軍其實是在尋找時機,或者說,他在慢慢地下定決心。作為屬下,我的話語,他自然可以斟酌一番。不過,他所要下的決心,卻是不容改變的。對於這一天,他已經等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於是,事到臨頭,他倒是格外沉得住氣,甚至,顯出那種風輕雲淡的樣子來。


    由是觀之,他的那些敵手,似乎也就缺少些什麽了吧?


    以蒼生社稷為念,其實並不是什麽空洞的套話,而是你平日裏就能有所耳聞、有所目睹,能夠真真切切看到、聽到的塵世間的一幕幕。生而為人,自當審時度勢,順應天時,順應民心……


    “劉大將軍體察民間疾苦,”趙昭婷試著這樣說道,“以蒼生社稷為念,當能深孚眾望,為萬民所敬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月明秋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3925670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39256703並收藏月明秋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