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湧動之時,平靜也隻是表麵現象。
趙昭婷心裏暗自好笑:這鬼丫頭,在這“平靜”與“安寧”的背後,早就是暗流湧動了。你要這樣說,自然是要引起我的注意了……
“平靜與安寧,”她慢條斯理地說道,“隻是某種表層吧?”
青兒撇了撇嘴:“這一點,我也是想到過的。不過,遲遲都沒有某種新的行動,我可是閑得發慌,悶得發愣了。”
趙昭婷淡淡一笑:“青兒,說真的,我有一種預感,在這幾天之內,劉大將軍會有所明示的……”
“你,你就這麽肯定?”青兒微微偏著腦袋,不解的問道。
趙昭婷神情凝重,點了點頭:“不信,就走著瞧吧。”
往相府方向走出幾步之後,青兒依然是半信半疑地說道:“但願,既然是這樣,但願如此吧?”
趙昭婷沒有立即接過對方的話語,而是下意識地迴轉頭,向皇宮大門口方向,掃了幾眼。
果然,次日午後,還在皇宮一帶值守的趙昭婷和青兒,就接到密令,要她們火速趕迴相府密室。
對於這相府密室,兩人並不陌生。
當她們迴到相府,一路趕向那密室的時候,分明就感受到了那森嚴與緊張的氣氛:五步一哨、十步一崗之外,那些負責值守的士卒,均是利刃出鞘,一副隨時臨機而動的樣子。
站在密室門口,深深地吸了一口長氣之後,趙昭婷朗聲說道:“劉大將軍,屬下於此奉命!”
“昭婷,青兒,進來吧……”劉大將軍的聲音,從密室裏傳了出來。
趙昭婷一聽這聲音,隻覺得甚是平緩、淳厚,還帶著一種父輩的 慈祥與隨和,也就暗暗地鬆了一口氣。
這密室裏,一向光量不足。而這一刻,盡管還隻是過午不久,室內早已經點起了燈燭。
借著燭燈光,趙昭婷發現,此時此刻,劉大將軍案前,正攤開著一本線裝書籍。而對於兩位部屬的到來,他倒是有點漫不經心的樣子了。
趙昭婷暗自嘀咕著:這,這是怎麽一迴事呢?差人將我和青兒從前方召喚迴來,自然就是有重要事情要商議的了!步入相府之後,一路上戒備森嚴,也應證了這一點!
而且,步入密室之前,我是高聲打過招唿的,我們的劉大將軍也是爽朗地應許的!既然是這樣,此時此刻,我和青兒近在眼前之際,他為什麽會恍若不見呢?
哦,或許,他正冥思苦想著什麽,由於太入迷、太投入了,一時半會兒之間,就淡忘或忽略了自己已經交代過的事情……
“大將軍,”趙昭婷緩緩說道,“屬下前來聽命……”
劉大將軍本來是雙手捧著書本的,聽了這句話之後,隻見他左手挪開,隨即順手點了點案幾,柔聲說道:“昭婷,青兒,自己就座吧……”
這樣說著的時候,他的目光,並不曾從書頁上移開。
落座之際,趙昭婷暗自尋思道:我和青兒都是他的老部屬了,而我們對這位權傾朝野的劉大將軍,也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平日裏,他從來就不在我們麵前擺什麽大丞相大將軍的架子,甚至,還不時顯露出那種父輩所特有的慈愛與安詳。再說,就算要對手下下馬威,令手下難堪,也不會選在這種時候吧?
看來,他也在期待著,下屬能夠多某些擔當。不難想象,他正在做著某種艱難的抉擇,甚至於有點物我兩忘了……
“大將軍,”沉吟片刻,趙昭婷輕聲說道,“大將軍日理萬機,還如此埋頭攻讀,手不釋卷,實為我輩楷模……”
這句話,自然也不是隨便說說的: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才是最好的引子。要不然,就難以引入正題。
“昭婷啊,”劉大將軍哈哈一笑,“這專心讀書的樣子,本相,本相倒是跟你學的哦!”
說著,將那攤開著的書頁,向前挪了挪。
這個舉動,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對方也看一下書頁上的內容。
趙昭婷定睛一看,隻見書頁上寫著這麽幾行字:
第三課 下下
擾擾中原,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羊終馬始。
證曰:陽陰陰陰陰陰在卦為剝。
解曰:始於馬年終於羊。
靜靜地凝視好一陣子之後,趙昭婷開口了:“這,這是《馬前課》吧?”
劉大將軍微微一笑,“嗯”了一聲之後,將書頁合上。
果然,封麵上就寫著三個隸書大字:
馬前課
再過了一會兒,劉大將軍這樣問道:“昭婷,對於這《馬前課》,你還是蠻熟悉的嘛!”
趙昭婷微微一笑:“熟悉嘛,那倒是不敢當。到目前為止,屬下其實也隻是久聞其名,至今方見其書……”
劉大將軍倒是興致盎然起來了,隻聽他這樣說道:“既是如此,本相倒是願聞其詳……”
趙昭婷也就不再隱瞞,就將自己此前的江北之行,大致說了一下。陳說的要點自然就是,盡管在定軍山的玉帶溪一帶,極有可能找到諸葛丞相的墓地,不過,由於司馬寧就在一旁,思忖再三,最終還是放棄了。
“……現如今,《馬前課》歸於大將軍,也算是天意吧?”結末處,趙昭婷由衷地感歎道。
劉大將軍微微一笑:“本相何德何能,能夠承此重任?不過,既然此書已然在手,總不能再妄自菲薄,以至於辜負了蒼生社稷!本相此次召你們前來,就是為了此事了……”
說著,靜靜地注視著趙昭婷和青兒。
趙昭婷倒是有點愧不敢當了,她先是微微側過臉頰,接著又稍稍低下頭,霎時就思如潮湧起來:這塵世間的事情,還真是一言難盡啊!當初,由於心思不定,尚在徘徊、遲疑、猶豫之中,因此,對於找尋《馬前課》這樣的一件事情,倒是提不起精神來。
那麽,現如今,這部《馬前課》,如何會歸於劉大將軍呢?
當初,我也曾經這樣想,這《馬前課》,是諸葛丞相嘔心瀝血之作,如果就陪葬於墓室之中,也不難理解。隻是,我卻忽視了這麽一層:諸葛丞相一生以興複漢室為己任,就算他有意要將《馬前課》陪伴自己,在此之前,就不會再找幾個心腹,筆錄、繕寫幾個副本,使之流傳世間,以利於後人的興複大業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丞相的心聲,何嚐就不是對後人的某種期待與鞭策呢?
到了這一刻,對於自己的思路,是不是也要仔細梳理一番了呢?
遙想諸葛丞相當年,對於趙雲趙子龍將軍,是極為倚仗、器重的。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都委以重任。然而,遺憾的是,趙將軍年事已高,隻參與了前麵的一兩次北伐,就抱憾而去了。對於諸葛丞相來說,多半也就意味著,出師未捷,就失去了左膀右臂!
以前,聽三國故事的時候,那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盡管說得有點刻薄,不過,蜀漢北伐末期,將才凋零的窘境,還是說出來的了。仔細想來,蜀漢的人才斷層,也就是從趙雲將軍的謝世,才越發明顯的。對於諸葛丞相來說,這種內心的苦澀,又說與誰聽呢?
對於自己的先祖,我一向都是無比崇敬的。因此,當司馬寧說要到江北走一趟,遲疑了一些時候,我就答允了。
其實,當時我就這樣想,你這位寧王子,你所想的,是自己的社稷宗廟。不過呢,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盡可能往定軍山走一趟,看看有沒有一點收獲?
那定軍山之行,自然也是值得一提的。
從明麵上,自然就是遇見了昭婉姐姐。
不過,由於司馬寧就在一旁,對於尋找“馬前課”這件事情,我們也不便於弄得太張揚。怎麽說呢?在當時,我就隱隱覺得,諸葛丞相北伐,目標就是北邊的魏國了。這魏國,看似與司馬寧無關。不過,晉室是承繼魏國而來。因此,在晉室宗親司馬寧的麵前,再談論起諸葛丞相的北伐,總覺得有點不太自然。甚至,我在想,這寧王子會不會覺得,我們是在指桑罵槐呢?要說這寧王子,骨子裏還是頗為自尊自傲的。
由於要考慮到司馬寧的感受,對於和“馬前課”相關的事情,我們也隻能是點到為止了。
不過,這樣說,也有點為自己開脫的意味吧?
在當時,我心煩意亂的,一個為情所困之人,對於那部難言真假的“馬前課”,確實提不起太多的興趣。於是,找沒找得到,我也就無所謂了。那時候,我總覺得,要找“馬前課”的,另有其人。不過,不會是我。我呢,一是沒那個興趣,二呢,也沒那個本事。
定軍山之行,說起來,其實近乎不歡而散。
劉公子和昭婉姐姐迴西川去了,我和寧王子返迴江南。如此一來,尋找那樣一部書,自始至終,都毫無眉目,隻能說是不了了之。
那麽,目前,劉大將軍案頭上的這部“馬前課”,又從何而來呢?
昭婉姐姐和劉公子初到相府,就把這部書帶來了?
不,這不太可能吧?因為,這幾個月裏,除了加緊對烏衣巷和皇宮的警戒之外,也算是風平浪靜的了。如此說來,劉大將軍也在期待著什麽,也在等著某種契機。
如此說來,這部書的出現,應該就是這最近兩三天的事情。
當時,我就這樣想,我和寧王子重返江南,劉公子依然會想著尋找那部書的。是啊,最近這幾十天,劉公子一直都在江南。不過,既然他有心要尋找,那麽,他的手下,也會一直在做著這件事情的。而且,相關的進展,也會及時向他通報的。
對於劉公子來說,隻要能夠找到這部書,權衡一番之後,考慮到事關重大,他還是會作出決定,獻給劉大將軍。
畢竟,事關社稷蒼生的大事情,劉公子還是會慎重一些的。
當然,這也隻是我的一點猜測了。
劉大將軍身為當世第一權臣,決不會是浪得虛名。如果他另有某些渠道或途徑,找到這部書,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在目前這種情勢之下,我也不會那麽煞風景,去追問這部書的來曆。
其實,我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這麽重大的一件事情,這麽重要的一部書,劉大將軍為什麽不想起別人,單獨要召見我和青兒呢?
如果隻和行軍作戰相關,那麽,劉大將軍隻要升起中軍帳,跟手下的那些將領商議一番,就可以想出那些於攻城略地、衝鋒陷陣有關的事情來。也就是說,我和青兒連靠邊站的機會都沒有。
那麽,這樣的一件事情,劉大將軍想著要召見我和青兒,多半就是因為,這事情嘛,有點玄虛,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需要我們一起,聚在一起,參詳一番。
如此說來,這件事情,確實事關重大。
劉大將軍一向沉穩大氣,在這種事情上,自然不會草率作出決定的。由此看來,此前的那幾十天時間裏,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圍而不打。那麽,這次商議之後,應該就會有所改變了吧?
前往這密室的路上,為何會戒備森嚴呢?
劉大將軍之所以要如此鄭重其事,自然就是因為,這件事情極為重要,決不能走漏了風聲?
天天在皇宮一帶警戒,時間久了,我就覺得,有點虛張聲勢,有點小題大做,有點不耐煩了。於是,我就想著,要揭開這一層麵紗。
到了這一刻,離我心中所想的,似乎又近了些?
到了這一步,我都有點拿不準了,都覺得自己那顆小小的心髒,會承擔不起了?由此看來,我的曆練,畢竟還是有限的。
以前,在烏衣巷裏,盡管被囚居,不過,由於孫公子、寧王子那一夥人隻會虛張聲勢,我倒是不怎麽害怕他們,總覺得他們成不了什麽氣候。
不過,今天的事情,不同於往昔。
不妨設想一下,如若泉下有知,在得知後人已然完成了他的遺願之後,諸葛丞相又該是何等的欣慰與自豪啊!
趙昭婷心裏暗自好笑:這鬼丫頭,在這“平靜”與“安寧”的背後,早就是暗流湧動了。你要這樣說,自然是要引起我的注意了……
“平靜與安寧,”她慢條斯理地說道,“隻是某種表層吧?”
青兒撇了撇嘴:“這一點,我也是想到過的。不過,遲遲都沒有某種新的行動,我可是閑得發慌,悶得發愣了。”
趙昭婷淡淡一笑:“青兒,說真的,我有一種預感,在這幾天之內,劉大將軍會有所明示的……”
“你,你就這麽肯定?”青兒微微偏著腦袋,不解的問道。
趙昭婷神情凝重,點了點頭:“不信,就走著瞧吧。”
往相府方向走出幾步之後,青兒依然是半信半疑地說道:“但願,既然是這樣,但願如此吧?”
趙昭婷沒有立即接過對方的話語,而是下意識地迴轉頭,向皇宮大門口方向,掃了幾眼。
果然,次日午後,還在皇宮一帶值守的趙昭婷和青兒,就接到密令,要她們火速趕迴相府密室。
對於這相府密室,兩人並不陌生。
當她們迴到相府,一路趕向那密室的時候,分明就感受到了那森嚴與緊張的氣氛:五步一哨、十步一崗之外,那些負責值守的士卒,均是利刃出鞘,一副隨時臨機而動的樣子。
站在密室門口,深深地吸了一口長氣之後,趙昭婷朗聲說道:“劉大將軍,屬下於此奉命!”
“昭婷,青兒,進來吧……”劉大將軍的聲音,從密室裏傳了出來。
趙昭婷一聽這聲音,隻覺得甚是平緩、淳厚,還帶著一種父輩的 慈祥與隨和,也就暗暗地鬆了一口氣。
這密室裏,一向光量不足。而這一刻,盡管還隻是過午不久,室內早已經點起了燈燭。
借著燭燈光,趙昭婷發現,此時此刻,劉大將軍案前,正攤開著一本線裝書籍。而對於兩位部屬的到來,他倒是有點漫不經心的樣子了。
趙昭婷暗自嘀咕著:這,這是怎麽一迴事呢?差人將我和青兒從前方召喚迴來,自然就是有重要事情要商議的了!步入相府之後,一路上戒備森嚴,也應證了這一點!
而且,步入密室之前,我是高聲打過招唿的,我們的劉大將軍也是爽朗地應許的!既然是這樣,此時此刻,我和青兒近在眼前之際,他為什麽會恍若不見呢?
哦,或許,他正冥思苦想著什麽,由於太入迷、太投入了,一時半會兒之間,就淡忘或忽略了自己已經交代過的事情……
“大將軍,”趙昭婷緩緩說道,“屬下前來聽命……”
劉大將軍本來是雙手捧著書本的,聽了這句話之後,隻見他左手挪開,隨即順手點了點案幾,柔聲說道:“昭婷,青兒,自己就座吧……”
這樣說著的時候,他的目光,並不曾從書頁上移開。
落座之際,趙昭婷暗自尋思道:我和青兒都是他的老部屬了,而我們對這位權傾朝野的劉大將軍,也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平日裏,他從來就不在我們麵前擺什麽大丞相大將軍的架子,甚至,還不時顯露出那種父輩所特有的慈愛與安詳。再說,就算要對手下下馬威,令手下難堪,也不會選在這種時候吧?
看來,他也在期待著,下屬能夠多某些擔當。不難想象,他正在做著某種艱難的抉擇,甚至於有點物我兩忘了……
“大將軍,”沉吟片刻,趙昭婷輕聲說道,“大將軍日理萬機,還如此埋頭攻讀,手不釋卷,實為我輩楷模……”
這句話,自然也不是隨便說說的: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才是最好的引子。要不然,就難以引入正題。
“昭婷啊,”劉大將軍哈哈一笑,“這專心讀書的樣子,本相,本相倒是跟你學的哦!”
說著,將那攤開著的書頁,向前挪了挪。
這個舉動,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對方也看一下書頁上的內容。
趙昭婷定睛一看,隻見書頁上寫著這麽幾行字:
第三課 下下
擾擾中原,山河無主。
二三其位,羊終馬始。
證曰:陽陰陰陰陰陰在卦為剝。
解曰:始於馬年終於羊。
靜靜地凝視好一陣子之後,趙昭婷開口了:“這,這是《馬前課》吧?”
劉大將軍微微一笑,“嗯”了一聲之後,將書頁合上。
果然,封麵上就寫著三個隸書大字:
馬前課
再過了一會兒,劉大將軍這樣問道:“昭婷,對於這《馬前課》,你還是蠻熟悉的嘛!”
趙昭婷微微一笑:“熟悉嘛,那倒是不敢當。到目前為止,屬下其實也隻是久聞其名,至今方見其書……”
劉大將軍倒是興致盎然起來了,隻聽他這樣說道:“既是如此,本相倒是願聞其詳……”
趙昭婷也就不再隱瞞,就將自己此前的江北之行,大致說了一下。陳說的要點自然就是,盡管在定軍山的玉帶溪一帶,極有可能找到諸葛丞相的墓地,不過,由於司馬寧就在一旁,思忖再三,最終還是放棄了。
“……現如今,《馬前課》歸於大將軍,也算是天意吧?”結末處,趙昭婷由衷地感歎道。
劉大將軍微微一笑:“本相何德何能,能夠承此重任?不過,既然此書已然在手,總不能再妄自菲薄,以至於辜負了蒼生社稷!本相此次召你們前來,就是為了此事了……”
說著,靜靜地注視著趙昭婷和青兒。
趙昭婷倒是有點愧不敢當了,她先是微微側過臉頰,接著又稍稍低下頭,霎時就思如潮湧起來:這塵世間的事情,還真是一言難盡啊!當初,由於心思不定,尚在徘徊、遲疑、猶豫之中,因此,對於找尋《馬前課》這樣的一件事情,倒是提不起精神來。
那麽,現如今,這部《馬前課》,如何會歸於劉大將軍呢?
當初,我也曾經這樣想,這《馬前課》,是諸葛丞相嘔心瀝血之作,如果就陪葬於墓室之中,也不難理解。隻是,我卻忽視了這麽一層:諸葛丞相一生以興複漢室為己任,就算他有意要將《馬前課》陪伴自己,在此之前,就不會再找幾個心腹,筆錄、繕寫幾個副本,使之流傳世間,以利於後人的興複大業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丞相的心聲,何嚐就不是對後人的某種期待與鞭策呢?
到了這一刻,對於自己的思路,是不是也要仔細梳理一番了呢?
遙想諸葛丞相當年,對於趙雲趙子龍將軍,是極為倚仗、器重的。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都委以重任。然而,遺憾的是,趙將軍年事已高,隻參與了前麵的一兩次北伐,就抱憾而去了。對於諸葛丞相來說,多半也就意味著,出師未捷,就失去了左膀右臂!
以前,聽三國故事的時候,那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盡管說得有點刻薄,不過,蜀漢北伐末期,將才凋零的窘境,還是說出來的了。仔細想來,蜀漢的人才斷層,也就是從趙雲將軍的謝世,才越發明顯的。對於諸葛丞相來說,這種內心的苦澀,又說與誰聽呢?
對於自己的先祖,我一向都是無比崇敬的。因此,當司馬寧說要到江北走一趟,遲疑了一些時候,我就答允了。
其實,當時我就這樣想,你這位寧王子,你所想的,是自己的社稷宗廟。不過呢,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盡可能往定軍山走一趟,看看有沒有一點收獲?
那定軍山之行,自然也是值得一提的。
從明麵上,自然就是遇見了昭婉姐姐。
不過,由於司馬寧就在一旁,對於尋找“馬前課”這件事情,我們也不便於弄得太張揚。怎麽說呢?在當時,我就隱隱覺得,諸葛丞相北伐,目標就是北邊的魏國了。這魏國,看似與司馬寧無關。不過,晉室是承繼魏國而來。因此,在晉室宗親司馬寧的麵前,再談論起諸葛丞相的北伐,總覺得有點不太自然。甚至,我在想,這寧王子會不會覺得,我們是在指桑罵槐呢?要說這寧王子,骨子裏還是頗為自尊自傲的。
由於要考慮到司馬寧的感受,對於和“馬前課”相關的事情,我們也隻能是點到為止了。
不過,這樣說,也有點為自己開脫的意味吧?
在當時,我心煩意亂的,一個為情所困之人,對於那部難言真假的“馬前課”,確實提不起太多的興趣。於是,找沒找得到,我也就無所謂了。那時候,我總覺得,要找“馬前課”的,另有其人。不過,不會是我。我呢,一是沒那個興趣,二呢,也沒那個本事。
定軍山之行,說起來,其實近乎不歡而散。
劉公子和昭婉姐姐迴西川去了,我和寧王子返迴江南。如此一來,尋找那樣一部書,自始至終,都毫無眉目,隻能說是不了了之。
那麽,目前,劉大將軍案頭上的這部“馬前課”,又從何而來呢?
昭婉姐姐和劉公子初到相府,就把這部書帶來了?
不,這不太可能吧?因為,這幾個月裏,除了加緊對烏衣巷和皇宮的警戒之外,也算是風平浪靜的了。如此說來,劉大將軍也在期待著什麽,也在等著某種契機。
如此說來,這部書的出現,應該就是這最近兩三天的事情。
當時,我就這樣想,我和寧王子重返江南,劉公子依然會想著尋找那部書的。是啊,最近這幾十天,劉公子一直都在江南。不過,既然他有心要尋找,那麽,他的手下,也會一直在做著這件事情的。而且,相關的進展,也會及時向他通報的。
對於劉公子來說,隻要能夠找到這部書,權衡一番之後,考慮到事關重大,他還是會作出決定,獻給劉大將軍。
畢竟,事關社稷蒼生的大事情,劉公子還是會慎重一些的。
當然,這也隻是我的一點猜測了。
劉大將軍身為當世第一權臣,決不會是浪得虛名。如果他另有某些渠道或途徑,找到這部書,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在目前這種情勢之下,我也不會那麽煞風景,去追問這部書的來曆。
其實,我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這麽重大的一件事情,這麽重要的一部書,劉大將軍為什麽不想起別人,單獨要召見我和青兒呢?
如果隻和行軍作戰相關,那麽,劉大將軍隻要升起中軍帳,跟手下的那些將領商議一番,就可以想出那些於攻城略地、衝鋒陷陣有關的事情來。也就是說,我和青兒連靠邊站的機會都沒有。
那麽,這樣的一件事情,劉大將軍想著要召見我和青兒,多半就是因為,這事情嘛,有點玄虛,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需要我們一起,聚在一起,參詳一番。
如此說來,這件事情,確實事關重大。
劉大將軍一向沉穩大氣,在這種事情上,自然不會草率作出決定的。由此看來,此前的那幾十天時間裏,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圍而不打。那麽,這次商議之後,應該就會有所改變了吧?
前往這密室的路上,為何會戒備森嚴呢?
劉大將軍之所以要如此鄭重其事,自然就是因為,這件事情極為重要,決不能走漏了風聲?
天天在皇宮一帶警戒,時間久了,我就覺得,有點虛張聲勢,有點小題大做,有點不耐煩了。於是,我就想著,要揭開這一層麵紗。
到了這一刻,離我心中所想的,似乎又近了些?
到了這一步,我都有點拿不準了,都覺得自己那顆小小的心髒,會承擔不起了?由此看來,我的曆練,畢竟還是有限的。
以前,在烏衣巷裏,盡管被囚居,不過,由於孫公子、寧王子那一夥人隻會虛張聲勢,我倒是不怎麽害怕他們,總覺得他們成不了什麽氣候。
不過,今天的事情,不同於往昔。
不妨設想一下,如若泉下有知,在得知後人已然完成了他的遺願之後,諸葛丞相又該是何等的欣慰與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