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皇帝沒有像往常一樣在殿內批閱奏折,而是在乾清宮的院子內走來走去,一旁則有兩名宮女正打著兩隻料絲宮燈,默默地站在丹樣兩邊,而其餘值班伺候的太監和宮女遠遠地站立在夜幕之中,連一點聲音都未曾發出。
五月份的天氣讓人已經感受到酷熱,崇禎皇帝額頭上都冒出了汗,可是他自己卻未曾感覺到,直到彷徨了許久之後,崇禎皇帝才慢吞吞地返迴了東暖閣,可是內心始終有一種無處可發泄的無名火,讓他有些急躁煩悶。
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並非因為先前爆發的鎮魯營之戰,實際上這一戰雖然明軍損失慘重,可是要算上大水穀之戰帶來的喜悅,這一仗的損失還是可以接受——真正讓皇帝心裏不爽的,還是太子勝利後迴京的那一幕幕場景。
那是在五天以前,立下大功的太子正式返京,崇禎皇帝為了表彰太子的功績,便派遣當朝首輔吳牲親自率領在京四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再加上所有的勳貴大臣們站在安定門外列隊歡迎,旌旗招展,鼓樂齊備,一時間人人喝彩。
原本這是一件大好事,崇禎皇帝也不會為此有什麽不舒服的地方,可問題是當時派出的東廠番子卻發現京城內到處都有人說當今太子殿下賢能,皇帝當早些禪讓.......這是什麽話?他崇禎今年才三十多歲的年紀,怎麽就到了該禪讓的時候了?
若隻是如此也就罷了,可問可問題是在今日下午的時候,兵部發迴來了議和條款,其中居然有一條要蓋上太子印璽的要求,這一下子把崇禎給惹怒了,他不僅將吳性和張國維叫過去痛罵了一頓,甚至對太子林敬也產生了些許不滿。
什麽情況?朕現在還沒死呢?你就開始急著接位了?
說起來,倘若換一個冷靜理智一些的皇帝,未必會中建虜明晃晃的挑撥計謀,可是崇禎卻非同尋常,他內心極為敏感,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裏,大明朝幾乎在他的手底下一點點衰敗下去,幾乎沒有打過什麽像樣的勝仗,而太子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取得的功績,卻幾乎是崇禎皇帝這十幾年以來都未曾有過的成果。
這些內心話自然是不能跟其他人說的,但是當群臣百姓們對太子表示無上的恭敬時,崇禎皇帝內心的委屈也隨之被引爆,他甚至感覺到了些許威脅。雖然崇禎是父親,可同樣也是一個皇帝,甚至可以說皇帝的一麵要遠遠大於父親的一麵。
當然,除了太子的威脅以外,讓崇禎還為之頭疼的便是軍餉的問題。
盡管在厘金局設置以及對江南賦稅的征收正常化以後,大明的財政基礎得到了健康的發展,相對於去年來說,財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因為鬆錦之戰的失敗,大批明軍被剿滅,軍費支出也相對於往年低了不少,可是此時崇禎皇帝依然感覺到有些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原因很簡單,隨著關外戰事的逐漸結束,大明將會將自身的重點放到國內,其中李自成和張獻忠將會成為頭號威脅,而布置在兩湖的明軍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孫傳庭雖然著力於進攻,可是左良玉卻有幾分擁兵自重的心思,不肯全力配合,反而使得兩湖的戰事越發被動,局勢對李自成也變得越來越有利。看書溂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兩湖、河南以及四川的軍餉也在節節升高,倘若不能再及時籌集到一筆銀兩,隻怕將來會再一次縱敵成患。可是餉從哪兒來呢?加征練餉的事已經引起來全國四處造反,連太子都不太同意,自然不能再進行加派。
“國家一貧如洗,可是這些皇親國戚們,卻依然隻顧著從百姓的手裏掏錢!”
皇帝心中恨恨地想著,他早就知道京城當中有三家最有錢,其中一家是皇後的娘家周家,一家是田貴妃的娘家,還有一家就是武清侯李家,原本這些皇親國戚們“受國厚恩”,理當與大明“休戚與共”,不管怎麽樣也應該多多少少拿一點出來,讓天下人也能知道他這個做皇帝的並沒有私心。
可問題是,當這件事跟著三家人一說了後,人人都在推諉。
其中尤其是周家和田家,因為受到皇帝照顧的緣故,他們大肆在京畿一帶兼並土地,經營商業,十幾年的光景積起來很大家產,甚至比一些老皇親的家產還高,可是當皇帝要錢的事情到了他們耳朵裏後,這兩家卻都在推脫,周家聲稱當初太子弄得皇家商會把錢都弄走了,現在周家沒有錢,而田家同樣也這麽說,還反過來跟皇帝派去的臣子哭窮。
當然,也不是人人頭這麽鐵,至少武清侯李家不敢這麽做,他們家原本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孝定太後的娘家,並非勳貴出身,原本也是出身小門小戶,隻是當年萬曆親征以前,國事都由定太後和權相張居正主持,因此李家也乘機撈了不少好處,直到今天還十分富有。
結果等皇帝派去人一問才知,不是李家不願意給錢,而是這件事得由周家和田家帶頭啊,他們這兩家都不給錢,專門往李家身上使勁也榨不出來銀子不是。
崇禎皇帝算是徹底沒有辦法,他又沒辦法像林敬這樣不顧一切地得罪勳貴大臣,隻能在上朝的時候,詢問滿朝的文武大臣,大家有什麽辦法可以搞到錢呢?
論起說文章道德這件事,大家夥自然是肚子裏一套又一套的,可是說到搞錢,尤其是給國家搞錢這種實務上,眾人都閉上了嘴巴,戶部尚書蔣德璟雖然是實幹人才,可是他也沒有什麽好的想法,隻是提出了要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等等建議。
但問題是,大明朝上下已經把能裁減的開支都裁減掉了,就連崇禎皇帝本人也是節省得不能再節省——剩下的要麽根本不能裁撤,比如各地鎮壓義軍的軍餉,要麽就是一個個驚天動地的大雷,完全動不得,比如宗室開支。
人人都知道,大明朝的上百萬宗室每年侵吞了國庫的一半收入,可是人人卻隻能閉嘴不言,畢竟這件事就連當年張居正都沒能真正搞定,更不用說現在了。
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所有的道路都已經被堵死,隻剩下了最後一條,那就是繼續開練餉,往老百姓身上撈錢。
當然,這個時候有個新上來的禦史也就開口說話了,他聲稱自己是在冒死呈奏,說自己一路到京城來的路上,看到家家戶戶都成了廢墟,往往百裏之遙都無人煙,野獸甚至在啃吃屍骸,百姓已經慘淡至此,若是朝廷繼續開捐,怕是要把殘餘的百姓都逼著造反了。
崇禎皇帝沒有像往常一樣在殿內批閱奏折,而是在乾清宮的院子內走來走去,一旁則有兩名宮女正打著兩隻料絲宮燈,默默地站在丹樣兩邊,而其餘值班伺候的太監和宮女遠遠地站立在夜幕之中,連一點聲音都未曾發出。
五月份的天氣讓人已經感受到酷熱,崇禎皇帝額頭上都冒出了汗,可是他自己卻未曾感覺到,直到彷徨了許久之後,崇禎皇帝才慢吞吞地返迴了東暖閣,可是內心始終有一種無處可發泄的無名火,讓他有些急躁煩悶。
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並非因為先前爆發的鎮魯營之戰,實際上這一戰雖然明軍損失慘重,可是要算上大水穀之戰帶來的喜悅,這一仗的損失還是可以接受——真正讓皇帝心裏不爽的,還是太子勝利後迴京的那一幕幕場景。
那是在五天以前,立下大功的太子正式返京,崇禎皇帝為了表彰太子的功績,便派遣當朝首輔吳牲親自率領在京四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再加上所有的勳貴大臣們站在安定門外列隊歡迎,旌旗招展,鼓樂齊備,一時間人人喝彩。
原本這是一件大好事,崇禎皇帝也不會為此有什麽不舒服的地方,可問題是當時派出的東廠番子卻發現京城內到處都有人說當今太子殿下賢能,皇帝當早些禪讓.......這是什麽話?他崇禎今年才三十多歲的年紀,怎麽就到了該禪讓的時候了?
若隻是如此也就罷了,可問可問題是在今日下午的時候,兵部發迴來了議和條款,其中居然有一條要蓋上太子印璽的要求,這一下子把崇禎給惹怒了,他不僅將吳性和張國維叫過去痛罵了一頓,甚至對太子林敬也產生了些許不滿。
什麽情況?朕現在還沒死呢?你就開始急著接位了?
說起來,倘若換一個冷靜理智一些的皇帝,未必會中建虜明晃晃的挑撥計謀,可是崇禎卻非同尋常,他內心極為敏感,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裏,大明朝幾乎在他的手底下一點點衰敗下去,幾乎沒有打過什麽像樣的勝仗,而太子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取得的功績,卻幾乎是崇禎皇帝這十幾年以來都未曾有過的成果。
這些內心話自然是不能跟其他人說的,但是當群臣百姓們對太子表示無上的恭敬時,崇禎皇帝內心的委屈也隨之被引爆,他甚至感覺到了些許威脅。雖然崇禎是父親,可同樣也是一個皇帝,甚至可以說皇帝的一麵要遠遠大於父親的一麵。
當然,除了太子的威脅以外,讓崇禎還為之頭疼的便是軍餉的問題。
盡管在厘金局設置以及對江南賦稅的征收正常化以後,大明的財政基礎得到了健康的發展,相對於去年來說,財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因為鬆錦之戰的失敗,大批明軍被剿滅,軍費支出也相對於往年低了不少,可是此時崇禎皇帝依然感覺到有些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原因很簡單,隨著關外戰事的逐漸結束,大明將會將自身的重點放到國內,其中李自成和張獻忠將會成為頭號威脅,而布置在兩湖的明軍已經有些力不從心,孫傳庭雖然著力於進攻,可是左良玉卻有幾分擁兵自重的心思,不肯全力配合,反而使得兩湖的戰事越發被動,局勢對李自成也變得越來越有利。看書溂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兩湖、河南以及四川的軍餉也在節節升高,倘若不能再及時籌集到一筆銀兩,隻怕將來會再一次縱敵成患。可是餉從哪兒來呢?加征練餉的事已經引起來全國四處造反,連太子都不太同意,自然不能再進行加派。
“國家一貧如洗,可是這些皇親國戚們,卻依然隻顧著從百姓的手裏掏錢!”
皇帝心中恨恨地想著,他早就知道京城當中有三家最有錢,其中一家是皇後的娘家周家,一家是田貴妃的娘家,還有一家就是武清侯李家,原本這些皇親國戚們“受國厚恩”,理當與大明“休戚與共”,不管怎麽樣也應該多多少少拿一點出來,讓天下人也能知道他這個做皇帝的並沒有私心。
可問題是,當這件事跟著三家人一說了後,人人都在推諉。
其中尤其是周家和田家,因為受到皇帝照顧的緣故,他們大肆在京畿一帶兼並土地,經營商業,十幾年的光景積起來很大家產,甚至比一些老皇親的家產還高,可是當皇帝要錢的事情到了他們耳朵裏後,這兩家卻都在推脫,周家聲稱當初太子弄得皇家商會把錢都弄走了,現在周家沒有錢,而田家同樣也這麽說,還反過來跟皇帝派去的臣子哭窮。
當然,也不是人人頭這麽鐵,至少武清侯李家不敢這麽做,他們家原本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孝定太後的娘家,並非勳貴出身,原本也是出身小門小戶,隻是當年萬曆親征以前,國事都由定太後和權相張居正主持,因此李家也乘機撈了不少好處,直到今天還十分富有。
結果等皇帝派去人一問才知,不是李家不願意給錢,而是這件事得由周家和田家帶頭啊,他們這兩家都不給錢,專門往李家身上使勁也榨不出來銀子不是。
崇禎皇帝算是徹底沒有辦法,他又沒辦法像林敬這樣不顧一切地得罪勳貴大臣,隻能在上朝的時候,詢問滿朝的文武大臣,大家有什麽辦法可以搞到錢呢?
論起說文章道德這件事,大家夥自然是肚子裏一套又一套的,可是說到搞錢,尤其是給國家搞錢這種實務上,眾人都閉上了嘴巴,戶部尚書蔣德璟雖然是實幹人才,可是他也沒有什麽好的想法,隻是提出了要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等等建議。
但問題是,大明朝上下已經把能裁減的開支都裁減掉了,就連崇禎皇帝本人也是節省得不能再節省——剩下的要麽根本不能裁撤,比如各地鎮壓義軍的軍餉,要麽就是一個個驚天動地的大雷,完全動不得,比如宗室開支。
人人都知道,大明朝的上百萬宗室每年侵吞了國庫的一半收入,可是人人卻隻能閉嘴不言,畢竟這件事就連當年張居正都沒能真正搞定,更不用說現在了。
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所有的道路都已經被堵死,隻剩下了最後一條,那就是繼續開練餉,往老百姓身上撈錢。
當然,這個時候有個新上來的禦史也就開口說話了,他聲稱自己是在冒死呈奏,說自己一路到京城來的路上,看到家家戶戶都成了廢墟,往往百裏之遙都無人煙,野獸甚至在啃吃屍骸,百姓已經慘淡至此,若是朝廷繼續開捐,怕是要把殘餘的百姓都逼著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