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擁有強烈的權利欲,他像一隻陰狠的豺狼,迫不及待地想取代李賢,成為大漢朝首屈一指的實權者。【】
劉協與董承一樣,他也覺得李賢礙手礙腳。
君臣二人一無所有,他們出發點一致,相談甚歡。
之前,李賢手握財權、兵權,做事滴水不漏,董承想要攻訐也沒有充分的理由,此番,李賢同意劉協練兵,偏偏又不肯調派軍將,這就給了董承發揮的機會:“陛下,李賢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呀”。
“嗯,列侯何出此言?”
“李賢麾下精兵強將無數,陛下借調軍將,原本是一件小事,可他卻不願應允,這是因為什麽?”
劉協咬牙切齒,恨聲道:“還能有什麽?定是李賢怕我練出精兵,威脅到他”。
董承深以為然:“陛下所言極是,下邳是李賢的根基之地,他不會容忍陛下手中出現一支強軍”。
劉協眼皮急跳:“那該如何是好?”
以軍權為跳板,一點一點掌握大權,這是劉協的謀劃,倘若一開始就沒有軍權,所有的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對此,劉協深有感觸。
天子一籌莫展,隻能問計於董承。
好在董承早已經有了辦法,他不急不躁,嘴裏道:“陛下稍安勿躁,機會難得,隻要我們在李賢反應過來之前練出新軍,就算他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協覺得這話有些不靠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練兵需要水磨工夫,哪能一蹉而就?”
董承笑道:“練兵一事,隻要選對軍將,選好兵員,再有足夠的餉銀,定然可以事半功倍”。
“我本打算從青州軍中挑些老卒,如今聽你所言,怕是行不通了?”
“陛下一點就透,下臣佩服”
劉協很享受董承的誇讚,好聽的話人人愛聽,他略一沉吟,道:“列侯心有決斷,想必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不知軍卒從何而來?”
“我聽說李賢麾下軍卒每到月底都可領取俸祿,陛下何不照葫蘆畫瓢,花錢收買一批?”
劉協尷尬一笑,道:“朕沒有錢,這該如何是好?”
“徐州豪族身價不菲,隻要陛下開口,他們總會捐獻一些的”
“杯水車薪,絕非長久之計呀”
董承的家當都在長安,他孑然一身前來,自然拿不出銀錢,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出謀劃策:“解鈴還須係鈴人,陛下練兵,李賢沒有表示異議,那麽,這錢糧一事自然還要落到李賢頭上”。
劉協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誰讓這地盤是李賢的呢?
“愛卿所言極是,隻要我開口討要,想必李賢不會一毛不拔,隻是,那募兵製果真有效?”
董承也不確定:“我聽說這募兵製是李賢鼓搗出來的,應該不是無用之法”。
“也罷,選兵選將一事便有勞列侯了”
“微臣願為陛下肝腦塗地”
“愛卿的忠君之心,朕不會忘記”
“陛下,臣還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陛下選練新軍,定然瞞不過他人,萬一李賢在其中做了什麽手腳,指使陛下一事無成,最後,受損的也隻是陛下一人”
劉協不容置信:“李賢不至於此吧?”
“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陛下應該有所防範才對”
“愛卿何以教我?”
“李賢將陛下請到徐州,隻是為了方便他自己行事,此獠居心不良,不過,徐州、青州軍將極多,我聽說有不少人忠君愛國,陛下可旁敲側擊,施恩以下,想必,定會有人感激涕零”
這是在教唆劉協挖牆角呀,劉協大喜過望,他喜歡這條計策,隻要成功,定然可以一舉兩得:既削弱了李賢,又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列侯所言極是,朕相信,這朗朗乾坤還是我大漢的天下”
董承微微頜首,君臣二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廳內隻有劉協、董承以及伏皇後三人,所有的內侍都守在百步之外的地方。
劉協與董承定下了釜底抽薪之策,伏皇後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她甚至覺得自己有些不認識劉協了。
這還是那個知恩圖報的大漢天子嗎?
難道,所謂的權力真的會完全改變一個人?
伏皇後不像劉協那麽健忘,她忘不了青州軍士為了她浴血廝殺的場景,更忘不了曹軍窮追不舍的兇惡。
董承,絕非良臣!
僅靠陰謀詭計是治理不了天下的,昔日,高祖劉邦得張良、蕭何輔佐才得以定鼎天下。
張良、蕭何對於劉氏而言,缺一而不可。
眼下,董承之能不及張良一成,卻一心賣弄心機,挑唆李賢跟天子的關係,這樣的人物,伏皇後怎麽也喜歡不起來。
之前怎麽就沒有看到董承這一麵呢?
等到董承離開,伏皇後滿腹心事,卻見劉協喜上眉梢。
“陛下”,伏皇後欲語還休。
急不可待地將伏皇後摟在懷中,劉協笑道:“皇後,列侯真是朕的股肱之臣,若沒有他,隻怕朕什麽都做不成”。
伏皇後歎了口氣,她知道,劉協已經被董承洗腦了,這時候,說多了,反而會引起劉協不滿。
可是,伏皇後不想見到李賢與劉協兵戎相見的那一天。
為什麽李賢與劉協不能相安無事呢?
為什麽李賢、劉協不能各退一步呢?
女人,難道隻能是旁觀者?
伏皇後咬緊牙關,她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勸勸劉協。
李賢絕不是敵人,與他為敵,絕不是明智之選。
“皇後”
“嗯?”
“許久未見,朕著實有些想了”
話音未落,劉協便開始動手動腳。
伏皇後一陣掙紮:“陛下,臣妾尚未沐浴更衣”。
“不妨事,來,咱們去內室”
伏皇後花容失色:“陛下,白日宣淫非明君之道呀”。
劉協爆出粗口:“屁的明君,朕現在無兵無權,隻有你!”
這句話讓伏皇後放棄了所有掙紮,是呀,劉協名義上是大漢天子,可是,他卻沒有一點權力,若是連寵幸皇後的權力都沒有,那豈不是悲哀至極?
劉協與董承一樣,他也覺得李賢礙手礙腳。
君臣二人一無所有,他們出發點一致,相談甚歡。
之前,李賢手握財權、兵權,做事滴水不漏,董承想要攻訐也沒有充分的理由,此番,李賢同意劉協練兵,偏偏又不肯調派軍將,這就給了董承發揮的機會:“陛下,李賢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呀”。
“嗯,列侯何出此言?”
“李賢麾下精兵強將無數,陛下借調軍將,原本是一件小事,可他卻不願應允,這是因為什麽?”
劉協咬牙切齒,恨聲道:“還能有什麽?定是李賢怕我練出精兵,威脅到他”。
董承深以為然:“陛下所言極是,下邳是李賢的根基之地,他不會容忍陛下手中出現一支強軍”。
劉協眼皮急跳:“那該如何是好?”
以軍權為跳板,一點一點掌握大權,這是劉協的謀劃,倘若一開始就沒有軍權,所有的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對此,劉協深有感觸。
天子一籌莫展,隻能問計於董承。
好在董承早已經有了辦法,他不急不躁,嘴裏道:“陛下稍安勿躁,機會難得,隻要我們在李賢反應過來之前練出新軍,就算他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協覺得這話有些不靠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練兵需要水磨工夫,哪能一蹉而就?”
董承笑道:“練兵一事,隻要選對軍將,選好兵員,再有足夠的餉銀,定然可以事半功倍”。
“我本打算從青州軍中挑些老卒,如今聽你所言,怕是行不通了?”
“陛下一點就透,下臣佩服”
劉協很享受董承的誇讚,好聽的話人人愛聽,他略一沉吟,道:“列侯心有決斷,想必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不知軍卒從何而來?”
“我聽說李賢麾下軍卒每到月底都可領取俸祿,陛下何不照葫蘆畫瓢,花錢收買一批?”
劉協尷尬一笑,道:“朕沒有錢,這該如何是好?”
“徐州豪族身價不菲,隻要陛下開口,他們總會捐獻一些的”
“杯水車薪,絕非長久之計呀”
董承的家當都在長安,他孑然一身前來,自然拿不出銀錢,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出謀劃策:“解鈴還須係鈴人,陛下練兵,李賢沒有表示異議,那麽,這錢糧一事自然還要落到李賢頭上”。
劉協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誰讓這地盤是李賢的呢?
“愛卿所言極是,隻要我開口討要,想必李賢不會一毛不拔,隻是,那募兵製果真有效?”
董承也不確定:“我聽說這募兵製是李賢鼓搗出來的,應該不是無用之法”。
“也罷,選兵選將一事便有勞列侯了”
“微臣願為陛下肝腦塗地”
“愛卿的忠君之心,朕不會忘記”
“陛下,臣還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陛下選練新軍,定然瞞不過他人,萬一李賢在其中做了什麽手腳,指使陛下一事無成,最後,受損的也隻是陛下一人”
劉協不容置信:“李賢不至於此吧?”
“有道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陛下應該有所防範才對”
“愛卿何以教我?”
“李賢將陛下請到徐州,隻是為了方便他自己行事,此獠居心不良,不過,徐州、青州軍將極多,我聽說有不少人忠君愛國,陛下可旁敲側擊,施恩以下,想必,定會有人感激涕零”
這是在教唆劉協挖牆角呀,劉協大喜過望,他喜歡這條計策,隻要成功,定然可以一舉兩得:既削弱了李賢,又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列侯所言極是,朕相信,這朗朗乾坤還是我大漢的天下”
董承微微頜首,君臣二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廳內隻有劉協、董承以及伏皇後三人,所有的內侍都守在百步之外的地方。
劉協與董承定下了釜底抽薪之策,伏皇後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她甚至覺得自己有些不認識劉協了。
這還是那個知恩圖報的大漢天子嗎?
難道,所謂的權力真的會完全改變一個人?
伏皇後不像劉協那麽健忘,她忘不了青州軍士為了她浴血廝殺的場景,更忘不了曹軍窮追不舍的兇惡。
董承,絕非良臣!
僅靠陰謀詭計是治理不了天下的,昔日,高祖劉邦得張良、蕭何輔佐才得以定鼎天下。
張良、蕭何對於劉氏而言,缺一而不可。
眼下,董承之能不及張良一成,卻一心賣弄心機,挑唆李賢跟天子的關係,這樣的人物,伏皇後怎麽也喜歡不起來。
之前怎麽就沒有看到董承這一麵呢?
等到董承離開,伏皇後滿腹心事,卻見劉協喜上眉梢。
“陛下”,伏皇後欲語還休。
急不可待地將伏皇後摟在懷中,劉協笑道:“皇後,列侯真是朕的股肱之臣,若沒有他,隻怕朕什麽都做不成”。
伏皇後歎了口氣,她知道,劉協已經被董承洗腦了,這時候,說多了,反而會引起劉協不滿。
可是,伏皇後不想見到李賢與劉協兵戎相見的那一天。
為什麽李賢與劉協不能相安無事呢?
為什麽李賢、劉協不能各退一步呢?
女人,難道隻能是旁觀者?
伏皇後咬緊牙關,她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勸勸劉協。
李賢絕不是敵人,與他為敵,絕不是明智之選。
“皇後”
“嗯?”
“許久未見,朕著實有些想了”
話音未落,劉協便開始動手動腳。
伏皇後一陣掙紮:“陛下,臣妾尚未沐浴更衣”。
“不妨事,來,咱們去內室”
伏皇後花容失色:“陛下,白日宣淫非明君之道呀”。
劉協爆出粗口:“屁的明君,朕現在無兵無權,隻有你!”
這句話讓伏皇後放棄了所有掙紮,是呀,劉協名義上是大漢天子,可是,他卻沒有一點權力,若是連寵幸皇後的權力都沒有,那豈不是悲哀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