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 作者:淹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說孫中平家,用鍋底灰混著泥土堵住老爺子鼻孔後,老爺子安分了下來。
但是額頭依然青的嚇人。
張婆婆忙前忙後,不到半個小時,弄來了煮熟的糯米、白紙、銀針、香燭等一幹物什。
孫中平忐忑坐在那兒。
奶奶正眼不瞧他一下。
隻執禮,不執事。這在祖訓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奶奶今天幫忙執事,已經是破了大戒。當然不會給孫中平好臉色看。
孫中平還懵懵懂懂不自知。
張婆婆準備好一切,奶奶吩咐人去請同村的另一個老人。
世間三百六十行,有上九流,也有下九流,但這些都是做凡間買賣的。除此之外,還有旁門三十六,左道三十六。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統一,旁門左道之數有多少,很難統計。不過有人說,旁門左道也應該包含在世間三百六十行當中;也有人說,旁門左道應該立傳另說。
但是古往今來,殘存典籍,並沒有詳細分說其中區別,而且不同典籍分歧很大,所以很難界定。
曾有雲: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這裏說的不僅僅是人心狠毒,也暗指三百六十行當中,包含旁門左道。
上古時期,左為吉。先秦典籍中多有相關例證,如農業的豐歉,有歲星出左有年,出右無年的說法。歲星即木星,象徵著豐收年。所以在古時候,左也並不是什麽壞事兒。
所以旁門左道之說,大多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變化,很難分清旁門左道中的行業,在這個時代是好,還是壞。
白事知賓屬三百六十行當中,但有一種和白事知賓關係非常密切的職業,屬旁門左道。
奶奶稱他們為下靈人。
他們也被其他人喚作神婆、靈媒、乩童等等。
當然,裏頭也細分了許多派別,這事兒另說。
孫中平所住的村子當中,就有個下靈人,奶奶和他早已相識,但是極少來往。
那人住村尾,小山腳下,經營一家棺材鋪。
村尾有間土屋,屋子非常古怪,兩扇式的木門緊閉著,門的左下方,開著一扇小門。小門不過三十厘米高,門未關,像特地是給寵物開的門。
其實這並不是給寵物開的門。
這叫陰門,也叫去門。
我們走路,不管路往何方,總是靠右走,這才是生人走的路。然而死者和我們不一樣,他們靠左行,這門就是專門給死人走的。
來請人的是個小年輕,他急急忙忙敲門。
才敲兩下,門吱呀一聲開了。
一個老頭掌著蠟燭開門,小年輕氣喘籲籲,剛準備說話,被老頭狠狠瞪了一眼:鵝舍你慌絲啊!老頭小心把蠟燭護著,嘴裏嘟囔:小心把蠟燭滅了,你就完了。
老頭是陝西的,脾氣不怎麽好,一急,就容易蹦出陝西腔。經常見到他麵紅耳赤,一半陝西話,一半普通話和人吵架的樣子。
小年輕知道這點,等氣息平穩後,說明來意。
老頭寶貝樣將蠟燭放迴桌上,用燈罩罩住,喊小年輕進來坐。
他哪敢進去。
老頭家的棺材鋪在村裏是出了名的邪門,傳聞有小孩在在他家附近饒了圈,迴去就病了三天,說是魂魄被嚇丟了。
見對方不進來,老頭轉身要關門。
小年輕急了,匆匆進去,戰戰兢兢地坐下。
老頭也不慌不忙坐下,示意小年輕不要說話,然後兩人大眼瞪小眼,看著桌上的蠟燭出神。
蠟燭緩緩燒著,在燈罩中,火燭時不時劈啪一跳。
等了半天,老頭拍了拍身邊的空凳子,總算說話:是不是出事兒了?
還沒等小年輕搭話,隻見到蠟燭在燈罩中啪的一跳,然後就熄了。
老頭忽然叫起來:咿呀,咿呀,果然出事了,走!去你家。
小年輕納悶引著老頭過去。
老頭遠遠看到孫中平家的樣子,忽然笑開了花:有意思,有意思。
別人家都死人了,他還有意思,小年輕覺得費解,怪不得村裏沒什麽人跟他來往。
老頭背著手,走進門。
他路的姿勢非常古怪,兩腳岔著,走外八字,卻又沒有當官的那種威風,隻有說不清的古怪。後來奶奶才告訴我,這並不是八字步,也不是踱的官步。這叫鎮步。走的是威風之勢,但不走威風之形。
這步子是走給鬼看的,正常人看起來覺得古怪很正常。
這是下靈人專屬的步子,下靈人雖能溝通陰陽,但畢竟是人,而且是陰身,容易被鬼纏住。所以從小被訓練走這種外八字,用來鎮鬼。
那時候我還站在一幹大人身後躲著,但也明顯能感覺到屋子裏正要發生什麽。
在記憶中,我很清楚的記得,老頭進屋之前斜瞥了我一眼,他嘴角掛著的古怪笑容,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老頭一進門,看到張婆婆,臉立刻垮下來。
鵝不幹了。扭頭往外走。
張婆婆冷著臉:過來!
老頭又乖乖過去。
你不要罵鵝。老頭都快哭出來了。
老頭和張婆婆有段故事,他倆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冤家對頭。孫中平早有耳聞,連忙遞上紅包:有勞有勞。老頭鬧別扭不肯接。
奶奶咳嗽兩聲:得了,一把老骨頭,鬧什麽別扭。
</br>
但是額頭依然青的嚇人。
張婆婆忙前忙後,不到半個小時,弄來了煮熟的糯米、白紙、銀針、香燭等一幹物什。
孫中平忐忑坐在那兒。
奶奶正眼不瞧他一下。
隻執禮,不執事。這在祖訓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奶奶今天幫忙執事,已經是破了大戒。當然不會給孫中平好臉色看。
孫中平還懵懵懂懂不自知。
張婆婆準備好一切,奶奶吩咐人去請同村的另一個老人。
世間三百六十行,有上九流,也有下九流,但這些都是做凡間買賣的。除此之外,還有旁門三十六,左道三十六。
當然,這種說法並不統一,旁門左道之數有多少,很難統計。不過有人說,旁門左道也應該包含在世間三百六十行當中;也有人說,旁門左道應該立傳另說。
但是古往今來,殘存典籍,並沒有詳細分說其中區別,而且不同典籍分歧很大,所以很難界定。
曾有雲: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這裏說的不僅僅是人心狠毒,也暗指三百六十行當中,包含旁門左道。
上古時期,左為吉。先秦典籍中多有相關例證,如農業的豐歉,有歲星出左有年,出右無年的說法。歲星即木星,象徵著豐收年。所以在古時候,左也並不是什麽壞事兒。
所以旁門左道之說,大多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變化,很難分清旁門左道中的行業,在這個時代是好,還是壞。
白事知賓屬三百六十行當中,但有一種和白事知賓關係非常密切的職業,屬旁門左道。
奶奶稱他們為下靈人。
他們也被其他人喚作神婆、靈媒、乩童等等。
當然,裏頭也細分了許多派別,這事兒另說。
孫中平所住的村子當中,就有個下靈人,奶奶和他早已相識,但是極少來往。
那人住村尾,小山腳下,經營一家棺材鋪。
村尾有間土屋,屋子非常古怪,兩扇式的木門緊閉著,門的左下方,開著一扇小門。小門不過三十厘米高,門未關,像特地是給寵物開的門。
其實這並不是給寵物開的門。
這叫陰門,也叫去門。
我們走路,不管路往何方,總是靠右走,這才是生人走的路。然而死者和我們不一樣,他們靠左行,這門就是專門給死人走的。
來請人的是個小年輕,他急急忙忙敲門。
才敲兩下,門吱呀一聲開了。
一個老頭掌著蠟燭開門,小年輕氣喘籲籲,剛準備說話,被老頭狠狠瞪了一眼:鵝舍你慌絲啊!老頭小心把蠟燭護著,嘴裏嘟囔:小心把蠟燭滅了,你就完了。
老頭是陝西的,脾氣不怎麽好,一急,就容易蹦出陝西腔。經常見到他麵紅耳赤,一半陝西話,一半普通話和人吵架的樣子。
小年輕知道這點,等氣息平穩後,說明來意。
老頭寶貝樣將蠟燭放迴桌上,用燈罩罩住,喊小年輕進來坐。
他哪敢進去。
老頭家的棺材鋪在村裏是出了名的邪門,傳聞有小孩在在他家附近饒了圈,迴去就病了三天,說是魂魄被嚇丟了。
見對方不進來,老頭轉身要關門。
小年輕急了,匆匆進去,戰戰兢兢地坐下。
老頭也不慌不忙坐下,示意小年輕不要說話,然後兩人大眼瞪小眼,看著桌上的蠟燭出神。
蠟燭緩緩燒著,在燈罩中,火燭時不時劈啪一跳。
等了半天,老頭拍了拍身邊的空凳子,總算說話:是不是出事兒了?
還沒等小年輕搭話,隻見到蠟燭在燈罩中啪的一跳,然後就熄了。
老頭忽然叫起來:咿呀,咿呀,果然出事了,走!去你家。
小年輕納悶引著老頭過去。
老頭遠遠看到孫中平家的樣子,忽然笑開了花:有意思,有意思。
別人家都死人了,他還有意思,小年輕覺得費解,怪不得村裏沒什麽人跟他來往。
老頭背著手,走進門。
他路的姿勢非常古怪,兩腳岔著,走外八字,卻又沒有當官的那種威風,隻有說不清的古怪。後來奶奶才告訴我,這並不是八字步,也不是踱的官步。這叫鎮步。走的是威風之勢,但不走威風之形。
這步子是走給鬼看的,正常人看起來覺得古怪很正常。
這是下靈人專屬的步子,下靈人雖能溝通陰陽,但畢竟是人,而且是陰身,容易被鬼纏住。所以從小被訓練走這種外八字,用來鎮鬼。
那時候我還站在一幹大人身後躲著,但也明顯能感覺到屋子裏正要發生什麽。
在記憶中,我很清楚的記得,老頭進屋之前斜瞥了我一眼,他嘴角掛著的古怪笑容,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老頭一進門,看到張婆婆,臉立刻垮下來。
鵝不幹了。扭頭往外走。
張婆婆冷著臉:過來!
老頭又乖乖過去。
你不要罵鵝。老頭都快哭出來了。
老頭和張婆婆有段故事,他倆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冤家對頭。孫中平早有耳聞,連忙遞上紅包:有勞有勞。老頭鬧別扭不肯接。
奶奶咳嗽兩聲:得了,一把老骨頭,鬧什麽別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