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世香拿迴我們的糖紙來到院裏,在院子門口,我把我精心「打扮」過的那一千張紙扔向天空,任它們像彩蝶一樣隨風飄去。我長大了,在讀了許多書識了許多字之後,每逢看見「欺騙」這個詞,總是馬上聯想起「表姑」這個詞。兩個詞是如此緊密地在我意識深處挨著,歲月的流逝也不曾將它們徹底分離,讓我相信大人輕易之間就能夠深深傷害孩子,而那深深的傷害會永遠地藏進孩子的記憶。


    孩子是可以批評的,孩子是可以責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騙的,欺騙本是最深重的傷害。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從孩童時代走來麽? 你的腦子有時像一團飄浮不定的雲,有時又像一塊冥頑不化的岩石。你卻要去追趕你的飄浮,錛鑿你的冥頑。你的成功大多在半信半疑中,這實在應該感謝你冥頑不化、顛撲不滅的飄浮,還有相應的機遇和必要的狡黠。


    於是,你突然會講一口流利的外語了,你突然會遊泳了,你突然會應酬了,你突然會烤麵包了。


    我父親從幹校迴來,總說他是靠了一個偶然的機遇:廬山又開了一個什麽會,陳伯達也倒了,影響到當時中國的一個方麵,幹校亂了,探親的、託病的、照顧兒女的……他們大多一去不返,慢慢幹校便把他們忘了。父親的脫離幹校是託病,那時他真有病,在幹校得了一種叫做陣發性心房纖顫的病,犯起來心髒亂跳,心電圖上顯示著心律的絕對不規律。父親的迴家使我和妹妹也從外地親戚家迴到了他身邊,那時我十三歲,妹妹六歲。母親像是作為我家的抵押仍被留在幹校。


    那時的父親是個安分的人,又是個不安分的人。在大風大浪中他竭力使自己安分些,這使得軍宣隊、工宣隊找他談話時總是說「像你這樣有修養的人」、「像你這種有身份的人」當如何如何,話裏有褒也有貶。但因了他的安分,他到底沒有受到大的磕碰。關於他的大字報倒是有過,他說那是因為有人看上了他那個位置,其實那位置才是一家省級劇院的舞美設計兼代理隊長。於是便有人在大字報上說他不姓鐵,姓「修」,根據是他有一輛蘇聯自行車,一台蘇聯收音機,一隻蘇聯鬧鍾,一塊蘇聯手錶。為了證明這存在的真實性,大字報連這四種東西的牌子都作了公布,它們依次是:「吉勒」、「東方」、「和平」、「基洛夫」。


    「也怪了。」事後父親對我說,「不知為什麽那麽巧,還真都是蘇聯的。」


    這大字報震動不大,對他便又有了更具分量的轟炸。又有大字報說:幹校有個不到四十歲的國民黨員,挖出來準能把人嚇一跳,因為「此人平時裝得極有身份」。大字報沒有指名道姓,父親也沒在意。下邊卻有人提醒他了:「老鐵,你得注意點,那大字報有所指。」父親這才感到一陣緊張。但他並不害怕,因為他雖有四件「蘇修」貨卻和國民黨不沾邊。當又有人在會上借那大字報旁敲側擊時,他火了,說:「我見過日本鬼子見過偽軍,就是沒見過國民黨。」他確實沒見過國民黨,他生在農村,日本投降後老家便是解放區了。鬼子偽軍他見過,可那時他是兒童團長。


    大字報風波過去了,父親便又安分起來。後來他請病假長期不歸也無人問津,或許也和他給人的安分印象有關。


    父親把我們接迴家,帶著心房纖顫的毛病,卻變得不安分起來:他刷房、裝檯燈、做櫃子、刨案板、翻舊書舊畫報,還研製麵包。


    麵包那時對於人是多麽的高不可攀。這高不可攀是指人在精神上對它的不可企及,因此這研製就帶出了幾分鬼祟色彩,如同你正在向資產階級一步步靠近。許多年後我像個記者一樣問父親:「當時您的研製契機是什麽?」


    「這很難說。一種嚮往吧。」他說。


    「那麽,您有沒有理論或實踐根據?比如說您烙餅,您一定見過別人烙餅。」


    「沒有。」


    「那麽您是純屬空想?」


    「純屬空想。」


    「您為什麽單選擇了麵包?」


    「它能使你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


    父親比著蜂窩煤爐盤的大小做了一個有門、門內有抽屜的鐵盒子,然後把這盒子扣在爐上燒一陣,挖塊蒸饅頭的自然發酵麵團放進抽屜裏烤,我們都以為這便是麵包了。父親、我和妹妹三人都蹲在爐前等著麵包的出爐,臉被烤得通紅。父親不時用身子擋住我們的視線拉開抽屜看看,想給我們個出其不意。我和妹妹看不見這正被烘烤著的麵團,隻能注視父親的表情。但他的表情是曖昧的,隻煞有介事地不住看表———他的「基洛夫」。半天,這麵包不得不出爐了,我和妹妹一陣興奮。然而父親卻顯不出興奮,顯然他早已窺見了那個被烤得又糊又硬的黑麵團。掰開聞聞,一股醋酸味兒撲鼻而來。他訕訕地笑著,告訴我們那是因為爐子的溫度不夠,麵團在裏邊烘烤得太久的緣故。妹妹似懂非懂地拿起火筷子敲著那鐵盒子說:「這爐子。」父親不讓她敲,說,他還得改進。過後他在那盒子裏糊了很厚一層黃泥說:「沒看見嗎?街上烤白薯的爐裏都有泥,為了增加溫度。」再烤時,泥被烤下來,掉在鐵抽屜裏。


    後來他扔掉那盒子便畫起圖來。他畫了一個新烤爐,立麵、剖麵都有,標上嚴格的尺寸,標上鐵板所需的厚度。他會畫圖,布景設計師都要把自己的設計構想畫成氣氛圖和製作圖。他畫成後便騎上他的「吉勒」沿街去找小爐匠,一個小爐匠接了這份活兒,為他打製了一個新爐子。新烤爐被扣在火爐上,父親又撕塊麵團放進去。我和妹妹再觀察他的表情時,他似有把握地說:「嗯,差不多。」


    麵包出爐了,顏色真有點像,這足夠我們歡騰一陣了。父親噓著氣把這個尚在燙手的熱團掰開,顯然他又遇到了麻煩——他掰得很困難。但他還是各分一塊給我們,自己也留一塊放在嘴裏嚼嚼說:「怎麽?烤饅頭味兒。」我和妹妹都嘎嘎嚼著那層又厚又脆的硬皮,隻覺得很香,但不像麵包。


    我們也不說話。後來父親消沉了好一陣,整天翻他的舊書舊畫報,爐子被擱置門後,上麵扔著白菜土豆。


    一次,他翻出一本《蘇聯婦女》對我說:「看,麵包。」我看到一麵掛著花窗簾的窗戶,窗前是一張闊大的餐桌。桌上有酒杯,有鮮花,有擺得好看的菜餚,還有一盤排列整齊的麵包。和父親烤出的麵包相比,我感到它們格外的蓬鬆、柔軟。


    也許是由於畫報上麵包的誘發,第二天父親從商店裏買迴幾隻又幹又黑的圓麵包。那時我們這個城市有家被稱作「一食品」的食品廠,生產這種被稱作麵包的麵包。不過它到底有別於饅頭的味道。我們分吃著,議論、分析著麵包為什麽稱其為麵包,我們都發言。


    那次的議論使父親突然想起一位老家的表叔,四十年代,這表叔在一個鄉間教堂裏,曾給一位瑞典牧師做過廚師。後來這牧師迴了瑞典,表叔便做起了農民。父親專程找到了他,但據表叔說,這位北歐傳道者對麵包很不注重,平時隻吃些土豆蘸鹽。表叔迴憶了他對麵包的製作,聽來也屬於烤饅頭之類。這遠不是父親的追求。從表叔那裏他隻帶迴半本西餐食譜,另外半本被表叔的老伴鉸了鞋樣。麵包部分還在,但製作方法卻寫得漫無邊際,比如書中指出:發麵時需要「幹酵母粉一杯」。且不說這杯到底意味著多大的容積,單說那幹酵母粉,當時對於一個中國家庭來說大概就如同原子對撞,如同搖滾音樂,如同皮爾·卡丹吧?再說那書翻譯之原始,還把「三明治」翻作「薩貴赤」。


    一天,父親終於又從外麵帶迴了新的興奮。他進門就高喊著說:「知道了,知道了,麵包發酵得用酒花,和蒸饅頭根本不是一迴事。真是的。」我聽著酒花這個奇怪的名字問他那是一種什麽東西,他說他也沒有見過。想了想他又說:「大概像中藥吧。」我問他是從哪裏聽說的。他說,他在汽車站等汽車,聽見兩個中年婦女在聊天,一個問一個說,多年不見了,現時在哪兒上班;另一個迴答在「一食品」麵包車間。後來父親便和這個「一食品」的女工聊起來。


    那天,酒花使父親一夜沒睡好。第二天他便遠征那個「一食品」找到了那東西。當然,平白無故從一個廠家挖掘原料是要費一番周折的。為此他狡黠地隱瞞了自己這詭秘而寒酸的事業,隻說找這酒花是為了配藥,這便是其中的一味。有人在旁邊雲山霧海地幫些倒忙,說這是從新疆「進口」的,以示它購進之不易。但父親總算圓滿了起初就把這東西作為藥材的想像。


    「很貴呢」他舉著一個中藥包大小的紙包給我看,「就這一點,六塊錢。」


    那天他還妄圖參觀「一食品」的麵包車間,但被謝絕了,那時包括麵包在內的糕點製作似都具有一定保密性。幸好那女工早已告訴了他這東西的使用方法,自此他中斷一年多的麵包事業又繼續起來。


    他用酒花煮水燙麵、發酵、接麵、再發酵、再接麵、再發酵……完成一個程序要兩天兩夜的時間。為了按要求嚴格掌握時間,他把他的「和平」鬧鍾上好弦,「和平」即使在深夜打鈴,他也要起床接麵。為了那嚴格的溫度,他把個麵盆一會兒用被子蓋嚴,一會兒又移在爐火旁邊,拿支溫度表放在盆內不時查看。


    一天晚上他終於從那個新烤爐裏拽出一隻灼手的鐵盤,鐵盤裏排列著六隻小圓麵包。他墊著屜布將灼手的鐵盤舉到我們麵前說:「看,快看,誰知道這叫什麽?早知如此何必如此!」我看著他那連烤帶激動的臉色,想起大人經常形容孩子的一句話:燒包。


    父親是燒包了,假如一個家庭中孩子和大人是具平等地位的話,我是未嚐不可這樣形容爸爸一下的。我已知道那鐵盤裏發生了什麽事,放下正在寫著的作業就奔了過去。妹妹為等這難以出爐的麵包,眼皮早打起了架,現在也立刻精神起來。父親發給我們每人一隻說:「嚐呀,快嚐呀,怎麽不嚐?」他執意要把這個鑑定的權利讓給我們。那次他基本是成功的,第一,它徹底脫離了饅頭的屬性;第二,顏色和光澤均屬正常。不足之處還是它的鬆軟度。


    不用說,最為心中有數的還是父親。


    之後他到底又找到了那女工,女工幹脆把這位麵包的狂熱者介紹給那廠裏的一位劉姓技師。他從劉技師那裏了解到一些關鍵所在,比如發酵後入爐前的醒麵,以及醒麵時除了一絲不苟的溫度,還有更嚴格的溫度。


    後來,當父親確信他的麵包足已超過了「一食品」(這城市根本沒有「二食品」)所生產的麵包時,他用張幹淨白紙將一個麵包包好,親自送到那麵包師家去鑑定。父親迴憶當時的情景說,那個晚上劉技師一家五六口人正蹲在屋裏吃晚飯,他們麵前是一個大鐵鍋,鍋裏是又稠又粘的玉米麵粥,旁邊還有一碗老鹹菜,僅此而已。一個麵包師的晚餐給他終生留下了印象。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凝散文隨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凝並收藏鐵凝散文隨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