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啟向劉榮交接手裏的權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
朝權自不用說——早在三年前,劉榮奉詔太子監國的時候,天子啟就已經將大權“借”給了劉榮。
說是借,其實和華夏後世的演習,也都是一個道理。
——必要時,任何一場“演習”,都可以隨時無縫轉變為實戰!
劉榮這個監國太子也一樣;
當天子啟出現一些計劃外的狀況時,劉榮這個“冒充天子”的監國太子,也隨時可以無縫銜接,順勢即位。
除了朝權,以及劉榮一直很注意、很小心的財權,便是飛狐都尉這種神秘無比——若天子啟不給,劉榮就連問都不敢問的特殊力量。
上一次,天子啟為劉榮隆重介紹了華夏曆史上第一位特務頭子:繡衣衛直使兼郎中令周仁。
這一次,又把劉榮帶到了自己的思賢苑,隨便偶遇幾個老兵,便有一個是京觀屠令勉的父親…
“或許不是偶遇。”
“或許,是父皇專門安排的…”
對於劉榮的心中所想,天子啟自是一無所知。
準確的說,是天子啟的注意力,壓根兒就沒放在劉榮身上。
便見天子啟毫不顧忌形象的半躺在田埂上,有一搭沒一搭的和老農們交談著,不時發出爽朗而又暢快的笑聲。
而從天子啟和老農們的交談中,劉榮也很快便了解到這幾位老農的底細。
——當朝車騎將軍,飛狐都尉令勉的父親,名令顯。
老爺子雖非公侯,卻也是實打實的開國元勳!
跟著沛公反過秦,追隨漢王伐過楚,在白登山挽過弓,在趙長城扛過纛!
劉邦打過的仗,老令頭都在場;
劉邦沒打的仗,老令頭也差不多都沒落下。
真要說起來,已故老丞相申屠嘉見了老令頭,都還得老老實實喊一聲:老伍長!
可惜沒啥指揮才能,也不大願意入朝為官,便被太祖皇帝派給了四兒子,也就是先帝一同就藩,全當是給年僅六歲的先帝,配了個百戰老兵榜身。
等到先帝入繼大統時,老令頭自知這輩子差不多到了頭,就拚著老臉,把兒子令勉送到了先帝身邊。
好在令勉不止繼承了老爹的曉勇——先帝拿兵書喂了幾年,當即就成了一名有勇有謀,進退有度,老成持重的悍將!
就是不知從哪學了出鑄京觀的技藝,這麽多年京觀鑄下來,竟落得個“京觀屠”的諢號…
至於天子啟最先介紹的那個老李頭,則名李信。
雖然不如那位同名同姓的前輩,卻也是來頭不小。
燕國薊縣人,起良家子,初為代國戍邊卒。
戍邊六年,頗有武勳,拔為中郎。
之後在代王宮待了十來年,累功為代中郎將。
呂太後駕崩,朝堂迎立先帝時,跟隨先帝入長安,之後就是天子啟方才,所提到的人生最高光時刻。
落下傷殘之後,嚴詞拒絕了先帝表彰性質的清閑職務,最終被先帝派到彼時的太子啟身邊,美其名曰:為儲君羽翼;
雖然天子啟一口一個“老不死的訛上朕了”,但過去這麽多年,老李頭卻壓根兒沒向天子啟伸手,主動討要過任何東西;
就連種的地,也是佃租思賢苑的官田。
——思賢苑有個老李頭,每年的佃租都是第一個交,哪怕當年租稅被減免,也絕對沒人能阻止老李頭交佃租,更是傳遍上林苑的八卦。
隻是劉榮從未想到:傳聞中,那個耿直到有點憨傻的老農,居然有這麽大的來頭。
至於老李頭家中子孫後代,更是讓劉榮莫名感到沉重。
老大李忠,現任博望苑羽林衛甲部校尉,秩比二千石;
老二、老三戰歿於邊牆,老四於三年前的吳楚七國之亂中,戰死在了吳楚叛軍主力拚死攻打的昌邑城頭。
再往下:校尉李忠三子,一死一殘,皆為王事;
老李頭其他的孫輩,共計十六人,為國捐軀者足有五位…
“老大人,滿門忠烈!”
聽到李老頭雲淡風輕間,提起四個兒子隻剩下老大、七個及冠的孫兒也隻剩兩人在世,劉榮不由得肅然起敬,當即便起身再拜。
這一迴,老李頭卻沒再灑然擺手,而是長籲短歎間從樹根下起身,緩緩對劉榮拱手一還禮;
待劉榮直起身,才滿懷唏噓道:“殿下是個什麽樣的人、會成為什麽樣的君主,老小兒,不知。”
“隻是想根據自己淺薄的經曆,向殿下,提一些或許愚鈍、或許不妥的建議。”
說著,李老頭顫巍巍抬起手,在胸前輕拍了拍。
“老小兒,曾也官至千石;”
“家裏的混小子,如今也是做了校尉——比二千石的秩,逢人也能腆著臉,不自量力的口稱一聲:末將;”
“想挺直了腰杆子,靠自己這把老骨頭過活,不願意接受先帝、陛下的恩憐,老小兒的日子,尚且過成了這般模樣。”
“——雖溫飽不愁,卻也身無長物,偶有尋方問藥,還得家裏那個混小子孝敬。”
“想添件冬衣,又或是給家裏添個器具,那也得和尋常農人一樣——秋收後賣了糧,再從中分出些…”
…
“老小兒知足~”
“能吃飽飯、不挨餓,子孫後嗣就算沒什麽大出息,也算是有了著落。”
“——老小兒,知足。”
“但殿下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老小兒,已經是很辛運的退伍兵卒了。”
“已經是歸野老兵中,百裏挑一,甚至是千裏挑一的幸運者…”
老李頭悠悠一語,其餘眾人便不約而同的長籲短歎起來,就連天子啟,也是一臉無奈的歎息著搖搖頭。
不得不說,比起絕大多數封建王朝,如今漢家對軍中將士,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麵,都已經做到了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極限。
但不用這幾位老英雄說,劉榮也清楚的知道:漢家對軍人的優待,重點主要放在對陣亡將士,及其家人的撫恤、扶持。
根據太祖高皇帝劉邦親自定下的規矩,漢家任何一位陣亡的軍中將士,都可以享受到遠超自身地位規格的烈士待遇。
具體來說,便是每一位軍中將士——哪怕是戰鬥編製外的夥夫乃至民夫,隻要是死在戰場上,就都要由上級主官自掏腰包,棺木斂屍,並親自扶棺送英魂榮歸故裏。
這裏的上級主官,即“長吏”,是以百人長——曲長(曲侯)作為起步點的。
屯長及以下級別的將士陣亡,是由直係曲長負責從斂屍到扶棺歸鄉,再到親自參加、主持喪葬之禮這一係列身後事宜;
從曲長開始逐步往上遞增——曲長陣亡,隊率司馬扶棺;隊率陣亡,校尉視葬;校尉陣亡,都尉——即將軍全權負責後事。
除了“長吏視葬”之外,當地郡縣會負責具體的喪葬費用,包括但不限於招待賓客、迎來往送,以及隨葬用品等。
最後,便是長安朝堂負責為陣亡將士,奉上“少牢”規格的祭品,即牛、羊各一。
看上去小氣的不行,但別忘了:在如今漢家,私自殺牛甚至是傷牛,可是比殺人都還要嚴重的罪行!
以牛做祭品,更是隻有朝堂祭祀神明及曆代先皇時,才有可能出現的狀況。
少牢規格的祭品,更是隻有諸侯王及以上級別的已故劉氏先祖,才有資格享受到的——尋常的徹侯,或是沒有王爵的劉氏宗親,都沒資格用少牢規格的祭品!
此外,烈士的遺孀、遺骨及父母雙親,都會被內史在各自的戶籍上,標注上“其子/夫/父,於某年某月死王事”的備注。
有了這“死王事”三個字,英烈家屬無論是申請上林苑的皇田佃租資格,還是入伍從軍的名額,都將具備絕對意義上的優先地位。
英烈直係後代入伍,更是直接從底層軍官,即伍長做起。
林林總總算下來,漢家對陣亡將士的撫恤待遇,就算達不到後世新時代的程度,也已經是相當不錯。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更是已經達到了毋庸置疑的極限。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沒有死在戰場上,卻也因戰爭而落下傷殘的可憐人。
就說已故老丞相、故太子太師申屠嘉,萬石的秩、四千石的實俸,外加故安侯國每年的產出,卻活成了全長安最窮的權貴。
究其原因,不是申屠嘉非要“作威作福”,要養著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最終落下傷殘的老夥計;
而是申屠嘉若是不養著,那些老英雄們,就連吃飽穿暖都是奢望…
“老大人所言,不無道理。”
經過漫長的思慮之後,劉榮先是上前,絳瘸腿的老李頭小心扶著坐迴了老樹根下;
而後才坐迴老爺子身旁,如是道出一語,而後便側身看向身旁的皇帝老爹。
“將士之苦,父皇也曾不止一次的提到過。”
“尤其是那些沒能立下太多功勳、沒有太好的官職、俸祿,又因戰落下傷殘的老英雄們——比起我漢家的尋常農人,都不知還要苦了多少。”
“隻是父皇也說過:今我漢家,無力供養每一位為國征戰,卻不幸落下傷殘的將士。”
“就連戰歿英烈的喪葬事宜,都還要地方郡縣負擔大頭,才能勉強達到太祖高皇帝所規定的程度。”
將漢家現有的客觀狀況敘述一番,待一眾老者半帶認可,半帶鬱悶的緩緩點下頭,劉榮才深吸一口氣,順勢將話頭一轉。
“隻是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在孤這樣年少輕狂,不明事理的小輩眼中,戎字,終歸是來的比祀字更重一些。”
“更何況我漢家,自太祖高皇帝之時,便一直都是內憂外患,群狼環伺。”
“於內,先有異姓諸侯不恭,後有諸劉宗藩割據;”
“於外,更是北有匈奴犯邊,南有百越離心——以秦餘孽趙陀為先,竟逼得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也隻得以南越王印相賜,卻無力興兵征討。”
說著,劉榮也不由得一時失了神,就好似是想起了數不盡的屈辱,麵色也一點點繃緊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劉榮才深吸一口氣,將胸口鬱結的悶氣唿出,將過度飛散的話題重新拉迴了正軌。
“今我漢家,確實無力供養起每一位為國征戰,並落得傷殘的英勇將士。”
“但不遠了。”
“——我漢家能供養,甚至是榮養每一位因王事而傷殘的將士的日子,不遠了。”
劉榮話說到這個份上,幾位“老農”就已經是連連點頭,對劉榮所描述的藍圖信服不已了。
——思賢苑離博望苑,說進不進說遠不遠;
走過去有一段距離,但博望苑發生的事,卻是很容易就能穿到不過七八裏之外的思賢苑。
幾位老農再怎麽不問世事,也起碼知道劉榮的博望苑,有兩支各五千人的武裝力量,均以英烈遺孤為卒。
就算這隻是太子榮,在極小範圍內進行的特例,至少也表明了劉榮有這個傾向。
“太子,知兵?”
不多時,老令頭悠悠發出一問,隻見天子啟滿是戲謔一笑,對劉榮微微搖搖頭。
“談不上知兵。”
“隻吳楚七國之亂,去睢陽待了那麽三兩日,也算是見識過戰陣為何物…”
有了天子啟這句話,幾位老農當即便再也沒了疑慮,對著劉榮就是一番評頭論足,就差沒明說家中有女,年方二八之類。
見劉榮得到了幾個老夥計的認可,天子啟的眉宇間,也終是湧現出些許心安。
至今為止,天子啟都不能確定自己的選擇——自己以劉榮作為繼承人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
但至少從眼前這幅場景來看…
“就算錯,當也錯不到哪裏去?”
“至少比當年,先帝立朕而非梁懷王,要更對一些…”
如是想著,又滿是欣慰的在劉榮,以及其他幾位老家夥身上看了看,天子啟終是不著痕跡的將目光移向身後不遠處。
輕輕一頷首,卻見新鮮出爐的中尉郅都麵色一凝;
短暫的呆愣之後,便帶著前所未有的決絕,朝著不遠處的天子行宮而去………
(本章完)
朝權自不用說——早在三年前,劉榮奉詔太子監國的時候,天子啟就已經將大權“借”給了劉榮。
說是借,其實和華夏後世的演習,也都是一個道理。
——必要時,任何一場“演習”,都可以隨時無縫轉變為實戰!
劉榮這個監國太子也一樣;
當天子啟出現一些計劃外的狀況時,劉榮這個“冒充天子”的監國太子,也隨時可以無縫銜接,順勢即位。
除了朝權,以及劉榮一直很注意、很小心的財權,便是飛狐都尉這種神秘無比——若天子啟不給,劉榮就連問都不敢問的特殊力量。
上一次,天子啟為劉榮隆重介紹了華夏曆史上第一位特務頭子:繡衣衛直使兼郎中令周仁。
這一次,又把劉榮帶到了自己的思賢苑,隨便偶遇幾個老兵,便有一個是京觀屠令勉的父親…
“或許不是偶遇。”
“或許,是父皇專門安排的…”
對於劉榮的心中所想,天子啟自是一無所知。
準確的說,是天子啟的注意力,壓根兒就沒放在劉榮身上。
便見天子啟毫不顧忌形象的半躺在田埂上,有一搭沒一搭的和老農們交談著,不時發出爽朗而又暢快的笑聲。
而從天子啟和老農們的交談中,劉榮也很快便了解到這幾位老農的底細。
——當朝車騎將軍,飛狐都尉令勉的父親,名令顯。
老爺子雖非公侯,卻也是實打實的開國元勳!
跟著沛公反過秦,追隨漢王伐過楚,在白登山挽過弓,在趙長城扛過纛!
劉邦打過的仗,老令頭都在場;
劉邦沒打的仗,老令頭也差不多都沒落下。
真要說起來,已故老丞相申屠嘉見了老令頭,都還得老老實實喊一聲:老伍長!
可惜沒啥指揮才能,也不大願意入朝為官,便被太祖皇帝派給了四兒子,也就是先帝一同就藩,全當是給年僅六歲的先帝,配了個百戰老兵榜身。
等到先帝入繼大統時,老令頭自知這輩子差不多到了頭,就拚著老臉,把兒子令勉送到了先帝身邊。
好在令勉不止繼承了老爹的曉勇——先帝拿兵書喂了幾年,當即就成了一名有勇有謀,進退有度,老成持重的悍將!
就是不知從哪學了出鑄京觀的技藝,這麽多年京觀鑄下來,竟落得個“京觀屠”的諢號…
至於天子啟最先介紹的那個老李頭,則名李信。
雖然不如那位同名同姓的前輩,卻也是來頭不小。
燕國薊縣人,起良家子,初為代國戍邊卒。
戍邊六年,頗有武勳,拔為中郎。
之後在代王宮待了十來年,累功為代中郎將。
呂太後駕崩,朝堂迎立先帝時,跟隨先帝入長安,之後就是天子啟方才,所提到的人生最高光時刻。
落下傷殘之後,嚴詞拒絕了先帝表彰性質的清閑職務,最終被先帝派到彼時的太子啟身邊,美其名曰:為儲君羽翼;
雖然天子啟一口一個“老不死的訛上朕了”,但過去這麽多年,老李頭卻壓根兒沒向天子啟伸手,主動討要過任何東西;
就連種的地,也是佃租思賢苑的官田。
——思賢苑有個老李頭,每年的佃租都是第一個交,哪怕當年租稅被減免,也絕對沒人能阻止老李頭交佃租,更是傳遍上林苑的八卦。
隻是劉榮從未想到:傳聞中,那個耿直到有點憨傻的老農,居然有這麽大的來頭。
至於老李頭家中子孫後代,更是讓劉榮莫名感到沉重。
老大李忠,現任博望苑羽林衛甲部校尉,秩比二千石;
老二、老三戰歿於邊牆,老四於三年前的吳楚七國之亂中,戰死在了吳楚叛軍主力拚死攻打的昌邑城頭。
再往下:校尉李忠三子,一死一殘,皆為王事;
老李頭其他的孫輩,共計十六人,為國捐軀者足有五位…
“老大人,滿門忠烈!”
聽到李老頭雲淡風輕間,提起四個兒子隻剩下老大、七個及冠的孫兒也隻剩兩人在世,劉榮不由得肅然起敬,當即便起身再拜。
這一迴,老李頭卻沒再灑然擺手,而是長籲短歎間從樹根下起身,緩緩對劉榮拱手一還禮;
待劉榮直起身,才滿懷唏噓道:“殿下是個什麽樣的人、會成為什麽樣的君主,老小兒,不知。”
“隻是想根據自己淺薄的經曆,向殿下,提一些或許愚鈍、或許不妥的建議。”
說著,李老頭顫巍巍抬起手,在胸前輕拍了拍。
“老小兒,曾也官至千石;”
“家裏的混小子,如今也是做了校尉——比二千石的秩,逢人也能腆著臉,不自量力的口稱一聲:末將;”
“想挺直了腰杆子,靠自己這把老骨頭過活,不願意接受先帝、陛下的恩憐,老小兒的日子,尚且過成了這般模樣。”
“——雖溫飽不愁,卻也身無長物,偶有尋方問藥,還得家裏那個混小子孝敬。”
“想添件冬衣,又或是給家裏添個器具,那也得和尋常農人一樣——秋收後賣了糧,再從中分出些…”
…
“老小兒知足~”
“能吃飽飯、不挨餓,子孫後嗣就算沒什麽大出息,也算是有了著落。”
“——老小兒,知足。”
“但殿下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老小兒,已經是很辛運的退伍兵卒了。”
“已經是歸野老兵中,百裏挑一,甚至是千裏挑一的幸運者…”
老李頭悠悠一語,其餘眾人便不約而同的長籲短歎起來,就連天子啟,也是一臉無奈的歎息著搖搖頭。
不得不說,比起絕大多數封建王朝,如今漢家對軍中將士,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麵,都已經做到了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極限。
但不用這幾位老英雄說,劉榮也清楚的知道:漢家對軍人的優待,重點主要放在對陣亡將士,及其家人的撫恤、扶持。
根據太祖高皇帝劉邦親自定下的規矩,漢家任何一位陣亡的軍中將士,都可以享受到遠超自身地位規格的烈士待遇。
具體來說,便是每一位軍中將士——哪怕是戰鬥編製外的夥夫乃至民夫,隻要是死在戰場上,就都要由上級主官自掏腰包,棺木斂屍,並親自扶棺送英魂榮歸故裏。
這裏的上級主官,即“長吏”,是以百人長——曲長(曲侯)作為起步點的。
屯長及以下級別的將士陣亡,是由直係曲長負責從斂屍到扶棺歸鄉,再到親自參加、主持喪葬之禮這一係列身後事宜;
從曲長開始逐步往上遞增——曲長陣亡,隊率司馬扶棺;隊率陣亡,校尉視葬;校尉陣亡,都尉——即將軍全權負責後事。
除了“長吏視葬”之外,當地郡縣會負責具體的喪葬費用,包括但不限於招待賓客、迎來往送,以及隨葬用品等。
最後,便是長安朝堂負責為陣亡將士,奉上“少牢”規格的祭品,即牛、羊各一。
看上去小氣的不行,但別忘了:在如今漢家,私自殺牛甚至是傷牛,可是比殺人都還要嚴重的罪行!
以牛做祭品,更是隻有朝堂祭祀神明及曆代先皇時,才有可能出現的狀況。
少牢規格的祭品,更是隻有諸侯王及以上級別的已故劉氏先祖,才有資格享受到的——尋常的徹侯,或是沒有王爵的劉氏宗親,都沒資格用少牢規格的祭品!
此外,烈士的遺孀、遺骨及父母雙親,都會被內史在各自的戶籍上,標注上“其子/夫/父,於某年某月死王事”的備注。
有了這“死王事”三個字,英烈家屬無論是申請上林苑的皇田佃租資格,還是入伍從軍的名額,都將具備絕對意義上的優先地位。
英烈直係後代入伍,更是直接從底層軍官,即伍長做起。
林林總總算下來,漢家對陣亡將士的撫恤待遇,就算達不到後世新時代的程度,也已經是相當不錯。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更是已經達到了毋庸置疑的極限。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沒有死在戰場上,卻也因戰爭而落下傷殘的可憐人。
就說已故老丞相、故太子太師申屠嘉,萬石的秩、四千石的實俸,外加故安侯國每年的產出,卻活成了全長安最窮的權貴。
究其原因,不是申屠嘉非要“作威作福”,要養著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最終落下傷殘的老夥計;
而是申屠嘉若是不養著,那些老英雄們,就連吃飽穿暖都是奢望…
“老大人所言,不無道理。”
經過漫長的思慮之後,劉榮先是上前,絳瘸腿的老李頭小心扶著坐迴了老樹根下;
而後才坐迴老爺子身旁,如是道出一語,而後便側身看向身旁的皇帝老爹。
“將士之苦,父皇也曾不止一次的提到過。”
“尤其是那些沒能立下太多功勳、沒有太好的官職、俸祿,又因戰落下傷殘的老英雄們——比起我漢家的尋常農人,都不知還要苦了多少。”
“隻是父皇也說過:今我漢家,無力供養每一位為國征戰,卻不幸落下傷殘的將士。”
“就連戰歿英烈的喪葬事宜,都還要地方郡縣負擔大頭,才能勉強達到太祖高皇帝所規定的程度。”
將漢家現有的客觀狀況敘述一番,待一眾老者半帶認可,半帶鬱悶的緩緩點下頭,劉榮才深吸一口氣,順勢將話頭一轉。
“隻是國之大事,唯戎與祀。”
“——在孤這樣年少輕狂,不明事理的小輩眼中,戎字,終歸是來的比祀字更重一些。”
“更何況我漢家,自太祖高皇帝之時,便一直都是內憂外患,群狼環伺。”
“於內,先有異姓諸侯不恭,後有諸劉宗藩割據;”
“於外,更是北有匈奴犯邊,南有百越離心——以秦餘孽趙陀為先,竟逼得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也隻得以南越王印相賜,卻無力興兵征討。”
說著,劉榮也不由得一時失了神,就好似是想起了數不盡的屈辱,麵色也一點點繃緊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劉榮才深吸一口氣,將胸口鬱結的悶氣唿出,將過度飛散的話題重新拉迴了正軌。
“今我漢家,確實無力供養起每一位為國征戰,並落得傷殘的英勇將士。”
“但不遠了。”
“——我漢家能供養,甚至是榮養每一位因王事而傷殘的將士的日子,不遠了。”
劉榮話說到這個份上,幾位“老農”就已經是連連點頭,對劉榮所描述的藍圖信服不已了。
——思賢苑離博望苑,說進不進說遠不遠;
走過去有一段距離,但博望苑發生的事,卻是很容易就能穿到不過七八裏之外的思賢苑。
幾位老農再怎麽不問世事,也起碼知道劉榮的博望苑,有兩支各五千人的武裝力量,均以英烈遺孤為卒。
就算這隻是太子榮,在極小範圍內進行的特例,至少也表明了劉榮有這個傾向。
“太子,知兵?”
不多時,老令頭悠悠發出一問,隻見天子啟滿是戲謔一笑,對劉榮微微搖搖頭。
“談不上知兵。”
“隻吳楚七國之亂,去睢陽待了那麽三兩日,也算是見識過戰陣為何物…”
有了天子啟這句話,幾位老農當即便再也沒了疑慮,對著劉榮就是一番評頭論足,就差沒明說家中有女,年方二八之類。
見劉榮得到了幾個老夥計的認可,天子啟的眉宇間,也終是湧現出些許心安。
至今為止,天子啟都不能確定自己的選擇——自己以劉榮作為繼承人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
但至少從眼前這幅場景來看…
“就算錯,當也錯不到哪裏去?”
“至少比當年,先帝立朕而非梁懷王,要更對一些…”
如是想著,又滿是欣慰的在劉榮,以及其他幾位老家夥身上看了看,天子啟終是不著痕跡的將目光移向身後不遠處。
輕輕一頷首,卻見新鮮出爐的中尉郅都麵色一凝;
短暫的呆愣之後,便帶著前所未有的決絕,朝著不遠處的天子行宮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