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次日上朝,琅琊王借口太後病弱,無力照管陛下。況且兩位公主漸長,不到幾年就要出閣。提了接申太妃迴宮之事。
見他是這樣的態度,那些朝臣的疑惑頓時消減不少,自忖昨日的婢女不知是受誰之命,來誣陷他的。
琅琊王看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準備起接太妃迴宮的事宜。
三日後,太妃順利迴宮,內廷為慶賀而開起了宴飲。除了“抱病”的太後,小皇帝、琅琊王、涅陽大長公主、鄂邑大長公主等人全都到了。
琅琊王眼見那申太妃才迴宮一天,就坐在了最上首,與小皇帝並列。又一身玄衣,不帶任何飾物,一張臉也繃的緊緊的。怎麽看都叫人厭惡。不由半開玩笑地說,“太妃許久不迴宮,連宮內的宴飲規矩都忘了吧。禦前穿的這麽重,這是做什麽?”
申令嬅冷淡地迴答,“天下理當為天子修服三年,我遵循體統,所以這樣穿。”
琅琊王聽的一啞。國朝的確有這一說,但曆來皇室中人都很少遵守,而是以日易月,守喪修服三十六天。
因這項舉措顯見的是為皇室大開方便之門,無公平一說,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並未垂為定製。當下他也不好迴什麽,拿旁話岔了過去。
之後的宴席上,申令嬅也一直肅著臉。琅琊王看的沒意思,心道,不過短短兩年,這女人就把那種老寡婦的習氣學了個十足,真是讓人反胃。
過了一會兒,申令嬅拿起酒盞,對劉肇說,“妾請為陛下酒吏,恭祝陛下萬歲。”
劉肇忙推辭,“母妃客氣了,這些事讓宮人們做吧。”
申令嬅堅持不肯。劉肇也隻好舉起酒杯。
一杯酒斟滿、飲盡,她慢慢地說,“我離宮兩年,迴來後聽說,如今宮廷內外都棄文尚武了?”她不給眾人迴答的機會,就笑了一聲道,“其實我父親早年出使匈奴,也曾短暫擔任過武將之職。說來,我也是半個將種。今日自請以軍法行酒吧。”
琅琊王摸不著頭腦,同身邊的兒子劉開竊竊私語,“她這是做什麽?”
劉開的肚子正有些絞痛,聞言,他勉強迴答,“誰知道呢...父王,我有些想出恭。”
琅琊王嫌棄地說,“才坐下來多久,你就忍不住了?也沒見你吃什麽啊。”
劉開慚愧地說,“這酒有些冷,喝了鬧肚子。”說著,想起身。
琅琊王一把拉他坐下了,“等一等。太妃在說話呢。”
劉開也隻得坐下,暫時強忍著了。
而在上首的申令嬅,見眾人酒酣,命宮人們做起了《耕田歌》助興。這支曲子是高祖所作,在漢宮內風靡了幾十年。
當下宮人們也不用樂器伴奏,就清唱著“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琅琊王見他們沒有按照曲詞的順序演唱,反而一上來就是這意有所指的四句,不由地一怔。而身旁劉開已經忍不住了,匆匆地說,“父王,我去更衣了。”就站起了身。
然而他還未走到門口,忽然申令嬅以手遙遙一指他,貼身的黃門立刻拔下牆上裝飾所用的劍,飛快追上劉開。隨即一刀斬了下去。
所有人都被這變故駭住了,尤其琅琊王,眼見著兒子就這樣倒下了,驚慌失措地搶上前去扶他。但那黃門下手頗狠,劉開已經沒有氣息了。
琅琊王不敢置信地放下兒子的屍首,厲聲道,“你做什麽,申氏?”
她毫不畏懼地說,“內廷夜宴,又是以軍法統籌的。有亡酒之人,自然是以軍法處斬。”
琅琊王緊緊地攥著手,明白這時候,再提什麽兒子的世子身份,隻會更加讓她奪得攻擊的把柄。但又不甘心,“可這是禦前,你有必要這麽較真嗎?你怎敢在禦前殺人?!”
“這因在禦前,所以要較真。”申令嬅又反詰,“何況王爺前日,不也在朝堂上,當著陛下的麵,親手殺死婢女文瑛嗎?”
琅琊王迴答不出,冷汗涔涔落下。
劉肇眼見申令嬅毫不懼怕,近乎敬佩她。
申令嬅又道,“諸位都坐下吧,接著宴飲。”
琅琊王霍然地抬起頭怒視她。她毫不畏懼地同他對視。那個瞬間,他心裏一片冷沉與絕望。
他糊塗了......
他親手接迴了自己的敵人。
作為代價,他的兒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驚怒、愧疚、痛苦,種種情緒驟然湧上心頭。他忍不住眼前發黑,一頭栽倒了下去。
眼見著他昏迷過去,兩個妹妹涅陽、鄂邑忙都上前去扶他。也不敢和小皇帝、太妃多爭執。兩人帶著兄長和人手,就匆匆地離開了。
劉肇還是第一次見他們對自己這樣忍讓,不由地露出了笑容。轉眼卻見申令嬅容色平淡,並不以之為喜,那笑就收了許多,試探地問,“怎麽了,母妃,你不高興嗎?”
申令嬅寂寂地反問,“有什麽好欣喜的呢?這隻是一時的打擊到他罷了。以他的性情,必定還要卷土重來的。何況還有一個不聲不響的竇憲,在暗處虎視眈眈。”
劉肇聽的心頭發沉,“那怎麽辦呢,母妃?”
申令嬅長歎了一聲,“這事要從長計議。”
蔡倫在旁聽著,眼珠子動了一下,試探地說,“不如...讓陛下以代太妃賠罪的名義,宴請琅琊王?再叫上成息侯。料想這時...正是他們最不設防的好時候。”
申令嬅聽後愣了好一會兒,“...你的意思是?”
而劉肇已經聽懂,並且在心裏把這個提議過了好幾遍,始終覺得沒有問題。遂痛快地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這樣做。”
琅琊王世子被太妃所殺的事,很快就傳了出去。小皇帝惴惴不安,打算邀琅琊王宴飲賠罪的事,跟著也人盡皆知。
昏暗的內室裏,近百人聚集在一起。他們中有文臣,也有武將。各個穿著不同品級的官服。但表情都是相似的,深鎖眉頭。
不知是誰,第一個道,“如今的世道,實在是叫人失望。”
很快有人大膽地接口,“本來少主當國,就無法指望太多。”
“是啊,如今這個樣子,宮廷內外,每隔幾天就有流血,這恐非吉祥之兆啊。”
“流血倒沒什麽。最重要的,是無論琅琊王,還是陛下、太妃,都把太多的精力放到了政鬥上。難道咱們的王朝國家,要靠政鬥永存嗎?”
但也有人反駁,“我看你們的擔憂太過了。琅琊王也並非全然的奸佞吧,他隻是有些跋扈,何況行了不少政舉。”
立刻有人嗤笑,“是啊,政舉。全都是靠著他從封地上帶來的心腹做的。算算你我,已經空領俸祿多久了?”
那人啞然許久,才無奈地迴答,“梁歡,你總是這麽犀利,張口不饒人。那麽依你看,陛下和太妃,總還可以吧?”
梁歡哼了一聲,“世鬆兄心裏的‘可以’,似乎和小弟不怎麽一樣啊。陛下如今顧念著親眷,對琅琊王特加恩寵,甚至對他挪用國庫來開辦宴飲,也無所懲戒。長此以往,恐怕倉帑為虛吧。這樣的舉措,叫可以?先前竇侯好心規勸陛下,他卻聽信有心人散布的流言,使竇侯狼跋而東。這叫可以?今次太妃迴宮,好不容易對琅琊王施加懲戒,又被陛下打斷,並說要向琅琊王賠罪。這也叫可以?”
他的三問犀利,那叫世鬆的人聽了,不由地沉默。其他人也無言迴應。
梁歡眼見著,冷笑著說,“諸位,我有一話,深藏許久,今日不吐不快了。如今這樣子,真還不如成息侯當國呢。”
他話語落地,眾人心裏都微妙地一動。
在座之人都是如今朝野中的年輕一輩,並且大多出自寒門。雖然以他們的身份、官職,並未與竇憲有過直接的關聯。但不得不說,他們得以走到今天這步,是仰仗了竇憲的革新官製的。
紛紛唏噓著符合,“的確。竇侍中...這些年來一直是很有建樹的。無論是擊打匈奴,還是內革政策,都多虧他一力堅持。”
“是...和琅琊王相比,他的政見出色很多。”
也有人不同意,反駁說,“出色?他不過是又一個琅琊王罷了。諸位怎麽誇讚起他來?況且論起私德,他還遠遠比不上老王爺呢。至少那位琅琊王,就不會公然宿於內廷,與太後私通。再說竇侯過去的擊打匈奴,也非為國為民,不過是贖罪罷了。”
“是啊,那時候匈奴已經沒有威脅了,他還廢國用進擊千裏。這樣的舉動,稱的上政績嗎?”
在座之人就這個爭吵了起來。有一半堅持竇憲和琅琊王都是奸佞。但也有一部分人感念竇憲革新官度、拔擢寒門子弟的恩德。稱琅琊王驕奢放縱,而竇憲除了私德略有虧損,這些來一直在辦實務。
兩派人爭吵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稱讚竇憲的那群人,眼見著事情鬧成了這樣,都有些後悔,“說好是大家一起商議個對策的。怎麽到後麵,竟吵成了那個樣子?”
太仆卿梁歡,他們之中隱隱的領袖,也是這些年來,寒門子弟中升遷的最高的一個人。聞言冷冷道,“對策,哼,從來都不是商量出來的。”
見他是這樣的態度,那些朝臣的疑惑頓時消減不少,自忖昨日的婢女不知是受誰之命,來誣陷他的。
琅琊王看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準備起接太妃迴宮的事宜。
三日後,太妃順利迴宮,內廷為慶賀而開起了宴飲。除了“抱病”的太後,小皇帝、琅琊王、涅陽大長公主、鄂邑大長公主等人全都到了。
琅琊王眼見那申太妃才迴宮一天,就坐在了最上首,與小皇帝並列。又一身玄衣,不帶任何飾物,一張臉也繃的緊緊的。怎麽看都叫人厭惡。不由半開玩笑地說,“太妃許久不迴宮,連宮內的宴飲規矩都忘了吧。禦前穿的這麽重,這是做什麽?”
申令嬅冷淡地迴答,“天下理當為天子修服三年,我遵循體統,所以這樣穿。”
琅琊王聽的一啞。國朝的確有這一說,但曆來皇室中人都很少遵守,而是以日易月,守喪修服三十六天。
因這項舉措顯見的是為皇室大開方便之門,無公平一說,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並未垂為定製。當下他也不好迴什麽,拿旁話岔了過去。
之後的宴席上,申令嬅也一直肅著臉。琅琊王看的沒意思,心道,不過短短兩年,這女人就把那種老寡婦的習氣學了個十足,真是讓人反胃。
過了一會兒,申令嬅拿起酒盞,對劉肇說,“妾請為陛下酒吏,恭祝陛下萬歲。”
劉肇忙推辭,“母妃客氣了,這些事讓宮人們做吧。”
申令嬅堅持不肯。劉肇也隻好舉起酒杯。
一杯酒斟滿、飲盡,她慢慢地說,“我離宮兩年,迴來後聽說,如今宮廷內外都棄文尚武了?”她不給眾人迴答的機會,就笑了一聲道,“其實我父親早年出使匈奴,也曾短暫擔任過武將之職。說來,我也是半個將種。今日自請以軍法行酒吧。”
琅琊王摸不著頭腦,同身邊的兒子劉開竊竊私語,“她這是做什麽?”
劉開的肚子正有些絞痛,聞言,他勉強迴答,“誰知道呢...父王,我有些想出恭。”
琅琊王嫌棄地說,“才坐下來多久,你就忍不住了?也沒見你吃什麽啊。”
劉開慚愧地說,“這酒有些冷,喝了鬧肚子。”說著,想起身。
琅琊王一把拉他坐下了,“等一等。太妃在說話呢。”
劉開也隻得坐下,暫時強忍著了。
而在上首的申令嬅,見眾人酒酣,命宮人們做起了《耕田歌》助興。這支曲子是高祖所作,在漢宮內風靡了幾十年。
當下宮人們也不用樂器伴奏,就清唱著“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琅琊王見他們沒有按照曲詞的順序演唱,反而一上來就是這意有所指的四句,不由地一怔。而身旁劉開已經忍不住了,匆匆地說,“父王,我去更衣了。”就站起了身。
然而他還未走到門口,忽然申令嬅以手遙遙一指他,貼身的黃門立刻拔下牆上裝飾所用的劍,飛快追上劉開。隨即一刀斬了下去。
所有人都被這變故駭住了,尤其琅琊王,眼見著兒子就這樣倒下了,驚慌失措地搶上前去扶他。但那黃門下手頗狠,劉開已經沒有氣息了。
琅琊王不敢置信地放下兒子的屍首,厲聲道,“你做什麽,申氏?”
她毫不畏懼地說,“內廷夜宴,又是以軍法統籌的。有亡酒之人,自然是以軍法處斬。”
琅琊王緊緊地攥著手,明白這時候,再提什麽兒子的世子身份,隻會更加讓她奪得攻擊的把柄。但又不甘心,“可這是禦前,你有必要這麽較真嗎?你怎敢在禦前殺人?!”
“這因在禦前,所以要較真。”申令嬅又反詰,“何況王爺前日,不也在朝堂上,當著陛下的麵,親手殺死婢女文瑛嗎?”
琅琊王迴答不出,冷汗涔涔落下。
劉肇眼見申令嬅毫不懼怕,近乎敬佩她。
申令嬅又道,“諸位都坐下吧,接著宴飲。”
琅琊王霍然地抬起頭怒視她。她毫不畏懼地同他對視。那個瞬間,他心裏一片冷沉與絕望。
他糊塗了......
他親手接迴了自己的敵人。
作為代價,他的兒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驚怒、愧疚、痛苦,種種情緒驟然湧上心頭。他忍不住眼前發黑,一頭栽倒了下去。
眼見著他昏迷過去,兩個妹妹涅陽、鄂邑忙都上前去扶他。也不敢和小皇帝、太妃多爭執。兩人帶著兄長和人手,就匆匆地離開了。
劉肇還是第一次見他們對自己這樣忍讓,不由地露出了笑容。轉眼卻見申令嬅容色平淡,並不以之為喜,那笑就收了許多,試探地問,“怎麽了,母妃,你不高興嗎?”
申令嬅寂寂地反問,“有什麽好欣喜的呢?這隻是一時的打擊到他罷了。以他的性情,必定還要卷土重來的。何況還有一個不聲不響的竇憲,在暗處虎視眈眈。”
劉肇聽的心頭發沉,“那怎麽辦呢,母妃?”
申令嬅長歎了一聲,“這事要從長計議。”
蔡倫在旁聽著,眼珠子動了一下,試探地說,“不如...讓陛下以代太妃賠罪的名義,宴請琅琊王?再叫上成息侯。料想這時...正是他們最不設防的好時候。”
申令嬅聽後愣了好一會兒,“...你的意思是?”
而劉肇已經聽懂,並且在心裏把這個提議過了好幾遍,始終覺得沒有問題。遂痛快地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這樣做。”
琅琊王世子被太妃所殺的事,很快就傳了出去。小皇帝惴惴不安,打算邀琅琊王宴飲賠罪的事,跟著也人盡皆知。
昏暗的內室裏,近百人聚集在一起。他們中有文臣,也有武將。各個穿著不同品級的官服。但表情都是相似的,深鎖眉頭。
不知是誰,第一個道,“如今的世道,實在是叫人失望。”
很快有人大膽地接口,“本來少主當國,就無法指望太多。”
“是啊,如今這個樣子,宮廷內外,每隔幾天就有流血,這恐非吉祥之兆啊。”
“流血倒沒什麽。最重要的,是無論琅琊王,還是陛下、太妃,都把太多的精力放到了政鬥上。難道咱們的王朝國家,要靠政鬥永存嗎?”
但也有人反駁,“我看你們的擔憂太過了。琅琊王也並非全然的奸佞吧,他隻是有些跋扈,何況行了不少政舉。”
立刻有人嗤笑,“是啊,政舉。全都是靠著他從封地上帶來的心腹做的。算算你我,已經空領俸祿多久了?”
那人啞然許久,才無奈地迴答,“梁歡,你總是這麽犀利,張口不饒人。那麽依你看,陛下和太妃,總還可以吧?”
梁歡哼了一聲,“世鬆兄心裏的‘可以’,似乎和小弟不怎麽一樣啊。陛下如今顧念著親眷,對琅琊王特加恩寵,甚至對他挪用國庫來開辦宴飲,也無所懲戒。長此以往,恐怕倉帑為虛吧。這樣的舉措,叫可以?先前竇侯好心規勸陛下,他卻聽信有心人散布的流言,使竇侯狼跋而東。這叫可以?今次太妃迴宮,好不容易對琅琊王施加懲戒,又被陛下打斷,並說要向琅琊王賠罪。這也叫可以?”
他的三問犀利,那叫世鬆的人聽了,不由地沉默。其他人也無言迴應。
梁歡眼見著,冷笑著說,“諸位,我有一話,深藏許久,今日不吐不快了。如今這樣子,真還不如成息侯當國呢。”
他話語落地,眾人心裏都微妙地一動。
在座之人都是如今朝野中的年輕一輩,並且大多出自寒門。雖然以他們的身份、官職,並未與竇憲有過直接的關聯。但不得不說,他們得以走到今天這步,是仰仗了竇憲的革新官製的。
紛紛唏噓著符合,“的確。竇侍中...這些年來一直是很有建樹的。無論是擊打匈奴,還是內革政策,都多虧他一力堅持。”
“是...和琅琊王相比,他的政見出色很多。”
也有人不同意,反駁說,“出色?他不過是又一個琅琊王罷了。諸位怎麽誇讚起他來?況且論起私德,他還遠遠比不上老王爺呢。至少那位琅琊王,就不會公然宿於內廷,與太後私通。再說竇侯過去的擊打匈奴,也非為國為民,不過是贖罪罷了。”
“是啊,那時候匈奴已經沒有威脅了,他還廢國用進擊千裏。這樣的舉動,稱的上政績嗎?”
在座之人就這個爭吵了起來。有一半堅持竇憲和琅琊王都是奸佞。但也有一部分人感念竇憲革新官度、拔擢寒門子弟的恩德。稱琅琊王驕奢放縱,而竇憲除了私德略有虧損,這些來一直在辦實務。
兩派人爭吵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稱讚竇憲的那群人,眼見著事情鬧成了這樣,都有些後悔,“說好是大家一起商議個對策的。怎麽到後麵,竟吵成了那個樣子?”
太仆卿梁歡,他們之中隱隱的領袖,也是這些年來,寒門子弟中升遷的最高的一個人。聞言冷冷道,“對策,哼,從來都不是商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