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淮城新法的消息還是不進而走,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以至於魯國不少的學子就親自趕往淮城,就此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這倒是蒙荻沒有想到的,於是大手一揮,便將淮城之外的講學之處,重新擴大,並且新建了不少的房舍,以供來往的學子居住,派出專人進行維護。
雖然說蒙荻自己兩世為人都是武夫,不過他堅信一個道理,那就是理越辯越明,更何況他的身邊還有計然,孫武,白圭這樣的人物,最終必定能夠出現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但是這樣一來卻是帶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那就是這些學子來自於各地,見識到了淮城的風貌之後,都是深受震撼,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一樣。
當地的這些百姓,衣著和談吐都要相對文雅的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百姓隻要努力種田就能夠過得不錯,並且漢國收取的田租很少。
這些平民百姓,其他時間還可以做一些別的事情來貼補家用,因為淮城周邊的工坊林立,詩經上說倉廩足而知禮節,在淮城就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現。
這跟其他諸侯國,那種普通百姓艱難生存的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能夠與之相比的,隻有當年全省時期的齊國,不過他們的百姓可沒有這樣的精氣神和談吐。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蒙荻行辦的義學,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並且軍隊之中的軍官,現在大部分都是識字的,又有左丘明這樣的大儒在淮城勸學,自然是效果斐然。
就算是那些剛剛搬遷過來的宋國百姓,現在大部分人都已經安心的生活下來了,他們對於目前的日子非常的滿足,隻是偶爾想到宋國的時候,有些唏噓感慨罷了。
消息傳出去之後,新來的不光是學子,還有百姓,畢竟現在漢國勳爵製已經頒布,隻要你種田種得好或者當官當得好,打仗獲得了更多的軍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爵位。
這對於平民百姓而言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不少夷虎的部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帶著自己的部落前來投奔,整個漢國的名聲瞬間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傳開。
讓淮城經濟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以至於白圭不得不考慮,讓淮城再次進行擴建,不過並沒有拆除原有的城牆,而是在更大的區域之外修建城牆。
從此淮城有了內城和外城之分,這兩個城池從功能上來說類似,不過內城逐漸演變為以官服職能部門集中地,將外城擴建成為商業圈,並且根據功能。
將淮城的坊市,進行分區域安置,這樣一來整個淮城變得井井有條。
但是蒙荻這一段時間卻是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他想要建立起來,一直自己掌握的精銳部隊,於是從騎兵之中選出來了一批人,準備直接發配到了孫武的手下進行訓練。
這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按照步兵的選兵規則,從騎兵之中,選出來才不到五千人,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一開始蒙荻在招募騎兵的時候,正在用人之際。
說句不好聽的,隻要能夠騎馬就能夠進入到騎兵之中,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他必須考慮對騎兵的戰鬥力做進一步的提升,但是這都是跟他征戰沙場的老兄弟。
大部分人的年紀還沒有到退役的時候,考慮再三之後,蒙荻決定將騎兵拆分,出去選走的一批騎兵,對於那些年紀偏大個人能力不太行的,就讓他們就地訓練騎兵。
畢竟他們跟隨作戰這麽久,對於騎兵戰術也是有一定心得的,剩下一類就是作戰能力也可以,但是相應的技藝有些不夠精湛,他們則是被留在了淮城,充當一支機動部隊。
而剩下將近三萬的騎兵,相應的比較合格,蒙荻準備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嚴格的操練,從中選出來一些適合擔當軍官的士兵,準備以他們為骨架搭建新的騎兵隊伍。
一支軍隊最重要的就是基層軍官,所以公平和公正是必須要有的,這一點蒙荻親自主持,讓這些騎兵相互之間進行角逐,然後層層選拔,挑選出來最優秀的人培養。
主要也是這一段時間征戰不斷,蒙荻根本就沒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情,既然現在已經有人開始仿照他的騎兵戰術,那麽他就來個精益求精,爭取將騎兵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在這一點上,孫武提出了不少的建議,那就是強調騎兵作戰之時的戰術,因為現在弩基本上已經定型,分成了四種檔次,最為輕便的就是專門供騎兵使用。
稍重一些的則是供步兵使用,其他兩種都是大型弓弩,一種用於野戰,一種用於守城。
但是這些弩箭對於戰車的破甲效果並不好,所以專門將一種比較偏門的武器使用了出來,那就是投矛,在周代的時候,戰車作戰遠程的時候使用長弓。
在距離比較近的時候就使用投矛,用於增大殺傷力,隻是戰車相對難以集中,投矛的作用體現的並不明顯,所以逐漸的也就使用的相對比較少了。
但是騎兵則不同,麵對戰車衝擊的時候,輕弩的殺傷力有限,在關鍵時候可以使用投矛,來限製戰車的行動速度,並且能夠給穿戴盔甲的車兵,給予致命打擊。
蒙荻試驗過後非常的滿意,隻要騎兵加以訓練,在高速奔行的時候,將手中的短矛投出去,幾十步以內可以破甲,效果相當的不錯。
此時的漢軍已經相對比較正規了,完全把戰爭推向了另外一個層麵,這一次的騎兵重組,讓蒙荻的騎兵攻擊力完全上了一個檔次,並且逐步的開始裝備輕弩。
因為眼前的局勢已經不太樂觀了,田乞這個時候已經帶著人打到了中山附近,對於高張的命令根本就沒有聽從,隻是在一直找借口拖延,很明顯是在等待機會,局勢變得很是詭異。
(本章完)
這倒是蒙荻沒有想到的,於是大手一揮,便將淮城之外的講學之處,重新擴大,並且新建了不少的房舍,以供來往的學子居住,派出專人進行維護。
雖然說蒙荻自己兩世為人都是武夫,不過他堅信一個道理,那就是理越辯越明,更何況他的身邊還有計然,孫武,白圭這樣的人物,最終必定能夠出現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但是這樣一來卻是帶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那就是這些學子來自於各地,見識到了淮城的風貌之後,都是深受震撼,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一樣。
當地的這些百姓,衣著和談吐都要相對文雅的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百姓隻要努力種田就能夠過得不錯,並且漢國收取的田租很少。
這些平民百姓,其他時間還可以做一些別的事情來貼補家用,因為淮城周邊的工坊林立,詩經上說倉廩足而知禮節,在淮城就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現。
這跟其他諸侯國,那種普通百姓艱難生存的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能夠與之相比的,隻有當年全省時期的齊國,不過他們的百姓可沒有這樣的精氣神和談吐。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蒙荻行辦的義學,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並且軍隊之中的軍官,現在大部分都是識字的,又有左丘明這樣的大儒在淮城勸學,自然是效果斐然。
就算是那些剛剛搬遷過來的宋國百姓,現在大部分人都已經安心的生活下來了,他們對於目前的日子非常的滿足,隻是偶爾想到宋國的時候,有些唏噓感慨罷了。
消息傳出去之後,新來的不光是學子,還有百姓,畢竟現在漢國勳爵製已經頒布,隻要你種田種得好或者當官當得好,打仗獲得了更多的軍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爵位。
這對於平民百姓而言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不少夷虎的部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帶著自己的部落前來投奔,整個漢國的名聲瞬間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傳開。
讓淮城經濟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以至於白圭不得不考慮,讓淮城再次進行擴建,不過並沒有拆除原有的城牆,而是在更大的區域之外修建城牆。
從此淮城有了內城和外城之分,這兩個城池從功能上來說類似,不過內城逐漸演變為以官服職能部門集中地,將外城擴建成為商業圈,並且根據功能。
將淮城的坊市,進行分區域安置,這樣一來整個淮城變得井井有條。
但是蒙荻這一段時間卻是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他想要建立起來,一直自己掌握的精銳部隊,於是從騎兵之中選出來了一批人,準備直接發配到了孫武的手下進行訓練。
這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按照步兵的選兵規則,從騎兵之中,選出來才不到五千人,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一開始蒙荻在招募騎兵的時候,正在用人之際。
說句不好聽的,隻要能夠騎馬就能夠進入到騎兵之中,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他必須考慮對騎兵的戰鬥力做進一步的提升,但是這都是跟他征戰沙場的老兄弟。
大部分人的年紀還沒有到退役的時候,考慮再三之後,蒙荻決定將騎兵拆分,出去選走的一批騎兵,對於那些年紀偏大個人能力不太行的,就讓他們就地訓練騎兵。
畢竟他們跟隨作戰這麽久,對於騎兵戰術也是有一定心得的,剩下一類就是作戰能力也可以,但是相應的技藝有些不夠精湛,他們則是被留在了淮城,充當一支機動部隊。
而剩下將近三萬的騎兵,相應的比較合格,蒙荻準備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嚴格的操練,從中選出來一些適合擔當軍官的士兵,準備以他們為骨架搭建新的騎兵隊伍。
一支軍隊最重要的就是基層軍官,所以公平和公正是必須要有的,這一點蒙荻親自主持,讓這些騎兵相互之間進行角逐,然後層層選拔,挑選出來最優秀的人培養。
主要也是這一段時間征戰不斷,蒙荻根本就沒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情,既然現在已經有人開始仿照他的騎兵戰術,那麽他就來個精益求精,爭取將騎兵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在這一點上,孫武提出了不少的建議,那就是強調騎兵作戰之時的戰術,因為現在弩基本上已經定型,分成了四種檔次,最為輕便的就是專門供騎兵使用。
稍重一些的則是供步兵使用,其他兩種都是大型弓弩,一種用於野戰,一種用於守城。
但是這些弩箭對於戰車的破甲效果並不好,所以專門將一種比較偏門的武器使用了出來,那就是投矛,在周代的時候,戰車作戰遠程的時候使用長弓。
在距離比較近的時候就使用投矛,用於增大殺傷力,隻是戰車相對難以集中,投矛的作用體現的並不明顯,所以逐漸的也就使用的相對比較少了。
但是騎兵則不同,麵對戰車衝擊的時候,輕弩的殺傷力有限,在關鍵時候可以使用投矛,來限製戰車的行動速度,並且能夠給穿戴盔甲的車兵,給予致命打擊。
蒙荻試驗過後非常的滿意,隻要騎兵加以訓練,在高速奔行的時候,將手中的短矛投出去,幾十步以內可以破甲,效果相當的不錯。
此時的漢軍已經相對比較正規了,完全把戰爭推向了另外一個層麵,這一次的騎兵重組,讓蒙荻的騎兵攻擊力完全上了一個檔次,並且逐步的開始裝備輕弩。
因為眼前的局勢已經不太樂觀了,田乞這個時候已經帶著人打到了中山附近,對於高張的命令根本就沒有聽從,隻是在一直找借口拖延,很明顯是在等待機會,局勢變得很是詭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