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國民凝聚力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籌糧百戶?
詹同心中暗道一聲,當下恍然大悟,恭敬迴道:
“臣詹同,替犬子謝恩。”
朱標轉向宋濂、高啟,繼續說道:
“宋學士、高夫子,此次恩科士子的考卷,三日內審定完畢。”
“三日後,陛下要設晚宴,殿試士子,宴請百官。”
“臣遵旨,隻是國戰之事.....”
“退朝!”
不等宋濂說完。
朱標示意退朝後,便同老朱一道朝後宮走去。
也是剛離開奉天殿,老朱便衝隨身太監劉和道:
“傳秦、晉、燕三王到東宮......”
微微一頓後,老朱當即改口:
“將年滿十歲的皇子、皇女,一並傳到東宮!”
“是!”
劉和離開,朱標笑著調侃道:
“爹,您訓誡弟弟、妹妹,為何不去謹身殿,再不然也能去坤寧宮啊。”
“混小子!”
聽朱標提及坤寧宮,老朱抬手便要教訓。
可一想到朱標屁股有傷,最終還是將手給放了下來。
“你娘本就想賴掉你親征的事。”
“可她還未開口,咱爺倆今天便在朝會說,要大興國戰。”
“咱還當著百官的麵,同意你隨軍出征。”
“你說說,這坤寧宮,咱還迴的去嗎!”
見朱標輕笑一聲,臉上滿是事不關己,甚至還有種作壁上觀的得意模樣。
老朱麵色微沉,真想再揍朱標一頓。
現如今朱標身上有傷,馬皇後心疼之下,絕不會對他怎麽樣。
可是自己.....
念及至此,老朱心中默默歎了口氣。
還是等馬皇後打到東宮,讓朱標開口解釋吧。
“標兒,你娘是通情理的。”
“你出征之事已成定局,她自然也不會再多說什麽。”
“隻是一旦你娘以為,你僅是為了出征,便提出國戰,累及全境百姓。”
“恐怕就連咱也要跟著遭殃.....”
老朱說的沒錯。
馬皇後從來都不是個胡攪蠻纏的人。
或者說。
馬皇後有時稍微有些潑辣,但心思細膩,絕非無理強辯之人。
若馬皇後真的以為。
自己為了出征,為了提前堵她的嘴便大興國戰。
朱標甚至都不用去想。
自己,還有老朱,肯定免不了一頓雞毛撣子。
隻不過.....
自己這個太子還沒有胡鬧到為了一己之私,便提出國戰二字。
“爹,您應該清楚。”
“兒子此時提出國戰,乃是想看看我大明民心如何?”
“鳳陽案過後,兒子命禦史嚴查地方,地方官員的貪汙亂象有所改觀。”
“胡逆一案,朝中、地方的不法官員也殺了個七七八八。”
“再加上您設壇講學,士子之心抓的牢牢的。”
“所以此時大興國戰,是為了橫掃四夷不假。”
“兒子也是想檢驗一下。”
“看看勳貴案、鳳陽案、胡逆案過後,民心提升了多少,我大明的國力又增加了幾何。”
若不是提出國戰,隻是朝廷下令,征討北元。
那終究隻是朝廷的事,也終究隻有文臣武將能夠參與。
士林百姓中,哪怕有人心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誌。
可不在軍籍,不事朝堂,終究不能參與進來。
可國戰卻是不同。
提出國戰,有誌之人可不顧籍貫,報名投軍。
普通百姓可捐糧、運糧,士子可發表言論鞏固人心,世家也可出錢勞軍。
這樣一來,不僅朝中的文臣武將愈發重視。
百姓、士子,還有詹同那些世家都能一並參與進來。
畢竟以國為戰。
一旦戰敗,雖不至於國土淪喪,可國家尊嚴必然受損。
朱標就是要設立一個全民目標。
讓大明境內的所有人都參與進來,從而進一步提升大明的凝聚力。
朱標很清楚。
對中原大地這些可愛的人來說,越是艱難的時節,大家越是能團結一心。
越是富足,大家越.......不提也罷。
至於眼下大明的境地,當真到了不得不提出國戰,才能應對四夷?
當然也是沒有。
相反。
如今大明軍武正盛,不說此戰必勝,但也有八成的勝算。
“標兒,宋濂那些文臣....”
“父皇放心,此時文臣越是不安,三日後的晚宴落罷,他們越是能勠力同心。”
見朱標神情淡然,似胸有成竹一般。
老朱便也不再多說什麽。
至於國戰落敗,危及國朝威嚴.....
這種情況老朱也不是沒有想過。
隻不過,那又如何?
眼下大明國力正盛,經得起失敗。
他朱重八也從來不怕失敗。
再者說了。
兒子不行,那就讓他這個當老子的親自出征。
所謂知恥後勇。
若此次當真落敗,下一次軍心必然大振。
況且朱標已經開始對世家出手,國庫錢糧定然大增,再苦也苦不到百姓身上。
.......
奉天殿上。
朝會落罷,武將個個神采奕奕,率先迴府準備迎接國戰。
反觀文臣卻大多都是麵露擔憂之色。
特別是宋濂。
此時眉頭緊皺,呆呆的站在原地,全然沒有平時那溫和隨性的模樣。
“宋....宋兄?”
“嗯?”
聽到高啟的聲音,宋濂這才迴過神來。
不過不等高啟繼續開口。
宋濂沉沉歎了口氣,悲聲說道:
“年少氣盛!”
“終究是年少氣盛啊!”
“胡逆剛除,吏製方清,太子殿下何必急於一時!”
“何故大興國戰啊!”
語罷,沒有理會高啟等人甚是驚恐的表情。
宋濂再次歎氣,徑直朝殿外走去。
而聽到宋濂率先非議太子,周圍文臣也愈發大膽了起來。
“國戰二字,怎可輕提啊!”
“打仗打的便是錢糧,糧餉、軍需便足以掏空國庫了,一旦不能速勝,恐怕會拖垮我大明的財政!”
“如今百姓正值豐收,偏偏在此時大興國戰,勞民如此,何時方休啊!”
“民間恐怕會怨聲載道?”
“一旦落敗,我朝......”
“諸位同僚放肆了!”聽著眾人越說越起勁,越來越沒有上下尊卑。
高啟瞪了眾人一眼,沒好氣訓斥道:
“宋學士唐突,你等也口不擇言!”
“可是高夫子......”
“若你等心有疑慮,自可上書陳情,何必與此妄加議論!”
語罷,高啟瞥了眼眾人便要朝殿外走去。
隻不過。
當目光掃視眾人時,高啟竟發現此時的詹同一臉隨意,似乎.....
似乎明白了些什麽一樣。
“詹大人,貴公子擔任籌糧百戶,可喜可賀。”
“嗯?”詹同微微一愣,隨即笑著拱手道:
“高夫子所言極是。”
“此乃我詹家的一場大富貴!”
詹同心中暗道一聲,當下恍然大悟,恭敬迴道:
“臣詹同,替犬子謝恩。”
朱標轉向宋濂、高啟,繼續說道:
“宋學士、高夫子,此次恩科士子的考卷,三日內審定完畢。”
“三日後,陛下要設晚宴,殿試士子,宴請百官。”
“臣遵旨,隻是國戰之事.....”
“退朝!”
不等宋濂說完。
朱標示意退朝後,便同老朱一道朝後宮走去。
也是剛離開奉天殿,老朱便衝隨身太監劉和道:
“傳秦、晉、燕三王到東宮......”
微微一頓後,老朱當即改口:
“將年滿十歲的皇子、皇女,一並傳到東宮!”
“是!”
劉和離開,朱標笑著調侃道:
“爹,您訓誡弟弟、妹妹,為何不去謹身殿,再不然也能去坤寧宮啊。”
“混小子!”
聽朱標提及坤寧宮,老朱抬手便要教訓。
可一想到朱標屁股有傷,最終還是將手給放了下來。
“你娘本就想賴掉你親征的事。”
“可她還未開口,咱爺倆今天便在朝會說,要大興國戰。”
“咱還當著百官的麵,同意你隨軍出征。”
“你說說,這坤寧宮,咱還迴的去嗎!”
見朱標輕笑一聲,臉上滿是事不關己,甚至還有種作壁上觀的得意模樣。
老朱麵色微沉,真想再揍朱標一頓。
現如今朱標身上有傷,馬皇後心疼之下,絕不會對他怎麽樣。
可是自己.....
念及至此,老朱心中默默歎了口氣。
還是等馬皇後打到東宮,讓朱標開口解釋吧。
“標兒,你娘是通情理的。”
“你出征之事已成定局,她自然也不會再多說什麽。”
“隻是一旦你娘以為,你僅是為了出征,便提出國戰,累及全境百姓。”
“恐怕就連咱也要跟著遭殃.....”
老朱說的沒錯。
馬皇後從來都不是個胡攪蠻纏的人。
或者說。
馬皇後有時稍微有些潑辣,但心思細膩,絕非無理強辯之人。
若馬皇後真的以為。
自己為了出征,為了提前堵她的嘴便大興國戰。
朱標甚至都不用去想。
自己,還有老朱,肯定免不了一頓雞毛撣子。
隻不過.....
自己這個太子還沒有胡鬧到為了一己之私,便提出國戰二字。
“爹,您應該清楚。”
“兒子此時提出國戰,乃是想看看我大明民心如何?”
“鳳陽案過後,兒子命禦史嚴查地方,地方官員的貪汙亂象有所改觀。”
“胡逆一案,朝中、地方的不法官員也殺了個七七八八。”
“再加上您設壇講學,士子之心抓的牢牢的。”
“所以此時大興國戰,是為了橫掃四夷不假。”
“兒子也是想檢驗一下。”
“看看勳貴案、鳳陽案、胡逆案過後,民心提升了多少,我大明的國力又增加了幾何。”
若不是提出國戰,隻是朝廷下令,征討北元。
那終究隻是朝廷的事,也終究隻有文臣武將能夠參與。
士林百姓中,哪怕有人心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誌。
可不在軍籍,不事朝堂,終究不能參與進來。
可國戰卻是不同。
提出國戰,有誌之人可不顧籍貫,報名投軍。
普通百姓可捐糧、運糧,士子可發表言論鞏固人心,世家也可出錢勞軍。
這樣一來,不僅朝中的文臣武將愈發重視。
百姓、士子,還有詹同那些世家都能一並參與進來。
畢竟以國為戰。
一旦戰敗,雖不至於國土淪喪,可國家尊嚴必然受損。
朱標就是要設立一個全民目標。
讓大明境內的所有人都參與進來,從而進一步提升大明的凝聚力。
朱標很清楚。
對中原大地這些可愛的人來說,越是艱難的時節,大家越是能團結一心。
越是富足,大家越.......不提也罷。
至於眼下大明的境地,當真到了不得不提出國戰,才能應對四夷?
當然也是沒有。
相反。
如今大明軍武正盛,不說此戰必勝,但也有八成的勝算。
“標兒,宋濂那些文臣....”
“父皇放心,此時文臣越是不安,三日後的晚宴落罷,他們越是能勠力同心。”
見朱標神情淡然,似胸有成竹一般。
老朱便也不再多說什麽。
至於國戰落敗,危及國朝威嚴.....
這種情況老朱也不是沒有想過。
隻不過,那又如何?
眼下大明國力正盛,經得起失敗。
他朱重八也從來不怕失敗。
再者說了。
兒子不行,那就讓他這個當老子的親自出征。
所謂知恥後勇。
若此次當真落敗,下一次軍心必然大振。
況且朱標已經開始對世家出手,國庫錢糧定然大增,再苦也苦不到百姓身上。
.......
奉天殿上。
朝會落罷,武將個個神采奕奕,率先迴府準備迎接國戰。
反觀文臣卻大多都是麵露擔憂之色。
特別是宋濂。
此時眉頭緊皺,呆呆的站在原地,全然沒有平時那溫和隨性的模樣。
“宋....宋兄?”
“嗯?”
聽到高啟的聲音,宋濂這才迴過神來。
不過不等高啟繼續開口。
宋濂沉沉歎了口氣,悲聲說道:
“年少氣盛!”
“終究是年少氣盛啊!”
“胡逆剛除,吏製方清,太子殿下何必急於一時!”
“何故大興國戰啊!”
語罷,沒有理會高啟等人甚是驚恐的表情。
宋濂再次歎氣,徑直朝殿外走去。
而聽到宋濂率先非議太子,周圍文臣也愈發大膽了起來。
“國戰二字,怎可輕提啊!”
“打仗打的便是錢糧,糧餉、軍需便足以掏空國庫了,一旦不能速勝,恐怕會拖垮我大明的財政!”
“如今百姓正值豐收,偏偏在此時大興國戰,勞民如此,何時方休啊!”
“民間恐怕會怨聲載道?”
“一旦落敗,我朝......”
“諸位同僚放肆了!”聽著眾人越說越起勁,越來越沒有上下尊卑。
高啟瞪了眾人一眼,沒好氣訓斥道:
“宋學士唐突,你等也口不擇言!”
“可是高夫子......”
“若你等心有疑慮,自可上書陳情,何必與此妄加議論!”
語罷,高啟瞥了眼眾人便要朝殿外走去。
隻不過。
當目光掃視眾人時,高啟竟發現此時的詹同一臉隨意,似乎.....
似乎明白了些什麽一樣。
“詹大人,貴公子擔任籌糧百戶,可喜可賀。”
“嗯?”詹同微微一愣,隨即笑著拱手道:
“高夫子所言極是。”
“此乃我詹家的一場大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