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當興國戰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
聽到朱標這話,整個奉天殿瞬間嘈雜了幾分。
下方那些個文臣武將雖不敢太過逾矩。
可一個個相互對視,卻也在低聲私語著什麽。
倒不是朱標所說的情況太過危急,讓他們惶恐。
相反。
朱標所提及的,遠沒有話裏說得那麽嚴重。
此時大明軍武正盛,國朝穩固。
邊患的話。
除北元實力稍強一些。
高麗、安南、倭寇都隻不過是疥癬之疾,彈指可破。
可讓他們不明白的是。
此時朱標為何一副煞有介事的樣子。
不知道的。
還以為此時大明四麵受敵,即將淪喪一般。
“太子殿下!”
宋濂恭敬拱手,臉上滿是自信,沉聲說道:
“殿下方才所言,的確不虛。”
“可我朝正值鼎盛,西南諸司、沿海倭寇不過爾爾。”
“至於北元,魏國公親自坐鎮北平,據敵以守,不足為慮!”
“宋學士所言極是。”高啟出班,跟著說道:“四境邊患不足為慮!”
“太子殿下,我大明乃天朝大國,隻要懷柔四方,安撫諸番,便無戰事。”
“宋學士、高夫子所言極是,我朝當懷柔四方,安撫諸番。”
“四方宵小,何足為慮。”
“不足掛齒,加以安撫即可!”
宋濂、高啟說完,其他文臣也跟著附和。
隻不過。
和這些滿不在乎的文臣不同。
此時湯和這些個武將,卻一個個都默不作聲。
緊皺的眉頭,似乎正在積攢怒氣。
“宋國公、曹國公、中山侯,你們以為呢?”
聽到朱標發問。
馮勝、李文忠紛紛看向湯和。
旋即,湯和神情肅穆,沉聲說道:
“啟稟太子殿下,邊境有寇,國有戰事,末將不作他想,唯有一戰!”
“嘩~”
此話一出,周圍文臣再次嘈雜了起來。
幾乎同一時間。
馮勝、李文忠以及其他十數名武將,齊聲喊道:
“末將等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中山侯~”
宋濂快走兩步,走到湯和跟前,急切說道:
“四方蠻夷,當以教化為主。”
“大興刀兵,豈不是窮兵黷武?”
“我朝正值鼎盛,當保境安民,護佑天下萬民。”
“四方諸夷見我大明文教興盛,百姓富足,自然紛紛稱臣,獻禮來賀!”
“宋學士高見,末將不能苟同。”
湯和瞥了宋濂一眼,沒好氣道:
“論及教化,秦漢兩晉加上唐宋,哪個中原王朝不是以教化為主,懷柔四方?”
“可教化了千年,教化出來了什麽!”
“早有五胡亂華,前有元賊南下!”
“凡異族當政,他們可曾對我中原兒女,懷柔以待?”
“五胡亂華,漢家百姓淪為牲畜,任人屠戮,受盡欺壓。”
“兩腳羊之說,不正是從那時候而起?”
“元賊當政,將我漢家百姓劃分成第四等人。”
“在他們眼中,我中原兒女竟成了最低賤的人!”
“子孫後代依舊隻能為奴為仆!”
“這.....”
宋濂頓感語塞,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反駁。
可湯和卻沒有繼續看他。
反而轉向周圍文臣,怒聲斥問道:
“洪武二年,徐達、遇春攻克北平,高麗國王當即遣使稱臣。”
“甚至對欺辱漢家百姓的北元,陛下也曾言說華夷一家。”
“可上個月!”
“胡惟庸一封書信,北元大舉興兵,高麗悖逆臣子之國的本分,派兵增援!”
“敢問諸位大人。”
“可是陛下對四方蠻夷懷柔不足?”
“可是我朝不興文教,百姓無法富足?”
此話落罷。
朱標不由的為湯和豎起根大拇指來。
雖是武將,可湯和一字一句,擲地有聲,有理有據,任誰也無從反駁。
“可是中山侯....”
宋濂沉吟片刻,還是開口說道:
“高麗一朝,乃未經教化之蠻夷。”
“首鼠兩端,也是本性使然。”
“我大明當有大國雅量,徐徐教化.....”
“那便等我明軍將士攻占高麗王城後,宋學士再行教化吧。”
不等宋濂說完,湯和直接玩味打斷。
“等陛下設立高麗行省,屆時宋學士想怎麽教化,便怎麽教化!”
“可....”
見宋濂又打算說什麽窮兵黷武,苦耗民資的話。
朱標輕咳一聲,朗聲說道:
“中山侯所言極是!”
“我大明自有大國雅量,也當教化四夷。”
“可也要等到平定四方後,再緩緩教化!”
從老朱手中接過聖旨,朱標高聲念道:
“四夷不知感激,蠢蠢而動。”
“傳朕旨意。”
“各州府開設征兵口,各地 府衙囤積糧草。”
“我大明,興國戰,平四夷!”
國戰二字一出。
下方群臣都不由微微一愣。
下一秒,所有武將眼中滿是熱烈,恨不得當即衝到戰場上去。
而那些文臣,則愈發急促了起來。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這道聖旨絕對是朱標草擬的。
畢竟以老朱的性子,絕對不會想到整全國之力,大興國戰。
所謂國戰。
便是整全國之力,一舉興兵。
縱觀史書,能被稱之為國戰的戰役,寥寥無幾。
先秦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人四十萬,自此以後,再無人能與秦國爭雄。
三國赤壁一戰,曹操落敗,一統難成,三分天下。
還有原本曆史上,於謙的北平保衛戰,也稱得上是國戰。
可如今。
大明並未到生死存亡之際,朱標卻揚言要興國戰。
這當真讓宋濂等人甚是不解。
就好像鬥地主對家出了一張三,你偏要用王炸來頂。
“殿下....”
“父皇,兒臣請命,籌集糧草,準備軍需,由兒臣負責。”
“將來兒臣也願為我大明一卒,為國戰效力!”
“太子誌高,一應照準!”
“兒臣多謝父皇!”
沒有理會還準備開口勸諫的宋濂。
朱標看向詹同,繼續說道:
“詹大人,令公子詹徽素有才名,整備糧草之事,孤有意交他處置。”
“擢,封詹同之子詹徽,為前軍籌糧百戶!”
聽到朱標這話,整個奉天殿瞬間嘈雜了幾分。
下方那些個文臣武將雖不敢太過逾矩。
可一個個相互對視,卻也在低聲私語著什麽。
倒不是朱標所說的情況太過危急,讓他們惶恐。
相反。
朱標所提及的,遠沒有話裏說得那麽嚴重。
此時大明軍武正盛,國朝穩固。
邊患的話。
除北元實力稍強一些。
高麗、安南、倭寇都隻不過是疥癬之疾,彈指可破。
可讓他們不明白的是。
此時朱標為何一副煞有介事的樣子。
不知道的。
還以為此時大明四麵受敵,即將淪喪一般。
“太子殿下!”
宋濂恭敬拱手,臉上滿是自信,沉聲說道:
“殿下方才所言,的確不虛。”
“可我朝正值鼎盛,西南諸司、沿海倭寇不過爾爾。”
“至於北元,魏國公親自坐鎮北平,據敵以守,不足為慮!”
“宋學士所言極是。”高啟出班,跟著說道:“四境邊患不足為慮!”
“太子殿下,我大明乃天朝大國,隻要懷柔四方,安撫諸番,便無戰事。”
“宋學士、高夫子所言極是,我朝當懷柔四方,安撫諸番。”
“四方宵小,何足為慮。”
“不足掛齒,加以安撫即可!”
宋濂、高啟說完,其他文臣也跟著附和。
隻不過。
和這些滿不在乎的文臣不同。
此時湯和這些個武將,卻一個個都默不作聲。
緊皺的眉頭,似乎正在積攢怒氣。
“宋國公、曹國公、中山侯,你們以為呢?”
聽到朱標發問。
馮勝、李文忠紛紛看向湯和。
旋即,湯和神情肅穆,沉聲說道:
“啟稟太子殿下,邊境有寇,國有戰事,末將不作他想,唯有一戰!”
“嘩~”
此話一出,周圍文臣再次嘈雜了起來。
幾乎同一時間。
馮勝、李文忠以及其他十數名武將,齊聲喊道:
“末將等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不做他想,唯有一戰!”
“中山侯~”
宋濂快走兩步,走到湯和跟前,急切說道:
“四方蠻夷,當以教化為主。”
“大興刀兵,豈不是窮兵黷武?”
“我朝正值鼎盛,當保境安民,護佑天下萬民。”
“四方諸夷見我大明文教興盛,百姓富足,自然紛紛稱臣,獻禮來賀!”
“宋學士高見,末將不能苟同。”
湯和瞥了宋濂一眼,沒好氣道:
“論及教化,秦漢兩晉加上唐宋,哪個中原王朝不是以教化為主,懷柔四方?”
“可教化了千年,教化出來了什麽!”
“早有五胡亂華,前有元賊南下!”
“凡異族當政,他們可曾對我中原兒女,懷柔以待?”
“五胡亂華,漢家百姓淪為牲畜,任人屠戮,受盡欺壓。”
“兩腳羊之說,不正是從那時候而起?”
“元賊當政,將我漢家百姓劃分成第四等人。”
“在他們眼中,我中原兒女竟成了最低賤的人!”
“子孫後代依舊隻能為奴為仆!”
“這.....”
宋濂頓感語塞,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反駁。
可湯和卻沒有繼續看他。
反而轉向周圍文臣,怒聲斥問道:
“洪武二年,徐達、遇春攻克北平,高麗國王當即遣使稱臣。”
“甚至對欺辱漢家百姓的北元,陛下也曾言說華夷一家。”
“可上個月!”
“胡惟庸一封書信,北元大舉興兵,高麗悖逆臣子之國的本分,派兵增援!”
“敢問諸位大人。”
“可是陛下對四方蠻夷懷柔不足?”
“可是我朝不興文教,百姓無法富足?”
此話落罷。
朱標不由的為湯和豎起根大拇指來。
雖是武將,可湯和一字一句,擲地有聲,有理有據,任誰也無從反駁。
“可是中山侯....”
宋濂沉吟片刻,還是開口說道:
“高麗一朝,乃未經教化之蠻夷。”
“首鼠兩端,也是本性使然。”
“我大明當有大國雅量,徐徐教化.....”
“那便等我明軍將士攻占高麗王城後,宋學士再行教化吧。”
不等宋濂說完,湯和直接玩味打斷。
“等陛下設立高麗行省,屆時宋學士想怎麽教化,便怎麽教化!”
“可....”
見宋濂又打算說什麽窮兵黷武,苦耗民資的話。
朱標輕咳一聲,朗聲說道:
“中山侯所言極是!”
“我大明自有大國雅量,也當教化四夷。”
“可也要等到平定四方後,再緩緩教化!”
從老朱手中接過聖旨,朱標高聲念道:
“四夷不知感激,蠢蠢而動。”
“傳朕旨意。”
“各州府開設征兵口,各地 府衙囤積糧草。”
“我大明,興國戰,平四夷!”
國戰二字一出。
下方群臣都不由微微一愣。
下一秒,所有武將眼中滿是熱烈,恨不得當即衝到戰場上去。
而那些文臣,則愈發急促了起來。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這道聖旨絕對是朱標草擬的。
畢竟以老朱的性子,絕對不會想到整全國之力,大興國戰。
所謂國戰。
便是整全國之力,一舉興兵。
縱觀史書,能被稱之為國戰的戰役,寥寥無幾。
先秦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人四十萬,自此以後,再無人能與秦國爭雄。
三國赤壁一戰,曹操落敗,一統難成,三分天下。
還有原本曆史上,於謙的北平保衛戰,也稱得上是國戰。
可如今。
大明並未到生死存亡之際,朱標卻揚言要興國戰。
這當真讓宋濂等人甚是不解。
就好像鬥地主對家出了一張三,你偏要用王炸來頂。
“殿下....”
“父皇,兒臣請命,籌集糧草,準備軍需,由兒臣負責。”
“將來兒臣也願為我大明一卒,為國戰效力!”
“太子誌高,一應照準!”
“兒臣多謝父皇!”
沒有理會還準備開口勸諫的宋濂。
朱標看向詹同,繼續說道:
“詹大人,令公子詹徽素有才名,整備糧草之事,孤有意交他處置。”
“擢,封詹同之子詹徽,為前軍籌糧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