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必勝前提,錢糧、軍需、人心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作者:山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老小子,當真知道些什麽。’高啟心中暗暗想道。
“詹大人,不如同行?”
和詹同一道朝宮外走去。
當四下無人後,高啟輕聲詢問道:
“詹大人以為,太子此時大興國戰,如何?”
“妙極!”
“妙極?”
高啟想了許多答案,卻沒想到詹同竟會如此迴答。
“何來妙極?”
“敢問高夫子,文臣為何不願大興國戰?”
“這.....”
聽到詹同非但沒有迴答他的問題,反而輕聲反問。
高啟微微一頓,沉吟片刻後,這才謹慎說道:
“想來是諸多同僚以為,此時大興國戰,苦耗錢糧。”
“我朝下令,平定四夷,有失大國風範吧!”
“高夫子高見。”
見自己說完,詹同閉口不語,徑直朝宮外走去。
高啟默默歎了口氣,這才繼續說道:
“每逢戰事,武將能從中得到功勳,可文臣不僅要為糧餉、軍需操勞,事後論功行賞,功勞也大不過前線廝殺的將帥。”
“所有文臣從來都不喜戰事。”
高啟說完,詹同環顧四周。
確定無人後,這才開口說道:
“高夫子所言極是。”
“而且眼下情景,文臣更不希望戰事興起。”
“雖說胡逆案中,所斬首的官員不僅有文臣,也有武將。”
“可勳貴武將一個都沒有被問責,而六部官員卻有半數牽連其中。”
“此時文臣正值勢弱。”
“若此次國戰得勝,武將勢頭更盛。”
“那些個文臣在朝堂的地位,就愈發岌岌可危了!”
“嗯.....”
高啟微微點頭,他沒想過文武相爭,自然也沒想到這點。
隻不過片刻之後。
高啟看向詹同,很是疑惑問道:
“詹大人說,那些個文臣?”
“難道你我,不算是文臣?”
“高夫子說笑了,你我當然算是文臣,可並非那些個文臣!”
詹同迴頭看了眼還在奉天殿外喋喋不休的官員。
語氣中似乎帶著輕蔑意味,緩緩說道:
“如今我朝是何局麵?”
“陛下聖明,太子賢德,在這兩位治下,民心足備,士子、百姓心向朝廷。”
“此等政通人和之境,卻還有人想著文武相抗。”
“甚至想著再複前宋文臣榮光。”
“這不是笑話,又是什麽?”
“你是說.....”高啟雙眼微眯,沉吟片刻後方才說道:“陛下和太子殿下,絕不會讓文武失衡的局麵發生?”
“定然如此!”
“勳貴案、胡逆案,文臣武將各有損失,各打五十大板。”
“就拿今日朝會來說,一場白戲,讓秦王得了兵權。”
“大興國戰,又給了武將一份立功的機會。”
“難道高夫子還看不出來。”
“無論是陛下還是太子,從未輕視過文臣,也從未輕視過武將。”
“在這二位眼中,文臣武將的地位,從來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誰敢抱著打壓另一方的心思,自然被這二位不容!”
語罷,詹同看了眼身後那幫文臣,愈發玩味說道:
“可他們,還擔心武將勢頭蓋過文臣,因此便想阻擾殿下大興國戰。”
“高夫子說說,此舉是否可笑!”
“嗯.....”
順著詹同的目光,高啟有些漠然的望向奉天殿前那些文臣。
此時饒是他也不得不承認。
論及學問,詹同不如他。
可洞悉朝堂形勢,他遠不如詹同。
“不過詹大人。”
“那些同僚恐怕不僅是擔心文臣的地位,恐怕是憂國憂民吧。”
“大興國戰一來勞民傷財。”
“再者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恐國戰落敗,大明尊嚴受損。”
此話一出。
詹同好像被踩到了尾巴一樣,整個人瞬間緊張了起來。
見他如此,高啟愈發疑惑了起來。
“詹大人,可是本官所言有失?”
“高夫子所言極是。”
“隻是陛下何等聖明,太子何等睿智,自然不會全無打算。”
“如果下官所慮不錯,三日後會有一大批金銀進入國庫。”
雖然嘴上說的平靜。
可詹同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
這一大批金銀,自然是他們世家的家產。
朱標讓他兒子詹徽一個文弱書生擔任籌糧百戶,為的便是給他機會,交出家產。
“至於此戰是否有必勝把握,想必太子殿下也有考慮吧。”
微微拱手後,詹同也不多言,轉身便朝宮外走去。
他和高啟不同。
他們詹家,或者說所有世家,此時正值生死存亡的檔口。
他們所存的家產。
不僅要心甘情願全部交出,還要交的了無痕跡,不能讓朱標擔上斂財的罵名。
“詹大人......”
高啟還想問三日後進入國庫的金銀,出自哪裏。
他還想和詹同談論談論,朱標是否當真有必勝把握。
可看著詹同已然走遠。
高啟無奈,隻好轉身朝貢院走去。
太子東宮。
朱樉、朱棡,一直到年滿十歲的皇七子朱榑,聽到老朱的旨意,匆匆趕了過來。
朱標本想前往謹身殿,處置政務。
可老朱卻讓劉和將近日奏疏都拿到了東宮,說什麽也不讓朱標離開。
“老二,老三!”
見自家老爹手持戒尺,朱樉、朱棡不敢猶豫,連忙將手攤開。
“啪~”
“啪~”
讓二人詫異的是,老朱一人打了一下後,便沒有繼續動手。
反而溫聲說道:
“老二,你性子有些軟了。”
“你要記住,藩王之中數你年紀最長,將來你這些弟弟就藩之後,也要你多加照應。”
“不能凡事都靠你們大哥。”
“是,兒臣明白。”
“啪~”
朱樉剛一說完,老朱又輕輕打了一下,以示懲戒。
“今日朝會,你大哥當眾抽了你一鞭子,心中可有怨恨?”
“當然沒有!”朱樉連忙說道。
“兒臣雖然愚鈍,可現在想想,大哥不過是做戲給百官看。”
“為的是將兒臣功勞公之於眾,好賞賜兒臣!”
聽到這話,老朱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隻不過目光時不時看向門外的方向。
當看到馬皇後終於趕過來,老朱再次對諸皇子繼續說道:
“你們應該知道,洪武三年時,咱將你們一個個都封了王。”
“當時不少朝臣上書諫言不宜分封,可都被咱給壓下去了。”
“這些年來,朝中雖無阻止皇子就藩的聲音出現。”
“可那些文臣武將,或明或暗,都有些小動作。”
“就連現在,朝中不知有多少眼睛盯著你們。”
“隻要你們犯下大錯,勢必會有德行不足,不可就藩的奏疏遞到咱跟前。”
“今日朝會上,老大當眾訓誡老二,還讓你們徒步前往鳳陽,為的便是給你們增加名望,順利就藩。”
“所以此行鳳陽,一定要謹言慎行,不可辜負你們大哥一片苦心!”
“兒臣謹記!”
“兒臣謹記!”
語罷,老朱看向門外的馬皇後,故作詫異道:
“妹子,你過來了!”
“詹大人,不如同行?”
和詹同一道朝宮外走去。
當四下無人後,高啟輕聲詢問道:
“詹大人以為,太子此時大興國戰,如何?”
“妙極!”
“妙極?”
高啟想了許多答案,卻沒想到詹同竟會如此迴答。
“何來妙極?”
“敢問高夫子,文臣為何不願大興國戰?”
“這.....”
聽到詹同非但沒有迴答他的問題,反而輕聲反問。
高啟微微一頓,沉吟片刻後,這才謹慎說道:
“想來是諸多同僚以為,此時大興國戰,苦耗錢糧。”
“我朝下令,平定四夷,有失大國風範吧!”
“高夫子高見。”
見自己說完,詹同閉口不語,徑直朝宮外走去。
高啟默默歎了口氣,這才繼續說道:
“每逢戰事,武將能從中得到功勳,可文臣不僅要為糧餉、軍需操勞,事後論功行賞,功勞也大不過前線廝殺的將帥。”
“所有文臣從來都不喜戰事。”
高啟說完,詹同環顧四周。
確定無人後,這才開口說道:
“高夫子所言極是。”
“而且眼下情景,文臣更不希望戰事興起。”
“雖說胡逆案中,所斬首的官員不僅有文臣,也有武將。”
“可勳貴武將一個都沒有被問責,而六部官員卻有半數牽連其中。”
“此時文臣正值勢弱。”
“若此次國戰得勝,武將勢頭更盛。”
“那些個文臣在朝堂的地位,就愈發岌岌可危了!”
“嗯.....”
高啟微微點頭,他沒想過文武相爭,自然也沒想到這點。
隻不過片刻之後。
高啟看向詹同,很是疑惑問道:
“詹大人說,那些個文臣?”
“難道你我,不算是文臣?”
“高夫子說笑了,你我當然算是文臣,可並非那些個文臣!”
詹同迴頭看了眼還在奉天殿外喋喋不休的官員。
語氣中似乎帶著輕蔑意味,緩緩說道:
“如今我朝是何局麵?”
“陛下聖明,太子賢德,在這兩位治下,民心足備,士子、百姓心向朝廷。”
“此等政通人和之境,卻還有人想著文武相抗。”
“甚至想著再複前宋文臣榮光。”
“這不是笑話,又是什麽?”
“你是說.....”高啟雙眼微眯,沉吟片刻後方才說道:“陛下和太子殿下,絕不會讓文武失衡的局麵發生?”
“定然如此!”
“勳貴案、胡逆案,文臣武將各有損失,各打五十大板。”
“就拿今日朝會來說,一場白戲,讓秦王得了兵權。”
“大興國戰,又給了武將一份立功的機會。”
“難道高夫子還看不出來。”
“無論是陛下還是太子,從未輕視過文臣,也從未輕視過武將。”
“在這二位眼中,文臣武將的地位,從來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誰敢抱著打壓另一方的心思,自然被這二位不容!”
語罷,詹同看了眼身後那幫文臣,愈發玩味說道:
“可他們,還擔心武將勢頭蓋過文臣,因此便想阻擾殿下大興國戰。”
“高夫子說說,此舉是否可笑!”
“嗯.....”
順著詹同的目光,高啟有些漠然的望向奉天殿前那些文臣。
此時饒是他也不得不承認。
論及學問,詹同不如他。
可洞悉朝堂形勢,他遠不如詹同。
“不過詹大人。”
“那些同僚恐怕不僅是擔心文臣的地位,恐怕是憂國憂民吧。”
“大興國戰一來勞民傷財。”
“再者又沒有必勝的把握,恐國戰落敗,大明尊嚴受損。”
此話一出。
詹同好像被踩到了尾巴一樣,整個人瞬間緊張了起來。
見他如此,高啟愈發疑惑了起來。
“詹大人,可是本官所言有失?”
“高夫子所言極是。”
“隻是陛下何等聖明,太子何等睿智,自然不會全無打算。”
“如果下官所慮不錯,三日後會有一大批金銀進入國庫。”
雖然嘴上說的平靜。
可詹同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
這一大批金銀,自然是他們世家的家產。
朱標讓他兒子詹徽一個文弱書生擔任籌糧百戶,為的便是給他機會,交出家產。
“至於此戰是否有必勝把握,想必太子殿下也有考慮吧。”
微微拱手後,詹同也不多言,轉身便朝宮外走去。
他和高啟不同。
他們詹家,或者說所有世家,此時正值生死存亡的檔口。
他們所存的家產。
不僅要心甘情願全部交出,還要交的了無痕跡,不能讓朱標擔上斂財的罵名。
“詹大人......”
高啟還想問三日後進入國庫的金銀,出自哪裏。
他還想和詹同談論談論,朱標是否當真有必勝把握。
可看著詹同已然走遠。
高啟無奈,隻好轉身朝貢院走去。
太子東宮。
朱樉、朱棡,一直到年滿十歲的皇七子朱榑,聽到老朱的旨意,匆匆趕了過來。
朱標本想前往謹身殿,處置政務。
可老朱卻讓劉和將近日奏疏都拿到了東宮,說什麽也不讓朱標離開。
“老二,老三!”
見自家老爹手持戒尺,朱樉、朱棡不敢猶豫,連忙將手攤開。
“啪~”
“啪~”
讓二人詫異的是,老朱一人打了一下後,便沒有繼續動手。
反而溫聲說道:
“老二,你性子有些軟了。”
“你要記住,藩王之中數你年紀最長,將來你這些弟弟就藩之後,也要你多加照應。”
“不能凡事都靠你們大哥。”
“是,兒臣明白。”
“啪~”
朱樉剛一說完,老朱又輕輕打了一下,以示懲戒。
“今日朝會,你大哥當眾抽了你一鞭子,心中可有怨恨?”
“當然沒有!”朱樉連忙說道。
“兒臣雖然愚鈍,可現在想想,大哥不過是做戲給百官看。”
“為的是將兒臣功勞公之於眾,好賞賜兒臣!”
聽到這話,老朱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隻不過目光時不時看向門外的方向。
當看到馬皇後終於趕過來,老朱再次對諸皇子繼續說道:
“你們應該知道,洪武三年時,咱將你們一個個都封了王。”
“當時不少朝臣上書諫言不宜分封,可都被咱給壓下去了。”
“這些年來,朝中雖無阻止皇子就藩的聲音出現。”
“可那些文臣武將,或明或暗,都有些小動作。”
“就連現在,朝中不知有多少眼睛盯著你們。”
“隻要你們犯下大錯,勢必會有德行不足,不可就藩的奏疏遞到咱跟前。”
“今日朝會上,老大當眾訓誡老二,還讓你們徒步前往鳳陽,為的便是給你們增加名望,順利就藩。”
“所以此行鳳陽,一定要謹言慎行,不可辜負你們大哥一片苦心!”
“兒臣謹記!”
“兒臣謹記!”
語罷,老朱看向門外的馬皇後,故作詫異道:
“妹子,你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