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鴻軒大詩師在詩裏拍仙姑寨的馬屁,說“八方明翠近煙波,仙寨高筵掛綺羅”。


    陳成就不會嘛?


    當然也能啊!


    “仙女下凡地自偏”!


    劉仙姑是天上下來的神仙嘛,仙子都是不食人間煙火,遠離塵俗的,所以她居住的肯定是一處人煙稀罕的的“人間仙境”!


    原本“地自偏”,說的是仙姑寨位於大唐絕遠的邊陲之地宜州,而且也不是州治所在,在偏僻的宜州也是偏僻的所在。


    像這樣的地方,原應更容易想到“鳥不拉屎”,可陳成加個“仙女下凡”,一下就變成了有逼格的世外桃源了!


    而且到了這裏的客人也不要召集,你們也有沾沾仙氣的機會:


    安排茶具即神仙,隻要茶具安排上了,能喝到仙姑寨的香茶,那你們也能人人在人間仙境仙姑寨裏原地升仙了!


    “仙……仙”的迴環結構,延續了陳成今年見了崔顥以來的創作習慣,也是他能使用好的一種模板,對戰平鴻軒這麽重要的場合,自然要首先安排上!


    眾人看著陳成的首聯,若有所思:


    原地升仙不假,可問題是——


    被安排了“茶具”的,今天到現在好像也就你陳某人一個人吧?


    我們連那“茶”是什麽滋味,都還一無所知呢!


    陳成心想:


    原來隻有我一個人喝到了“仙茶”嗎?


    那我還真是……


    幸運呀!


    不急不急!


    你們沒有喝道,我來給你們描述描述!


    這茶是什麽茶?


    雨前香茗甘泉試!


    穀雨前采製的香茶就叫“雨前”,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說法,比如大名鼎鼎的“雨前龍井”和“明前龍井”。之所以強調“雨前”,是因為溫度對茶葉的影響非常的大,在春茶季節,氣溫越高茶葉品質越低,氣溫越低品質越好。同時,根據每年的節氣,清明節之前一般氣溫處於低溫緩慢向高溫迴暖的時節,過了清明,往往氣溫急劇攀升。穀雨後就變更差了。俗諺語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可見陳某人喝到的“仙茶”,應該是一種類似龍井的比較偏“幼嫩”的茶。


    畢竟茶葉麽,就好像少女,什麽幼齒的最喜歡了!(變態!)


    那這麽好的茶葉,是用什麽手法烹製出來的呢?


    鼎沸支鐺活火煎!


    蘇軾看到這句肯定又要怒斥陳某人剽竊!


    此句自然來自他那《汲江煎茶》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了。


    何為“活火”?明亮可見之火。


    何為“活水”?靈動有源之水!


    這樣煮出來的茶,哪怕你加樹葉都好喝!


    有了這樣的茶,你就“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吧!


    喝完之後是怎樣的情韻?


    風入鳴鸞添雅韻,石邊有鶴避輕煙!


    清風徐來,聽到猶如鸞鳥的鳴唱,頗增雅韻;


    山石嶙峋,有鶴飛翔,輕輕避過飛煙!


    好一派“登仙升極”的景象!


    看得我都想“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怡然稱快”了!


    頸聯頗有“通感”之妙,以聲色的美妙,反襯仙茶之美,頗像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俗稱《七碗茶歌》)說“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旁人感慨完畢,也可以換陳大詩師自己感慨了!


    他說:


    平生自得清閑味——


    想要清閑,非常簡單!隻需一碗茶,一簞食,江山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則為聲,目遇之則成色,口飲之則解渴……(蘇軾:你真以為我不打你嗎?!)


    有了這些,我還幹嘛羨慕陶淵明曾入得桃花源呢?


    “不對吧?”郭小四嘀咕道:“去桃花源的是‘武陵人’,而不是‘陶淵明’吧?”


    小六道:“他沒去過的話,寫的哪門子的《桃花源記》呢?”


    這個美麗的方外之地,世外桃源,其實本來就隻存在於陶淵明的想象中。


    騰格爾老師的《桃花源》唱得好:


    陶淵明在晉朝,


    寫了桃花源,


    名揚千百年。


    陶淵明夢桃花,


    夢裏的事,


    美麗誘人又傷悲,


    桃花源美人多……


    看到沒,桃花源裏最美的,就是“美人很多”。


    現在仙姑寨裏漂亮的小姐姐也很多,未到桃源,更勝桃源!所以“不羨淵明入桃源”啊!


    甚至陶老師都不是“入桃源”,他隻是“夢桃源”、“寫桃源”,哪有我親眼見仙女,喝仙茶帶勁!


    這樣想著,看著自己的詩,陳成迴味無窮,咂咂嘴,似乎剛剛喝的那碗香茶還有迴甘。


    看他如此,看客們更加埋怨為什麽“仙女”隻給一碗仙茶讓陳成喝了,我們也要想“不羨淵明不羨潛”啊!(陶潛字淵明)


    “夢見哥,你那碗……真的很好喝嗎?”七少也忍不住眼巴巴地望著他。


    “甜?”蔣飛猜測著“仙茶”的滋味,能讓夢見哥哥那麽迴味,那肯定是“甜味”了。


    “甜!”陳成眨眨眼睛,看著如此單純、如此容易被人蒙蔽的小可愛們,很想告訴他們:


    甜?


    不僅不甜!


    差點把我的膽汁都苦出來了!


    造孽啊!


    天底下怎麽會有這麽難喝的東西!


    明明陳成已經非常警覺了,可還是中了人家的“奸計”,當那一口苦汁刺激著舌尖到腸胃,陳成也覺察到獻茶小妹妹嘴角狡黠的微笑!


    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14歲的老人家!我大意了沒有閃!


    她們想讓陳某人出糗,可是我見多識廣,什麽沒有經曆過!


    我不但不會讓你們覺得我在受苦,還要讓你們覺得我在“享福”!


    我不但臉上露出無比享用的樣子,事後還有寫一首詩來誇讚它!


    不僅要在滋味上把它吹上天,還要抬出蘇軾加陶潛,提高它的精神品味!


    這就是我,連消帶打,接、化、發!


    對於這樣的小妹妹,我想告訴你幾句話:


    你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我這樣的老同誌,這好嗎?這不好。


    我勸這位小妹妹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聰明!


    小聰明!


    武林要以和為貴,要講武德,不要搞窩裏鬥!


    謝謝朋友們!


    不過話說迴來,剛剛我喝的那不會真的是“耗子尾汁”吧?


    真是越想越惡心!


    嘔!


    陳成臉上帶著陶淵明蘇東坡那樣高深莫測的姨媽笑,腹中卻是翻江倒海,甚至懷疑自己活不過今晚……


    ……


    木樓上,天仙姐姐和一群小姐妹看著喝完“耗子尾汁”的陳成,滿嘴胡說八道,把一碗“苦汁”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簡直要笑瘋了!


    “哎呀呀!這個小陳郎君!怎麽這麽能鬼扯呢!”


    “好笑死了!”


    “我們真該把他收在寨子裏,那以後可就好玩了!”


    一開始她們也懷疑陳成並沒有中她們的小把戲,又或者是派出去的彩花妹心軟,臨去給陳成的碗裏加了糖了——


    可是不信邪的彩花妹自己迴來嚐了一勺,差點原地爆炸!


    “呸呸呸!”


    苦汁一點問題沒有!苦出天際!


    至於陳成,你不要看他麵帶微笑,光是他揉肚子、摸喉嚨120遍來看,他也是硬撐著呢!


    至於他擔心性命的問題……


    “活不過今晚?不不,‘苦汁’補得很!”


    這玩意,既不是茶,也不是飲料,確切說,應該是一種稀奇古怪的“藥”,乃是仙姑寨的秘方,說是“仙藥”也不算為過。


    頭昏腦脹,飲幾口“苦汁”立馬神清氣爽;


    腫毒化膿,咀嚼一把“苦汁”剩下的渣渣敷之,次日便消炎結痂;


    孩兒熱痱,溫淡苦汁洗之,一掃而光!(陳成:“……”特麽不會是雲南白藥吧?雲南白藥也有點苦,可沒有這麽苦啊!再說這裏是廣西也不是雲南啊……)


    總之,這是一種類似後世修仁茶那樣的“蠻茶”,隻是滋味上十分放飛,完全沒有理會飲用者受得了受不了!


    可也正是這樣,陳成在劇烈反應下還是喝了它——


    因為毒藥的話,一般還是會偽裝成“香甜口”的,就好像《九品芝麻官》裏星爺說:一包糖,一斤砒霜,比芝麻糊還稠啊,你敢喝?


    這碗“耗子尾汁”,不管有沒有好處,權且猜它大概率沒有壞處吧,說不定是種涼茶呢。(據說涼茶就是張丞相發明的,開元四年張九齡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裏孝養其母。患瘴癘後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的涼茶得以見好,後人命名‘張九齡’涼茶,又說具有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用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心煩。等後來廣西有了羅漢果,涼茶就更美味了。作者菌寫本書時,基本上手邊都泡著一杯羅漢果哈哈哈!)


    總之,木樓上小姐妹們笑得開心,下麵吹噓自己“不嫌淵明入桃源”的陳成笑得開心,眾圍觀者也不約而同地給出了自己對第一首詩勝負的判斷:


    陳大詩師勝!


    很好得出結論啊!


    一個酒,一個茶,一個讓人麻痹,一個讓人清醒!


    一首詩裏賣弄著自己的人際關係,各種大詩師的朋友圈;


    一首詩親近自然,追隨先賢;


    兩個人都在詩裏致敬了陶淵明,陶淵明也的確是一個酒鬼——


    可是平大詩師寫的仍然是一個世俗的仙姑寨;


    陳大詩師卻通過一碗茶寫出了一個理想中的仙界!


    這一局,不讓他贏,讓誰贏!


    之前不是有人說陳大詩師寫不了七律嘛?


    這是哪來的謠言?


    單從這首詩來看,陳大詩師分明是七律的高手麽!


    “承讓承讓!”陳成向平大詩師及眾人拱手,笑容可掬:“多謝!多謝!”


    不善七律呢,我的確是出不善七律;


    可是我可以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平時的時候我選擇靠自己的實力;


    到了關鍵時刻,我就要踩肩膀,甚至會把巨人的肩膀說成就是我的呢!


    就好像這局他又添加了“陶淵明”元素,如果沒記錯,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借助陶淵明戰勝大詩師了……


    陶老師真是我的必勝法寶呀!


    很可惜,下一首詩不能加上你的元素了,因為我寫的是……


    “第二首詩!”陳成翻開自己的第二首大作:“食詩!諸君請看!”


    眾人被陳成的“飲詩”提高了期待,都想知道飲用了“仙茶”之後,陳大詩師又會展現怎樣的“仙食”,可是一見之下,無人不滿臉黑線!


    詩曰:


    腰圍那管誚彭亨,一臠肥甘烈火烹!


    曹劌能謀翻笑鄙,何曾每食不嫌精。


    細君安在歸懷肉,老母雲亡戀遺羹。


    從此無人嗤儉腹,便便一樣說邊生。


    “恕我眼拙,”觀眾中有人問道:“陳大詩師寫的這是……”


    “不用眼拙。”陳成連連搖頭:“也不用懷疑自己想錯了。我這寫的就是……”


    烤豬……


    眾人:“……”


    烤豬也能寫成詩嗎……


    不是說我們看不起烤豬哈,才喝完了仙茶,再吃烤豬,是不是有點太粗鄙,不合適啊!


    “我覺得很合適啊!”陳成心想,不來一隻莫氏烤豬,實在難以壓下我喝完“耗子尾汁”的惡心感!


    而且我這詩亦莊亦諧,也是探討一下烤豬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內涵……


    眾人:“……”


    恐怕沒有這個必要吧……


    用“你是個吃貨”,已經可以概括一切了!


    上來說:


    腰圍越來越粗,哪裏顧得著別人說我“彭亨”呢?(鼓脹,膨大貌。)


    你沒看到一塊肥碩甘美的肉正在烈火上烤製,然後刷上美味的醬汁嘛?


    當初曹劌論戰的時候,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吃肉的人都粗鄙愚蠢;


    晉代的元老何曾(不是你想的“何時曾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尚奢豪,求華侈。其廚房所製作的饌肴,勝過王侯帝戚之家。司馬炎每次舉辦宮廷盛宴,何曾都不食用太官烹製的饌肴,認為它們不如自己家製的味美,無法下咽。司馬炎亦不惱怒,反而特許他自帶家廚烹製的菜肴。著作的《食疏》,堪稱古代的“米其林餐廳指南”,達官顯貴評價一頓盛宴究竟“盛”不“盛”,要去看看有沒有《食疏》上的菜。(虞悰曾吐槽南齊豫章王蕭嶷說:“恨無黃頷!”可惜沒有《食疏》裏麵記載的黃頷蛇啊!看到沒,人家何曾不但吃肉,還吃蛇呢!)


    頷聯的這兩句,擺明了就是吐槽“封建統治階級的昏庸、愚蠢、奢靡”,沒有勞動人民有智慧。


    可問題是,陳大詩師你不是要誇“烤豬”嘛,用這兩個例子,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你是肉食者鄙,還是吃著烤豬的時候“恨無黃頷”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