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和推薦票!^-^)
陳成還沒有對鍾矩的這首詩作出解讀,雷拓已經上上下下把這首詩打量了五六遍,邊看邊咂嘴邊搖頭:“都說小鍾詩力,尤勝大鍾!現在一看,分明還不如大鍾!”
全體嘩然!
大家見鍾矩那副泰然自若的樣子,還以為他有信心寫出一首力壓雷拓的大作。
可是現在聽雷拓的口氣,鍾矩這首詩還不到他大哥鍾規脫胎於陶淵明的那首!
陳總編不開口,雷拓自然是全場最有評價資格的高手,眾人不得不以他的論斷作為判斷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
心中疑惑:
鍾矩這首詩看起來,觀感也算不錯,怎麽在雷神那裏,評價如此之低?
莫非小鍾這次的確狀態不佳,沒有發揮出平日的高水準?
一定是這樣沒錯!莫動心想:否則也不會同樣交手於複聯,大鍾榮升詩師一段,小鍾還在詩士九段了。(鍾矩:那是因為我大哥起點比較高,好不好!)
麵對雷神的嘲弄,鍾矩不慌不忙,不緊不慢道:“我來投胎都趕不上我大哥的速度,寫詩不如他,難道不是很正常?我這一首七言律詩——”
鍾矩這麽說的時候,眾人都忍不住笑了!
急了!急了!急了!
小鍾急了!
連自己寫的詩的字數都分不清了!
坡上草離離,依稀映墨池。
山川宜寫照,兄弟盡能詩。
歸思同雲遠,孤帆帶月移。
隋堤楊柳色,又折向南枝——
你管這個叫做七言律詩?
還是我們的斷句方式不對,你這詩應該這麽讀:
坡上草離、離依稀,映墨池山、川宜寫?
這也讀不通啊!
小鍾卻似乎不以為怪:“我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沒錯啊!”
雷神沉這一張臉,對於鍾矩當眾戲弄他們、指鹿為馬的語氣很不高興。
“這首詩呢,是七律沒錯。”鍾矩道:“可是呢,我擅長絕句,而不是律詩;律詩中呢,稍微擅長五言,而不是七言。鍾矩我是想寫七律,可是力有未逮,未能寫完,這有什麽辦法呢?”鍾矩說著,看著雷拓道:“反正雷兄弟的詩都寫好了,不介意的話,勉為其難,為小鍾續全為七律,可好?”
雷神愈發不高興,挑眉道:“故弄什麽玄虛呢,你自己願意寫,就寫,不願意寫,就投筆認輸!誰高興為你續,你幫你續,我是是不高興為你續!”
鍾矩玩了一個花活,對方完全不領情,好生無趣。但是鍾矩向來是一個詼諧大度的人,也不介意,自嘲道:“那鍾矩隻能名列諸君之後咯!”
始安七少完全不知道鍾矩和雷神在搞什麽鬼,隻能繼續求助陳成,可是陳成一時半會也沒有要打破沉默的意思。
最終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泰倫,他敗在鍾氏兄弟手下的次數太多了,早就習慣了,鍾矩的水平他再清楚不過,一首七言律詩都湊不出來?
開什麽玩笑呢!
此中必定有詐!
雷拓不踩雷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前麵是風是雨是雷電,還是由我替雷兄弟代勞吧!
這才叫:
有幸得知己,更勝骨肉親。
同胞情意重,兄弟脈連心。
“小鍾郎君什麽詩這麽難續啊,泰倫我能厚顏代勞嗎?”泰倫道。
“歡迎啊!”鍾矩依然春風拂麵:“請賜教!”
泰倫大咧咧地站到了小鍾的詩稿前,仔細想找這詩裏的陷阱,上下多遍之後也沒發現,怎麽看都是一首正常的詩。
抱著“以身趟雷、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泰倫心一橫,不管是對是錯,我先會一會鍾矩這首“殘詩”!
“坡上草離離——坡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什麽坡上呢?青草坡唄!青草坡上草離離!什麽依稀映墨池?墨池不就是東晉王羲之洗筆硯處嘛!所謂‘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那倒影著的,自然就是書聖王羲之的筆影了!那就筆影依稀映墨池!”
“可是呢,筆影終究不好聽!《晉書·王羲之傳》曰: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我便說龍影依稀映墨池!哎,這麽就好聽,氣勢也上來了!”
“什麽山川宜寫照?王羲之是琅琊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那自然是會稽山川宜寫照了!兄弟盡能詩?琅琊王氏的兄弟盡能詩唄!雖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都以書法著稱,可也不是不能寫詩!哎,王家兄弟盡能詩!”
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不僅寫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同樣也創作了《蘭亭詩六首》,並編入《蘭亭詩集》而流傳至今,其中一首四言詩,五首五言詩。這六首詩的地位與名氣雖然不如詩集的序文《蘭亭集序》,但標誌著魏晉詩人進行一種新的嚐試:詩已開始留意山水審美,並從山水中體悟玄理,有點開啟後來陶淵明乃至大唐王維孟浩然先河的意思。
前四句的破解對於泰倫這樣“博學多才”的騷年根本沒有任何難度,使得他更加得意,繼續往下破解。
歸思同雲遠,孤帆帶月移?
這個看起來應該沒有什麽典故在裏麵,我也沒功夫去仔細錘煉了!
直接上萬能句式!
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
嘿嘿!泰倫我不說,全宇宙壓根不會有一個人看得出來,我這是偷懶的寫法!(始安七少:明明我們七個都看出來了!”
前六句泰倫砍瓜切菜般地搞定,可遇到最後兩句有點頭疼。
隋堤……
是專指,還是泛指?
泛指的話,隋朝修建的堤壩都可以說是“隋堤”,嶺西不能說沒有,但並不會有哪一段被專以“隋堤”著名。
而看後麵的“楊柳色”,這“隋堤”分明是專指。
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河南道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都有隋堤。
當年隋堤上麵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蒙蒙,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景致格外嫵媚,絕妙的柳色迷離,向來聞名於世。
要把隋堤和王羲之等人聯係起來,十分困難。
一來是時間:一個是魏晉,一個隋朝,中間隔了宋齊梁陳和北魏北周北齊呢!
二來是空間:一個在河南道,一個在會稽山陰,中間差了好幾百裏呢!
這種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時間因素和地點因素,如何才能有機地結合到一首詩來呢?
泰倫撓頭,無所適從。
難怪鍾矩說這首詩編不下去——
你這整首詩的前提就是關公戰秦瓊,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要如何才能圓得迴來呢?
鄧瓜等人看到泰倫幹瞪眼沒有辦法,都想讓他趕緊退位讓賢!
你不行,我們要考較考較雷神同誌!
看他能否解開咱們鍾矩哥哥的殘詩!
“誰說我解不開的?”泰倫一臉不悅道,他好歹也是成名已久的複聯老手,每天寫詩好幾首,怎麽會被這樣一道謎題給難住?
既然時間、空間都錯亂,找不到正確的答案,那我徹底否定,不就行了?
既然王羲之那時候看不到隋堤楊柳色,那我就說——
未有隋堤楊柳色!
行不行?
既然這首詩裏既沒有隋堤,也沒有楊柳,那還折什麽楊柳送別呢?
我直接就:
何須又折向南枝!
瞧!
瞧見沒有!
音韻和諧,無比規整,簡直絕了!
“這首詩我已經完完全全給續成了!”泰倫用一副不容置喙的語氣道,隨即吟誦出他這首關於王羲之一家人的七言律詩:
青草坡上草離離,龍影依稀映墨池。
會稽山川宜寫照,王氏兄弟盡能詩。
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
未有隋堤楊柳色,何須又折向南枝!
怎麽樣!
你們聽聽!
泰倫我的才華,是不是已經超過了鍾矩了!
泰倫說著這話的時候,充滿了自豪和揚眉吐氣!
終於啊終於!
泰倫我雖然沒有戰勝鄧鐸!
可是終於有一天讓我抓住了機會,使我能壓過比鄧鐸更厲害的小鍾鍾矩一頭!
“咳咳。”泰倫補詩的時候,陳成沒有說話,也沒有動筆,這時候忽然開腔道:“敢問泰兄弟,青草坡上草離離——與王右軍何幹啊?”
泰倫:“……”
不問還好,陳成這一發問,竟然把泰倫給問住了。
是啊,王羲之在池子裏洗筆硯,把池水染黑了——
可並沒有說跟“青草坡”有關係啊!
但是你一說“坡上草離離”,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就是青草坡嘛!
泰倫大腦飛速運轉,想要找出二者的聯係,還真很快就讓他想到了——
《蘭亭集序》裏不是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嗎?
那我就說,青草坡是“崇山峻嶺”的一個山坡,行,還是不行?
陳成被他說樂了,擺擺手:“好吧好吧,這個算你解釋通了。”
泰倫頗為得意,什麽叫算?
我這就是善於從典籍中發現細枝末節好吧!
你還能難得倒我?
陳成接著往下看,“會稽山川宜寫照,王氏兄弟盡能詩”的確沒有任何問題,可以說填得足夠精彩。
至於“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這種萬精油用法,陳成實在不想吐槽了,反倒是始安七少幾個人躍躍欲試的樣子。
到了最奇葩的最後兩句“全麵否定”,陳成實在是忍不了了,開口道:“既然閣下已經把地點限定在會稽山陰了,那不至於連一個像樣的送別地點都沒有,非要在隋堤送別吧?”
魏晉南朝的時候在江南,能送別的地方太多了,王大叔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在芙蓉樓,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在謝朓樓,哪怕是在蘭亭一別——
也能“無關風月、我題序等你迴,
懸筆一絕、那岸邊浪千疊”吧?(方文山)
幹嘛要在這裏提一句“未有隋堤”呢?
不覺得格外違和嗎?
“無它。”泰倫依然信心滿滿,早就準備好了說辭:“隋堤的‘柳’,連我們身在嶺南的人都知道,是最好的!”
陳成:“……”
這倒沒聽說,我隻知道我嶽父家“河東”的“柳”是最好的。
泰倫對自己的機智愈加讚歎,而且心中也很明白:
會稽沒有隋堤,難道是怪我嗎?
本來就是鍾矩莫名其妙給加的一個前提好吧!
“ok!那我現在最後一問!”陳成被這小子的天真完全打敗了:“請問你這個——何須又折向南枝,不需要折,這是我們看明白了的,可是‘向南枝’,你又如何解釋?”
折柳送別最出名的自然是灞橋折柳,王昌齡大叔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
而客人大多是往東、往南;
隋堤送別的話,因為無論如何都要牽扯到隋煬帝,隋煬帝又是因為想到江南玩而亡身的,客人順著大運河也是隨波南流,所以“向南枝”是慣常的用法。
可是你這個事件地點以及“南”到了會稽也就是後世紹興了,客人還能往哪去呢?
難道一路往福建去嘛?
話說福建大開發,也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還與我們潁川陳氏的主導密切相關。
在王羲之那個時候,福建還是不毛之地吧?
“對啊,就是因為從越州以南,全部都是不毛之地,所以我才說:‘未有’隋堤楊柳色,‘何須’又折向南枝嘛!這些完全都是沒有必要的!”泰倫神氣活現道。
陳成:“……”
靠……我是真的要被你打敗了……
以前都是陳成我用這種歪理來譏諷別人,竟然還有別人用來譏諷我的一天……
“還有,我要提醒你,越州以南,可不是一片荒蕪之地!且不說福建,”泰倫興致勃勃道:“就說東吳皇帝孫權,命吳國將領衛溫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今灣灣)、亶州。雖未找到亶州,卻在某一‘寶島’停留近一年。你如果能說那是不毛?”
陳成:“……”得,今天竟然被這麽個人普及了祖國的疆土!
這時候,雷拓冷哼一聲:“不要再胡鬧了!鍾矩這首詩,我已經補完了!”
陳成還沒有對鍾矩的這首詩作出解讀,雷拓已經上上下下把這首詩打量了五六遍,邊看邊咂嘴邊搖頭:“都說小鍾詩力,尤勝大鍾!現在一看,分明還不如大鍾!”
全體嘩然!
大家見鍾矩那副泰然自若的樣子,還以為他有信心寫出一首力壓雷拓的大作。
可是現在聽雷拓的口氣,鍾矩這首詩還不到他大哥鍾規脫胎於陶淵明的那首!
陳總編不開口,雷拓自然是全場最有評價資格的高手,眾人不得不以他的論斷作為判斷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
心中疑惑:
鍾矩這首詩看起來,觀感也算不錯,怎麽在雷神那裏,評價如此之低?
莫非小鍾這次的確狀態不佳,沒有發揮出平日的高水準?
一定是這樣沒錯!莫動心想:否則也不會同樣交手於複聯,大鍾榮升詩師一段,小鍾還在詩士九段了。(鍾矩:那是因為我大哥起點比較高,好不好!)
麵對雷神的嘲弄,鍾矩不慌不忙,不緊不慢道:“我來投胎都趕不上我大哥的速度,寫詩不如他,難道不是很正常?我這一首七言律詩——”
鍾矩這麽說的時候,眾人都忍不住笑了!
急了!急了!急了!
小鍾急了!
連自己寫的詩的字數都分不清了!
坡上草離離,依稀映墨池。
山川宜寫照,兄弟盡能詩。
歸思同雲遠,孤帆帶月移。
隋堤楊柳色,又折向南枝——
你管這個叫做七言律詩?
還是我們的斷句方式不對,你這詩應該這麽讀:
坡上草離、離依稀,映墨池山、川宜寫?
這也讀不通啊!
小鍾卻似乎不以為怪:“我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沒錯啊!”
雷神沉這一張臉,對於鍾矩當眾戲弄他們、指鹿為馬的語氣很不高興。
“這首詩呢,是七律沒錯。”鍾矩道:“可是呢,我擅長絕句,而不是律詩;律詩中呢,稍微擅長五言,而不是七言。鍾矩我是想寫七律,可是力有未逮,未能寫完,這有什麽辦法呢?”鍾矩說著,看著雷拓道:“反正雷兄弟的詩都寫好了,不介意的話,勉為其難,為小鍾續全為七律,可好?”
雷神愈發不高興,挑眉道:“故弄什麽玄虛呢,你自己願意寫,就寫,不願意寫,就投筆認輸!誰高興為你續,你幫你續,我是是不高興為你續!”
鍾矩玩了一個花活,對方完全不領情,好生無趣。但是鍾矩向來是一個詼諧大度的人,也不介意,自嘲道:“那鍾矩隻能名列諸君之後咯!”
始安七少完全不知道鍾矩和雷神在搞什麽鬼,隻能繼續求助陳成,可是陳成一時半會也沒有要打破沉默的意思。
最終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泰倫,他敗在鍾氏兄弟手下的次數太多了,早就習慣了,鍾矩的水平他再清楚不過,一首七言律詩都湊不出來?
開什麽玩笑呢!
此中必定有詐!
雷拓不踩雷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前麵是風是雨是雷電,還是由我替雷兄弟代勞吧!
這才叫:
有幸得知己,更勝骨肉親。
同胞情意重,兄弟脈連心。
“小鍾郎君什麽詩這麽難續啊,泰倫我能厚顏代勞嗎?”泰倫道。
“歡迎啊!”鍾矩依然春風拂麵:“請賜教!”
泰倫大咧咧地站到了小鍾的詩稿前,仔細想找這詩裏的陷阱,上下多遍之後也沒發現,怎麽看都是一首正常的詩。
抱著“以身趟雷、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泰倫心一橫,不管是對是錯,我先會一會鍾矩這首“殘詩”!
“坡上草離離——坡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什麽坡上呢?青草坡唄!青草坡上草離離!什麽依稀映墨池?墨池不就是東晉王羲之洗筆硯處嘛!所謂‘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那倒影著的,自然就是書聖王羲之的筆影了!那就筆影依稀映墨池!”
“可是呢,筆影終究不好聽!《晉書·王羲之傳》曰: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我便說龍影依稀映墨池!哎,這麽就好聽,氣勢也上來了!”
“什麽山川宜寫照?王羲之是琅琊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那自然是會稽山川宜寫照了!兄弟盡能詩?琅琊王氏的兄弟盡能詩唄!雖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都以書法著稱,可也不是不能寫詩!哎,王家兄弟盡能詩!”
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不僅寫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同樣也創作了《蘭亭詩六首》,並編入《蘭亭詩集》而流傳至今,其中一首四言詩,五首五言詩。這六首詩的地位與名氣雖然不如詩集的序文《蘭亭集序》,但標誌著魏晉詩人進行一種新的嚐試:詩已開始留意山水審美,並從山水中體悟玄理,有點開啟後來陶淵明乃至大唐王維孟浩然先河的意思。
前四句的破解對於泰倫這樣“博學多才”的騷年根本沒有任何難度,使得他更加得意,繼續往下破解。
歸思同雲遠,孤帆帶月移?
這個看起來應該沒有什麽典故在裏麵,我也沒功夫去仔細錘煉了!
直接上萬能句式!
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
嘿嘿!泰倫我不說,全宇宙壓根不會有一個人看得出來,我這是偷懶的寫法!(始安七少:明明我們七個都看出來了!”
前六句泰倫砍瓜切菜般地搞定,可遇到最後兩句有點頭疼。
隋堤……
是專指,還是泛指?
泛指的話,隋朝修建的堤壩都可以說是“隋堤”,嶺西不能說沒有,但並不會有哪一段被專以“隋堤”著名。
而看後麵的“楊柳色”,這“隋堤”分明是專指。
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河南道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都有隋堤。
當年隋堤上麵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蒙蒙,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景致格外嫵媚,絕妙的柳色迷離,向來聞名於世。
要把隋堤和王羲之等人聯係起來,十分困難。
一來是時間:一個是魏晉,一個隋朝,中間隔了宋齊梁陳和北魏北周北齊呢!
二來是空間:一個在河南道,一個在會稽山陰,中間差了好幾百裏呢!
這種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時間因素和地點因素,如何才能有機地結合到一首詩來呢?
泰倫撓頭,無所適從。
難怪鍾矩說這首詩編不下去——
你這整首詩的前提就是關公戰秦瓊,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要如何才能圓得迴來呢?
鄧瓜等人看到泰倫幹瞪眼沒有辦法,都想讓他趕緊退位讓賢!
你不行,我們要考較考較雷神同誌!
看他能否解開咱們鍾矩哥哥的殘詩!
“誰說我解不開的?”泰倫一臉不悅道,他好歹也是成名已久的複聯老手,每天寫詩好幾首,怎麽會被這樣一道謎題給難住?
既然時間、空間都錯亂,找不到正確的答案,那我徹底否定,不就行了?
既然王羲之那時候看不到隋堤楊柳色,那我就說——
未有隋堤楊柳色!
行不行?
既然這首詩裏既沒有隋堤,也沒有楊柳,那還折什麽楊柳送別呢?
我直接就:
何須又折向南枝!
瞧!
瞧見沒有!
音韻和諧,無比規整,簡直絕了!
“這首詩我已經完完全全給續成了!”泰倫用一副不容置喙的語氣道,隨即吟誦出他這首關於王羲之一家人的七言律詩:
青草坡上草離離,龍影依稀映墨池。
會稽山川宜寫照,王氏兄弟盡能詩。
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
未有隋堤楊柳色,何須又折向南枝!
怎麽樣!
你們聽聽!
泰倫我的才華,是不是已經超過了鍾矩了!
泰倫說著這話的時候,充滿了自豪和揚眉吐氣!
終於啊終於!
泰倫我雖然沒有戰勝鄧鐸!
可是終於有一天讓我抓住了機會,使我能壓過比鄧鐸更厲害的小鍾鍾矩一頭!
“咳咳。”泰倫補詩的時候,陳成沒有說話,也沒有動筆,這時候忽然開腔道:“敢問泰兄弟,青草坡上草離離——與王右軍何幹啊?”
泰倫:“……”
不問還好,陳成這一發問,竟然把泰倫給問住了。
是啊,王羲之在池子裏洗筆硯,把池水染黑了——
可並沒有說跟“青草坡”有關係啊!
但是你一說“坡上草離離”,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就是青草坡嘛!
泰倫大腦飛速運轉,想要找出二者的聯係,還真很快就讓他想到了——
《蘭亭集序》裏不是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嗎?
那我就說,青草坡是“崇山峻嶺”的一個山坡,行,還是不行?
陳成被他說樂了,擺擺手:“好吧好吧,這個算你解釋通了。”
泰倫頗為得意,什麽叫算?
我這就是善於從典籍中發現細枝末節好吧!
你還能難得倒我?
陳成接著往下看,“會稽山川宜寫照,王氏兄弟盡能詩”的確沒有任何問題,可以說填得足夠精彩。
至於“滿心歸思同雲遠,一片孤帆帶月移”這種萬精油用法,陳成實在不想吐槽了,反倒是始安七少幾個人躍躍欲試的樣子。
到了最奇葩的最後兩句“全麵否定”,陳成實在是忍不了了,開口道:“既然閣下已經把地點限定在會稽山陰了,那不至於連一個像樣的送別地點都沒有,非要在隋堤送別吧?”
魏晉南朝的時候在江南,能送別的地方太多了,王大叔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在芙蓉樓,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在謝朓樓,哪怕是在蘭亭一別——
也能“無關風月、我題序等你迴,
懸筆一絕、那岸邊浪千疊”吧?(方文山)
幹嘛要在這裏提一句“未有隋堤”呢?
不覺得格外違和嗎?
“無它。”泰倫依然信心滿滿,早就準備好了說辭:“隋堤的‘柳’,連我們身在嶺南的人都知道,是最好的!”
陳成:“……”
這倒沒聽說,我隻知道我嶽父家“河東”的“柳”是最好的。
泰倫對自己的機智愈加讚歎,而且心中也很明白:
會稽沒有隋堤,難道是怪我嗎?
本來就是鍾矩莫名其妙給加的一個前提好吧!
“ok!那我現在最後一問!”陳成被這小子的天真完全打敗了:“請問你這個——何須又折向南枝,不需要折,這是我們看明白了的,可是‘向南枝’,你又如何解釋?”
折柳送別最出名的自然是灞橋折柳,王昌齡大叔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
而客人大多是往東、往南;
隋堤送別的話,因為無論如何都要牽扯到隋煬帝,隋煬帝又是因為想到江南玩而亡身的,客人順著大運河也是隨波南流,所以“向南枝”是慣常的用法。
可是你這個事件地點以及“南”到了會稽也就是後世紹興了,客人還能往哪去呢?
難道一路往福建去嘛?
話說福建大開發,也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還與我們潁川陳氏的主導密切相關。
在王羲之那個時候,福建還是不毛之地吧?
“對啊,就是因為從越州以南,全部都是不毛之地,所以我才說:‘未有’隋堤楊柳色,‘何須’又折向南枝嘛!這些完全都是沒有必要的!”泰倫神氣活現道。
陳成:“……”
靠……我是真的要被你打敗了……
以前都是陳成我用這種歪理來譏諷別人,竟然還有別人用來譏諷我的一天……
“還有,我要提醒你,越州以南,可不是一片荒蕪之地!且不說福建,”泰倫興致勃勃道:“就說東吳皇帝孫權,命吳國將領衛溫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今灣灣)、亶州。雖未找到亶州,卻在某一‘寶島’停留近一年。你如果能說那是不毛?”
陳成:“……”得,今天竟然被這麽個人普及了祖國的疆土!
這時候,雷拓冷哼一聲:“不要再胡鬧了!鍾矩這首詩,我已經補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