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不用,我的詩已經寫好了。”陳成麵不改色地答道。
“寫好了?”劉清眉頭一皺,老子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你的詩就已經寫好了?
“嗯,差不多在你講第一次論心的時候,我就已經有了靈感,所以抽空吧詩構思好了。”陳成一本正經道。
大概是這一類的故事都有規律可以,不光聽了“第一次論心”就能猜到第二次,還能猜到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在消遣我!”劉清勃然大怒,自己講《楞嚴經》故事的原因是陳成說自己不知道故事,可是自己還沒有講到第二次論心,就小子的詩就寫出來了,說明故事不故事壓根對詩的創作沒有影響,或者說這小子壓根就不在乎這些佛家經典在講述什麽禪理!
那我豈不是白講了,浪費了如此多的唇舌!“
“沒有啊。”陳成道:“不白講,我不是想讓大家都聽聽嘛。看到這幾個小鬼頭沒有?每天晚上不聽我講故事的話,都睡不著。今天好,由閣下代勞了。”
六少:“……”難道不是反過來,是你天天讓我們幾個給你講佛經故事,哄你入睡嗎?
不明真相的劉清又差點被陳成氣了個半死,好容易不讓自己當場發飆,恨恨道:“即便你的詩已經寫出來了,那我們也要看看詩的成色如何!是不是胡言亂語,抑或是套用昔日的舊稿!但凡被我們發現,哼哼——”
你就等著我們用比之前還要激烈十倍的言辭來羞辱你吧!
“行不行,你聽了不就知道了?”陳成信心滿滿,麵帶微笑吟道:“
風塵經古寺,落拓正囊空。
談佛清秋際,論心山水中。
新風吹翠葉,殘露濕棲鴻。
迴首峰頭月,清光似不同。”
劉清眉頭一皺,初次映像,感覺陳成這還真是一首還算可以的詩,但是究竟是現場作的,還是套用的舊稿,還要分析一下。
“好了,我的詩已經念完了,現在輪到你展示閣下的宿稿了。”陳成伸手,請開始你的表演。
“我——”“宿稿”一字讓劉清又被噎了一下,卻又不好承認自己的確是早有準備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麽有底氣挑戰陳成。
哼,既然你肯接受我們的挑戰,那也要接受我們準備充足的事實。
劉清自我肯定著,朗聲吟誦道:“
結伴西遊去,山山似竺乾。
飛錫千嶂頂,燈現五峰前。
辛苦頭陀行,平生佛國緣。
論心二次在,不問嶺南禪。”
劉清在詩上麵下的功夫比虞純要高,所以從形式上給人的觀感就好了不少。
隻是他的詩中依然充斥著佛家術語,又有一些奇怪的化用,導致天仙姐姐和六少聽完之後,依然是一頭霧水,不解其意。
自己看不懂,第一時間的選擇就是看向陳成,心中總有想法是:
想必陳郎君是懂的。
隻見陳成聽完劉清的詩,啞然失笑道:“想不到劉兄還是一位‘精神三哥’啊,失敬,失敬!”
“什麽精神三哥?”劉清聽不懂,皺起眉頭,隻是對陳成不斷冒出的奇怪詞語感到厭煩。
精神三哥,自然就是“精神印度人”的意思。
在唐代之前,大家都覺得三哥的佛法是最精深的,所以學佛都要不遠萬裏,親身到印度去。東晉就有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曆了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曆時近14年。
太宗年間的玄奘法師就更加出名,不用多說。
劉清的第一句話就是在說:
我們一起結伴西行呀,看著大唐的一座座山,一座座相連——
怎麽就那麽像是身處印度呢?
所謂“竺乾”,便是天竺,也就是古印度的別稱。
明明是大唐的江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竟然說每一座都像是印度的!
你不是帶路黨,誰是帶路黨?
你不是精神印度人,誰是精神印度人?
另外,我必須要給閣下普及一下印度的地形——
印度有山嗎?
當然是有的,北部有喜馬拉雅山的一部分;印度半島西部和東部分布又有西高止山和東高止山。
可是這絕不是三哥家園的基本麵貌,因為中部就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平原約占總麵積的40%,高原又去占13,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山地實在不是主流。
而閣下說“山山似竺乾”,難不成廣西大地的山,個個都像是喜馬拉雅山嗎?
恐怕不是吧?
即便三哥有了“喀斯特地貌”,有了漓江山水,恐怕最後也免不了變成“聖潔的恆河水”……
“算了算了,你們這些人,啥地方都沒去過,總是開地圖炮,坐在家裏空想,也怪不得你們。”陳成抓住對方一個缺陷就往死裏懟,說得劉清臉上紅一道白一道,羞愧難當。
雖然他想說“竺乾”除了有天竺的意思,也能指代“佛法”的內涵,可還是忍不住反詰道:“我沒去過天竺,難道閣下就去過嗎?”
“嘿,印度,印度我還真——沒去過。”陳成道,可是我們在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app裏看得多啊!
“但是也不代表我就不知道。法顯大師有《佛國記》,玄奘大師有《大唐西域記》,你不信我說的,你可以去找來看看嘛。”陳成一副“你無知還強詞奪理”的樣子,其實就連《西遊記》也能看看,在陳成的映像中,到了印度地界之後,這個山那個山也降低了不少。
閉關鎖國的明朝人都大略知道這點,你這個開放包容的大唐人竟然不知道,與印度的距離還那麽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清氣得渾身發抖,然後打了自己幾巴掌:“算我說錯了,你滿意了吧?”左右兄弟慌忙安撫他:“劉兄弟!別這樣!別這樣!”
“咱們接著找茬,啊不,接著賞析哈。”陳成瞪大一雙挑剔的眼睛道:“第二聯似乎也有問題吧?各位當眾,應該沒有出家人?”
劉清寫“飛錫千嶂頂,燈現五峰前”。晉代就有人知道“應真飛錫以躡虛”,《釋氏要覽》詳細說了一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峰遊五台,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
也就是說,有高僧從淮西出發,準備去五台山旅遊,一看地圖:
謔!這麽遠!
算了不去了!
但那是普通人,高僧畢竟有辦法嘛,看了看自己手裏的錫杖,往天上一拋:走你!
禦錫杖飛行!
簡直比仙劍奇俠和哈利波特都吊,一路超音速飛行,抵達五台山的時候甚至還趕得上當日的晚課,什麽都不耽誤。
後來用來美稱僧人遊方,也能指遊方僧。
可是你們幾個,一個個頭發長,見識短,也能“禦錫杖飛行”,好意思和高僧媲美嗎?
不知天高地厚!
前麵那個隻是地理有問題,這裏恐怕就是智力有問題了。
“我們師兄弟,個個研習佛法,雖然並沒出家,可是也算是品學兼優的居士!借用一下典故都不行嗎?”
劉清雖然勉強給了解釋,可陳成卻覺得未免牽強,而且也感覺他一點點不自然。
有古怪!
難道,他們五律派並不是獨自來到這裏,而是護送一位高僧來到此處?
嗯,這個後麵要留意一下。
陳成不想計較太多,讓對方警覺,算是勉強接受了他的解釋。
第三聯算是唿應了前麵“精神印度人”的第一聯,感歎了苦行僧人的艱難,又或者說他們也是在進行一段苦行。
但幸運的是,他們也與佛法結下了緣分,令人十分快慰。
正所謂:
我要從南走到北,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看到這裏,陳成甚至有些小感動,畢竟有夢想的人“誰都了不起”。
隻不過,如果是五律派這幫人的話,即便看到他們有點累,小陳也不會給他們“倒碗水”
更加不會愛上他們,“吻他們的嘴”。(崔健《苦行僧》)
前麵似乎都是在說“磨礪修行”的過程,與劉清自己說的“論二次以心論心”毫無關聯,如果有相同的地方的話,那就是佛祖也曾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思考如何讓終生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
說得倒是感人……
可問題是……
陳成打量著五律派眾人的衣著,輕薄夏衣,鬆軟鞋履,幹淨清爽,不著痕跡——
簡直比小陳我們一行人還像是出來旅遊的!
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煉忍耐力和離欲。
即便不像正宗的苦行僧,起碼也要比小陳我苦一點吧?
想來一路上既沒有遭遇大榕樹的刁難,也沒有山塘村複聯的苦戰,更沒有小長安走坡過後情感的糾纏!
一路上風平浪靜,安樂無事!
現在竟然自比苦行僧?真是不要碧蓮!
“言過其實,無病呻吟。”陳成給劉清的評價,比虞純還要多兩句。
劉清氣得又要動手,身邊的兄弟們慌忙再次安撫他:“劉兄弟!別這樣!別這樣!”
既然他的經曆也就隻是這樣風平浪靜,那陳成也不認為他能有多高的見解了。
最後一句說的是:
隻要《楞嚴經》上如來二次以心論心的記載還在,那麽就不需要在嶺南再問禪理了。
為什麽?
如果是別人,恐怕還要仔細思考一下,劉清到底又在故弄什麽玄虛。
可是通過聆聽他講故事的過程,陳成倒是能理解他自認為“不要再問禪理”的原因。
因為禪理都已經get到了呀!
聽劉清的講述,二次論心之後,得出的結論就是:
佛祖指出阿難的“心在身外”是沒有道理的。
既然心不在實體的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那心在那裏,還用得著說嗎?
自然是一種超脫肉體的“軀殼”或者範圍裏的,
也就是,我隻要動一動心,其實範圍可以無限廣,認識可以無限大,一切都在心內嗎?
如果放在這個時候,有這種思考,還是值得欽佩的。
可問題是……
陳成來自一個唯物論的後世。
當劉兄弟自豪地認為自己發現了超越阿難尊者的智慧時,他肯定不知道在四百年後的南宋,有一位陸九淵先生;
再三百年後,又有一位王陽明先生。
陸王心學,宇宙即我心、心即理、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呀!
陸九淵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隻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口氣與劉清不知天高地厚的“不問嶺南禪”如出一轍。
不過似乎越是偏遠一點的人,越有這種“我已經了解了全世界”的狂傲,就好像王陽明的老師陳獻章先生,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後世稱為“嶺南(第)一人”、“嶺學儒宗”。
“哥們,雖然你我不對付,可我還是要勸告你一句——”陳成苦口婆心道:“你這種看法,在這個時候還是挺新穎,挺有創造力的,可畢竟是‘主觀唯心主義’,在後世是很不入主流的呀!”
想明白了,像王陽明那樣,那就成了聖人;
想不明白,愈發覺得自己了不起,“我就是上帝”,成為尼采也還好,可就怕有尼采的瘋,沒有尼采的才,那就是真瘋子啊!
“我要你管!”劉清怒道:“我看你的詩,也沒見有什麽見地麽!又或者說,閣下的詩裏,其實有什麽高論,是我們都沒有看出來的,那還要聽你給我講一下!”
陳成從一開始就知道,這道問題其實恐怕沒有正確答案——
畢竟劉清專說了“二次論心”,而不是後麵的五六七次,五六七的討論,肯定是更加深入的,可是他不提,那就說明,五六七次佛祖也沒有告訴阿難答案。
而是一直告訴他:你這種想法也不對,那種想法也不對,反正你小子說什麽本佛爺都有道理告訴你,你說得不對。
因為隻有我對,道理永遠隻掌握在我手裏。
“我呢,其實是沒有什麽見解的。”陳成難得謙虛了一下:“但你要說我沒有呢,我又還是有那麽一點的。”
你想學,那我可以教你。
劉清憤怒的眼神仿佛在說:學你妹!
“寫好了?”劉清眉頭一皺,老子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你的詩就已經寫好了?
“嗯,差不多在你講第一次論心的時候,我就已經有了靈感,所以抽空吧詩構思好了。”陳成一本正經道。
大概是這一類的故事都有規律可以,不光聽了“第一次論心”就能猜到第二次,還能猜到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在消遣我!”劉清勃然大怒,自己講《楞嚴經》故事的原因是陳成說自己不知道故事,可是自己還沒有講到第二次論心,就小子的詩就寫出來了,說明故事不故事壓根對詩的創作沒有影響,或者說這小子壓根就不在乎這些佛家經典在講述什麽禪理!
那我豈不是白講了,浪費了如此多的唇舌!“
“沒有啊。”陳成道:“不白講,我不是想讓大家都聽聽嘛。看到這幾個小鬼頭沒有?每天晚上不聽我講故事的話,都睡不著。今天好,由閣下代勞了。”
六少:“……”難道不是反過來,是你天天讓我們幾個給你講佛經故事,哄你入睡嗎?
不明真相的劉清又差點被陳成氣了個半死,好容易不讓自己當場發飆,恨恨道:“即便你的詩已經寫出來了,那我們也要看看詩的成色如何!是不是胡言亂語,抑或是套用昔日的舊稿!但凡被我們發現,哼哼——”
你就等著我們用比之前還要激烈十倍的言辭來羞辱你吧!
“行不行,你聽了不就知道了?”陳成信心滿滿,麵帶微笑吟道:“
風塵經古寺,落拓正囊空。
談佛清秋際,論心山水中。
新風吹翠葉,殘露濕棲鴻。
迴首峰頭月,清光似不同。”
劉清眉頭一皺,初次映像,感覺陳成這還真是一首還算可以的詩,但是究竟是現場作的,還是套用的舊稿,還要分析一下。
“好了,我的詩已經念完了,現在輪到你展示閣下的宿稿了。”陳成伸手,請開始你的表演。
“我——”“宿稿”一字讓劉清又被噎了一下,卻又不好承認自己的確是早有準備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麽有底氣挑戰陳成。
哼,既然你肯接受我們的挑戰,那也要接受我們準備充足的事實。
劉清自我肯定著,朗聲吟誦道:“
結伴西遊去,山山似竺乾。
飛錫千嶂頂,燈現五峰前。
辛苦頭陀行,平生佛國緣。
論心二次在,不問嶺南禪。”
劉清在詩上麵下的功夫比虞純要高,所以從形式上給人的觀感就好了不少。
隻是他的詩中依然充斥著佛家術語,又有一些奇怪的化用,導致天仙姐姐和六少聽完之後,依然是一頭霧水,不解其意。
自己看不懂,第一時間的選擇就是看向陳成,心中總有想法是:
想必陳郎君是懂的。
隻見陳成聽完劉清的詩,啞然失笑道:“想不到劉兄還是一位‘精神三哥’啊,失敬,失敬!”
“什麽精神三哥?”劉清聽不懂,皺起眉頭,隻是對陳成不斷冒出的奇怪詞語感到厭煩。
精神三哥,自然就是“精神印度人”的意思。
在唐代之前,大家都覺得三哥的佛法是最精深的,所以學佛都要不遠萬裏,親身到印度去。東晉就有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曆了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曆時近14年。
太宗年間的玄奘法師就更加出名,不用多說。
劉清的第一句話就是在說:
我們一起結伴西行呀,看著大唐的一座座山,一座座相連——
怎麽就那麽像是身處印度呢?
所謂“竺乾”,便是天竺,也就是古印度的別稱。
明明是大唐的江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竟然說每一座都像是印度的!
你不是帶路黨,誰是帶路黨?
你不是精神印度人,誰是精神印度人?
另外,我必須要給閣下普及一下印度的地形——
印度有山嗎?
當然是有的,北部有喜馬拉雅山的一部分;印度半島西部和東部分布又有西高止山和東高止山。
可是這絕不是三哥家園的基本麵貌,因為中部就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平原約占總麵積的40%,高原又去占13,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山地實在不是主流。
而閣下說“山山似竺乾”,難不成廣西大地的山,個個都像是喜馬拉雅山嗎?
恐怕不是吧?
即便三哥有了“喀斯特地貌”,有了漓江山水,恐怕最後也免不了變成“聖潔的恆河水”……
“算了算了,你們這些人,啥地方都沒去過,總是開地圖炮,坐在家裏空想,也怪不得你們。”陳成抓住對方一個缺陷就往死裏懟,說得劉清臉上紅一道白一道,羞愧難當。
雖然他想說“竺乾”除了有天竺的意思,也能指代“佛法”的內涵,可還是忍不住反詰道:“我沒去過天竺,難道閣下就去過嗎?”
“嘿,印度,印度我還真——沒去過。”陳成道,可是我們在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app裏看得多啊!
“但是也不代表我就不知道。法顯大師有《佛國記》,玄奘大師有《大唐西域記》,你不信我說的,你可以去找來看看嘛。”陳成一副“你無知還強詞奪理”的樣子,其實就連《西遊記》也能看看,在陳成的映像中,到了印度地界之後,這個山那個山也降低了不少。
閉關鎖國的明朝人都大略知道這點,你這個開放包容的大唐人竟然不知道,與印度的距離還那麽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清氣得渾身發抖,然後打了自己幾巴掌:“算我說錯了,你滿意了吧?”左右兄弟慌忙安撫他:“劉兄弟!別這樣!別這樣!”
“咱們接著找茬,啊不,接著賞析哈。”陳成瞪大一雙挑剔的眼睛道:“第二聯似乎也有問題吧?各位當眾,應該沒有出家人?”
劉清寫“飛錫千嶂頂,燈現五峰前”。晉代就有人知道“應真飛錫以躡虛”,《釋氏要覽》詳細說了一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峰遊五台,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
也就是說,有高僧從淮西出發,準備去五台山旅遊,一看地圖:
謔!這麽遠!
算了不去了!
但那是普通人,高僧畢竟有辦法嘛,看了看自己手裏的錫杖,往天上一拋:走你!
禦錫杖飛行!
簡直比仙劍奇俠和哈利波特都吊,一路超音速飛行,抵達五台山的時候甚至還趕得上當日的晚課,什麽都不耽誤。
後來用來美稱僧人遊方,也能指遊方僧。
可是你們幾個,一個個頭發長,見識短,也能“禦錫杖飛行”,好意思和高僧媲美嗎?
不知天高地厚!
前麵那個隻是地理有問題,這裏恐怕就是智力有問題了。
“我們師兄弟,個個研習佛法,雖然並沒出家,可是也算是品學兼優的居士!借用一下典故都不行嗎?”
劉清雖然勉強給了解釋,可陳成卻覺得未免牽強,而且也感覺他一點點不自然。
有古怪!
難道,他們五律派並不是獨自來到這裏,而是護送一位高僧來到此處?
嗯,這個後麵要留意一下。
陳成不想計較太多,讓對方警覺,算是勉強接受了他的解釋。
第三聯算是唿應了前麵“精神印度人”的第一聯,感歎了苦行僧人的艱難,又或者說他們也是在進行一段苦行。
但幸運的是,他們也與佛法結下了緣分,令人十分快慰。
正所謂:
我要從南走到北,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看到這裏,陳成甚至有些小感動,畢竟有夢想的人“誰都了不起”。
隻不過,如果是五律派這幫人的話,即便看到他們有點累,小陳也不會給他們“倒碗水”
更加不會愛上他們,“吻他們的嘴”。(崔健《苦行僧》)
前麵似乎都是在說“磨礪修行”的過程,與劉清自己說的“論二次以心論心”毫無關聯,如果有相同的地方的話,那就是佛祖也曾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思考如何讓終生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
說得倒是感人……
可問題是……
陳成打量著五律派眾人的衣著,輕薄夏衣,鬆軟鞋履,幹淨清爽,不著痕跡——
簡直比小陳我們一行人還像是出來旅遊的!
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煉忍耐力和離欲。
即便不像正宗的苦行僧,起碼也要比小陳我苦一點吧?
想來一路上既沒有遭遇大榕樹的刁難,也沒有山塘村複聯的苦戰,更沒有小長安走坡過後情感的糾纏!
一路上風平浪靜,安樂無事!
現在竟然自比苦行僧?真是不要碧蓮!
“言過其實,無病呻吟。”陳成給劉清的評價,比虞純還要多兩句。
劉清氣得又要動手,身邊的兄弟們慌忙再次安撫他:“劉兄弟!別這樣!別這樣!”
既然他的經曆也就隻是這樣風平浪靜,那陳成也不認為他能有多高的見解了。
最後一句說的是:
隻要《楞嚴經》上如來二次以心論心的記載還在,那麽就不需要在嶺南再問禪理了。
為什麽?
如果是別人,恐怕還要仔細思考一下,劉清到底又在故弄什麽玄虛。
可是通過聆聽他講故事的過程,陳成倒是能理解他自認為“不要再問禪理”的原因。
因為禪理都已經get到了呀!
聽劉清的講述,二次論心之後,得出的結論就是:
佛祖指出阿難的“心在身外”是沒有道理的。
既然心不在實體的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那心在那裏,還用得著說嗎?
自然是一種超脫肉體的“軀殼”或者範圍裏的,
也就是,我隻要動一動心,其實範圍可以無限廣,認識可以無限大,一切都在心內嗎?
如果放在這個時候,有這種思考,還是值得欽佩的。
可問題是……
陳成來自一個唯物論的後世。
當劉兄弟自豪地認為自己發現了超越阿難尊者的智慧時,他肯定不知道在四百年後的南宋,有一位陸九淵先生;
再三百年後,又有一位王陽明先生。
陸王心學,宇宙即我心、心即理、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呀!
陸九淵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隻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口氣與劉清不知天高地厚的“不問嶺南禪”如出一轍。
不過似乎越是偏遠一點的人,越有這種“我已經了解了全世界”的狂傲,就好像王陽明的老師陳獻章先生,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後世稱為“嶺南(第)一人”、“嶺學儒宗”。
“哥們,雖然你我不對付,可我還是要勸告你一句——”陳成苦口婆心道:“你這種看法,在這個時候還是挺新穎,挺有創造力的,可畢竟是‘主觀唯心主義’,在後世是很不入主流的呀!”
想明白了,像王陽明那樣,那就成了聖人;
想不明白,愈發覺得自己了不起,“我就是上帝”,成為尼采也還好,可就怕有尼采的瘋,沒有尼采的才,那就是真瘋子啊!
“我要你管!”劉清怒道:“我看你的詩,也沒見有什麽見地麽!又或者說,閣下的詩裏,其實有什麽高論,是我們都沒有看出來的,那還要聽你給我講一下!”
陳成從一開始就知道,這道問題其實恐怕沒有正確答案——
畢竟劉清專說了“二次論心”,而不是後麵的五六七次,五六七的討論,肯定是更加深入的,可是他不提,那就說明,五六七次佛祖也沒有告訴阿難答案。
而是一直告訴他:你這種想法也不對,那種想法也不對,反正你小子說什麽本佛爺都有道理告訴你,你說得不對。
因為隻有我對,道理永遠隻掌握在我手裏。
“我呢,其實是沒有什麽見解的。”陳成難得謙虛了一下:“但你要說我沒有呢,我又還是有那麽一點的。”
你想學,那我可以教你。
劉清憤怒的眼神仿佛在說:學你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