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峻嶺之中,隻有一條細微的山路通行;
參差延展的枝杈,透過日光在地上留下依稀的影子;
不知道哪裏開放了幽香的花兒,讓過路的樵夫也深深喜愛,心神一蕩——
忍不住對著夕陽唱出他嘹亮狂放的歌曲!
這份豪放瀟灑的勁頭讓目睹此詩的讀者無不心折!
暗暗稱奇!
隻是當他們再去看陳成的詩,兩位作者同時截取了樵夫“山中放歌”的生活片段,不知是“英雄所見略同”呢,還是誰剽竊了對方的創意呢?
“你這詩——”
“你這詩——”陳成和梅英衛互相看著對方的作品,發愣片刻之後忍不住都笑著搖頭起來。
看樣子,二人都曾撞見過滿載而歸,一路歌唱的樵夫,並被這種情景深深打動,這才會同時想到將其寫入詩中吧……
正所謂:
日落西山紅霞飛,
樵夫砍柴把家迴。
路邊的紅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聲滿天飛!
咪唆拉咪唆,
拉唆咪奪來,
愉快的歌聲滿天飛!嗨!
陳成的腦海中迴蕩著軍訓時的洗腦旋律,好笑之餘愈發對梅英衛的印象有大的改觀。
能這麽寫說明對方還真的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作五絕詩的書呆子,和自己一樣是個親近自然的人……
同樣的題目,兩人又寫了相同的場景,兩者高下的對比自然就更加令人熱衷,一時間各人的觀點不絕於耳。
真論起詩來,那些不識字、看熱鬧的老鄉們就不大能插得上嘴,他們隻能對詩中描繪的情景哪個更符合他們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兩首詩情境相仿,支持者也就各有幾位,呈現五五開的趨勢。
反而到了“懂行”的少年詩人們那裏,觀點就鮮明許多了。
隻不過他們的觀點似乎都是傾向梅英衛的詩作得更佳:
“同是歌聲,陳姓少年雖‘聲破重林’,可似乎大師兄的‘對日狂歌’,更見狂放瀟灑,我認為這詩應該是大師兄作的更好!”梅英衛的“師弟”嚴達道。
“我附議!”
“我也附議!”
見著梅英衛的那幫師弟們毫不避諱,紛紛為梅英衛的樵夫詩站台,陳成大感憤慨!
這是什麽邏輯!
我們寫的情景明明都一樣,隻不過他在“歌”前麵加了一個“狂”字,結果就比我的詩更好了?
你們這觀點也太膚淺了吧?
那我把最後一句改成“狂歌破煙樹”,是不是就是我的詩更好了?
陳成的質疑也讓五絕派的師弟們不好辯駁,可還是堅稱:
大師兄的詩寫得比你的更觸及人心,更具有衝擊力!
耍無賴的方式自然令陳成無法接受,嚴重抗議!
這時候,“扶搖九萬裏”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真論“巧妙”的話,的確是陳成稍遜一籌!
“五絕派”與陳成大打嘴炮的時候,“七絕派”的始安七少等人表現得都有些克製,一方麵巴不得陳成被吊打,眾人就不用去跑那三千六百九十六丈;另一方麵卻又不希望“五絕派”的人小人得誌。
可李鴻闊現在站出來公然幫腔“五絕派”,還是讓七少們有些意外。
“我們現在看他的詩——”李鴻闊指著陳成道:
朝穿半嶺雲——這寫的是樵夫。
暮踏斜陽路——這寫的,還是樵夫。
不覺負薪勞——視角仍然是樵夫,甚至還知道了樵夫心中的感覺。
正常來說,子非樵夫,豈知樵夫累不累?
陳成覺得好笑:這我寫得很明白啊!我當然知道——
可李鴻闊並沒有給他分辯的機會,斷言陳成寫得太過呆板。
反觀梅大詩師的作品:
深山一徑微——不見樵夫。
老幹影依稀——也不見樵夫。
可雖然不見樵夫,卻已經勾勒出環境氛圍。
“樵愛幽芳好,狂歌對落暉”雖然出現了樵夫——
可未必就是作者親眼所見,也有可能是聽到對方的“狂歌”之後,猜測到在“老幹影依稀”中,隱藏著一位砍柴歸來的樵夫。
不直接去寫,隻用側麵來烘托——
這位“隱藏”起來的樵夫,豈不比陳成寫得那位“日程表”都排得明明白白的樵夫更加精妙?
眾少年一聽,恍然大悟!
紛紛稱妙!
一時間“五絕派”的師弟們對大師兄的生花妙筆簡直佩服得要死!
難怪我們感覺與大師兄有著層級的差距啊!
我們以為他在第二層,實際上他已經抵達第五層!
連帶著眾人看李鴻闊的目光也發生了些改變:
如果大師兄在第五層的話,那麽李鴻闊想必也抵達第三層了!
如若不然,為何別人都沒有發現的角度,被他洞若觀火?
不愧是詩士第四段啊!佩服!
李鴻闊聽著眾人的讚許,心中暗覺得意!
讓他去跟陳成對抗,他沒有這種底氣。
可對方對陣是聲名赫赫的梅英衛大詩師。沒理由梅大詩師的詩,還不如一個無名小輩!
既然詩寫出來了,那麽想著法子去挑毛病,自己還是能做得到的!
這麽一來,光是自己敏銳的審美眼光,也能讓小兄弟們欽佩一陣了,維持住了自己的光輝形象。
李鴻闊衝剛剛不理解自己為五絕派說話的始安七少們使了個眼色:先把欠那小子的步數抵消了再說!
至於“七絕派”和“五絕派”的明爭暗鬥,等擊退了這陳姓少年也不遲!
弄清闊哥深意的七少們也一下振奮起來!
是啊!能贏陳姓少年的是梅英衛,又不是他的那幫師弟!
我們要是竇明哥哥來了,還不是將這小子手到擒來!
眼下扞衛的是整個桂州詩壇的榮譽!就該一致對外!
“陳夢見!這一局又是你輸了!你還有何話可說?”
“不出高人來教訓你,你還真當我始安詩壇無人了!”
“闊哥的分析你聽懂了嗎?沒聽懂的話,你做東請吃飯,我看看能不能看在我的麵子上,讓闊哥私下裏再教導教導你!”七少們輪流開口擠兌,周小三也狐假虎威,賣弄自己與李鴻闊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
陳成瞥了一眼李鴻闊,心說:一個詩士四段,也好意思讓他來教育我?
你看他嘴上說得厲害,真正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來!
但話說迴來,陳成又無法說李鴻闊的觀點就不對。
簡單說來,李鴻闊對自己詩的評價,用“上帝視角”就可以概括。
“上帝視角”乃是敘述視角中,“第三人稱視角”的別稱。
敘述者如同無所不知的上帝,能夠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製的描述任何事物。如角色人物的“心裏話”也能一清二楚地展現出來。
這樣往往顯得“刻意”且虛假。
真正高明的作者,雖然也是“上帝視角”,可是有嚴密的構思,總能以更加含蓄的方式讓你獲知他想讓你獲得的信息,而不是直接和盤托出。
靠,難道我的真實水平,的確與這什麽大詩師有檔次上的差距嗎?
陳成也不禁有些懷疑起自己來。
就在眾少年歡欣鼓舞著陳成的兩連敗時,忽然有人道:“我對鴻闊的觀點不敢苟同。”
李鴻闊正得意自己大槍風頭呢,聞此言吃了一驚。
更讓他吃驚的,還是說話者正是梅英衛本尊。
“他寫樵夫‘不覺負薪勞’,倒不是他想當然。”梅英衛評價道:“後麵緊接著‘歌聲破煙樹’——你想啊,如果他不是覺得不累的話,哪裏還有力氣來唱歌?”
李鴻闊為之一滯,可想想也的確如此。陳成並非他所說的,完全是以洞悉一切的形式來摹繪的。
“我是在想,我寫的是不是有什麽問題。”梅英衛先前一直沒有開腔,這時候看著自己的詩自言自語:“仔細揣度,的確是有問題!”
眾少年聞言大奇——
如果有問題的話,對方肯定是會糾纏的啊!
如果對方沒有糾纏,那就是沒發現有問題。
既然他都沒有發現,梅師兄又何必自己指出來呢?
不過,眾人也發現,與寫第一首詩時從容不迫相比,梅英衛作第二首詩時明顯認真專注了許多。
而且寫完之後,也一直是若有所思,有難言之隱的樣子。
梅英衛輕輕搖了搖頭:“既然是‘狂歌’,勢必打破前麵‘樵愛幽芳好’中‘幽’的意境了!仔細想來,反倒是不如對方‘歌聲破煙樹’來得要更為自洽!”
梅英衛竟然站出來,自己給自己挑毛病,讓五絕派的師弟們都麵麵相覷,連陳成也有些意外。
眾人都不知道如何去接腔。
仔細品味,似乎梅英衛說的也並非無理。
“那麽……”嚴達試探道:“這局就判雙方和局,怎樣?”
雙方五五開,也符合老鄉們對二人詩歌的評價。
“還和什麽局啊。”梅英衛淡淡笑了笑:“這首詩的確是我的完成度不甚高,是我輸了。”
眾少年大嘩!
四位大詩師之一的梅英衛竟然主動開口認輸,目標對象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外地少年!
真可謂難得一見了!
要知道,四位大詩師,至多在內部互有勝負,麵對小一輩的青年人,從來都是碾壓、教做人!
故而少年們要想在桂州詩壇有出路,要麽給他們四人當師弟,要麽當徒弟!
哪怕陳成隻是在三局中獲勝了一局,可其詩力也的確大大出乎眾人意料了!
恐怕梅英衛一開始評價的“起碼有詩師實力”,所言不虛啊!
梅英衛自己開口認了輸,李鴻闊討了一個沒趣,連帶著七少們也都不跳腳了。
雙方的戰局打成了一比一平!
五絕派的少年們安慰大師兄道:“大師兄隻是偶有失誤,不必記掛心上。”
梅英衛不去迴應,看著陳成道:“隻剩下這最後一局了,你好好寫,我也——好好寫。”
陳成見對方的意思,明顯是較真起來了,最末一輪怕是不會再留破綻給自己了。也衝對方鄭重地點點頭。
雙方隻有重視起對手的實力,才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將自己最好的那一麵展現出來!
就和先前一樣,陳成依然有拿出一首千古名篇來終結此局的機會。
在小學四年級,他便學過張誌和那首著名的《漁歌子》,這首也是唐代“詞”的代表作之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裏麵的漁翁,頭戴青色鬥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迴家的形象,著實動人。
另外,柳宗元除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外,還有一篇同樣傳頌千古的《漁翁》名詩: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那句“聽得一聲木櫓聲響,忽見青山綠水”,也是格外神奇,令後人無限心馳神往。
隻不過無論是這首詩,還是《江雪》,都一樣——寄托的是詩人自己的心情意趣。
那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便是獨來獨往,孤芳自賞的情作者本尊。
哪怕是張誌和的“漁歌子”,陳成也更相信那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是詩人自己,而不真是某一位有閑情逸致的漁翁。
“大叔,我想問問你啊,”陳成對著明明早就說自己要走,可仍然“不離不棄”有觀看了一個時辰的漁民老鄉:“你每天都打魚,快活麽?”
那副神情,分明就是汪峰老師詢問學員“你有什麽夢想”的樣子。
“我?我有什麽快活不快活,樂嗬不樂嗬的!”漁民大叔樂嗬嗬說著,黝黑的皮膚,瘦瘦的身材,捕魚20多年,家中祖祖輩輩都從事捕魚工作,靠水不就吃水麽!
“打到魚了,就快活,沒打到,就不快活唄!每天收網的時候,看見網上掛滿了大魚小魚,蹦蹦跳跳,嘴一張一張的,知道這一天沒有白忙,那就樂嗬呢!”
“一筐筐魚往岸上運,碰見隔壁鄰家,問問對方今天收了多少——沒我多!那就樂嗬了呢!每天岸上熱鬧起來這邊一堆魚,那邊一堆魚,堆得像小山一樣。能不快活麽!”
聽著他們興致勃勃地聊著,就有人打聽漁民大叔每天打到魚的經驗,大叔便津津有味地分享他的那些訣竅……
大叔興致勃勃地講述著自己的喜悅,陳成也微笑著聽著,仿佛他也分享到這其中的快樂。
心中對於最後一首詩怎麽寫,已經有了計較。
事實上,雖然他沒有打過魚,可是並不是說他就沒有這種體驗。
畢竟,他那個時候,人人都玩過一款叫“捕魚達人”的遊戲……
參差延展的枝杈,透過日光在地上留下依稀的影子;
不知道哪裏開放了幽香的花兒,讓過路的樵夫也深深喜愛,心神一蕩——
忍不住對著夕陽唱出他嘹亮狂放的歌曲!
這份豪放瀟灑的勁頭讓目睹此詩的讀者無不心折!
暗暗稱奇!
隻是當他們再去看陳成的詩,兩位作者同時截取了樵夫“山中放歌”的生活片段,不知是“英雄所見略同”呢,還是誰剽竊了對方的創意呢?
“你這詩——”
“你這詩——”陳成和梅英衛互相看著對方的作品,發愣片刻之後忍不住都笑著搖頭起來。
看樣子,二人都曾撞見過滿載而歸,一路歌唱的樵夫,並被這種情景深深打動,這才會同時想到將其寫入詩中吧……
正所謂:
日落西山紅霞飛,
樵夫砍柴把家迴。
路邊的紅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聲滿天飛!
咪唆拉咪唆,
拉唆咪奪來,
愉快的歌聲滿天飛!嗨!
陳成的腦海中迴蕩著軍訓時的洗腦旋律,好笑之餘愈發對梅英衛的印象有大的改觀。
能這麽寫說明對方還真的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作五絕詩的書呆子,和自己一樣是個親近自然的人……
同樣的題目,兩人又寫了相同的場景,兩者高下的對比自然就更加令人熱衷,一時間各人的觀點不絕於耳。
真論起詩來,那些不識字、看熱鬧的老鄉們就不大能插得上嘴,他們隻能對詩中描繪的情景哪個更符合他們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觀點。而這兩首詩情境相仿,支持者也就各有幾位,呈現五五開的趨勢。
反而到了“懂行”的少年詩人們那裏,觀點就鮮明許多了。
隻不過他們的觀點似乎都是傾向梅英衛的詩作得更佳:
“同是歌聲,陳姓少年雖‘聲破重林’,可似乎大師兄的‘對日狂歌’,更見狂放瀟灑,我認為這詩應該是大師兄作的更好!”梅英衛的“師弟”嚴達道。
“我附議!”
“我也附議!”
見著梅英衛的那幫師弟們毫不避諱,紛紛為梅英衛的樵夫詩站台,陳成大感憤慨!
這是什麽邏輯!
我們寫的情景明明都一樣,隻不過他在“歌”前麵加了一個“狂”字,結果就比我的詩更好了?
你們這觀點也太膚淺了吧?
那我把最後一句改成“狂歌破煙樹”,是不是就是我的詩更好了?
陳成的質疑也讓五絕派的師弟們不好辯駁,可還是堅稱:
大師兄的詩寫得比你的更觸及人心,更具有衝擊力!
耍無賴的方式自然令陳成無法接受,嚴重抗議!
這時候,“扶搖九萬裏”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真論“巧妙”的話,的確是陳成稍遜一籌!
“五絕派”與陳成大打嘴炮的時候,“七絕派”的始安七少等人表現得都有些克製,一方麵巴不得陳成被吊打,眾人就不用去跑那三千六百九十六丈;另一方麵卻又不希望“五絕派”的人小人得誌。
可李鴻闊現在站出來公然幫腔“五絕派”,還是讓七少們有些意外。
“我們現在看他的詩——”李鴻闊指著陳成道:
朝穿半嶺雲——這寫的是樵夫。
暮踏斜陽路——這寫的,還是樵夫。
不覺負薪勞——視角仍然是樵夫,甚至還知道了樵夫心中的感覺。
正常來說,子非樵夫,豈知樵夫累不累?
陳成覺得好笑:這我寫得很明白啊!我當然知道——
可李鴻闊並沒有給他分辯的機會,斷言陳成寫得太過呆板。
反觀梅大詩師的作品:
深山一徑微——不見樵夫。
老幹影依稀——也不見樵夫。
可雖然不見樵夫,卻已經勾勒出環境氛圍。
“樵愛幽芳好,狂歌對落暉”雖然出現了樵夫——
可未必就是作者親眼所見,也有可能是聽到對方的“狂歌”之後,猜測到在“老幹影依稀”中,隱藏著一位砍柴歸來的樵夫。
不直接去寫,隻用側麵來烘托——
這位“隱藏”起來的樵夫,豈不比陳成寫得那位“日程表”都排得明明白白的樵夫更加精妙?
眾少年一聽,恍然大悟!
紛紛稱妙!
一時間“五絕派”的師弟們對大師兄的生花妙筆簡直佩服得要死!
難怪我們感覺與大師兄有著層級的差距啊!
我們以為他在第二層,實際上他已經抵達第五層!
連帶著眾人看李鴻闊的目光也發生了些改變:
如果大師兄在第五層的話,那麽李鴻闊想必也抵達第三層了!
如若不然,為何別人都沒有發現的角度,被他洞若觀火?
不愧是詩士第四段啊!佩服!
李鴻闊聽著眾人的讚許,心中暗覺得意!
讓他去跟陳成對抗,他沒有這種底氣。
可對方對陣是聲名赫赫的梅英衛大詩師。沒理由梅大詩師的詩,還不如一個無名小輩!
既然詩寫出來了,那麽想著法子去挑毛病,自己還是能做得到的!
這麽一來,光是自己敏銳的審美眼光,也能讓小兄弟們欽佩一陣了,維持住了自己的光輝形象。
李鴻闊衝剛剛不理解自己為五絕派說話的始安七少們使了個眼色:先把欠那小子的步數抵消了再說!
至於“七絕派”和“五絕派”的明爭暗鬥,等擊退了這陳姓少年也不遲!
弄清闊哥深意的七少們也一下振奮起來!
是啊!能贏陳姓少年的是梅英衛,又不是他的那幫師弟!
我們要是竇明哥哥來了,還不是將這小子手到擒來!
眼下扞衛的是整個桂州詩壇的榮譽!就該一致對外!
“陳夢見!這一局又是你輸了!你還有何話可說?”
“不出高人來教訓你,你還真當我始安詩壇無人了!”
“闊哥的分析你聽懂了嗎?沒聽懂的話,你做東請吃飯,我看看能不能看在我的麵子上,讓闊哥私下裏再教導教導你!”七少們輪流開口擠兌,周小三也狐假虎威,賣弄自己與李鴻闊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
陳成瞥了一眼李鴻闊,心說:一個詩士四段,也好意思讓他來教育我?
你看他嘴上說得厲害,真正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來!
但話說迴來,陳成又無法說李鴻闊的觀點就不對。
簡單說來,李鴻闊對自己詩的評價,用“上帝視角”就可以概括。
“上帝視角”乃是敘述視角中,“第三人稱視角”的別稱。
敘述者如同無所不知的上帝,能夠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製的描述任何事物。如角色人物的“心裏話”也能一清二楚地展現出來。
這樣往往顯得“刻意”且虛假。
真正高明的作者,雖然也是“上帝視角”,可是有嚴密的構思,總能以更加含蓄的方式讓你獲知他想讓你獲得的信息,而不是直接和盤托出。
靠,難道我的真實水平,的確與這什麽大詩師有檔次上的差距嗎?
陳成也不禁有些懷疑起自己來。
就在眾少年歡欣鼓舞著陳成的兩連敗時,忽然有人道:“我對鴻闊的觀點不敢苟同。”
李鴻闊正得意自己大槍風頭呢,聞此言吃了一驚。
更讓他吃驚的,還是說話者正是梅英衛本尊。
“他寫樵夫‘不覺負薪勞’,倒不是他想當然。”梅英衛評價道:“後麵緊接著‘歌聲破煙樹’——你想啊,如果他不是覺得不累的話,哪裏還有力氣來唱歌?”
李鴻闊為之一滯,可想想也的確如此。陳成並非他所說的,完全是以洞悉一切的形式來摹繪的。
“我是在想,我寫的是不是有什麽問題。”梅英衛先前一直沒有開腔,這時候看著自己的詩自言自語:“仔細揣度,的確是有問題!”
眾少年聞言大奇——
如果有問題的話,對方肯定是會糾纏的啊!
如果對方沒有糾纏,那就是沒發現有問題。
既然他都沒有發現,梅師兄又何必自己指出來呢?
不過,眾人也發現,與寫第一首詩時從容不迫相比,梅英衛作第二首詩時明顯認真專注了許多。
而且寫完之後,也一直是若有所思,有難言之隱的樣子。
梅英衛輕輕搖了搖頭:“既然是‘狂歌’,勢必打破前麵‘樵愛幽芳好’中‘幽’的意境了!仔細想來,反倒是不如對方‘歌聲破煙樹’來得要更為自洽!”
梅英衛竟然站出來,自己給自己挑毛病,讓五絕派的師弟們都麵麵相覷,連陳成也有些意外。
眾人都不知道如何去接腔。
仔細品味,似乎梅英衛說的也並非無理。
“那麽……”嚴達試探道:“這局就判雙方和局,怎樣?”
雙方五五開,也符合老鄉們對二人詩歌的評價。
“還和什麽局啊。”梅英衛淡淡笑了笑:“這首詩的確是我的完成度不甚高,是我輸了。”
眾少年大嘩!
四位大詩師之一的梅英衛竟然主動開口認輸,目標對象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外地少年!
真可謂難得一見了!
要知道,四位大詩師,至多在內部互有勝負,麵對小一輩的青年人,從來都是碾壓、教做人!
故而少年們要想在桂州詩壇有出路,要麽給他們四人當師弟,要麽當徒弟!
哪怕陳成隻是在三局中獲勝了一局,可其詩力也的確大大出乎眾人意料了!
恐怕梅英衛一開始評價的“起碼有詩師實力”,所言不虛啊!
梅英衛自己開口認了輸,李鴻闊討了一個沒趣,連帶著七少們也都不跳腳了。
雙方的戰局打成了一比一平!
五絕派的少年們安慰大師兄道:“大師兄隻是偶有失誤,不必記掛心上。”
梅英衛不去迴應,看著陳成道:“隻剩下這最後一局了,你好好寫,我也——好好寫。”
陳成見對方的意思,明顯是較真起來了,最末一輪怕是不會再留破綻給自己了。也衝對方鄭重地點點頭。
雙方隻有重視起對手的實力,才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將自己最好的那一麵展現出來!
就和先前一樣,陳成依然有拿出一首千古名篇來終結此局的機會。
在小學四年級,他便學過張誌和那首著名的《漁歌子》,這首也是唐代“詞”的代表作之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裏麵的漁翁,頭戴青色鬥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迴家的形象,著實動人。
另外,柳宗元除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外,還有一篇同樣傳頌千古的《漁翁》名詩: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那句“聽得一聲木櫓聲響,忽見青山綠水”,也是格外神奇,令後人無限心馳神往。
隻不過無論是這首詩,還是《江雪》,都一樣——寄托的是詩人自己的心情意趣。
那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便是獨來獨往,孤芳自賞的情作者本尊。
哪怕是張誌和的“漁歌子”,陳成也更相信那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是詩人自己,而不真是某一位有閑情逸致的漁翁。
“大叔,我想問問你啊,”陳成對著明明早就說自己要走,可仍然“不離不棄”有觀看了一個時辰的漁民老鄉:“你每天都打魚,快活麽?”
那副神情,分明就是汪峰老師詢問學員“你有什麽夢想”的樣子。
“我?我有什麽快活不快活,樂嗬不樂嗬的!”漁民大叔樂嗬嗬說著,黝黑的皮膚,瘦瘦的身材,捕魚20多年,家中祖祖輩輩都從事捕魚工作,靠水不就吃水麽!
“打到魚了,就快活,沒打到,就不快活唄!每天收網的時候,看見網上掛滿了大魚小魚,蹦蹦跳跳,嘴一張一張的,知道這一天沒有白忙,那就樂嗬呢!”
“一筐筐魚往岸上運,碰見隔壁鄰家,問問對方今天收了多少——沒我多!那就樂嗬了呢!每天岸上熱鬧起來這邊一堆魚,那邊一堆魚,堆得像小山一樣。能不快活麽!”
聽著他們興致勃勃地聊著,就有人打聽漁民大叔每天打到魚的經驗,大叔便津津有味地分享他的那些訣竅……
大叔興致勃勃地講述著自己的喜悅,陳成也微笑著聽著,仿佛他也分享到這其中的快樂。
心中對於最後一首詩怎麽寫,已經有了計較。
事實上,雖然他沒有打過魚,可是並不是說他就沒有這種體驗。
畢竟,他那個時候,人人都玩過一款叫“捕魚達人”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