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你們怕不是在演我吧!”陳成看著眾口一詞稱梅英衛的五絕詩作得更佳的眾人,感到困惑、憤怒甚至還有些好笑!
你們不要覺得對方是什麽“大詩師”,而小陳我現在是一個還沒有混上“詩士”段位的人,就看不起我作的詩!
我這詩,流傳到後世,完全都可以當做分析古代尖銳階級矛盾的典範的!
可以和《憫農》、《蠶婦》、《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同入選中小學課本的!
你們竟然沒有人能看出我悲天憫人的筆觸之下深邃博愛的思想!
豎子不足與謀!偏遠之地的人見地果然比中原人士要低一些!
在梅英衛和其門下眾師弟看來,第一首詩他更加出色是沒什麽懸念的,畢竟如果陳成這種等級的對手都拿不下來的話,那自己還算什麽“大詩師”呢?
隻是作品和民意都擺在這裏,這小家夥又有什麽可不服氣的?
而且他的這首詩裏表露出的“苦大仇深”的意味,不光梅英衛理解不了,連看熱鬧的幾個老鄉也不是很理解。
“你們看到大戶人家吃著肉,喝著酒,不幹活的人,過得比幹活的人還要好——難道不氣憤嗎?難道不辛酸嗎?難道不會心裏不平衡嗎?”陳成擰著眉頭問,他知道跟梅英衛這些公子哥說不上這些話,直接問幹活人模樣的老鄉們。
自己吐露了他們的心聲,該爭取他們來支持自己。
“沒啊,怎麽會呢。”
“他們吃酒,我們不也吃酒麽。”
“他們是讀書人哩,識字,過得比我們好那是應該的。當然我們過得也不錯。”
聽著老鄉們這些“不爭氣”的話,沒把陳成氣個半死。
怎麽一點都沒有對這些“蛀蟲”刻苦銘心的仇恨呢?
詢問了一些老鄉們的生活狀態,陳成總算對嶺南的農人生活有個大致的了解的。
結論是:在嶺南種地,生活不十分富足,這是毋庸置疑的。
中原人認為嶺南地區叢林廣布,蠻煙瘴雨,也沒有錯。
可是,原始森林廣布,也就意味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給人們提供相對充足的生活來源,如果隻要低水平的生存方式,啥事不幹,往樹林裏,山裏隨便逛一圈,就能帶一堆東西迴來了。
中原人對嶺南惡劣的自然環境,尤其是“瘴氣”的恐懼,也阻礙了北方人們向嶺南進軍,來爭奪自然資源。
這樣一來,嶺南的資源對應區區幾十萬的人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哪裏需要像中原人口稠密地帶那樣寸土寸金,四處拓荒呢?
就算你看不上嶺南豐富的自然資源,鐵了心就要在這裏開拓良田,將“南大荒”變成“南大倉”——
可也還是不需要像北方農人那樣勞累!
當陳成從老鄉口中得知這裏甚至還在“刀耕火種”時,可謂是瞠目結舌。
偌大的嶺南,難道連一個會精耕細作的人都沒有嗎?
有,隻是沒必要。
正確地說,從漢代到唐代在嶺南盛行的耕作方式應該叫“火耕水耨”,嘩嘩嘩!放一把大火,雜草燒了去,就可以灌水種稻了。
種完稻子,雜草與稻並生,也不去拔,等稻子高七八寸,再次下水漫灌——草被淹死了,隻剩下稻子了!
所以,陳成幸虧沒把第一稿、第二稿拿出來給大家看,要不然大家更加要笑話他了。
一把火就能解決的事情,幹嘛還養牛呢?老牛無用武之地啊!
陳成聽著目瞪口呆,還以為自己來到了原始時代!
你們種田如此佛係,那特麽才能收獲多少糧食呢?
中原地區,在北魏時期就已經形成的以耕、耙、耱為特征的旱地耕作體係,南方的農業也十分發達,就沒有個人把先進的種地技術傳過來嗎?
陳成深感悲傷,看起來大唐偏遠地區的三農問題格外嚴峻啊!
這麽說著,眾人忍不住再次哈哈大笑起來。
有一個人開口道:“不是我們不會,你說的那些,我們也知道——但如果你到我們這來的話,你也會這麽做。”
一副“可以這麽做,但沒必要”的樣子。
陳成:“……”
嶺南地區人少地多,光熱資源相較北方又格外豐富,壓根就沒人地矛盾。
這麽大片的區域,還不是想怎麽搞就怎麽搞?
別看“火耕水耨”十分粗放,可產量也還很客觀呢!
人還不累!
既節約了勞動力、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不是兩全其美麽!
火耕水耨的稻作方式,別說在大唐的此時了,甚至延續到明代廣西還有不少地區仍然在這麽幹呢……
而且你這小郎君也不切實際,嶺南瘴氣充斥,真在密林開了一片地,一天到晚在田間地頭勞作,不戴口罩的話,怕不是會被毒死……
陳成:“……”
好吧,我算是漸漸明白你們為啥這麽看得開了。
既然工作方式十分自有輕鬆,也不愁吃喝,可不就像梅英衛寫的,淺草澹煙和,耕農下綠坡麽!
他是去“耕”嗎?就是放火去的!
放火的時候也不能閑著,喝點農夫山泉,還有點甜;
再到柳樹下睡一覺,臥處還“柳陰多”!
陳成以為梅英衛根本不懂農人的生活,是在瞎寫。
哪知道人家還真的是很了解當地農民的幹活方式!
嶺南倒也不是沒有精耕細作,有些地方還是頗為先進的。至於什麽時候開啟了“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跨越發展,還要到未來的大宋朝。
農人如何折騰自己,沒啥別的原因——
大宋的稅負重啊!
你不對自己狠一點,朝廷就對你們狠一點。
而在這時候,大唐朝廷農業法令、政策在長時期內未能對嶺南有足夠的影響力,中央對嶺南少數民族的統治主要用羈縻的方式,收稅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老百姓來說,靠朝廷還不如靠青蛙——
收拾蟲害全靠它了。
因為祈求豐收,嶺南土著們產生的對青蛙的崇拜(“銅鼓文化”),也讓陳成感到哭笑不得,暫且不提。
……
自己辛辛苦苦、數易其稿才寫就的“耕者詩”,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激賞,還引來眾人對自己的嬉笑,讓陳成很受打擊。
可是也要說,導致這個局麵,的確是因為自己完全不了解嶺南的狀況,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既然沒有寫出當地人的感受,他們不支持自己,也是很合理的。
接下來的兩首詩,自己應該更加注意才是。
“好啦好啦,這一首詩我認輸啦!”陳成擺擺手道,引起旁邊少年們的一陣歡唿。
“七絕派”的少年們歡唿之後,又覺得自己跟“五絕派”一樣高興是不合適的,畢竟梅英衛又不是他們的大師兄,所以很快恢複了克製。
倒是周小三有些可惜——
如果這人的詩力隻是這樣的話,那剛剛要是讓鴻闊哥哥上的話,可能這個“先拔頭籌”的人就是“七絕派”這邊了。
“承讓,承讓!”梅英衛客客氣氣道,與陳成鉚足了力氣,在第一首詩中連寫了七八首稿子不同,他隻是隨便寫寫,還沒有發揮五六成功力。
不過在贏下第一局之後,再迴頭看陳成這句“淒然食素餐”,卻頗有些觸動,也覺得這少年似乎很有些想法。
“北方的農人,真如陳郎君所說,那般困苦麽?”梅英衛發問。
這局已經輸過了,陳成就不願意在這個話題上與對方多費唇舌:“可能也隻是我個人的想法吧。苦不苦都是相對的。”
畢竟,直到後世,人們還對廣西吃的各種昆蟲,長條形如蛔蟲狀的“沙蟲”,乃至玉林的“狗肉節”,理解不能,更別說親身接受。
陳成說人家沒有肉吃覺得很淒涼——殊不知人家吃這些隨處可見的蟲子吃得可高興呢!
這時候在北方的人見到嶺南人“不得不”去吃蟲子,可能也誤以為他們很慘吧?
陳成不計較,梅英衛也就將此帶過去。
兩人進入第二首詩的比拚。
“漁樵耕讀”,按照反著來的順序,這首詩就該是寫“樵夫”了。
對“樵夫”,陳成倒是不陌生,認識不少。
無論是在房陵的流放地,還是在孟夫子家澗南園——樵夫的歌聲永遠都在碧水青山間迴蕩。
那時候,陳成覺得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光是山上到處串的步數,都足以稱霸微信步數榜了。
可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並沒有完事,還要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
一擔柴又能掙多少錢呢?隻夠一天的開銷吧;
迴到家中,又要為明天的生活考慮。
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那麽生計就沒有了著落,家中便要挨餓了。
如果剛剛那首“耕者詩”獲得成功的話,那麽陳成必然又要借題發揮,對現實大加鞭撻,對樵夫表達同情了——
可真當剛剛聽了老鄉的話,迴過頭想想,似乎自己的確“操心”有些過頭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無論漁民、樵夫還是農人,他們幹的不是能賺很多錢的活,但是自由自在,怡然自樂。
中國古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讚賞企羨的態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經過上一首詩的挫敗,陳成也知道,要想打動本地的人,就不要尋思苦大仇深、升華主題了。
就寫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反而更讓他們滿意。
可能,以前在房陵、襄陽遇到的那些樵夫們,也是同樣的想法。
如果他們不快樂的話,就不會總在打柴的同時還唱山歌了!
想到這裏,陳成會心一笑,腦海中也迴響起自己聽過的那些山歌調調。
在孟夫子隱居過的鹿門山,有一位樵夫大叔山歌唱得真好聽,如果在後世,陳成肯定想推薦他去上星光大道,與“大衣哥”“阿寶”同台競技去。
改變觀念之後想想,當一個打柴的,漫山遍野亂竄、唱歌,也不失為一種瀟灑!
陳成微笑著,信筆寫道:
朝穿半嶺雲,暮踏斜陽路。
不覺負薪勞,歌聲破煙樹。
文不加點,片刻寫就。
詩中描繪的,自然是襄陽城外、鹿門山上,那位一路高歌、媲美阿寶的樵夫大叔。
早上別著一把順手的斧子,爬到半山腰,穿過半山的雲層;
傍晚時分,踩在一路斜陽的山徑上,背著兩大捆的柴火,滿載而歸。
絲毫不覺得辛勞,滿是收獲、歸家的喜悅!
他唱著山歌,歌聲衝破層層煙霧繚繞下的樹木……
啊!
多麽詩意啊!
陳成寫完自己都忍不住心醉,陶醉於鹿門山的暮景中……
真好呀!那個時候並沒有察覺到那其中的妙處呢……
“我寫好了!”陳成睜開眼睛,微微笑道。
“這麽快?”眾人對於他寫第一首詩時磨磨蹭蹭,不斷修改的樣子還記憶深刻,哪知道第二首詩隻花了不到一半的時間,也沒有任何要修改的意思。
難道是早有宿稿?
眾人難免有些腹議。
“我也作好了。”大詩師梅英衛微微笑道。
陳成看了他一眼,心說不管自己快慢,這家夥也都是如期而至。
不過嘛,這一次我已經摸到了聽眾和讀者的“脈門”,這一首詩我是絕對不會失敗的!哈哈哈!
心中自信滿滿地,直接將自己的詩展示給眾人看。
果然,相比之前苦大仇深的“淒然食素餐”,這首詩的確很對眾人胃口,幾個老鄉弄明白了意思也都紛紛點頭:
他們幹完了一天的活,就是這樣——不嚎兩嗓子不開心!
“咦?”梅英衛看著陳成的詩,不由得輕唿了一聲:“你這詩怎麽——”
陳成暗自得意,他知道這首詩的質量,必然要令對方另眼相看。
對方奇怪,怕不是還看穿了我詩中的隱藏要素吧?
沒錯,我這“歌聲破煙樹”的意境,正是從孟夫子《夜歸鹿門歌》中“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來的!
含蓄的交待了此詩發生的地點!
真是妙筆生花!哇卡哇卡!哈哈哈!
梅英衛驚異的原因,是不是也從我奇高的詩歌質量中,發現了我便是孟夫子的唯一傳人,完美地繼承了他的詩風,然後對潁川陳十一郎“那頭便拜”呢?
正yy著,聽一旁小六道:“怎麽……他倆的詩,寫得好像哦?”
好像?啥意思?
陳成有些納悶,這才去看梅英衛的詩。
見他寫得是:
深山一徑微,老幹影依稀。
樵愛幽芳好,狂歌對落暉!
見鬼!意境、用詞,竟與陳某仿佛參差!
“你們怕不是在演我吧!”陳成看著眾口一詞稱梅英衛的五絕詩作得更佳的眾人,感到困惑、憤怒甚至還有些好笑!
你們不要覺得對方是什麽“大詩師”,而小陳我現在是一個還沒有混上“詩士”段位的人,就看不起我作的詩!
我這詩,流傳到後世,完全都可以當做分析古代尖銳階級矛盾的典範的!
可以和《憫農》、《蠶婦》、《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同入選中小學課本的!
你們竟然沒有人能看出我悲天憫人的筆觸之下深邃博愛的思想!
豎子不足與謀!偏遠之地的人見地果然比中原人士要低一些!
在梅英衛和其門下眾師弟看來,第一首詩他更加出色是沒什麽懸念的,畢竟如果陳成這種等級的對手都拿不下來的話,那自己還算什麽“大詩師”呢?
隻是作品和民意都擺在這裏,這小家夥又有什麽可不服氣的?
而且他的這首詩裏表露出的“苦大仇深”的意味,不光梅英衛理解不了,連看熱鬧的幾個老鄉也不是很理解。
“你們看到大戶人家吃著肉,喝著酒,不幹活的人,過得比幹活的人還要好——難道不氣憤嗎?難道不辛酸嗎?難道不會心裏不平衡嗎?”陳成擰著眉頭問,他知道跟梅英衛這些公子哥說不上這些話,直接問幹活人模樣的老鄉們。
自己吐露了他們的心聲,該爭取他們來支持自己。
“沒啊,怎麽會呢。”
“他們吃酒,我們不也吃酒麽。”
“他們是讀書人哩,識字,過得比我們好那是應該的。當然我們過得也不錯。”
聽著老鄉們這些“不爭氣”的話,沒把陳成氣個半死。
怎麽一點都沒有對這些“蛀蟲”刻苦銘心的仇恨呢?
詢問了一些老鄉們的生活狀態,陳成總算對嶺南的農人生活有個大致的了解的。
結論是:在嶺南種地,生活不十分富足,這是毋庸置疑的。
中原人認為嶺南地區叢林廣布,蠻煙瘴雨,也沒有錯。
可是,原始森林廣布,也就意味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給人們提供相對充足的生活來源,如果隻要低水平的生存方式,啥事不幹,往樹林裏,山裏隨便逛一圈,就能帶一堆東西迴來了。
中原人對嶺南惡劣的自然環境,尤其是“瘴氣”的恐懼,也阻礙了北方人們向嶺南進軍,來爭奪自然資源。
這樣一來,嶺南的資源對應區區幾十萬的人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哪裏需要像中原人口稠密地帶那樣寸土寸金,四處拓荒呢?
就算你看不上嶺南豐富的自然資源,鐵了心就要在這裏開拓良田,將“南大荒”變成“南大倉”——
可也還是不需要像北方農人那樣勞累!
當陳成從老鄉口中得知這裏甚至還在“刀耕火種”時,可謂是瞠目結舌。
偌大的嶺南,難道連一個會精耕細作的人都沒有嗎?
有,隻是沒必要。
正確地說,從漢代到唐代在嶺南盛行的耕作方式應該叫“火耕水耨”,嘩嘩嘩!放一把大火,雜草燒了去,就可以灌水種稻了。
種完稻子,雜草與稻並生,也不去拔,等稻子高七八寸,再次下水漫灌——草被淹死了,隻剩下稻子了!
所以,陳成幸虧沒把第一稿、第二稿拿出來給大家看,要不然大家更加要笑話他了。
一把火就能解決的事情,幹嘛還養牛呢?老牛無用武之地啊!
陳成聽著目瞪口呆,還以為自己來到了原始時代!
你們種田如此佛係,那特麽才能收獲多少糧食呢?
中原地區,在北魏時期就已經形成的以耕、耙、耱為特征的旱地耕作體係,南方的農業也十分發達,就沒有個人把先進的種地技術傳過來嗎?
陳成深感悲傷,看起來大唐偏遠地區的三農問題格外嚴峻啊!
這麽說著,眾人忍不住再次哈哈大笑起來。
有一個人開口道:“不是我們不會,你說的那些,我們也知道——但如果你到我們這來的話,你也會這麽做。”
一副“可以這麽做,但沒必要”的樣子。
陳成:“……”
嶺南地區人少地多,光熱資源相較北方又格外豐富,壓根就沒人地矛盾。
這麽大片的區域,還不是想怎麽搞就怎麽搞?
別看“火耕水耨”十分粗放,可產量也還很客觀呢!
人還不累!
既節約了勞動力、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不是兩全其美麽!
火耕水耨的稻作方式,別說在大唐的此時了,甚至延續到明代廣西還有不少地區仍然在這麽幹呢……
而且你這小郎君也不切實際,嶺南瘴氣充斥,真在密林開了一片地,一天到晚在田間地頭勞作,不戴口罩的話,怕不是會被毒死……
陳成:“……”
好吧,我算是漸漸明白你們為啥這麽看得開了。
既然工作方式十分自有輕鬆,也不愁吃喝,可不就像梅英衛寫的,淺草澹煙和,耕農下綠坡麽!
他是去“耕”嗎?就是放火去的!
放火的時候也不能閑著,喝點農夫山泉,還有點甜;
再到柳樹下睡一覺,臥處還“柳陰多”!
陳成以為梅英衛根本不懂農人的生活,是在瞎寫。
哪知道人家還真的是很了解當地農民的幹活方式!
嶺南倒也不是沒有精耕細作,有些地方還是頗為先進的。至於什麽時候開啟了“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跨越發展,還要到未來的大宋朝。
農人如何折騰自己,沒啥別的原因——
大宋的稅負重啊!
你不對自己狠一點,朝廷就對你們狠一點。
而在這時候,大唐朝廷農業法令、政策在長時期內未能對嶺南有足夠的影響力,中央對嶺南少數民族的統治主要用羈縻的方式,收稅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老百姓來說,靠朝廷還不如靠青蛙——
收拾蟲害全靠它了。
因為祈求豐收,嶺南土著們產生的對青蛙的崇拜(“銅鼓文化”),也讓陳成感到哭笑不得,暫且不提。
……
自己辛辛苦苦、數易其稿才寫就的“耕者詩”,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激賞,還引來眾人對自己的嬉笑,讓陳成很受打擊。
可是也要說,導致這個局麵,的確是因為自己完全不了解嶺南的狀況,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既然沒有寫出當地人的感受,他們不支持自己,也是很合理的。
接下來的兩首詩,自己應該更加注意才是。
“好啦好啦,這一首詩我認輸啦!”陳成擺擺手道,引起旁邊少年們的一陣歡唿。
“七絕派”的少年們歡唿之後,又覺得自己跟“五絕派”一樣高興是不合適的,畢竟梅英衛又不是他們的大師兄,所以很快恢複了克製。
倒是周小三有些可惜——
如果這人的詩力隻是這樣的話,那剛剛要是讓鴻闊哥哥上的話,可能這個“先拔頭籌”的人就是“七絕派”這邊了。
“承讓,承讓!”梅英衛客客氣氣道,與陳成鉚足了力氣,在第一首詩中連寫了七八首稿子不同,他隻是隨便寫寫,還沒有發揮五六成功力。
不過在贏下第一局之後,再迴頭看陳成這句“淒然食素餐”,卻頗有些觸動,也覺得這少年似乎很有些想法。
“北方的農人,真如陳郎君所說,那般困苦麽?”梅英衛發問。
這局已經輸過了,陳成就不願意在這個話題上與對方多費唇舌:“可能也隻是我個人的想法吧。苦不苦都是相對的。”
畢竟,直到後世,人們還對廣西吃的各種昆蟲,長條形如蛔蟲狀的“沙蟲”,乃至玉林的“狗肉節”,理解不能,更別說親身接受。
陳成說人家沒有肉吃覺得很淒涼——殊不知人家吃這些隨處可見的蟲子吃得可高興呢!
這時候在北方的人見到嶺南人“不得不”去吃蟲子,可能也誤以為他們很慘吧?
陳成不計較,梅英衛也就將此帶過去。
兩人進入第二首詩的比拚。
“漁樵耕讀”,按照反著來的順序,這首詩就該是寫“樵夫”了。
對“樵夫”,陳成倒是不陌生,認識不少。
無論是在房陵的流放地,還是在孟夫子家澗南園——樵夫的歌聲永遠都在碧水青山間迴蕩。
那時候,陳成覺得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光是山上到處串的步數,都足以稱霸微信步數榜了。
可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並沒有完事,還要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
一擔柴又能掙多少錢呢?隻夠一天的開銷吧;
迴到家中,又要為明天的生活考慮。
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那麽生計就沒有了著落,家中便要挨餓了。
如果剛剛那首“耕者詩”獲得成功的話,那麽陳成必然又要借題發揮,對現實大加鞭撻,對樵夫表達同情了——
可真當剛剛聽了老鄉的話,迴過頭想想,似乎自己的確“操心”有些過頭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無論漁民、樵夫還是農人,他們幹的不是能賺很多錢的活,但是自由自在,怡然自樂。
中國古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讚賞企羨的態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經過上一首詩的挫敗,陳成也知道,要想打動本地的人,就不要尋思苦大仇深、升華主題了。
就寫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反而更讓他們滿意。
可能,以前在房陵、襄陽遇到的那些樵夫們,也是同樣的想法。
如果他們不快樂的話,就不會總在打柴的同時還唱山歌了!
想到這裏,陳成會心一笑,腦海中也迴響起自己聽過的那些山歌調調。
在孟夫子隱居過的鹿門山,有一位樵夫大叔山歌唱得真好聽,如果在後世,陳成肯定想推薦他去上星光大道,與“大衣哥”“阿寶”同台競技去。
改變觀念之後想想,當一個打柴的,漫山遍野亂竄、唱歌,也不失為一種瀟灑!
陳成微笑著,信筆寫道:
朝穿半嶺雲,暮踏斜陽路。
不覺負薪勞,歌聲破煙樹。
文不加點,片刻寫就。
詩中描繪的,自然是襄陽城外、鹿門山上,那位一路高歌、媲美阿寶的樵夫大叔。
早上別著一把順手的斧子,爬到半山腰,穿過半山的雲層;
傍晚時分,踩在一路斜陽的山徑上,背著兩大捆的柴火,滿載而歸。
絲毫不覺得辛勞,滿是收獲、歸家的喜悅!
他唱著山歌,歌聲衝破層層煙霧繚繞下的樹木……
啊!
多麽詩意啊!
陳成寫完自己都忍不住心醉,陶醉於鹿門山的暮景中……
真好呀!那個時候並沒有察覺到那其中的妙處呢……
“我寫好了!”陳成睜開眼睛,微微笑道。
“這麽快?”眾人對於他寫第一首詩時磨磨蹭蹭,不斷修改的樣子還記憶深刻,哪知道第二首詩隻花了不到一半的時間,也沒有任何要修改的意思。
難道是早有宿稿?
眾人難免有些腹議。
“我也作好了。”大詩師梅英衛微微笑道。
陳成看了他一眼,心說不管自己快慢,這家夥也都是如期而至。
不過嘛,這一次我已經摸到了聽眾和讀者的“脈門”,這一首詩我是絕對不會失敗的!哈哈哈!
心中自信滿滿地,直接將自己的詩展示給眾人看。
果然,相比之前苦大仇深的“淒然食素餐”,這首詩的確很對眾人胃口,幾個老鄉弄明白了意思也都紛紛點頭:
他們幹完了一天的活,就是這樣——不嚎兩嗓子不開心!
“咦?”梅英衛看著陳成的詩,不由得輕唿了一聲:“你這詩怎麽——”
陳成暗自得意,他知道這首詩的質量,必然要令對方另眼相看。
對方奇怪,怕不是還看穿了我詩中的隱藏要素吧?
沒錯,我這“歌聲破煙樹”的意境,正是從孟夫子《夜歸鹿門歌》中“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來的!
含蓄的交待了此詩發生的地點!
真是妙筆生花!哇卡哇卡!哈哈哈!
梅英衛驚異的原因,是不是也從我奇高的詩歌質量中,發現了我便是孟夫子的唯一傳人,完美地繼承了他的詩風,然後對潁川陳十一郎“那頭便拜”呢?
正yy著,聽一旁小六道:“怎麽……他倆的詩,寫得好像哦?”
好像?啥意思?
陳成有些納悶,這才去看梅英衛的詩。
見他寫得是:
深山一徑微,老幹影依稀。
樵愛幽芳好,狂歌對落暉!
見鬼!意境、用詞,竟與陳某仿佛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