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想到捕魚達人那“蹭蹭發炮”音效和滾滾而來的金幣,陳成對大叔所言打魚滿載而歸的成就感感同身受,信筆在詩題上寫下了“捕魚達人”四個字。


    經過對記憶中那些寫到漁民的詩詞名篇的迴憶,陳成可以確定,就像詩人們對樵夫、歸園田居的美化一樣,對於漁民生活的想象,同樣是一種理想化、詩意化的存在。


    什麽打魚不打魚,收獲不收獲,那都是次要的。


    老子寫漁夫,就是為了表現一種“斜風細雨不須歸”、“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展現本人遺世獨立的逼格。


    也就“桃花流水鱖魚肥”這一句算是對漁人收獲有側麵描繪,其餘時候,詩人們都覺得,如果在詩中寫收獲多少魚,寫一網下去能賣多少錢——是很庸俗,很低級的!


    讀書人的事,讀書人的詩,怎麽能跟升鬥小民關注的東西一樣?


    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和“欸乃一聲山水綠”都那麽出名了,可並沒有幾個打魚者去傳頌這些寫的就是他們的詩歌。


    這些大詩人們寫的“漁民”,往往不是打魚者本尊,隻是詩人們有了閑情逸致,偶然間去客串釣一下魚罷了。甚至連薑子牙那樣的,“客串”釣魚都顯得很敷衍。


    隻有陳成知道,什麽樣的“漁夫”歌能口口相傳後膾炙人口。


    打魚人,最關心的不就是魚多不多麽,你整那些“獨釣”“欸乃”“不須歸”,他們聽不懂啊!


    我這歌一出,一定能獲得漁民大叔的喜愛!


    陳成信心滿滿!


    在後世,有那麽一首歌,有那麽一部電影,將一個原本不聞名於世的地方變成了堪與蘇杭媲美的“魚米之鄉”,年齡稍長的人民群眾更是人人會唱。


    那便是: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迴來魚滿艙。


    四處野鴨和菱藕啊,


    秋收滿畈稻穀香,


    人人都說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這其中“早上去撒網,晚上魚滿艙”,可不就是漁民大叔對生活的最美好的向往嗎?


    陳成微微一笑,便以此曲為藍本,改弦更張,創作出自己今天的最後一曲壓軸之作!


    情感本來就是想通的,這歌既然能在後世贏得那麽多人的喜愛,必然是戳中了靠水而生的人們的內心。


    我就不信,你們會言不由衷地強行挑我的毛病!


    陳成提筆,上來首先把原作的“洪湖”給叉掉,換成“漓江”——


    咱們入鄉隨俗嘛!


    漓江浪打浪——


    遙岸是吾居。


    朝撒地羅網,


    暮收沒落魚!


    因為這是最後一局了,鬥詩的兩個人身邊都圍了許多人。


    陳成倒也不介意自己的“大作”被他們提前窺探了去,反而寫得得心應手,洋洋自得。


    “五絕派”的少年們看他寫的這四句,忍不住嘻嘻哈哈笑了起來:


    這也能叫詩?


    分明就是順口溜嘛!


    而且這陳姓少年著實也太偷懶了吧?


    第一首寫耕者的詩,他第一稿寫的是:破曉荷鋤去,薄暮驅牛歸。


    第二首寫樵夫的詩,他寫的是:朝穿半嶺雲,暮踏斜陽路。


    第三首寫漁民的詩,他又來一遍:朝撒地羅網,暮收沒落魚!


    怎麽著?這個“早上怎樣怎樣,晚上如何如何”已經是你的保留句式,每首詩都必須要準備這麽來一遍嗎?


    嗯,倒能說明,這三首詩的確是出自你的手筆。(陳成:這是巧合!)


    可是五絕派的師弟們跟隨大師兄梅英衛學習的時候,也聽大師兄說過,五言絕句,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


    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


    為了表明是“近體詩”,大師兄一般要求眾人的習作,四句中起碼有兩句是對仗的,要麽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要麽一二句不對仗,三四句對仗(前者居多算是規範)。


    因為初學者作對仗的句子容易呆板,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投機取巧的法子。


    而陳成這種“朝……暮……”明顯就是一種簡單的小套路,直白無誤地顯示出他仍然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初學者。


    眾人剛剛對他第二局竟能爆冷取勝大師兄,剛起了些尊敬的意思,可看了他這第三作,那一點點尊敬又變成了嬉笑!


    天啦!這個傻瓜蛋!


    不會以為靠他那點小伎倆,偷雞贏了大師兄一次,還能用一模一樣的招數再贏大師兄第二次吧?


    那你未免也太天真可愛了!


    而且大師兄上一局謙讓了你一下,也不是你的詩寫得多好,隻是大師兄向來寬以待人,不忍心太殘忍,三局剃你光頭而已……


    見少年們嘻嘻哈哈,品頭論足,旁邊的漁民大叔也好奇陳成在獲悉自己二十年捕魚經驗之後,寫了一首怎樣的詩出來,就詢問於他們。


    少年們嘻嘻笑道,這家夥寫的標題是“捕魚達人”,捕魚都知道,“達人”是何,不很確定。難道是“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嗯,他誇獎你是一個經過長年捕魚,積累了豐富的與魚類鬥爭的經驗,而取得捕魚領域真諦的人!


    少年們半開玩笑半是嘲諷的話,大叔並沒有聽懂言外之意,反而樂嗬嗬的。


    又問詩中寫的什麽?


    “他這詩啊,也沒什麽,我看是江郎才盡,這局要直接棄了!”嚴達笑道:“我給大叔你講一下哈:


    漓江的水呀,浪打浪,


    漓江遙遙的岸邊呀,是我家。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一收網,嘿!沒六魚!”


    他這麽一翻譯完,眾少年全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在他們看來,陳成這第三首詩算是徹底翻車了,寫的這都是什麽跟什麽?土裏土氣的!


    寫樵夫時那種“歌聲破煙樹”的爽朗也蕩然無存,一股口水歌的意味。


    “哦?”大叔聽完嚴達的靈魂翻譯,眼前一亮:“他真的這麽寫的?”


    嚴達被他一驚一乍的險些嚇一跳,不知道哪裏觸到了對方的尿點,訥訥無言道:“有什麽問題嗎?”


    大叔卻更加興奮:“早上撒網,晚上收了一網沒六魚?”


    嚴達更加心虛:“怎麽了嘛?”


    漁民大叔一拍大腿,爽朗地大笑道:“寫得太好啦!嘖嘖嘖,一網撒下去,滿網都是沒六魚!好呀好,再好沒有了!”


    眾少年見狀:“……”


    恕我們實在是不了解閣下的腦迴路,這到底有什麽值得稱道的?


    隻是當嚴達將自己的“靈魂翻譯”重新默念一遍,似乎還真的品味出一點不一樣的味道來……


    真是奇了怪了!


    怎麽這首平平無奇的詩,用方言俚語念出來,頗有些明麗流暢的味道……


    他哪裏想到了,他為了貶低陳成,而將對方的詩往山野俚曲那種腔調去翻譯——正合大叔的胃口!


    原歌詞中運用的襯詞,什麽“浪呀嘛浪打浪啊”,“是呀嘛是家鄉啊”,口語化、生活化,卻營造一種自然而綿延的情感氛圍;句中和句尾的迴環韻律,使得歌詞既悅耳和諧又活潑整齊,一下就把歌者對家鄉純真的愛表現出來了。


    就好像原詩是牛奶,陳成把牛奶的水分都脫水了去,變成幹巴巴的奶粉,可經過嚴達這麽一“兌水”,又恢複成了香醇可人的**了……


    真個是歪打正著了!


    至於嚴達批評陳成的“一招鮮”,三首詩,三首全用“朝……暮……”,這次卻是批評得沒有道理。


    因為前兩次用,已經說過是“互文”的效果,早上扛著鋤頭拉著牛,晚上也是扛著鋤頭拉著牛;


    早上爬上雲層之上的半山腰,晚上就是從夕陽下的半山腰迴來。


    可這次卻不一樣——


    就好像早上往漓江中撒了一張網,鏡頭一轉——


    裏麵就是滿滿的一網魚出來!


    帶有“蒙太奇”效果!


    “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其實這個句子就經過了剪接。


    這一切就好像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一般,中間漫長的等待、收起空網一律被剪了去,隻留下開頭和最後收獲的鏡頭!


    同樣的場景,如果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哪怕觀眾對捕魚並無興趣,可看到了這情景,心中依然會感到一絲舒爽吧?


    “蒙太奇”的形而上理論,是嚴達這些少年現在無法理解的,漁民大叔就更不懂了。


    真正讓他舒爽的,其實更在於那三個字:


    沒六魚!


    似乎一瞬間就勾起了他的味蕾和心弦,也讓他的錢袋子叮當作響起來!


    “沒六魚”,或稱豬嘴魚,唇魚,沒六魚,岩魚,後世隻在廣西或越南才能見到的稀有魚類。這魚外形奇特,體圓鱗細,嘴巴長在頭部底下,有說這魚從來沒有超過6斤重的,故名“沒六魚”。


    實際上也有可能是“沒落魚”的誤稱,因為喜歡水質清亮的水域,一旦水質不達標了,哪怕“逆流”也要迎難而上,漁民謂之“隻上水,不落水”,故稱“沒落”。


    脾氣怪是怪,難捕獲也是真的難捕獲,長期生長在暗河中,不習慣見光,在普通水中還無法放養——可是它肉質鮮嫩肥美,富含脂肪,煎魚不用放油,魚香都能自然四溢,故有“一家煎魚百家香”。


    撒網要是運氣好,搞了這麽幾條上來,那幾天都要笑嗬嗬了。


    漁民大叔正是因為這魚養不活,又急著賣,這才今天匆匆入城,獲得一個良好的收益後,精神爽朗,這才不急著迴去開啟新一日的工作。


    對於“五絕派”少年們來說,他們分析的是陳成的文法、布局、用詞,可對於大叔來說,光是這句“每天都能捕到沒六魚”的祝福,就足以讓他精神百倍,充滿鬥誌了!


    這可比“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的祝福實在多了!


    對於自己一下就能投得大叔所好,陳成微微一笑,本來就在掌握中。之所以他沒有插話,隻是因為他還沒有結束,第二首“五言絕句”正在創作中!


    詩曰:


    鳧雁藕花塘,


    漁帆緩緩航。


    同唿天上美,


    怎比水雲鄉?


    漁帆點點,輕舟蕩漾,清晨的陽光照得水麵波光粼粼,如同金子般燦爛,野鴨自由自在地遊蕩。塘中荷葉彌蓋,一派安樂祥和的鄉土生活情景。行進於湖中,進入蓮荷的海洋,荷香陣陣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思緒怡揚!


    即便天上再美,又怎能同我們桂州這“半是綠水半是雲”的家鄉媲美呢?


    眾少年看罷又是訥訥無言,對方的性子改變得也太快了,之前還在攻擊“桂州無人是其敵手”,現在反而對桂州的美景大加讚賞!


    搞得我們都要敵我不分了!


    詩意再一次讓大叔擊節讚歎!


    寫得太好了!


    說的也是!縱使那天上再美,又如何又媲美得我們這裏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妙呢?


    這首詩作完,便又有許多原本持觀望態度的觀眾轉而想要支持一下陳成了:


    畢竟這人誇獎的是自己家鄉的景致,誇得如此曼妙,還好說他的壞話嗎?


    現在,有不少人懷疑,陳成先前表現出來的挑釁意味,都是“七絕派”的少年們誇大事實,掩蓋真相。


    人家外地來的,不也和和氣氣,沒招誰沒惹誰麽!


    怎麽隻針對你們,不針對我呢?


    麵對眾人的議論,陳成並沒有停筆,在肢解了“洪湖水浪打浪”得了兩首五絕之後,又開啟了第三首:


    花中藏跳白,出沒少魚驚。


    向夕鳴榔去,迴首見月明。


    這首寫的是,大叔晚上捕魚滿載而歸後,敲響了歸程的“梆子”,心情愉悅,一迴頭——


    便見明媚的月亮正在天上!


    其中恬靜美好的意境,盡在不言中!


    與那民歌風的詩不同,這首擺明了針對的對象便是“五絕派”“七絕派”抑或是其他詩派初窺門徑的少年們!


    怎樣?你們希望中能作出的好詩,我又不是不會作!


    這首詩能讓指責他“土裏土氣”的少年閉嘴——


    還沒有完!


    他還有最後一首!


    寫的是:


    春水綠生波,漓江打槳過。


    陰晴如未定,莫便脫漁蓑!


    這首詩作出來,正是調戲張誌和“斜風細雨不須歸”和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


    陰晴還沒有定呢!


    先別急著脫下雨衣吧!


    四首五絕,長槍短炮,各有各自的針對對象!


    別說你梅英衛是“大詩師”,便是“詩王”“詩靈”陳某又有何可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