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自己是不是真有作詩的“天才”,別人不知道,他自己還不知道麽!
唯一的解釋就是,自己可能把哪位大詩人的詩背串了,現在從腦海中冒出來,真的誤以為是自己寫的了!
別的不說,這句“故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就有很大嫌疑,迴去查查再想想!
我這腦袋,恐怕想不出這麽好的句子……
當不起這二位的激賞……
小陳喜憂參半著,可他一時倒是忘了,王大叔本來就是一個很能“過分解讀”的人。
“我又想起來一件事!”王大叔感慨著,他和王維不同,永遠都很健談,而且切入的角度十分骨骼驚奇,小陳現在都有些習慣了。
“去歲冬天,在洛陽的時候,王季淩由薊門至東都來訪我——”
小陳心想,又來一位牛人,王之渙!
這位大神如果不是產量太低,詩榜數一數二怕也不可能。
像他這種懶癌晚期,就要給他專門配一個編輯,天天催他碼字。
“高適高達夫聽說王季淩到東都了,他也從宋州過來了——開元二十年的時候,他去過薊門尋訪王季淩,剛好王季淩哪幾天不在家,兩人沒碰上,很是遺憾。這次宋州到東都路近,他也來湊熱鬧。”
“有一天,冷風颼颼的,微雪飄啊飄。我提議說咱三個一起到酒樓去,湊著火爐,搞點酒,不是美滋滋麽?”
小陳一開始聽,還有些心不在焉,仍然在想自己第一篇原創之作,究竟有沒有借鑒哪位詩人——
聽到這裏,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高適、王昌齡、王之渙?
去酒樓?喝點小酒?
這特麽不是傳說中的……
小陳失聲道:“旗亭,畫壁?!”
王大叔有些詫異:“怎麽?十一郎聽說過這個故事?”
“哦哦,聽說了一個大概,但具體經過不是很清楚,”小陳含糊道:“正想聽王大叔親口說說呢!”
如果說,武俠世界中用來指代武學的最高交流,可以拿“華山論劍”來指代的話。
那麽,在文壇交鋒中,堪與“華山論劍”想媲美的,肯定有這個“旗亭畫壁”了!
事實上,小陳老早就聽過這個故事,以及“旗亭畫壁”裏三位男主角有多麽牛b哄哄,可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旗亭畫壁”是個啥意思。
事實上也很好理解,所謂“旗亭”,就是插了旗子的房子。漢代的“市”,市場中的市官官舍被稱“市亭”,也稱市樓——有點類似“長安十二時辰”中幻想的“望樓”。
市亭上因為高懸旗幟為標誌,也被稱為旗亭。
以後的各種酒樓客店都這麽幹,也就都被引申稱為“旗亭”了。
至於“畫壁”,不是鄧超孫儷夫婦那部爛片,就是字麵意思,在牆壁上畫線。
幹嘛要在人家酒樓的牆上劃線?
這三人吃撐了沒事幹嗎?
“嗯,那天那家酒樓的羊羹極為鮮美,我三人都吃撐了。”王大叔娓娓道:“正沒事幹呢,忽然有十餘名梨園子弟登樓宴飲——喝著喝著,竟然還唱起來了!”
小陳越聽越驚奇,心說怎麽真跟故事裏說的似的!
自己以前經常懷疑“旗亭畫壁”是一個假的故事,因為這故事太有戲劇性,搞得就像編排好的一樣。可是細較起來,未必沒有根據——
這故事最早出現在《集異記》中,是唐代薛用弱集隋唐間所傳詭奇之事編撰而成,雖然薛用弱生平不詳,可他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當過光州刺史,應該是見過世麵的,離現在也就幾十年,不至於完全沒有根據。
君不見,直到現在,民間還有許多老頭對舊中國時許多狗血八卦津津樂道呢!——就好像他們躲在蔣宋馬桶後麵親眼看見一樣。
當然咯,薛先生的書,雖然也是和小陳一樣的“怪談榜”,故事也隻有16則,曆來評價卻很高,文辭雅飾,雋永可觀,向來是唐人傳奇中的代表作之一。“旗亭畫壁”就一直被後人不斷引用,簡直十足真金了。
從王昌齡本人口中得到確認,感覺十分奇妙:問:“來了一群梨園人——她們影響了三位師長的雅興嗎?”
“哦,那倒沒有,我們仨就離了席,背靠背肩並肩,圍著小火爐,聽她們唱唄!”
小陳:“……”
大唐法律果然不禁止官員尋花問柳……換後世,肯定要迴避一下的,就算想“學英語”你也要迴家裏學啊!(人民民義中的梗)
“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四位妙齡少女,登上樓來!那真是珠裹玉飾,搖曳生姿呀!嗯,你問跟你家李莫愁比起來怎麽樣,嗯……差不多漂亮吧——未若劉昭陽。”
小陳:“……”還沒忘記擠兌季蘭姐姐麽。
“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現在大街小巷上流行的曲子啊!”王大叔興致勃勃地:“我就提議說,咱三個,王季淩兄大我十歲,我大高達夫六歲——但年齡不說大小,資曆別說深淺,起碼都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
“三家詩榜上,經常是你上去我下來了,我下來你上去了,變個不停,看得我們也不服氣!”
“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咱仨可以悄悄地聽這些女娃子們唱歌,唱了誰的,誰就在牆上畫一條線!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小陳一邊聽,一邊琢磨:從“劃線”這一手法來看,的確是是王大叔喜歡的套路。
畢竟今天下午他也是這麽幹的。
正吐槽著,忽然王大叔放聲大笑起來,笑得小陳和王維都莫名其妙。
“他們倆都同意我的主意,可是他倆都不知是‘計’!”王昌齡狡黠道。
“嗯?”
“那幾個女娃中,有兩個我認識,”王大叔眨巴著眼睛:“從來隻唱我的詩。”
王維:“……”
陳成:“……”
靠……第一個驚天八卦爆出來了……
王昌齡陰謀算計高適、王之渙!
是啊,王昌齡在洛陽都混跡幾個月了,比起高適、王之渙兩個外來者,“主場”作戰。
關鍵是他有兩個“迷妹”,無論如何,他是穩贏的,難怪他要設這個“局”。
當然囉,盡管王大叔以邊塞詩出名,可他寫的那些閨怨詩也是極品啊!
向來備受小姑娘們的青睞,在姑娘中很有市場,就算沒有“內應”,他麵對那兩個“雄赳赳氣昂昂”的男人也更有市場。
唯一的解釋就是,自己可能把哪位大詩人的詩背串了,現在從腦海中冒出來,真的誤以為是自己寫的了!
別的不說,這句“故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就有很大嫌疑,迴去查查再想想!
我這腦袋,恐怕想不出這麽好的句子……
當不起這二位的激賞……
小陳喜憂參半著,可他一時倒是忘了,王大叔本來就是一個很能“過分解讀”的人。
“我又想起來一件事!”王大叔感慨著,他和王維不同,永遠都很健談,而且切入的角度十分骨骼驚奇,小陳現在都有些習慣了。
“去歲冬天,在洛陽的時候,王季淩由薊門至東都來訪我——”
小陳心想,又來一位牛人,王之渙!
這位大神如果不是產量太低,詩榜數一數二怕也不可能。
像他這種懶癌晚期,就要給他專門配一個編輯,天天催他碼字。
“高適高達夫聽說王季淩到東都了,他也從宋州過來了——開元二十年的時候,他去過薊門尋訪王季淩,剛好王季淩哪幾天不在家,兩人沒碰上,很是遺憾。這次宋州到東都路近,他也來湊熱鬧。”
“有一天,冷風颼颼的,微雪飄啊飄。我提議說咱三個一起到酒樓去,湊著火爐,搞點酒,不是美滋滋麽?”
小陳一開始聽,還有些心不在焉,仍然在想自己第一篇原創之作,究竟有沒有借鑒哪位詩人——
聽到這裏,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高適、王昌齡、王之渙?
去酒樓?喝點小酒?
這特麽不是傳說中的……
小陳失聲道:“旗亭,畫壁?!”
王大叔有些詫異:“怎麽?十一郎聽說過這個故事?”
“哦哦,聽說了一個大概,但具體經過不是很清楚,”小陳含糊道:“正想聽王大叔親口說說呢!”
如果說,武俠世界中用來指代武學的最高交流,可以拿“華山論劍”來指代的話。
那麽,在文壇交鋒中,堪與“華山論劍”想媲美的,肯定有這個“旗亭畫壁”了!
事實上,小陳老早就聽過這個故事,以及“旗亭畫壁”裏三位男主角有多麽牛b哄哄,可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旗亭畫壁”是個啥意思。
事實上也很好理解,所謂“旗亭”,就是插了旗子的房子。漢代的“市”,市場中的市官官舍被稱“市亭”,也稱市樓——有點類似“長安十二時辰”中幻想的“望樓”。
市亭上因為高懸旗幟為標誌,也被稱為旗亭。
以後的各種酒樓客店都這麽幹,也就都被引申稱為“旗亭”了。
至於“畫壁”,不是鄧超孫儷夫婦那部爛片,就是字麵意思,在牆壁上畫線。
幹嘛要在人家酒樓的牆上劃線?
這三人吃撐了沒事幹嗎?
“嗯,那天那家酒樓的羊羹極為鮮美,我三人都吃撐了。”王大叔娓娓道:“正沒事幹呢,忽然有十餘名梨園子弟登樓宴飲——喝著喝著,竟然還唱起來了!”
小陳越聽越驚奇,心說怎麽真跟故事裏說的似的!
自己以前經常懷疑“旗亭畫壁”是一個假的故事,因為這故事太有戲劇性,搞得就像編排好的一樣。可是細較起來,未必沒有根據——
這故事最早出現在《集異記》中,是唐代薛用弱集隋唐間所傳詭奇之事編撰而成,雖然薛用弱生平不詳,可他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當過光州刺史,應該是見過世麵的,離現在也就幾十年,不至於完全沒有根據。
君不見,直到現在,民間還有許多老頭對舊中國時許多狗血八卦津津樂道呢!——就好像他們躲在蔣宋馬桶後麵親眼看見一樣。
當然咯,薛先生的書,雖然也是和小陳一樣的“怪談榜”,故事也隻有16則,曆來評價卻很高,文辭雅飾,雋永可觀,向來是唐人傳奇中的代表作之一。“旗亭畫壁”就一直被後人不斷引用,簡直十足真金了。
從王昌齡本人口中得到確認,感覺十分奇妙:問:“來了一群梨園人——她們影響了三位師長的雅興嗎?”
“哦,那倒沒有,我們仨就離了席,背靠背肩並肩,圍著小火爐,聽她們唱唄!”
小陳:“……”
大唐法律果然不禁止官員尋花問柳……換後世,肯定要迴避一下的,就算想“學英語”你也要迴家裏學啊!(人民民義中的梗)
“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四位妙齡少女,登上樓來!那真是珠裹玉飾,搖曳生姿呀!嗯,你問跟你家李莫愁比起來怎麽樣,嗯……差不多漂亮吧——未若劉昭陽。”
小陳:“……”還沒忘記擠兌季蘭姐姐麽。
“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現在大街小巷上流行的曲子啊!”王大叔興致勃勃地:“我就提議說,咱三個,王季淩兄大我十歲,我大高達夫六歲——但年齡不說大小,資曆別說深淺,起碼都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
“三家詩榜上,經常是你上去我下來了,我下來你上去了,變個不停,看得我們也不服氣!”
“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咱仨可以悄悄地聽這些女娃子們唱歌,唱了誰的,誰就在牆上畫一條線!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小陳一邊聽,一邊琢磨:從“劃線”這一手法來看,的確是是王大叔喜歡的套路。
畢竟今天下午他也是這麽幹的。
正吐槽著,忽然王大叔放聲大笑起來,笑得小陳和王維都莫名其妙。
“他們倆都同意我的主意,可是他倆都不知是‘計’!”王昌齡狡黠道。
“嗯?”
“那幾個女娃中,有兩個我認識,”王大叔眨巴著眼睛:“從來隻唱我的詩。”
王維:“……”
陳成:“……”
靠……第一個驚天八卦爆出來了……
王昌齡陰謀算計高適、王之渙!
是啊,王昌齡在洛陽都混跡幾個月了,比起高適、王之渙兩個外來者,“主場”作戰。
關鍵是他有兩個“迷妹”,無論如何,他是穩贏的,難怪他要設這個“局”。
當然囉,盡管王大叔以邊塞詩出名,可他寫的那些閨怨詩也是極品啊!
向來備受小姑娘們的青睞,在姑娘中很有市場,就算沒有“內應”,他麵對那兩個“雄赳赳氣昂昂”的男人也更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