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王昌齡洋洋得意道:“那歌女中的第一位,唱的便是我的詩!”


    小陳道:“大叔讓我來猜猜,唱的是哪一首?”


    “好啊。”王昌齡微笑。


    “可是‘寒雨連江夜入吳’?”小陳問——


    因為在薛用弱記載的旗亭畫壁故事中,上來就有個歌女先唱:“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乃是千古名詩,送別詩中代表作之一,同樣是小陳二年級就會背的。


    以至於這位“辛漸”先生,從來沒有人知道此君身份來曆,就因為被王大叔送了好幾迴,出現在好幾首詩裏,從而成了一位“名人”。


    可以與“董大”“元二”“汪倫”這些金牌龍套相媲美。


    “寒雨連江夜入吳,”王大叔默念一遍:“此是何人詩作呀?”


    小陳:“……”


    又犯了一次“但使龍城”差不多的錯誤嗎……


    好吧,這個其實沒有什麽問題。


    前人質疑“旗亭畫壁”真實性,也因為薛用弱說故事發生在“開元中”,可他引用的詩句不像是開元年間寫的。


    這首“寒雨連江夜入吳”正是一大問題:


    王大叔是北方人,在被貶到江寧之前,很少涉足南方,去嶺南也走的另一條線路,哪來的“夜入吳”呢?


    從詩中的風景來看,也像是春夏以後的時間段,那麽這首詩王大叔最早寫出來,起碼也在今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九年春夏以後了。


    剛寫出來,就能傳遍全國嘛?


    如果說時間再往後移動一兩年……


    嗯,不好意思,王之渙先生天寶元年就要死了……(就跟孟夫子之死一樣,小陳也不知道王之渙哪年去世的。)


    現在從王大叔口中確認了,這首詩他還沒寫出來,但事情是確有其事!


    那麽會是哪一首呢?


    總之,肯定不是“匣裏金刀血未幹”這種……


    “是‘蕭駙馬宅花燭’!”王昌齡洋洋得意道。


    “嗯?這是什麽詩?哪個蕭駙馬?”小陳眉頭一皺,聞所未聞。


    “你看看你,年齡太小,很多事情沒見過就不知道了吧!——你王老師就知道!”王大叔一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的樣子。


    “蕭駙馬乃是前蕭相國(蕭嵩)之子蕭衡,梁武帝之後(蕭衍:我又來了!),尚的新昌公主。”王大叔顯擺他在長安的資曆很長,道:“那是開元十五年,你小子還沒出生呢!——大叔我在長安,任秘書省校書郎,職掌典校藏書,跟蕭駙馬很熟,每天看書寫詩,很是快活呢!”


    小陳心想:又一個“圖書館管理員”。


    “那年蕭相國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是‘真’宰相了,恩寵無匹。蕭駙馬尚了聖人之女後,其母入宮,聖人直稱其為‘親家母’呢,待遇高得很!”


    王維點頭,確認王昌齡的說法。


    陳成心道:李隆基慣會用這些虛頭巴腦的套路。


    王大叔朗誦起這首《蕭駙馬宅花燭》道:“


    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


    可憐今夜千門裏,銀漢星迴一道通。”


    搖頭晃腦,迴味無窮的樣子。


    陳成:“……”


    靠……


    這特麽好在哪裏?


    什麽“合歡”,什麽“出中”(不要看顛倒了),什麽“一道通”……


    可能我讀書少,怎麽感覺有點汙的樣子?


    還是說都是我思想齷齪,想歪了?


    事實上這首詩很文雅?


    實在不好意思向王大叔請教這裏麵的門道。


    王大叔看著“似懂非懂”的小陳,啞然失笑:“這其中的‘樂趣’,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陳成:“……”


    假裝沒聽見。


    王大叔伸出手,作出在牆壁上畫一道線的樣子:“人家唱了,那我就當仁不讓,畫線!‘這是我的一首絕句!’”轉向小陳道:“你卻猜,那第二首,唱的又是誰人的詩作?”


    小陳心想,你們三個人,實力差不多,怎不能全是你王大叔吃肉,別人喝湯吧?


    肯定也唱了別人的!


    但是故意恭維道:“我猜還是唱的王大叔的詩。”


    “我也這麽想啊!”王昌齡鬱悶道:“第一個,第二個從來隻唱我的詩——可偏偏那天,第二個女娃唱的卻是高適高達夫的詩!”


    小陳:不出所料!


    “是所謂: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塞上聞笛》是也。”


    小陳心想:“旗亭畫壁”的故事又犯錯了!


    那上麵記載高適的詩是“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


    名句的確是名句!


    詩名《哭單父梁九少府》——也就是,梁少府死了啊!


    這種祭詩,就算寫得再好,沒理由在這種場合唱吧?


    換你在春晚上唱“願天堂裏沒有車來車往”試試。


    不是不好,就是不合適。


    當然,具體到高適這首《塞上聞笛》,也是寫得很好,前兩句實景,在笛聲和月色中,邊塞一片祥和,彌漫著一種柔和明朗的氛圍。下麵兩句寫的是虛景——寫出“虛實結合”,高考肯定能拿一分了。


    所謂“落梅”,即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寧靜夜色中,曲子借風傳滿關山,意境深邃高遠,情蘊無窮。


    陳成再次睜著眼睛說瞎話道:“可能是那位姐姐誤將高叔父的詩當成是王大叔的詩了。”


    “哈哈哈!”王昌齡再次大笑:“也有可能。”


    事實上,高適這首詩更像是中唐時邊塞詩的風格:一種含蓄的思鄉之情。


    王大叔分明都是盛唐那種風範: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什麽?想家?


    大唐的鐵蹄打到哪,哪裏就是我的家!


    “你看那高達夫,多麽‘討厭’!”王大叔誇張地模仿高適伸手畫壁的樣子:“‘哎喲不好意思,我的一首絕句’——誰沒有似的!”


    見王大叔笑容可掬的樣子,陳成就知道他肯定沒有吃虧:“下一首定又是王大叔的詩了!”


    “正是!”王昌齡答應得幹脆,飄飄然之際,便朗誦起他的那首著名的《長信秋詞》來:“


    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小陳一下子打起了勁頭!


    薛用弱第一次寫對了詩!


    天剛亮,皇帝老子的宮門打開了,小宮女拿起掃帚,開始掃地——


    打掃之餘,別無他事,就手執團扇偷懶。


    這詩就說了這麽一件破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