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昌齡、陳成先後插科打諢,王維的感傷減了不少,這時候也振作起了精神——
他從年少成名以來,向來是百戰不殆的,也就當年禦前作詩,被陳十一郎僥幸勝了而已。
“敵方”各下了一城,這一輪他還不發威,有點說不過去吧?
朱熹那一句暗合了隱逸情懷,正是王維的拿手好戲。
抖抖衣袖,信手拈來!
王維的第三首詩誕生!
眾人傾耳,唱的是:
空叫禾樵客,爛柯不知歸。
清香寒更發,朱實山下開。(發、實都是入聲)
“好!”小陳不管王老師吟的是啥,看人家那副認真的樣子,就知道肯定要喝彩的。
“摩詰這次跟我們動真格的了!”王昌齡也是撫掌大笑,看得出來這首作得的確很好!
以前,王質進入深山,斧子把都爛掉了,也不知迴來;
可是,他在深山的那幾百年中,人間不知幾度滄桑——
隻有那山下的茱萸,就和他離開時一樣,自顧自地開放,而且越是寒冷,越發清香。
果然,一迴到自己擅長的套路中,王維老師深不可測的模山範水、以景如畫的功力就發揮出來了!
他曾在《濟上四賢詠》中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說他們“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如果不是官場兇險,王老師自己也是追求心誌高潔的人,就好像當初他在禦前寫給張九齡的那首《獻始興公》的詩裏說:“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
現在,他寫的“淩寒獨自開”的茱萸,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有意圖效仿王質那樣的人,進入深山是為了修仙得道,而王老師,就是喜山愛水,希望能在歸隱中得到一種平靜。
管他春夏秋冬,管他紅塵是非,我便孤芳自賞,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了!
這兩句隨意揮灑,毫不著力,可以說既動人又自然,而且詩外仍有無窮意蘊,可以引人遐想。
懷古、寫景、言誌,一起來!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小陳每每聽到王老師吟出這種句子,總是惆悵沒能常在其門下,好好學習。
這句聽起來又很有小陳在二年級時經常背誦的,另一位當做宰相的王老師——王安石老師的名篇《詠梅》: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不知道王安石老師有沒有參考王維老師的詩句。
隻可惜,輪不到小陳接王老師的這句詩,要不然把王安石老師的名作改改,接在王維老師的後麵,應該可以令人叫絕!
“有幸”續王維金句的,是王大叔。
王昌齡見王維動真格的了,自然也不敢怠慢,非常端正認真地續了兩句。
得到詩句的劉昭陽也不敢怠慢,唱道:“
清香寒更發,朱實山下開。
欲暮黃鸝囀,半夜春風來。”
這句對得也是極美!
春天在哪裏?
春天在哪裏?
春天在哪青翠的山林裏!
這裏有黃花呀(茱萸),
這裏有綠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春天在柔順的春風裏,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美!美!太美啦!”小陳張開雙臂盛讚道,這首寫的就是如今金陵美妙的春景,對仗工整,清新自然!
原來《春天在哪裏》是王昌齡的寫的啊!
“謝謝你的讚賞噢!”王大叔道:“可你說話就好好說話,怎麽還唱起來了呢!”
陳成:“……”
王維:“……”
“唱就唱,特喵的還‘嗶哩嗶哩’地唱呢……你年齡也老大不小了!”
陳成:“……”
王維:“……”
小陳十分羞憤!
成長的煩惱啊!
在他未滿十歲之前,每次唱“我在天街上,撿到一文錢,把它交到金吾叔叔手裏麵”;
又或者“我的好媽媽,下班(串門)迴到家,勞動(閑扯)了一天,多麽辛苦呀”;
再加上這首《春天在哪裏》!(有趣的是,這三首歌都是潘振聲老先生寫的,他可謂“統治”了幾代人的童年。)
誰不誇陳十一郎萌萌噠、可愛娃?
現在也才十四歲,唱“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王大叔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他是惡意賣萌……
苦啊!
快樂的童年就這樣一去不複返了!
而且我明明唱的是“嘀哩嘀哩”,怎麽在王大叔口中,直接把我從“d站”(dilili)轉移到“b站”(bilibili)去了!
“咳咳咳咳!”連咳幾聲,掩飾自己的尷尬,小陳知道自己的兒歌都無用武之地了,還是好好當一個優秀的少年詩人吧!
少年詩人,一遇到王大叔、王老師這種“老油條詩人”,總是會很為難——
你看看人家這兩個!
在這種遊戲環節上,隨筆一寫,就是可以流傳後世的詩文!
而區區小陳我,隻能用別人流傳後世的詩文,來還擊他們!
依然是李季蘭演唱的小陳的這首詩:“
欲暮黃鸝囀,半夜春風來。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風嗬,我與你素不相識,你特喵地闖入老子的羅幃,羞不羞愧?
知不知道如果是在花旗國,可以直接以“私闖民宅”為由,當頭給你一槍!
“妙則妙矣,”王昌齡讚了一聲:“可這不是李十二白的詩麽?”
小陳:“……”
好吧,這個“別人留傳後世的詩文”,“別人”還是王大叔你認識的……
此句自然出自李白的名作《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五、六兩句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就盛讚說:“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
但如果不是李白寫的,那肯定也有人說此句“無理取鬧”……
春風招你惹你了?
還是大風降溫啊……
可話說迴來,中國古詩非常擅長“無理而妙”——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也可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能吸人眼球,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複雜的感情。
如果是李白在,王大叔肯定要在盛讚之後“浮一大白”,隻可惜是王大叔不認可小陳的“無理而妙”,覺得他就是“無理取鬧”……
“這一迴合你偷懶了!罰你自飲三杯!”王大叔嚴肅道,這就是抄襲者當場被抓“現行”的下場——當然囉,本來就沒有說不準用前人今人的詩。(王維王昌齡是想不到,小陳還能用“後人”的詩。)
這一迴合,三人都非常巧妙,但是推脫之下,三人還是公認王維此句作得最好,而且還是原創,不像小陳這種投機取巧的小淘氣……
於是,在王老師的酒盞之下,也劃了一條酒水橫線……
“注意啦注意啦!都打起精神來!”王大叔嚴肅地提醒道:“隻剩下最後一句啦!”
他從年少成名以來,向來是百戰不殆的,也就當年禦前作詩,被陳十一郎僥幸勝了而已。
“敵方”各下了一城,這一輪他還不發威,有點說不過去吧?
朱熹那一句暗合了隱逸情懷,正是王維的拿手好戲。
抖抖衣袖,信手拈來!
王維的第三首詩誕生!
眾人傾耳,唱的是:
空叫禾樵客,爛柯不知歸。
清香寒更發,朱實山下開。(發、實都是入聲)
“好!”小陳不管王老師吟的是啥,看人家那副認真的樣子,就知道肯定要喝彩的。
“摩詰這次跟我們動真格的了!”王昌齡也是撫掌大笑,看得出來這首作得的確很好!
以前,王質進入深山,斧子把都爛掉了,也不知迴來;
可是,他在深山的那幾百年中,人間不知幾度滄桑——
隻有那山下的茱萸,就和他離開時一樣,自顧自地開放,而且越是寒冷,越發清香。
果然,一迴到自己擅長的套路中,王維老師深不可測的模山範水、以景如畫的功力就發揮出來了!
他曾在《濟上四賢詠》中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說他們“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如果不是官場兇險,王老師自己也是追求心誌高潔的人,就好像當初他在禦前寫給張九齡的那首《獻始興公》的詩裏說:“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
現在,他寫的“淩寒獨自開”的茱萸,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有意圖效仿王質那樣的人,進入深山是為了修仙得道,而王老師,就是喜山愛水,希望能在歸隱中得到一種平靜。
管他春夏秋冬,管他紅塵是非,我便孤芳自賞,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了!
這兩句隨意揮灑,毫不著力,可以說既動人又自然,而且詩外仍有無窮意蘊,可以引人遐想。
懷古、寫景、言誌,一起來!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小陳每每聽到王老師吟出這種句子,總是惆悵沒能常在其門下,好好學習。
這句聽起來又很有小陳在二年級時經常背誦的,另一位當做宰相的王老師——王安石老師的名篇《詠梅》: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不知道王安石老師有沒有參考王維老師的詩句。
隻可惜,輪不到小陳接王老師的這句詩,要不然把王安石老師的名作改改,接在王維老師的後麵,應該可以令人叫絕!
“有幸”續王維金句的,是王大叔。
王昌齡見王維動真格的了,自然也不敢怠慢,非常端正認真地續了兩句。
得到詩句的劉昭陽也不敢怠慢,唱道:“
清香寒更發,朱實山下開。
欲暮黃鸝囀,半夜春風來。”
這句對得也是極美!
春天在哪裏?
春天在哪裏?
春天在哪青翠的山林裏!
這裏有黃花呀(茱萸),
這裏有綠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
春天在柔順的春風裏,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美!美!太美啦!”小陳張開雙臂盛讚道,這首寫的就是如今金陵美妙的春景,對仗工整,清新自然!
原來《春天在哪裏》是王昌齡的寫的啊!
“謝謝你的讚賞噢!”王大叔道:“可你說話就好好說話,怎麽還唱起來了呢!”
陳成:“……”
王維:“……”
“唱就唱,特喵的還‘嗶哩嗶哩’地唱呢……你年齡也老大不小了!”
陳成:“……”
王維:“……”
小陳十分羞憤!
成長的煩惱啊!
在他未滿十歲之前,每次唱“我在天街上,撿到一文錢,把它交到金吾叔叔手裏麵”;
又或者“我的好媽媽,下班(串門)迴到家,勞動(閑扯)了一天,多麽辛苦呀”;
再加上這首《春天在哪裏》!(有趣的是,這三首歌都是潘振聲老先生寫的,他可謂“統治”了幾代人的童年。)
誰不誇陳十一郎萌萌噠、可愛娃?
現在也才十四歲,唱“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哩”王大叔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他是惡意賣萌……
苦啊!
快樂的童年就這樣一去不複返了!
而且我明明唱的是“嘀哩嘀哩”,怎麽在王大叔口中,直接把我從“d站”(dilili)轉移到“b站”(bilibili)去了!
“咳咳咳咳!”連咳幾聲,掩飾自己的尷尬,小陳知道自己的兒歌都無用武之地了,還是好好當一個優秀的少年詩人吧!
少年詩人,一遇到王大叔、王老師這種“老油條詩人”,總是會很為難——
你看看人家這兩個!
在這種遊戲環節上,隨筆一寫,就是可以流傳後世的詩文!
而區區小陳我,隻能用別人流傳後世的詩文,來還擊他們!
依然是李季蘭演唱的小陳的這首詩:“
欲暮黃鸝囀,半夜春風來。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風嗬,我與你素不相識,你特喵地闖入老子的羅幃,羞不羞愧?
知不知道如果是在花旗國,可以直接以“私闖民宅”為由,當頭給你一槍!
“妙則妙矣,”王昌齡讚了一聲:“可這不是李十二白的詩麽?”
小陳:“……”
好吧,這個“別人留傳後世的詩文”,“別人”還是王大叔你認識的……
此句自然出自李白的名作《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五、六兩句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就盛讚說:“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
但如果不是李白寫的,那肯定也有人說此句“無理取鬧”……
春風招你惹你了?
還是大風降溫啊……
可話說迴來,中國古詩非常擅長“無理而妙”——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也可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能吸人眼球,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複雜的感情。
如果是李白在,王大叔肯定要在盛讚之後“浮一大白”,隻可惜是王大叔不認可小陳的“無理而妙”,覺得他就是“無理取鬧”……
“這一迴合你偷懶了!罰你自飲三杯!”王大叔嚴肅道,這就是抄襲者當場被抓“現行”的下場——當然囉,本來就沒有說不準用前人今人的詩。(王維王昌齡是想不到,小陳還能用“後人”的詩。)
這一迴合,三人都非常巧妙,但是推脫之下,三人還是公認王維此句作得最好,而且還是原創,不像小陳這種投機取巧的小淘氣……
於是,在王老師的酒盞之下,也劃了一條酒水橫線……
“注意啦注意啦!都打起精神來!”王大叔嚴肅地提醒道:“隻剩下最後一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