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師長出難題考他,他必須要立即給予迴答,沒有時間給他細細揣摩。
在胸口畫了一個十字,默念“信春哥得永生”的六字箴言,小陳也是刷刷數筆,一揮而就。
王維王昌齡皆是目送小陳的紙飛機飛出,感興趣他是怎樣應對的。
等李季蘭稍稍準備後,從她口中便流出了小陳的最新力作:“
會尋名山去,豈複望清輝!
思君如滿月,逐夜見衰微。”
“大妙!”王昌齡還沒等李季蘭唱完,便高聲喝彩道!
王維也微笑頷首,表達讚許。
你追尋名山而去,在這之後,我很難再見到有你這種清白高尚情懷的人了——
到時候思念你的心情,就好像十五的月亮,自此日之後,月亮隻會越來越衰微殘缺,再沒如此圓滿的時候!
王大叔故意寫流水賬的句子來刁難小陳,可是偏偏他的那句“清輝”卻成了雙關之語,點睛之筆!
既可以指人品德的“清輝”,也可以指月光的“清輝”!
高尚君子的離開,不正如那團團圓月,其“清輝”在逐漸減弱嗎!
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穎奇特,給人以鮮明的美的感受!
當然囉,這並不是小陳的原創,兩位師長能在詩沒念完就覺得這句續得很好,是因為此句出自故宰相張九齡先生的名作《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複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正是借了張丞相對於“清輝”的妙用,所以兩個人一聽便忍不住叫好!
既為了張丞相的巧妙構思,也為了陳十一郎的機敏頭腦!
嗯,看來張丞相是真的很擅長寫“月亮”,陳十一郎也真是——會“借鑒”別人的詩啊!
隻是這種“借鑒”,王大叔和王老師不但不鄙視,反而很欣賞,這就是一種傳承啊!
陳十一郎雖然未曾拜入張九齡門下學詩,可是九齡公的確是小陳創作生涯中的一位重要的領路人了!
而且,九齡公這首詩,也不是原創,也是從古人詩句中發展衍生來的。
《自君之出矣》,本就是漢代樂府詩雜曲歌辭名,取自東漢末年徐幹《室思》:
自君之出矣,
寶鏡為誰明?
思君如隴水,
長聞嗚咽聲。
張九齡摘取古人成句作為詩題,故題首冠以“賦得”二字。
隻是比起徐幹的比喻,張九齡的比喻似乎更加巧妙一點——
但這比喻也未必全是他自己的功勞,劉昭陽小姐今天一直癡迷的《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直接描摹思婦的消瘦形象,張丞相用月亮的“瘦”來指代人的“瘦”,估計有所借鑒。
隻是借鑒《行行重行行》比他借鑒得更明顯的是宋代的柳永,再讀一遍,是不是完全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既視感?
再延伸一下,徐幹的《室思》已經夠古老了啊,可他仍然是對古人的繼承和發展,《詩經·衛風·伯兮》就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意思是:“妝扮美容,隻是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妝?”
所以徐幹老哥是抄《詩經》的!
可是另一位叫做司馬遷的老哥,更加會抄,他不寫詩,隻用一句“女為悅己者容”就完全概括了你們這些亂七八糟的詩的所有!
太史公果然是字字珠璣呀!
總而言之,就是說,中國的詩文,自古以來就是你抄我,我抄你,有的人抄得高妙,已經超越原作的水平,那原作反而被比下去了。
這也是大家記住了柳永,記住了張九齡,記住了司馬遷的原因。
二王兩位師長,也希望作為他們子侄的小陳能被這樣記住——他倆本身肯定必為世人銘記,幾乎沒有懸念的。
盡管目前的小陳,還處於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階段。
“這一句你投機取巧,套的始興公現成的!”王昌齡佯裝惱怒的樣子:“但是始興公的詩,我與摩詰都不敢不給麵子。這第一句,算是你贏了!”
說著,拿出兩大一小的三個酒盞,手指上蘸了蘸酒水,在小酒盞的後麵畫了一道橫線,表示給小陳記了一分。
陳成自然惶恐告罪說,“全賴九齡公天上眷佑”。
“嘿嘿,別急,這才第一句呢!”王大叔實際上很滿意小陳這一句的破局:“——摩詰,又到你啦!”
王維點點頭,現在讓他續的,並非是陳成的句子,實際上是張九齡的句子——他自然要嚴肅認真一點來對。
樓下的看客們還不知道樓上三位當事人片刻間、幾乎沒有任何爭論就判定了孰勝孰負,反而為三首詩那首最好議論紛紛,總之是各有妙處,俱有擁躉。
王維執筆凝思,看著張九齡的詩句,昔日的情境宛若眼前。
九齡公的優雅風度,傲人風骨,禮賢下士,獎掖後進,能得到他的賞識令王維十分自傲。
是的,為了升官,他曾經給張九齡寫過很多“幹謁詩”“自薦詩”,可是詩中對這位長者的褒獎,許多都是心聲。
不像現在,屈服於現實,空有詩傳天下的名聲,卻不得不言不由衷地,跟很多並不想來往的人虛與委蛇!
真叫人無可奈何!
朝廷何年何日,再有一位“風度得如九齡”的賢相呢?
心思意動之下,向來才思敏捷的他,一時竟然無可落筆!
台下的易絲兒不知上麵高人是什麽情況,隻能來來迴迴地踱步,眼巴巴地看著三樓上的紙飛機有沒有飛下來。
見王昌齡和陳成都發覺了自己臉上異樣神色,王維自嘲地笑了笑,落筆寫就。
當看到紙飛機向自己飛來時,易絲兒險些歡唿雀躍——卻是與詩作者是兩樣心思了。
打開看了,才知道自己這樣喜形於色的樣子是不對的,這四句詩的傷感意味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來:“
思君如滿月,逐夜見衰微。
閑簷喧鳥鵲,故榻滿塵埃!”
觀眾們一聽,都有些納悶:
按前一句的意思,像是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閨怨套路——
可下麵這一句,怎麽好像丈夫不是不迴家,而是直接死了啊!
這未免有點狠了吧!
隻有王維身邊的王昌齡、陳成懂得他的心思:
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上說:“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故事說的是,漢文帝時大臣翟公,是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可一旦其失官後,賓客絕跡,他家門前直接可以帶上道具去捉鳥。
在胸口畫了一個十字,默念“信春哥得永生”的六字箴言,小陳也是刷刷數筆,一揮而就。
王維王昌齡皆是目送小陳的紙飛機飛出,感興趣他是怎樣應對的。
等李季蘭稍稍準備後,從她口中便流出了小陳的最新力作:“
會尋名山去,豈複望清輝!
思君如滿月,逐夜見衰微。”
“大妙!”王昌齡還沒等李季蘭唱完,便高聲喝彩道!
王維也微笑頷首,表達讚許。
你追尋名山而去,在這之後,我很難再見到有你這種清白高尚情懷的人了——
到時候思念你的心情,就好像十五的月亮,自此日之後,月亮隻會越來越衰微殘缺,再沒如此圓滿的時候!
王大叔故意寫流水賬的句子來刁難小陳,可是偏偏他的那句“清輝”卻成了雙關之語,點睛之筆!
既可以指人品德的“清輝”,也可以指月光的“清輝”!
高尚君子的離開,不正如那團團圓月,其“清輝”在逐漸減弱嗎!
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穎奇特,給人以鮮明的美的感受!
當然囉,這並不是小陳的原創,兩位師長能在詩沒念完就覺得這句續得很好,是因為此句出自故宰相張九齡先生的名作《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複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正是借了張丞相對於“清輝”的妙用,所以兩個人一聽便忍不住叫好!
既為了張丞相的巧妙構思,也為了陳十一郎的機敏頭腦!
嗯,看來張丞相是真的很擅長寫“月亮”,陳十一郎也真是——會“借鑒”別人的詩啊!
隻是這種“借鑒”,王大叔和王老師不但不鄙視,反而很欣賞,這就是一種傳承啊!
陳十一郎雖然未曾拜入張九齡門下學詩,可是九齡公的確是小陳創作生涯中的一位重要的領路人了!
而且,九齡公這首詩,也不是原創,也是從古人詩句中發展衍生來的。
《自君之出矣》,本就是漢代樂府詩雜曲歌辭名,取自東漢末年徐幹《室思》:
自君之出矣,
寶鏡為誰明?
思君如隴水,
長聞嗚咽聲。
張九齡摘取古人成句作為詩題,故題首冠以“賦得”二字。
隻是比起徐幹的比喻,張九齡的比喻似乎更加巧妙一點——
但這比喻也未必全是他自己的功勞,劉昭陽小姐今天一直癡迷的《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直接描摹思婦的消瘦形象,張丞相用月亮的“瘦”來指代人的“瘦”,估計有所借鑒。
隻是借鑒《行行重行行》比他借鑒得更明顯的是宋代的柳永,再讀一遍,是不是完全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既視感?
再延伸一下,徐幹的《室思》已經夠古老了啊,可他仍然是對古人的繼承和發展,《詩經·衛風·伯兮》就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意思是:“妝扮美容,隻是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妝?”
所以徐幹老哥是抄《詩經》的!
可是另一位叫做司馬遷的老哥,更加會抄,他不寫詩,隻用一句“女為悅己者容”就完全概括了你們這些亂七八糟的詩的所有!
太史公果然是字字珠璣呀!
總而言之,就是說,中國的詩文,自古以來就是你抄我,我抄你,有的人抄得高妙,已經超越原作的水平,那原作反而被比下去了。
這也是大家記住了柳永,記住了張九齡,記住了司馬遷的原因。
二王兩位師長,也希望作為他們子侄的小陳能被這樣記住——他倆本身肯定必為世人銘記,幾乎沒有懸念的。
盡管目前的小陳,還處於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階段。
“這一句你投機取巧,套的始興公現成的!”王昌齡佯裝惱怒的樣子:“但是始興公的詩,我與摩詰都不敢不給麵子。這第一句,算是你贏了!”
說著,拿出兩大一小的三個酒盞,手指上蘸了蘸酒水,在小酒盞的後麵畫了一道橫線,表示給小陳記了一分。
陳成自然惶恐告罪說,“全賴九齡公天上眷佑”。
“嘿嘿,別急,這才第一句呢!”王大叔實際上很滿意小陳這一句的破局:“——摩詰,又到你啦!”
王維點點頭,現在讓他續的,並非是陳成的句子,實際上是張九齡的句子——他自然要嚴肅認真一點來對。
樓下的看客們還不知道樓上三位當事人片刻間、幾乎沒有任何爭論就判定了孰勝孰負,反而為三首詩那首最好議論紛紛,總之是各有妙處,俱有擁躉。
王維執筆凝思,看著張九齡的詩句,昔日的情境宛若眼前。
九齡公的優雅風度,傲人風骨,禮賢下士,獎掖後進,能得到他的賞識令王維十分自傲。
是的,為了升官,他曾經給張九齡寫過很多“幹謁詩”“自薦詩”,可是詩中對這位長者的褒獎,許多都是心聲。
不像現在,屈服於現實,空有詩傳天下的名聲,卻不得不言不由衷地,跟很多並不想來往的人虛與委蛇!
真叫人無可奈何!
朝廷何年何日,再有一位“風度得如九齡”的賢相呢?
心思意動之下,向來才思敏捷的他,一時竟然無可落筆!
台下的易絲兒不知上麵高人是什麽情況,隻能來來迴迴地踱步,眼巴巴地看著三樓上的紙飛機有沒有飛下來。
見王昌齡和陳成都發覺了自己臉上異樣神色,王維自嘲地笑了笑,落筆寫就。
當看到紙飛機向自己飛來時,易絲兒險些歡唿雀躍——卻是與詩作者是兩樣心思了。
打開看了,才知道自己這樣喜形於色的樣子是不對的,這四句詩的傷感意味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來:“
思君如滿月,逐夜見衰微。
閑簷喧鳥鵲,故榻滿塵埃!”
觀眾們一聽,都有些納悶:
按前一句的意思,像是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閨怨套路——
可下麵這一句,怎麽好像丈夫不是不迴家,而是直接死了啊!
這未免有點狠了吧!
隻有王維身邊的王昌齡、陳成懂得他的心思:
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上說:“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故事說的是,漢文帝時大臣翟公,是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可一旦其失官後,賓客絕跡,他家門前直接可以帶上道具去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