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就小陳的親身經曆來說,春哥還算是裏麵比較準的。(春春:??)
易絲兒如此沒羞沒臊地哀求,讓王昌齡十分為難:
畢竟他想幫的是劉昭陽,並不想幫易絲兒呀!
小陳見狀,十分高興:“王大叔,一女不事二夫,啊不,一腳難踏兩船——也不對。總之,既然這個也想你出手相助,那個也希望你出手相助,依學生愚見,不如就此收手,兩不相幫,如何?”
畢竟你是朝廷命官啊,雖然大唐律例不禁止官員與伎女來往,可傳出去畢竟不好聽吧!
王大叔有些意動,可轉而看到身邊的王維,靈機一動道:“摩詰,我有個不情之請——”
王維滿臉問號,小陳剛剛的“不情之請”自己還沒說出口呢!
“你來助這女娃兒如何?”
王維:“……”
王昌齡的鍋,卻讓別人來接……
“是吧是吧,人家女娃還說了一句什麽什麽‘佛’的,顯然對佛法也很是向往的,摩詰何不指點迷津於她呢!”王大叔循循善誘。
陳成:“……”特喵的“送佛送到西”算哪門子的佛法……
王維仍想婉拒來著,王昌齡衝樓下高唿一聲:“好,你等著!”就這麽答應了下來。
王維見事已至此,也不好拂了他的雅興。
陳成:“……”你自己跑出來給我搗亂還不夠,還讓王老師也站到我的敵方陣營去……
你倆聯起手來圍剿我這個未成年人,天理何在!
未成年人保護法何在!
王昌齡笑道:“你且不要管樓下那三個女娃如何——咱師徒三個,自寫咱們的!若是最終聯得一首好詩出來,當不失為一樁美談哩!”
他這麽一說,王維也覺得有理,隻看他們各顯其能,他作為一代宗師,也有點心癢癢。
他倒不是完全的山水田園詩人,畢竟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等雄渾之句嘛!
小陳又苦起了臉:都怪自己剛剛那麽囂張,把兩個老師的好勝心都激發起來了!
口上道:“以弟子之能,哪能與兩位老師相匹敵!不設立聯句的長度,一直對下去,您二位的詩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絕,我可要無言以對啦!”
“好!”王大叔覺得說得也是:“那咱們就以三句為限!嗯,三句有點少!四句吧!”
看著王大叔生怕不夠過癮的樣子,小陳又有些好笑,答道:“一言為定!”
心想隻要不拚光底褲,自己還是能“負隅頑抗”一下的。
三人說好幾句內分出勝負,時間也的確不早了,便直接開始。
王維需要接小陳那一句的後麵寫,稍作思忖,便寫好了句子,交給陳成。
陳成雖然滿心不樂意,卻還是將王老師的詩稿折好,放飛了下去!
易絲兒各種拖延時間,更是自己發明出了“現場求助”這一選項,曆屆花魁大賽都未出現,堪為奇葩。
見她上台,觀眾們再此送上噓聲,可她自己得了妙句卻十分喜悅,唱道:“
煙柳灞橋岸,明月照人來。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這首說的是,在灞橋邊遇到了故友,被請下馬喝了一杯美酒,想問問你是要歸往何處呢?
表麵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
寥寥幾個字,沒有任何來龍去脈,也沒有說明故人究竟是去的哪裏,可偏偏王老師截取的“下馬飲酒”的這個片段,讓人浮想聯翩,故友相逢,乍驚乍喜,又惆悵莫名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
這位故人,可能是往山中隱居。
可能是要去塞外征戰。
可能是功成名就,正要衣錦還鄉。
這些都是留白,任由讀者自己去想了!
此詩一出,觀眾們對易絲兒的惡感竟然減輕了許多,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鼓掌起來!
客觀地說,易絲兒唱得還蠻好聽的啊!
要不然也不會是昨晚金曲聯唱的冠軍了!
之前真的是詞不行啊!
三樓上的小陳臉苦了一層:
他不怕王老師吟特別華麗的詩,就怕他來這種“平平淡淡”“見微知著”的詩啊!
正如孟老師《詩論》中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最是讓人頭疼!
你現在讓小陳對,小陳是覺得各個方麵都可以對,可是偏偏各方麵都對不好!
隻要意思說得太明顯太刻意,很容易就落入下乘!
隻是現在要麵對王老師奇句的,是王大叔。
可是王大叔竟然沒有小陳這種狗咬刺蝟無從下嘴的困窘,他也隻是稍一思忖,便寫好了句子,仍然由小陳放飛,交由樓下的劉昭陽!
劉昭陽也意識到樓上現在是“神仙打架”的局麵,自己隻是一個傳聲筒。
但也沒啥抱怨的,你讓她自己想,有一百個腦袋也不會想出同等級的!
默念兩遍,暗讚好詩,唱道:“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會尋名山去,豈複望清輝。”
王大叔這句要說的話,並不算是非常奇絕的句子,隻不過是一句恭維:
你肯定是要追尋名山而去吧,在這之後,我恐怕很難再見到有你這種清白高尚情懷的人了!
這哪裏算好呢?
王維卻感歎一句:“少伯所言,幾與我無異矣!”
少伯老兄你寫的這兩句,簡直跟我自己寫的沒有什麽兩樣啊!
王昌齡放聲大笑,老哥倆舉起酒杯走了一個——惺惺相惜之意,溢於言表。
小陳難免會想:
這也行?
我不抄別人的詩,像這兩句的水平也能寫得出來!
可事實上,王昌齡好就好在,他用王維的口氣,續王維的詩,渾然一氣,含蓄自然。
像是喃喃自語:你走了,我咋辦?
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對遍訪名山的欣羨,又有少了一位誌同道合之人的惆悵,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麵看似乎平淡的“下馬問君”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兩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之感!
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便是王大叔的“狡猾”之處了,他借用了王維詩的高妙處,以相同的手法將詩完成了——
可他這兩句,單獨拿出來,那就是非常平常的恭維之語,給小陳留下的就是一個大難題!
是的,王大叔完全可以寫得更加高妙一點,可是沒有必要!
他就寫成現在這樣,既不影響觀眾對劉昭陽詩質量的評價,也能讓接他詩句的小陳多受點考驗!
小陳一個頭兩個大!
今天出門沒看黃曆,早知道就應該帶一張春哥的畫像在身上防身啊!
易絲兒如此沒羞沒臊地哀求,讓王昌齡十分為難:
畢竟他想幫的是劉昭陽,並不想幫易絲兒呀!
小陳見狀,十分高興:“王大叔,一女不事二夫,啊不,一腳難踏兩船——也不對。總之,既然這個也想你出手相助,那個也希望你出手相助,依學生愚見,不如就此收手,兩不相幫,如何?”
畢竟你是朝廷命官啊,雖然大唐律例不禁止官員與伎女來往,可傳出去畢竟不好聽吧!
王大叔有些意動,可轉而看到身邊的王維,靈機一動道:“摩詰,我有個不情之請——”
王維滿臉問號,小陳剛剛的“不情之請”自己還沒說出口呢!
“你來助這女娃兒如何?”
王維:“……”
王昌齡的鍋,卻讓別人來接……
“是吧是吧,人家女娃還說了一句什麽什麽‘佛’的,顯然對佛法也很是向往的,摩詰何不指點迷津於她呢!”王大叔循循善誘。
陳成:“……”特喵的“送佛送到西”算哪門子的佛法……
王維仍想婉拒來著,王昌齡衝樓下高唿一聲:“好,你等著!”就這麽答應了下來。
王維見事已至此,也不好拂了他的雅興。
陳成:“……”你自己跑出來給我搗亂還不夠,還讓王老師也站到我的敵方陣營去……
你倆聯起手來圍剿我這個未成年人,天理何在!
未成年人保護法何在!
王昌齡笑道:“你且不要管樓下那三個女娃如何——咱師徒三個,自寫咱們的!若是最終聯得一首好詩出來,當不失為一樁美談哩!”
他這麽一說,王維也覺得有理,隻看他們各顯其能,他作為一代宗師,也有點心癢癢。
他倒不是完全的山水田園詩人,畢竟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等雄渾之句嘛!
小陳又苦起了臉:都怪自己剛剛那麽囂張,把兩個老師的好勝心都激發起來了!
口上道:“以弟子之能,哪能與兩位老師相匹敵!不設立聯句的長度,一直對下去,您二位的詩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絕,我可要無言以對啦!”
“好!”王大叔覺得說得也是:“那咱們就以三句為限!嗯,三句有點少!四句吧!”
看著王大叔生怕不夠過癮的樣子,小陳又有些好笑,答道:“一言為定!”
心想隻要不拚光底褲,自己還是能“負隅頑抗”一下的。
三人說好幾句內分出勝負,時間也的確不早了,便直接開始。
王維需要接小陳那一句的後麵寫,稍作思忖,便寫好了句子,交給陳成。
陳成雖然滿心不樂意,卻還是將王老師的詩稿折好,放飛了下去!
易絲兒各種拖延時間,更是自己發明出了“現場求助”這一選項,曆屆花魁大賽都未出現,堪為奇葩。
見她上台,觀眾們再此送上噓聲,可她自己得了妙句卻十分喜悅,唱道:“
煙柳灞橋岸,明月照人來。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這首說的是,在灞橋邊遇到了故友,被請下馬喝了一杯美酒,想問問你是要歸往何處呢?
表麵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
寥寥幾個字,沒有任何來龍去脈,也沒有說明故人究竟是去的哪裏,可偏偏王老師截取的“下馬飲酒”的這個片段,讓人浮想聯翩,故友相逢,乍驚乍喜,又惆悵莫名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
這位故人,可能是往山中隱居。
可能是要去塞外征戰。
可能是功成名就,正要衣錦還鄉。
這些都是留白,任由讀者自己去想了!
此詩一出,觀眾們對易絲兒的惡感竟然減輕了許多,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鼓掌起來!
客觀地說,易絲兒唱得還蠻好聽的啊!
要不然也不會是昨晚金曲聯唱的冠軍了!
之前真的是詞不行啊!
三樓上的小陳臉苦了一層:
他不怕王老師吟特別華麗的詩,就怕他來這種“平平淡淡”“見微知著”的詩啊!
正如孟老師《詩論》中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最是讓人頭疼!
你現在讓小陳對,小陳是覺得各個方麵都可以對,可是偏偏各方麵都對不好!
隻要意思說得太明顯太刻意,很容易就落入下乘!
隻是現在要麵對王老師奇句的,是王大叔。
可是王大叔竟然沒有小陳這種狗咬刺蝟無從下嘴的困窘,他也隻是稍一思忖,便寫好了句子,仍然由小陳放飛,交由樓下的劉昭陽!
劉昭陽也意識到樓上現在是“神仙打架”的局麵,自己隻是一個傳聲筒。
但也沒啥抱怨的,你讓她自己想,有一百個腦袋也不會想出同等級的!
默念兩遍,暗讚好詩,唱道:“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會尋名山去,豈複望清輝。”
王大叔這句要說的話,並不算是非常奇絕的句子,隻不過是一句恭維:
你肯定是要追尋名山而去吧,在這之後,我恐怕很難再見到有你這種清白高尚情懷的人了!
這哪裏算好呢?
王維卻感歎一句:“少伯所言,幾與我無異矣!”
少伯老兄你寫的這兩句,簡直跟我自己寫的沒有什麽兩樣啊!
王昌齡放聲大笑,老哥倆舉起酒杯走了一個——惺惺相惜之意,溢於言表。
小陳難免會想:
這也行?
我不抄別人的詩,像這兩句的水平也能寫得出來!
可事實上,王昌齡好就好在,他用王維的口氣,續王維的詩,渾然一氣,含蓄自然。
像是喃喃自語:你走了,我咋辦?
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對遍訪名山的欣羨,又有少了一位誌同道合之人的惆悵,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麵看似乎平淡的“下馬問君”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兩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之感!
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便是王大叔的“狡猾”之處了,他借用了王維詩的高妙處,以相同的手法將詩完成了——
可他這兩句,單獨拿出來,那就是非常平常的恭維之語,給小陳留下的就是一個大難題!
是的,王大叔完全可以寫得更加高妙一點,可是沒有必要!
他就寫成現在這樣,既不影響觀眾對劉昭陽詩質量的評價,也能讓接他詩句的小陳多受點考驗!
小陳一個頭兩個大!
今天出門沒看黃曆,早知道就應該帶一張春哥的畫像在身上防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