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想起“東閣村事件”,黎珊玉猶如想起了一場噩夢。那是一場傷心的噩夢,那是一場令人懼怕的噩夢,許多年過去了,他仍心有餘悸。

    黎珊玉惻隱之心常有,卻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他思源迴報、扶貧幫困的心思,一刻也沒有消停過。

    通城縣原環保局張王治局長介紹說:“黎珊玉是縣人大代表,我們常在一起開會,他提起東閣村就傷心。但他關心貧困山區老百姓的心思沒有停歇過。東閣村事件過後不久,也就是1992年的一次人代會上,我和他坐在一起,談起縣委要我二進石溪鄉當書記,還說那裏的群眾要我去。我不想去,那地方是三省交界的地方,窮,工作太難做了。我本是向黎珊玉訴苦的,沒想到他還極力鼓勵我去。他對我說,越窮的地方,老百姓越善良。群眾歡迎你去,這是幹好工作的基礎。你去,我大力支持你。你想想,窮地方都不去,老百姓咋致富啊?在他的鼓勵下我去了。黎珊玉也不食言,說到做到。當年玉立公司投資50多萬元,幫我們辦起了一個砂布廠、一個塑料廠和一個墨汁廠。就業100多人,一年產值500多萬元,純利60多萬元,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除此之外,黎珊玉還經常上山到水口村蹲點,走訪貧困戶,與村幹部一起探討致富措施。每次上山,他都是自帶幹糧。1993年春,黎珊玉還掏出2000元,幫助水口村農戶發展50畝板栗種植,扶持10多戶發展生豬養殖。

    黎珊玉常常念叨說:“我本是幕阜山溝土生土長的苦孩子,我要用畢生自強不息的奮鬥,迴報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的通城父老鄉親。這是我的心願和誌向,也是我應該做而且可以做到的。”跨入新世紀之後,當黎珊玉參觀了河南臨潁縣的南街村和江蘇江陰市的華西村之後,他積極響應黨中央“工業反哺農業”的號召,一係列的思源迴報工程項目在心中萌生,並積極付諸實施。

    殷殷鄉梓情,濃濃反哺意。

    為迴報通城縣父老鄉親,2002年,玉立公司在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地石南鎮牌合村建設全縣最大的生態農業園區——玉立牌合綠色農業生產合作社。此項工程采取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和互利雙贏的原則進行。首期工程已由玉立公司投資250萬元,建成國內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繁殖養豬場,占地40餘畝,辦公樓一棟,豬舍9棟。其中,公豬舍、空懷舍、妊娠舍各1棟,保育舍2棟,產仔舍3棟。從國家級種畜場引進良種母豬230頭、公豬10頭,以生產仔豬為主,然後給農戶喂養。采取“公司十農戶”的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即統一供應優良種豬,統一供應優質飼料,統一提供防疫服務。首期工程於2003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投資1200萬元,計劃用地300多畝,目前已征地146畝。計劃建成20000頭養豬場、萬噸飼料廠、千噸有機肥料廠、1200頭母豬場。二期工程建成後,年總收入可達3000萬元,實現利潤450萬元。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通城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玉立牌合綠色農業生產合作社首期工程現代化養殖場已經運行3年了,發展形勢良好。

    原縣畜牧局副局長、現綠色農業生產合作社負責人胡水龍介紹說:“這裏是2003年玉立公司投資數萬元,按現代化養豬生產工藝建起來的種豬場。同年6月,從湖北畜牧良種場引進成品母豬230頭,杜洛克公豬10頭。近幾年每年向社會提供瘦肉型商品仔豬4000餘頭。全新的養豬生產工藝,先進設施設備,嚴格的防疫製度,以高標準、高起點發展通城養豬事業為目標,以‘迴報鄉親,致富農戶’為宗旨,從品種、營養、防疫、環境、管理5個環節,為農戶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先後在當地培養一大批養豬大戶,致富了一批農戶,極大地調動了農戶養豬的積極性,使養豬業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主導產業。”他說:“投資600萬元的30000頭商品肉豬基地即將完工,隨之而建的是萬噸飼料廠、有機肥料廠、養魚場、奶牛場……這些項目建成受益後,牌合村也差不多步入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列了。”

    2006年是玉立牌合綠色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獲豐收的一年。全年共出售肥豬2355頭,銷售額219。78萬元;銷售飼料229。68萬元;生產臘肉、香腸等鹵製品5萬斤,創利潤80萬元。生產皮蛋10萬枚。共創產值504萬元。還存欄公豬30頭、生產母豬1781頭,新培育的母豬每月可產仔豬800~1000頭。預計2007年,可產仔豬和種豬13800頭,出欄育肥豬10000頭,可創產值1500~2000萬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