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黎珊玉受國家扶貧助學“希望工程”的啟發,到通城縣黃袍鄉創辦了一個“希望工程班”。
黃袍鄉是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1928年,中共通城縣委就誕生在這裏。這裏曾是羅榮桓、張體學革命戰鬥過的地方。革命成功幾十年過去了,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經濟發展緩慢,農民並不富裕。許多農戶還未脫貧,致使一些孩子輟學。黎珊玉調查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十分同情這裏孩子的境遇,決定在這裏創辦一個“希望工程班”。由玉立公司提供資金,扶助失學輟學兒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業。玉立公司除提供學雜費外,還資助教學設備、學生服裝、學習用品及日常生活補助。
1994年9月16日,通城砂布廠黨總支書記熊師菊、副廠長黃年芳,率領車間主任以上幹部,帶著學生學習用品和娛樂器材,來到荻田小學,參加玉立公司“希望工程班”授牌暨開學典禮儀式。中共通城縣委副書記餘啟怡、通城副縣長周菊桃、縣教委主任餘洪焱及共青團縣委“希望工程”負責人出席了儀式。一陣“劈裏啪啦”的鞭炮響過之後,一塊鮮紅的“通城砂布廠希望工程班”的牌子掛起來了。通城砂布廠幫貧助教活動拉開了序幕,這一拉開就要上演9年、18年、27年、81年……
第一期“希望工程班”的51名兒童皆屬輟學重新返校的學生。他們領到了嶄新的課本、文具,穿上了統一的製服,坐在配備標準化桌椅的教室裏,一個個笑逐顏開。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曆,他們中有的喪父,有的喪母,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患病、傷殘或癡呆……他們中大多數的家庭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哪來的錢讀書啊!今天他們在通城砂布廠的資助下,重新走進教室,再也不用為交不起學雜費而發愁了,能讓他們不高興嗎?
迴憶起當年的情景,頭發花白的玉立公司原黨委書記熊師菊對我說:“為了組建這個‘希望工程班’,當年,我按黎廠長的要求帶人到黃袍鄉6個村挨家訪問調查,我們所選的每個同學家裏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左眼失明的方秋霞,年幼時母親患病早逝,父親無力掙錢供她上學讀書。孩子要讀書,找到老師,請老師去做父親的工作。老師多次上門家訪都不奏效。他父親還說:‘我家哪有錢送她讀書?總不能餓著肚子去讀書吧?’我們登門找到方秋霞的父親,表示替孩子出學雜費送孩子去讀書,父女倆聽後激動得熱淚盈眶。王耀強也是一個沒有了母親的孩子,讀到五年級時,父親不讓他讀書了,要他棄學從藝學木匠。父親對他說:‘讀書不如學藝,早點出來為家裏賺錢,幫襯幫襯。’可憐的孩子想讀書,在求學和失學之間痛苦地煎熬著。在玉立公司的幫助下,王耀強又重返了校園。”
“希望工程班”所有同學的家庭,各有各的特殊困難。有的家庭舊疤未好又添新傷。2000年9月,幼年喪父的黃永祥不慎摔傷,造成右股骨完全性骨折。母親四處籌錢給他醫治又無著落,感到無望,隻有看著躺在床上的兒子痛哭流涕。正在這時,玉立公司的4位員工走進了黃永祥的家——大山腳下一所陰暗潮濕的房子裏,送上黎珊玉和部分員工捐助的2350元錢,迅速將黃永祥送到醫院去治療。黃永祥病愈後返迴學校“希望工程班”學習。他在作文中寫道:“玉立公司,我的再生父母,永遠的親人……”
黎珊玉在創辦“希望工程班”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他發現創辦“希望工程班”不能隻解決學雜費和生活救濟問題,還得從思想上關心他們,從感情上感染他們,用愛心去撫平他們幼小心靈上的創傷,和他們建立感情。黎珊玉後來改集體扶持為對口扶持,即開展“一幫一、多幫一”,和貧困學生結成對子的“心連心、手拉手”活動。
“希望工程班”創辦以來,受到了玉立公司董事會的重視和關注,每年都將“希望工程班”納入公司的議事日程。為了加強孩子們的素質教育,公司先後為“希望工程班”添置了風琴、電子琴、電視機、速印機,辦起了音樂、舞蹈、寫作等興趣小組。孩子們初步具備了自編、自導、自演的能力。自編了《星火燎原》小刊物。1996年六一兒童節,黎珊玉於萬忙之中率玉立公司藝術團去荻田小學慰問演出。在與孩子們的座談中,黎珊玉語重心長地講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和砂布廠發展的曆程,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心願,2001年六一兒童節,玉立公司把“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們接到玉立公司參觀學習,增長知識和見識。玉立公司業餘藝術團還派人輔導“希望工程班”的學生編排文藝節目,參加全縣文藝演出,沒想到還獲得了一、二等獎。
在玉立公司的關愛下,“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刻苦學習,語、數、外等學科,以遙遙領先的優勢長期位於全鄉同年級之首。“希望工程班”學生小學期間在荻田小學就讀,初中期間在黃袍中學就讀。51人中,先後有21人次榮獲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一、二、三等獎,12人次榮獲市、縣級作文比賽二、三等獎。到2004年,原“希望工程班”中有8位同學考上了大學。玉立公司還將首期“希望工程班”的同學安排了十多個進玉立公司工作。
“希望工程班”第二期於2001年秋季開學,有學生45人。玉立公司又要將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培養到初中畢業,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005年,黎珊玉到牌合村視察工作時,看到幾百名學生在一棟已成危房的教室裏上課。他十分心痛,當即拍板投資120萬元,扶助該村建起了“牌合玉立希望學校”。2006年9月,這棟新校舍已投入使用。
9月2日,“牌合玉立希望學校”舉行竣工典禮現場,禮炮齊鳴,鼓樂喧天。玉立集團董事長黎珊玉為希望學校揭牌。“牌合玉立希望學校”的竣工,是玉立集團實踐黨中央“工業反哺農業”的又一舉措,圓了3000牌合村父老鄉親的夢,也圓了黎珊玉迴報家鄉的夢。
黃袍鄉是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1928年,中共通城縣委就誕生在這裏。這裏曾是羅榮桓、張體學革命戰鬥過的地方。革命成功幾十年過去了,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經濟發展緩慢,農民並不富裕。許多農戶還未脫貧,致使一些孩子輟學。黎珊玉調查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十分同情這裏孩子的境遇,決定在這裏創辦一個“希望工程班”。由玉立公司提供資金,扶助失學輟學兒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業。玉立公司除提供學雜費外,還資助教學設備、學生服裝、學習用品及日常生活補助。
1994年9月16日,通城砂布廠黨總支書記熊師菊、副廠長黃年芳,率領車間主任以上幹部,帶著學生學習用品和娛樂器材,來到荻田小學,參加玉立公司“希望工程班”授牌暨開學典禮儀式。中共通城縣委副書記餘啟怡、通城副縣長周菊桃、縣教委主任餘洪焱及共青團縣委“希望工程”負責人出席了儀式。一陣“劈裏啪啦”的鞭炮響過之後,一塊鮮紅的“通城砂布廠希望工程班”的牌子掛起來了。通城砂布廠幫貧助教活動拉開了序幕,這一拉開就要上演9年、18年、27年、81年……
第一期“希望工程班”的51名兒童皆屬輟學重新返校的學生。他們領到了嶄新的課本、文具,穿上了統一的製服,坐在配備標準化桌椅的教室裏,一個個笑逐顏開。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曆,他們中有的喪父,有的喪母,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患病、傷殘或癡呆……他們中大多數的家庭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哪來的錢讀書啊!今天他們在通城砂布廠的資助下,重新走進教室,再也不用為交不起學雜費而發愁了,能讓他們不高興嗎?
迴憶起當年的情景,頭發花白的玉立公司原黨委書記熊師菊對我說:“為了組建這個‘希望工程班’,當年,我按黎廠長的要求帶人到黃袍鄉6個村挨家訪問調查,我們所選的每個同學家裏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左眼失明的方秋霞,年幼時母親患病早逝,父親無力掙錢供她上學讀書。孩子要讀書,找到老師,請老師去做父親的工作。老師多次上門家訪都不奏效。他父親還說:‘我家哪有錢送她讀書?總不能餓著肚子去讀書吧?’我們登門找到方秋霞的父親,表示替孩子出學雜費送孩子去讀書,父女倆聽後激動得熱淚盈眶。王耀強也是一個沒有了母親的孩子,讀到五年級時,父親不讓他讀書了,要他棄學從藝學木匠。父親對他說:‘讀書不如學藝,早點出來為家裏賺錢,幫襯幫襯。’可憐的孩子想讀書,在求學和失學之間痛苦地煎熬著。在玉立公司的幫助下,王耀強又重返了校園。”
“希望工程班”所有同學的家庭,各有各的特殊困難。有的家庭舊疤未好又添新傷。2000年9月,幼年喪父的黃永祥不慎摔傷,造成右股骨完全性骨折。母親四處籌錢給他醫治又無著落,感到無望,隻有看著躺在床上的兒子痛哭流涕。正在這時,玉立公司的4位員工走進了黃永祥的家——大山腳下一所陰暗潮濕的房子裏,送上黎珊玉和部分員工捐助的2350元錢,迅速將黃永祥送到醫院去治療。黃永祥病愈後返迴學校“希望工程班”學習。他在作文中寫道:“玉立公司,我的再生父母,永遠的親人……”
黎珊玉在創辦“希望工程班”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他發現創辦“希望工程班”不能隻解決學雜費和生活救濟問題,還得從思想上關心他們,從感情上感染他們,用愛心去撫平他們幼小心靈上的創傷,和他們建立感情。黎珊玉後來改集體扶持為對口扶持,即開展“一幫一、多幫一”,和貧困學生結成對子的“心連心、手拉手”活動。
“希望工程班”創辦以來,受到了玉立公司董事會的重視和關注,每年都將“希望工程班”納入公司的議事日程。為了加強孩子們的素質教育,公司先後為“希望工程班”添置了風琴、電子琴、電視機、速印機,辦起了音樂、舞蹈、寫作等興趣小組。孩子們初步具備了自編、自導、自演的能力。自編了《星火燎原》小刊物。1996年六一兒童節,黎珊玉於萬忙之中率玉立公司藝術團去荻田小學慰問演出。在與孩子們的座談中,黎珊玉語重心長地講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和砂布廠發展的曆程,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心願,2001年六一兒童節,玉立公司把“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們接到玉立公司參觀學習,增長知識和見識。玉立公司業餘藝術團還派人輔導“希望工程班”的學生編排文藝節目,參加全縣文藝演出,沒想到還獲得了一、二等獎。
在玉立公司的關愛下,“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刻苦學習,語、數、外等學科,以遙遙領先的優勢長期位於全鄉同年級之首。“希望工程班”學生小學期間在荻田小學就讀,初中期間在黃袍中學就讀。51人中,先後有21人次榮獲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一、二、三等獎,12人次榮獲市、縣級作文比賽二、三等獎。到2004年,原“希望工程班”中有8位同學考上了大學。玉立公司還將首期“希望工程班”的同學安排了十多個進玉立公司工作。
“希望工程班”第二期於2001年秋季開學,有學生45人。玉立公司又要將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培養到初中畢業,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005年,黎珊玉到牌合村視察工作時,看到幾百名學生在一棟已成危房的教室裏上課。他十分心痛,當即拍板投資120萬元,扶助該村建起了“牌合玉立希望學校”。2006年9月,這棟新校舍已投入使用。
9月2日,“牌合玉立希望學校”舉行竣工典禮現場,禮炮齊鳴,鼓樂喧天。玉立集團董事長黎珊玉為希望學校揭牌。“牌合玉立希望學校”的竣工,是玉立集團實踐黨中央“工業反哺農業”的又一舉措,圓了3000牌合村父老鄉親的夢,也圓了黎珊玉迴報家鄉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