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和1996年,黎珊玉先後兩次出國,寫下了數萬字的日記,整理成《歐美日記》。

    手捧著黎珊玉的《歐美日記》,小心翼翼地用手撫摸著,仿佛正在走向一幢仙境瓊閣。看到那半卷的窗簾,半掩的門,仿佛有人喊了一聲“請進。”於是你毫不客氣地走進去了,走進了洛杉磯、走進了紐約、走進了科倫、走進了阿姆斯特丹、走進了巴黎、走進了裏斯本……也就慢慢地走進了一個色彩繽紛的感情世界……

    在這些日記中,黎珊玉不論是拜會客商,還是參觀學習;不論是觀看市容,還是遊覽名勝,都使人感到他身在異鄉,心係祖國,心係事業。字裏行間洋溢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從這時起,黎珊玉闖出國門之夢就已經開始了。在這裏,擷取他的24篇日記奉獻給讀者。

    旅美日記

    1990年9月14日晴天

    緊張的10天國內培訓結束了,這10天對我來說又緊張又必要。十幾年未能這樣在一種外來壓力下,進行專門的進修性學習了。通過10天的學習,對於經營、外貿、涉外法律算是有個粗略的了解。想起盲目經營闖蕩了幾十年,自己都感到好笑。總體講10天收獲不小,壓力也不小。

    從未這麽長時間離開廠裏,又正值廠裏生產不飽和階段,同誌們如何渡過這個難關,我有些放心不下,為不能和大家共度這個難關而感到內疚。不過,短期的困難,讓大家領略一下,不但是個鍛煉,也是一個體驗,充其量損失十幾萬罷了。不過我內心是充實的,因為我相信,我們會得到業務關係戶不遺餘力的支持。

    今天早上5:30就起床了,因為6:20分就出發去機場。實際上,這兩天都沒有睡好,即將離開生我養我的祖國,心情是複雜的。北京的早晨靜謐而清新,雖然暫時離開,但心對祖國母親的懷戀之情油然而生,對“母親”這個詞有新的迴味和感觸。我真不理解有些中國人,為什麽不把才華貢獻給自己的母親,不能同自己的親人一道吃苦,一道共建家園。

    10:00上飛機,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印在美國造的波音747飛機上。大約在下午4:00,天開始黑下來,五點多鍾就進入黑夜。夜半時分,我從機窗向外張望,機左側正對北方,北鬥星好像就掛在眼前,特別清楚。此後在異國的這段日子裏,唯獨這一個星座給我帶來一種親切感,所以我不知看了多少遍。

    1990年9月17日晴天

    今天是開學典禮之日,汽車把我們送到蒙特•聖瑪麗學院西部分校。下午1:00,開學典禮儀式在學校遊泳場草坪一角進行。一個供遊泳休息的小屋裏放了一個麥克風和一個立式放講話稿的專用小板夾。木屋內有一名博士站在麥克風前,西裝革履,神情嚴肅。麥克風左側,筆挺挺地站著校長和教務長,他們三人嚴肅的表情與會場的簡單好似不相稱。領事館代表、其他來賓及我們這些學員坐在太陽下的靠背椅上。

    大家很快肅靜下來,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校長、教務長、領事、團長都先後講了話。校長在講話中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而後團長向他們贈送了團旗和禮品。整個儀式沒有像我們中國人那樣刻意營造一些熱烈氣氛,搞一些不必要的過場、花架子。連最後團長贈送禮品、團旗算在內,整個典禮時間不到一小時,既簡單又實在,既嚴肅又認真,沒有專門為儀式花費一分錢。這樣的儀式要是在中國,各種輿論和意見都來了,起碼一點是不隆重,要得罪一些客人。禮儀一結束,還合了一個集體影。記者來去也無人理睬,多好的風氣,令人讚歎!

    典禮結束後,院方給我們學員都發了身份證,證明我們正在美國蒙特•聖瑪麗學院進修,結束時還要發結業證。

    院方用西餐招待了我們,吃得簡單又滿意,還一點都沒浪費的。就餐中,我和美方商人初步談了一些貿易上的問題,他們很感興趣。我把樣本給了他們,有兩個商人爭著要。我也想利用這種競爭來推銷產品,建立合作關係,購置靜電植砂機。我自己給自己來美國定的目標:一是學習、二是商務、三是廣交朋友。目標既定,我便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但願有所收獲。

    1990年9月22日晴轉多雲

    大巴進入洛杉磯市郊一個叫勞衛士的公司。

    公司是名副其實的花園工廠。廠門是西班牙式的高圓門,進廠中軸線上有兩個小噴水池,左右是餐館和小商店,往後是小花園和草坪,特別幽靜別致。

    主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導遊小姐帶我們看了工廠發展史,然後到各車間參觀。他們對質量控製特別嚴,從原材料進廠到生產過程,直至產品包裝,都在嚴格的控製之中。年產5億件產品,無一件出問題。這好像是美國人的特點,辦事認真務實。這個廠的每個配方都是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開發出來的,並根據用戶意見不斷開發新的工藝配方。幾十年來這個廠長盛不衰,就在於它有過硬和不斷更新的產品。我感覺到我們的工廠與美國的工廠,在經營上差距確實拉得太遠了。

    有一個美國老板說,美國搞機床的人員總數還不如中國上海機床廠的人數多,中國大陸的廠子太大了。他們願意跟中國台灣打交道,說中國台灣的廠子不大,發現了問題上午告訴他們,下午就改了,很方便。大陸太大了,往往一年都難改過來。他還說,如果中國大陸的機床工業發展起來了,我們隻有自殺。因為中國大陸的機床又多又便宜,要是質量搞上去了,大量湧入美國市場,將對美國機床工業有很大的衝擊力,想起來真叫人害怕。這說明中國的工業潛力確實很大。

    1990年9月25日晴天

    今天由聖瑪麗學院的教授彼得先生講授營銷學,他講得很生動。其中心意思我認為是: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活動,最終是要把產品投放市場,這就得一心一意想著用戶,千方百計讓用戶滿意。一個用戶滿意,可以使許多個用戶滿意;失掉一個用戶,等於失去一百個用戶。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的。這是其一。其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企業的各個部門都要心裏裝著用戶,為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發揮各自的特長,這樣的企業就能興旺。否則,如果各行其道,各部門再怎麽吃苦,隻會使企業倒閉。因此,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

    1990年9月26日晴天

    今天由格傑律師事務所的三個青年律師和一個年老顧問給我們講有關法律知識。三個青年有兩個是從大陸來的,一個鮑先生,原在中國機電部機電總公司任公職,幾經折騰來到美國。因為我對法律不感興趣,聽課提不起精神來。另外我對這幫離開祖國投靠國外,為自己謀福利的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看法。真正懂法的人,他必須先懂得如何熱愛自己的祖國。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些青年學成後,把寶貴的年華貢獻給外國,並且用外國法律保護外國的利益,不可想象。

    1990年10月7日晴天

    今天上午參觀了一個工具進口商家。這是個中產資本家,老板是華人,叫陸軒員。他生在上海,後去了台灣,又在香港闖了十幾年,最後到美國定居。兩父子一起做中國大陸工具的生意。父親叫陸鎮,長住香港,負責從中國內地進貨。他本人帶十幾個雇員在美國銷售,配合得默契,發了大財,僅倉庫裏的實物就有一千多萬美元。另外還有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倉庫,在裏麵我看到了砂布、砂紙,還搞到一本價格表,價格是很便宜的。如果我們的產品想進入美國市場,就可以找他了。

    1990年10月11日晴天

    今天聽課收獲最大。兩個教授分別講授了“市場與營銷”、“美國政府如何促進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內容。前一課是彼得教授講的,講得很切合我們的實際,我認真做了筆記。後一課是洛杉磯市經濟發展部的高級專題課,講的是美國各級政府如何製訂一些政策,設立一些部門,千方百計促進美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出口,與我的企業關係不大,隻作了一些提綱式筆記。

    通過聆聽彼得教授的講課,對什麽叫市場經濟有了個粗略的了解。如何營銷,在頭腦裏理出了個頭緒。其實,我們廠幾十年來的營銷技術和彼得教授談的一樣,隻是沒有上升到理論上來條理化。所以實際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來進行理論培訓,確實大有好處。可惜我們的有些青年朋友不懂學習的重要,甘當機械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個嚴重問題。營銷本身意味著為消費者提供十分滿意的產品。人們在營銷上走過了三個階段,即生產階段、生產加推銷階段、營銷階段。教授舉了個生動的真實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美國第一大汽車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傳人,預測到美國人必須每人有一輛汽車。因此,他拚命地生產汽車,並且隻生產一種黑色汽車。當時汽車暢銷,不管你是什麽顏色,隻要是汽車就能賣出去。這是福特公司的第一階段,即生產階段。

    經過一段時間,有人上門問:“有沒有紅色的汽車?”還有人問:“有別的款式沒有?”福特二世說:“黑色的都做不過來呢!”不願按市場要求增加花色品種。不久,福特二世感到汽車銷不動了。就在這時,有些小公司從福特公司買汽車迴去,噴上用戶需要的顏色轉手賣出,從中賺了一大筆錢。但福特二世還是不願意增加花色品種,在公司內選了一大批懂技術、有才能、忠於公司的人員組成龐大的推銷隊伍在各地推銷。這就是第二階段。即生產加銷售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起色並不大。

    這時候,在公路上跑的汽車遠遠不止一種黑色福特了,而是紅、藍、白、灰色都有了。福特車讓人加色後賺了二手錢。到這時,福特才開始做市場調查,按用戶需求設計生產汽車,並做好售後服務,不斷地按市場反饋的信息改造自己的汽車,使福特公司年年有新款式上市。通過加倍努力,福特才把幾乎丟掉的市場重新奪迴來。我國的經濟正在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轉化,如果我廠沒覺察到這個轉化,不迅速向第三階段轉化,也將會失去市場。

    市場的功能,可以促進產品周期性發展。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不能把握壽命周期,適應市場變化,企業將會走向低穀。企業要適應市場變化,企業的各個部門必須有一個共識,形成一股勁。那就是一起努力,千方百計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地創新產品,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授課中,教授還講了很多營銷的學問,聽後受益匪淺。這節課廠長們聽得格外有勁,往日由於時差關係打不起精神的人,今天也都來神了。

    1990年10月12日晴天

    這次赴美參加管理專業培訓,到昨天為止,全部課程學習完了。今天是美國的10月11日,根據安排,最後搞一次實習性的貿易洽談會。洽談會在美國洋人商會的小展廳進行。

    進入市中心,到了商會的小展廳,大家一齊動手,緊張有序地工作起來,十幾分鍾就把一個洽談會的現場布置出來了。

    9:30後,客商陸續簽到。我因為在此之前結識了一個華人大學生俞先生,所以不想再接待別人了。根據教授的傳授,我打心裏對俞先生抱有誠意。俞先生一早就來了,我幫他把名片往外發,他很高興,對我的合作表示感謝。中午我留他吃了一餐便飯,是最便宜的便餐,比不上我們廠裏的中餐,但一算人民幣也得12元多。其實不是貴,而是我們兩手空空。下午俞先生陪我在市區參觀了幾個工具連鎖店,買了幾包樣品。我看到了上海的水砂紙,質量不凡。在車上,我向俞先生再三表達了合作的誠意。他表示,隻要質量穩定,包裝改進,進美國市場賺錢大有希望。

    迴展廳已是下午5:30了。我送走俞先生後,隨後上大巴去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

    大巴又轉到了唐人街,中國飯店的豪華大廳裏擺上了6桌中式餐具。7:00整,駐洛杉磯領事館副總領事和夫人到場了,華人協會洛杉磯市分會長胡順之先生和他的日本夫人也到場了,聖瑪麗學院的校長代表及10位授課教授到場了,洛杉磯市市長高級助理偕夫人到場了,加上我們剛好60人。按禮節,賓主都站在麥克風前致辭,4個人講話,忙壞了“翻譯官”。

    滿桌的佳肴吸引了我們,有人急不可待地拿起筷子吃將起來。有好些菜我叫不出名來,也不知道怎麽吃。出國前學到的赴宴規矩這時還真是用上了,先看別人吃,然後跟著吃。桌上的菜“色、香、味、形”四功能俱全。宴會還未結束,聖瑪麗學院校長和教務長親自發給我們結業證書和校徽。當做工精致高雅的大學培訓結業證書發到我們手上時,大廳一片歡唿,大家心裏充滿了喜悅之情。證書是由胡順之先生一一發到每個人手中的。每發一個證書,大廳裏的閃光燈撲閃一下,留下了這人生難忘的一瞬間。

    迴到公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懷疑人生的道路亂了套。年輕時,一心埋在書堆裏死命攻讀,一心想進入大學並留洋深造,但在人生旅途中,我這個如癡如醉的書呆子卻被命運拋下了,心裏讀書的念頭完全泯滅了。年近半百,命運卻又陰差陽錯,在知天命之年把丟失了的青少年理想找迴來了。燈光下,我捧著洋結業證書,又是高興,又是心酸,深深歎息這東西“來晚了”。為什麽正當玩命地吸取精華準備幹一番大事業的時候,命運卻把我拋得遠遠的呢?現在是我將安度晚年的時候,卻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機會。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啊!我要把學到的這些東西帶迴去,要讓廠裏的後生們好好學習照著辦。那麽,通城砂布廠將來不光是通城一流的廠子,將會成為全國同行業一流的廠子。但這要靠青年們了,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1990年10月13日晴天

    來美國參觀了大到有十幾萬工人的飛機製造公司,小到隻有二十幾人的機床改裝廠和高精度的集成電路板鑽頭廠。這些都是高新技術集中的地方,其現代化的程度都是國內所不能及的。我們隻能學習、研究他們的工人為什麽那麽自覺地工作,自覺地一絲不苟地把住質量關,用那麽強烈的責任感把自己和工廠緊緊連在一起。結論是他們的工人文化素質高。他們不說一句假話,不做一件假事,不搞虛偽動作,對企業至誠至真。文化使美國工人具備相當高的職業道德。

    今天我們又參觀了一個工廠,是個設備、工藝水平都不高的體育器材廠,生產籃球架、乒乓球台、球拍之類的東西。據參觀的廠長們講,這些設備比國內的廠還要落後。笨重的體力勞動,加上生產流水線的緊張節奏,操作人員連說句話的時間都沒有。但生產線上的工人卻那麽認真,工藝紀律那麽嚴,對質量那麽注重,那麽關心,廠長們讚歎不已。我們是自行找去的,工人們事先根本不知道我們要去參觀。油漆車間、木工車間、包裝車間,都連成了一條線,工作環境到處都是幹幹淨淨的。工人的工作都規範化了,緊張有序,忙而不亂,節奏明快,操作嚴格,看不到廢品。工作條件比我們廠要差,勞動強度比我們廠要大10倍,但工人們都習慣了,熟練了,好像一點都不累。

    參觀出來,感慨頗多。看來砂布廠嚴格要求的傳統不能丟。我把我們廠和這個廠作了一番比較,有很多相同之處。不同的是這個廠把好的傳統傳下來了,我們卻把一些創業時期創造出來的好傳統慢慢淡化了。

    1990年10月15日晴天

    今天早上接到俞偉民先生的電話,他大約在10:00就過來,切磋合作開發美國砂布銷售市場的意向書。意向書是俞先生用英文打字機打好的,一位姓許的小姐用中文翻譯出來後,我看了一下,對我廠有利,我很快簽了字,並答應寄樣品,雙方很滿意。我想,要進入這樣大的市場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要作為美國唯一代理,將“犀利”牌產品拿去試銷。我想隻要他能打開市場,“唯一”又有什麽不好呢?他要是銷不開,這個“唯一”自然而然就失效了。

    下午,一位鄭先生又來找我,我熱情地接待了他,並答應寄樣品。晚上一位謝小姐來電話,說要為我們推銷產品,把市場開發出來。我很高興,積極鼓勵她,我願意配合她把銷路打開。美國的公司太多了,這麽多數不清的公司都是靠做生意維持的,競爭不是一般的激烈。我對自己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充滿信心。但這裏的市場也盤根錯節,構成了嚴密的網絡,要擠進來也不是一般的困難。但一旦進來,也不是一般的好形勢,而是大好形勢。事實就是這麽明白無誤地十分嚴峻地擺在麵前,容不得你猶豫不決,隻有進行風險決策。我準備舍個幾萬進去。當然要征求我的同事和職工們的意見。

    1990年10月17日陰天

    上午參觀了一個皮件廠,200人的廠每年產值3000萬美元,相當人民幣兩個多億。美國工廠的效率真是驚人,這個廠的目標是:1為企業有一個好的效益;2為股東有一個有保障的分紅收入;3為職工創造一個發財的條件。這個廠的股票都是本廠職工買下的,所以,這裏的工人既是股東、老板,又是工人,工作起來特別負責。因為他們工作得好,企業有效益,不但不失業,能按時發工資,而且年底還可以分紅,股票還可以升值。到工人退休時,所有的股票又作為退休金還給工人,工廠的效益和工人眼前利益、長遠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我們在車間參觀,工人的工作態度與我們自己廠的工人比明顯不同,都自覺地為自己企業興旺而認真地勞動。老板很少留在廠裏,基本上在外搞供銷,隻有一個工頭搞調度。這是我們來美國看到的第一個新鮮事,效果還不錯。兩個億產值,銷售麵向全世界的客戶,全部後勤人員隻有21人。供銷、財務、技術、調度室集中在廠內一間大房子裏,用玻璃板精致地間隔開來,看上去給人簡潔、雅靜的感覺。

    我過去常想,我們的同誌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比起他們來,自覺性差遠了。理想和抱負激勵著他們每個人奮發向上。“以廠為家”,這句形象的語言在中國企業可能隻是句口號,但在美國這個私人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國度,工人卻從行為上把這句話做到了家。我親眼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個青年工人從地上撿起一個大約是50x10的螺釘,很吃驚,表情也很氣憤,“哇啦哇啦”叫了一通(我們聽不懂)。然後找了一張紙,用筆在上麵很快地畫了一個螺釘,流著眼淚在向人述說。幾行英文字我不認識,找翻譯譯出來是:“為什麽拋棄我,我也是工廠的血和汗!”我們深受感動,都想去拍照,但主人規定工廠參觀是不準錄音和拍照的。老板走過來對我們說:“這是個很普通的事,大家都能這樣。我相信今天下班後,這個掉了螺釘的人會找我的。”

    多麽高尚的境界啊!有這樣的工人,誰會炒他的魷魚呢?

    1990年10月19日陰天

    中午12:30,由鳳凰城起飛,經4小時零4分到了紐約。

    下了飛機大雨瓢潑,接我們的車正在等候。上車想瀏覽一下夜市,但什麽也看不清。我們行走在高速公路上,左邊是數不清的通明透亮的車燈,都一個速度迎麵流來。右邊也是數不清的紅燈形成的一條光流,朝前奔湧。可以想象,兩條光匯成的巨流使紐約的街景顯得特別繁華壯麗。一路上,司機介紹了紐約的治安,叫我們要注意黑人打劫,還有亞洲人和美國殖民地的人打劫,要多加小心。

    在美國旅行,沒有什麽安全感,整天緊緊張張,比起來遠不如國內穩定。到美國體會了一番後,更增加了我對祖國的感情,對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認識。在中國,誰要搞資本主義一套,13億人民就要受二遍苦。

    1990年10月21日晴天

    大家興致勃勃地跟著黃經理去參觀世界貿易中心——我印象中的“摩天大樓”。

    黃經理領著大家每人花3。5美元走進大廳,大廳鋪著綠色地毯,高大空闊,蔚為壯觀。參觀的人很多,排成長隊。服務員把我們領進了能容納40多人的大電梯裏,我們隻感到有坐飛機的感覺。還未等我們迴過神來,電梯在20秒內已上到了78層,又換了一個小點的電梯,一下升到了107層。

    我們走出電梯,在頂層環顧一周,紐約市的風景一覽無遺:整個城市像浮在大西洋上的一艘碩大無比的艦艇,高樓大廈變成了矮屋,來往如梭的汽車像小甲蟲伏在地上爬行,空中飛過的直升機我們隻能平視,東北麵的自由女神像,小得像一隻手就能提得起來的小雕像。

    這座樓真高,但多數人感興趣的還不是高樓上看到的市景,而是接待我們的一名華人女總經理。她身高約1。7米,五官秀麗端莊,舉止落落大方,態度不卑不亢,熱情而又莊重,四十七八的年紀,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原來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編導兼攝影師,1983年探親來美國自費留學。開始時半天讀書學外語,半天打工維持生活,什麽苦都吃過,什麽累活、髒活都幹過。美國城市是不會長期接濟一個不做事的人的,隻能靠自己奮鬥。

    她邊幹邊觀察,發現美國這個號稱自由帝國的國度裏,並不平等自由。中國人死幹活,提拔的都是白人、黑人,中國移民隻有一輩子替主子賣命。她決定自己抓錢。利用自己的專業,第一年把全部攝影設備弄齊了,並辦了個廣告公司。開始時,自己的廣告片要挨家挨戶地叩門笑臉相求,一天跑一百家,有一家成功了就算萬幸,有時求得流眼淚。這樣苦幹了幾年,終於成了老板了,她開了4家公司。身為總經理,她也是一天10個小時在公司裏幹,照樣接飛機,幫人提行李,安排住宿,沒有一點大老板的架子。她的一個女兒在公司裏打工,也是和工人一樣,一間房一間房地搞清潔,沒有半點特殊。這可能是她成功的秘訣,不脫離工人。

    我們那天晚上來旅行社,她去接我們,冒雨跑進跑出,接行李,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見她在招唿旅客。她一麵走一麵滔滔不絕地迴答我們的提問。

    7年時間,由一個貧窮的留學生變成了一個大老板,而且入了美國國籍,這個速度是個驚人的速度。她也想迴國,準備在上海買一棟好房子,迴去養老。她說美國每分鍾都可能有危險出現,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感情,一個人被壞人打死了,旁邊的人都不管的。她的一個職員在地鐵口被人搶了,頭被打破了,大唿救命,行人像沒有聽見似的,最後還是他自己爬迴來的。她講了很多,勾起了我的同感。這幾十年自由民主講多了,集中、紀律、民族、愛國不講了,在年輕一代人的頭腦裏形成了很多錯覺,認為美國是個自由天堂。其實它隻是有錢人的天堂。比起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還是多於資本主義。問題是要堅持下去,不斷完善,不斷奮鬥,社會主義的中國必將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

    1990年10月23日晴天

    今天團裏安排參觀一個機床改裝廠,我請了個假,在住地等黎民欣。他特地從阿拉巴馬州趕來紐約看我,未碰著,在門上留了字條:“珊玉如握,造訪不遇,晚上10:00電話聯係。”他真講義氣,在萬忙之中,坐飛機5個多小時來會我,很難得的。

    早上9:00他準時到來,帶我坐地鐵,到幾條大街轉轉。然後到了紐約最豪華的酒店叫了兩個座位,邊吃邊談。談到他上次來通城受到的熱情款待,但花了錢,費了時間,一件事都沒有為家鄉辦成,心裏很不安。他從內心想把家鄉的產品打入美國,並花了一筆錢在洛杉磯市博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