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是企業各種要素的競爭,而產品價格作為市場信號,蘊涵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綜合,體現了企業成本管理水平、科技創新水平和營銷價位策略,是決定競爭勝負的一個很重要很敏感的因素。黎珊玉經常講:“價格的合理降低,象征著這個企業的興旺。”可見,相同的品種和質量的產品,在同一市場上競爭,誰的價格高,誰就會被市場淘汰。

    通城砂布廠建廠初期,市場是省內外幾個大廠的天下,價格也是這些老大們說了算。黎珊玉通過對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詳細分析,確定了低成本、低價位的競爭戰略,走低價運行,進入市場的路子;避開大廠控製的一、二級市場,優先占領三級批零市場;狠抓科技創新,生產一批質量好、成本低、價格非常低廉的產品,通過三級經銷站進入市場,逐步打開銷路。通城砂布廠就是在這種低價運行、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中國塗附磨具界曾長期呈現“諸侯紛爭”的格局,高峰時有近200家生產企業。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受市場需求約束和結構調整的影響,業內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不能在競爭中取勝,就會被淘汰出局。

    在計劃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下來,又在市場經濟的波濤中闖過來的黎珊玉,深諳價格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他采取得力措施,創造了通城砂布廠的價格優勢,與同業廠家打起了價格仗,牢牢地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

    價格優勢來源於低成本產品,黎珊玉便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一是依靠技術革命降低生產成本。通城砂布廠建廠初期,在國內首創用化纖布代替純棉布,用平紋布代替斜紋布,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用全樹脂膠、半樹脂膠代替動物膠、油漆,生產砂紙、砂布、砂帶等產品,明顯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比如,膠是用量較大的原材料,每年達1萬噸。廠裏原用的是動物膠,完全靠外購。後來用半樹脂膠、全樹脂膠代替動物膠,綜合成本下降了6%~7%。僅此一項,降低成本1000萬元。

    二是依靠倒逼成本法降低成本。說白了,就是同類產品在市場上的成交價位,再下降5%向客戶供貨。即先定售價,再分解成本。通城砂布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典型的“小行政,大管理”的廠子。全廠1400人,但管理人員連廠長、副廠長在內,隻有22人,辦公用房隻有100多平方米,較好地壓縮了管理成本。鎖定消耗指標。廠部對各部門、生產車間,實行嚴格的倒逼成本法管理。廠部先製訂本企業單位產品目標成本計劃控製指標,同時參照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和本企業曆史最高水平,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產品售價進行比較,最後確定出產品實際控製執行的目標成本。目標成本指標製訂後,落腳於分解實施。黎珊玉采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辦法,將各項成本控製指標按照成本項目及其構成要素,逐項分解到有關部門、分廠、車間、工序班組、機台、崗位和個人。鎖定原輔材料采購渠道,對生產部門,將萬紮砂布耗膠、耗紙、耗漆、耗砂、耗電等逐項分解到車間,車間又逐項分解到班組、崗位和個人。對供應部門采購原材料,廠裏不僅規定數量、進價、性能、生產廠家,而且還規定運輸方式、貯存方法與貯存期限。

    三是依靠延伸產品產業鏈,減少中間費用,降低成本。多年來,通城砂布廠圍繞產品生產需要,配套建立了一條龍的原輔材料生產基地。比如:投資一個多億,先後建成棉紡織布廠、甲醛廠、造紙廠、包裝車間、磨料車間、化工車間,減少了中間費用,控製了成本,有效地平抑了原輔材料的價格上漲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1986年,通城砂布廠由於在“三代替”方麵獲得巨大成功,不但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而且還大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生產出來的耐水砂紙,把市場價格由原來的每張0。4元,降到每張0。19元~0。24元。這一特低價格產品一上市,橫掃千軍如卷席,使許多砂帶廠紛紛倒閉。1990年一季度,全國砂布、砂紙價格上漲,居高不下。有的廠家趁機上調價格,通城砂布廠卻果斷地把產品價格下調5%~10%,進一步使市場得到迅速擴張。1994年,棉紗、金剛砂、紙、膠等主要原材料大幅度漲價,導致生產成本急劇攀升。通城砂布廠堅持生產管理服從於低價位競爭的營銷戰略,立足於內部挖潛,廣泛開展以“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為重點的節能降耗活動,使產品成本平均下降20%,繼續保持著自己的低價優勢。

    1996年,因受“泡沫經濟”影響,國內外貿易處於高峰期,不少生產商再次提價。通城砂布廠又打出降價5%的招法,收到了神奇的效果。此後,連續出現了全球性通貨膨脹、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許多生產者折戟沉沙。通城砂布廠則靠走紅時期讓利結交的朋友,渡過了難關,且生意愈做愈紅火。

    通城砂布廠在近20年的經營中,針對市場產品和銷售渠道的多樣化,實行了不同的價格政策:低檔產品低價競銷;優質產品優價創利;對大客商讓利促銷,保住主渠道;對一般顧客平價供貨,讓其平等競爭;老市場價格求穩,新市場隨行就市,薄利或保本銷售。有時為了拓展發展空間,甚至不惜做賠本買賣,犧牲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通城砂布廠利用靈活的價格政策,贏得了眾多客戶。

    1991年,有個叫李樹民的泰國商人,通過湖北省機械進出口公司與通城砂布廠做生意,報價卻低於廠裏的產品成本價,一個貨櫃的產品要虧損5萬多元。業務員將此事向黎珊玉作了匯報,黎珊玉經過深思熟慮後拍了板,決定做這筆生意。他說:“做這筆虧本生意,為的是以退為進,先虧後贏,打進泰國市場。第一筆生意給對方發了6個貨櫃的貨,共虧損30餘萬元。半年後,泰國市場通過李樹民給打開了,價格也逐步迴升,訂單也逐漸增加了。一年後,通城砂布廠的產品不僅完全占領了泰國市場,還打進了東南亞市場,贏得了一個年銷售額500萬美元的大市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