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通城砂布廠的大門,迎麵的牆上有一個特別顯眼又別致的大字,藍色的“嚴”字下麵套寫著一個紅色的“愛”字。黎珊玉給這個特別大字的解釋是:“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就變壞。”嚴中充滿了愛。在一個家庭裏,嚴能出好子女。在一個企業裏,嚴能出好員工。一個企業管理不嚴格,鬆鬆垮垮,這個企業還能生存長久嗎?企業倒閉了,員工下崗了,這是害誰?最終隻能是自己害自己。
通城砂布廠作為一個鄉鎮企業,創建之初規模小,產品單一,組織形式簡單,是一種小作坊式生產。進入80年代,隨著企業規模跳躍式的發展,職工收入差距逐步的拉開,銷售市場的拓寬,同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管理提到了議事日程。黎珊玉從實踐中發現了許多問題:由於市場擴大,銷售人員增多,素質參差不齊;銷售價格管理混亂,售後服務力量的調配難以統一;貨款迴籠不及時,難以做到企業圍繞用戶轉;部門和車間的管理權限過大,監督約束機製軟化;特別是資金統一調度、財務統一管理、質量統一監督乏力,難以做到車間圍繞訂單轉。黎珊玉反複研究自己企業所走過的道路,對照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根據企業產品品種多、管理層次多的實際,1984年提出了“打破三鐵,實行兩級核算(廠部、車間),三定計酬(定質、定量、定消耗)”的企業管理製度。鼓勵職工憑本事吃飯,按勞動效益大小付酬。由於車間對工人實行定任務指標、定質量指標、定消耗指標,輔以獎懲製度,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捆在一起,打破了職工吃車間“二鍋飯”的現象,調動了職工主動按成本核算、自覺抓經營管理的積極性,使企業和職工個人都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1984年,在黎珊玉的操作下,先後出台了《廠規民約》、《計劃管理製度》、《生產管理製度》、《工時定額管理製度》、《科技管理製度》、《質量管理製度》、《設備管理製度》、《財務管理製度》、《物資管理製度》,以及《水砂紙生產工藝流程》、《砂布生產技術要求》和《砂布生產技術標準》等規章製度。同時,廠黨支部還製訂了《通城砂布廠黨支部基層組織工作實施細則》。這樣,通城砂布廠的各項工作逐漸步入了製度化軌道。
一個好的管理製度真正運用到生產中,也不可避免會受到一些阻力。至今,廠裏還流傳著“黎廠長不坐轎子坐豬籠”的故事。那是打破“三鐵”的關鍵時刻,木砂車間一個元老女工是個暴躁性子,誰都畏她三分。她對打破“三鐵”想不通,在車間大吵大鬧,搞得年輕的車間主任不敢和她見麵。這時黎珊玉正好來到木砂車間,聽到這位元老女工的吵鬧聲,便問發生了什麽事。元老女工又對打破“三鐵”發了一通牢騷。黎珊玉就和她講道理,誰知她不聽,一掌把黎珊玉推得跌進裝廢品的大藤筐裏去了。元老女工覺得自己太過分了,忙去把黎珊玉從大藤筐裏拉起來。黎珊玉也不氣惱,繼續給這位元老女工做工作,直到做通為止。
通城砂布廠製訂的各項規章製度是嚴厲的。然而,製度是靠人來執行的。作為廠長黎珊玉,更是嚴厲的。他在執行規章製度上,毫不含糊,毫不畏懼。通城砂布廠在廠房牆上赫然寫著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進工廠大門,就要放棄自由。”還有另一條標語:“隻有質量一流的員工,才能創造質量一流的產品。”
黎珊玉常常說:“鐵,是通城砂布廠的功底。鐵的要求,是通城砂布廠的傳統。鐵門外講關係,分親朋、好友、父母、兄弟,鐵門內講規矩,進了鐵門就是同誌、同事,一切按規矩辦事,對事不對人。製度麵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在執行製度時,我這個人是鐵麵無私的,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嚴”,首先得從自己嚴起,這是黎珊玉的一貫作風。
通城砂布廠建廠以來,嚴格管理是重要舉措之一,誰違犯了廠規,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認的。
前文講到了黎珊玉一把火燒掉2萬元不合格產品的故事,下麵再記錄幾個通城砂布廠嚴格管理的小故事。
廠長帶頭罰自己
1984年8月,正當全廠開足馬力迎接企業整頓驗收的節骨眼上,有一個員工向黎珊玉反映情況說:“倉庫內12萬紮出口產品沒有進行抽檢,交貨時間就要到了,怎麽辦?”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黎珊玉一時也感到懵了。這時有人對他說:“算了吧!應該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也有人對他說:“家醜不可外揚,先打包,待驗收後再抽檢。”這些餿主意越多,黎珊玉心裏就越煩。他發火了:“敗家子,信譽敗壞了,還辦什麽企業?”於是,他立即召開全廠員工大會,果斷地作出決定:一是立即組織人員加班返工,決不存僥幸心理。二是扣發廠領導當月獎金,包括黎珊玉自己在內。三是追究當事者的責任。四是成品車間立即停產整頓。當縣企業整頓驗收領導小組進廠檢查驗收時,黎珊玉毫不隱瞞地向他們如實地反映了情況,不但沒有挨批評,反而得到了肯定。
從親屬開刀
1986年,黎珊玉愛人的親侄子吳秋甫在化工車間當主任。由於放鬆了車間管理,致使車間產品質量滑坡,廢品率上升。黎珊玉知道後立即宣布將他撤職。黎珊玉有個親戚自辦了一個砂布廠,請通城砂布廠的技工吳師傅安裝了一台保密性很強的靜電植砂器。黎珊玉知道後,擔心技術外泄,當即叫生產部門追迴了靜電植砂器,並將吳師傅停崗一個月。
索賠事件
1989年夏季,一批出口印度尼西亞的水砂紙,商標“中國製造”英文中的“製造”一詞,漏印了“n”這個字母。水砂紙運到武漢後才發現,又返迴通城砂布廠返工,長達102天。此前已運走兩批產品,第一批產品有47%運抵印度尼西亞。外商發現後很惱怒,在本國法律鑒證部門申請驗證後,向湖北省機械出口公司索賠1。9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75萬元,當即從賬上扣除。還表示要降價50%後幫助代賣。第二批返工後的產品,計人民幣54萬元,湖北省機械出口公司幾經周折,找到另一國商人,降價10%代賣,又損失5。4萬元。前後兩筆隻因漏了一個英文字母“n”,導致直接經濟損失16。15萬元。黎珊玉給責任人熊彬警告處分,降工資一級,並承擔產品返工往返費用840元。黎珊玉還親自著文《粗枝大葉小師傅,鑄成大錯教訓慘重》。文章唿籲:一個小小的“n”從我們的質檢中漏掉,不僅有損本廠形象,更給中國人丟臉,有辱國格,每一個有良知的砂布廠人,永遠不要忘記這一事件。
一字萬金
1996年6月,一位德國商人與通城砂布廠簽訂了一份供貨合同,合同上要求在其訂購的產品上打印“no”的標記。由於當時訂單上“o”的上麵的“v”在傳真紙上模糊不清,工作人員便疏忽了,隻按英文習慣打出“no”的標記。合同到期時,德國商人在武漢成品倉庫裏查出“o”上麵少了“v”時,生氣地大聲說:“ho!ho!”業務員覺得這位商人太苛刻了,不大想返工,但還是向黎珊玉匯報了。黎珊玉知道後大發雷霆,吼道:“返工補救,立即返工補救!”同時打電話給這個商人賠禮道歉,表示立即返工。當晚,黎珊玉親自安排玉立公司生技辦、包裝車間及有關質檢人員共20餘人,趕到武漢成品倉庫開包,用手工在每張產品的“o”上麵加上“v”。此次返工費時10天,花費1萬餘元。黎珊玉按照有關規章製度,這筆加工費由責任人全額承擔。
“825”質量事故
1996年8月25日,砂布一車間甲班生產了兩千多紮等外品,合格率隻有88%,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0多元。因為發現及時,產品一張都沒有流入市場。公司生產科將此事報告給黎珊玉,黎珊玉立即責令砂布一車間全線停產整頓3天,學習規章製度,提高認識,查找原因,參觀學習其他車間質量管理經驗。並對事故直接責任人予以嚴厲處罰。
一隻箱賠五隻箱
1997年3月,包裝車間質檢員查出一隻成品箱屬不合格產品。黎珊玉知道後抓住不放,並且在全車間及全公司員工中展開討論:為什麽對這隻箱的刷字、切角、膠板、裝訂、驗質各道工序,都沒有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歸根結底是崗位責任製沒有落實的問題,是人的思想出了問題。為了嚴肅紀律,本著“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戶,同時下道工序對上道工序負有監督責任,若下道工序沒有查出上道工序存在的質量問題,讓有質量問題的廢次品流轉蒙混過關,則下道工序也負連帶責任,和上道工序一並處罰賠償”的這一規定,刷字、切角、膠板、裝訂、驗質等五道工序,分別罰賠這隻廢品箱的全價。
通城砂布廠作為一個鄉鎮企業,創建之初規模小,產品單一,組織形式簡單,是一種小作坊式生產。進入80年代,隨著企業規模跳躍式的發展,職工收入差距逐步的拉開,銷售市場的拓寬,同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管理提到了議事日程。黎珊玉從實踐中發現了許多問題:由於市場擴大,銷售人員增多,素質參差不齊;銷售價格管理混亂,售後服務力量的調配難以統一;貨款迴籠不及時,難以做到企業圍繞用戶轉;部門和車間的管理權限過大,監督約束機製軟化;特別是資金統一調度、財務統一管理、質量統一監督乏力,難以做到車間圍繞訂單轉。黎珊玉反複研究自己企業所走過的道路,對照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根據企業產品品種多、管理層次多的實際,1984年提出了“打破三鐵,實行兩級核算(廠部、車間),三定計酬(定質、定量、定消耗)”的企業管理製度。鼓勵職工憑本事吃飯,按勞動效益大小付酬。由於車間對工人實行定任務指標、定質量指標、定消耗指標,輔以獎懲製度,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捆在一起,打破了職工吃車間“二鍋飯”的現象,調動了職工主動按成本核算、自覺抓經營管理的積極性,使企業和職工個人都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1984年,在黎珊玉的操作下,先後出台了《廠規民約》、《計劃管理製度》、《生產管理製度》、《工時定額管理製度》、《科技管理製度》、《質量管理製度》、《設備管理製度》、《財務管理製度》、《物資管理製度》,以及《水砂紙生產工藝流程》、《砂布生產技術要求》和《砂布生產技術標準》等規章製度。同時,廠黨支部還製訂了《通城砂布廠黨支部基層組織工作實施細則》。這樣,通城砂布廠的各項工作逐漸步入了製度化軌道。
一個好的管理製度真正運用到生產中,也不可避免會受到一些阻力。至今,廠裏還流傳著“黎廠長不坐轎子坐豬籠”的故事。那是打破“三鐵”的關鍵時刻,木砂車間一個元老女工是個暴躁性子,誰都畏她三分。她對打破“三鐵”想不通,在車間大吵大鬧,搞得年輕的車間主任不敢和她見麵。這時黎珊玉正好來到木砂車間,聽到這位元老女工的吵鬧聲,便問發生了什麽事。元老女工又對打破“三鐵”發了一通牢騷。黎珊玉就和她講道理,誰知她不聽,一掌把黎珊玉推得跌進裝廢品的大藤筐裏去了。元老女工覺得自己太過分了,忙去把黎珊玉從大藤筐裏拉起來。黎珊玉也不氣惱,繼續給這位元老女工做工作,直到做通為止。
通城砂布廠製訂的各項規章製度是嚴厲的。然而,製度是靠人來執行的。作為廠長黎珊玉,更是嚴厲的。他在執行規章製度上,毫不含糊,毫不畏懼。通城砂布廠在廠房牆上赫然寫著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進工廠大門,就要放棄自由。”還有另一條標語:“隻有質量一流的員工,才能創造質量一流的產品。”
黎珊玉常常說:“鐵,是通城砂布廠的功底。鐵的要求,是通城砂布廠的傳統。鐵門外講關係,分親朋、好友、父母、兄弟,鐵門內講規矩,進了鐵門就是同誌、同事,一切按規矩辦事,對事不對人。製度麵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在執行製度時,我這個人是鐵麵無私的,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嚴”,首先得從自己嚴起,這是黎珊玉的一貫作風。
通城砂布廠建廠以來,嚴格管理是重要舉措之一,誰違犯了廠規,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認的。
前文講到了黎珊玉一把火燒掉2萬元不合格產品的故事,下麵再記錄幾個通城砂布廠嚴格管理的小故事。
廠長帶頭罰自己
1984年8月,正當全廠開足馬力迎接企業整頓驗收的節骨眼上,有一個員工向黎珊玉反映情況說:“倉庫內12萬紮出口產品沒有進行抽檢,交貨時間就要到了,怎麽辦?”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黎珊玉一時也感到懵了。這時有人對他說:“算了吧!應該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也有人對他說:“家醜不可外揚,先打包,待驗收後再抽檢。”這些餿主意越多,黎珊玉心裏就越煩。他發火了:“敗家子,信譽敗壞了,還辦什麽企業?”於是,他立即召開全廠員工大會,果斷地作出決定:一是立即組織人員加班返工,決不存僥幸心理。二是扣發廠領導當月獎金,包括黎珊玉自己在內。三是追究當事者的責任。四是成品車間立即停產整頓。當縣企業整頓驗收領導小組進廠檢查驗收時,黎珊玉毫不隱瞞地向他們如實地反映了情況,不但沒有挨批評,反而得到了肯定。
從親屬開刀
1986年,黎珊玉愛人的親侄子吳秋甫在化工車間當主任。由於放鬆了車間管理,致使車間產品質量滑坡,廢品率上升。黎珊玉知道後立即宣布將他撤職。黎珊玉有個親戚自辦了一個砂布廠,請通城砂布廠的技工吳師傅安裝了一台保密性很強的靜電植砂器。黎珊玉知道後,擔心技術外泄,當即叫生產部門追迴了靜電植砂器,並將吳師傅停崗一個月。
索賠事件
1989年夏季,一批出口印度尼西亞的水砂紙,商標“中國製造”英文中的“製造”一詞,漏印了“n”這個字母。水砂紙運到武漢後才發現,又返迴通城砂布廠返工,長達102天。此前已運走兩批產品,第一批產品有47%運抵印度尼西亞。外商發現後很惱怒,在本國法律鑒證部門申請驗證後,向湖北省機械出口公司索賠1。9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75萬元,當即從賬上扣除。還表示要降價50%後幫助代賣。第二批返工後的產品,計人民幣54萬元,湖北省機械出口公司幾經周折,找到另一國商人,降價10%代賣,又損失5。4萬元。前後兩筆隻因漏了一個英文字母“n”,導致直接經濟損失16。15萬元。黎珊玉給責任人熊彬警告處分,降工資一級,並承擔產品返工往返費用840元。黎珊玉還親自著文《粗枝大葉小師傅,鑄成大錯教訓慘重》。文章唿籲:一個小小的“n”從我們的質檢中漏掉,不僅有損本廠形象,更給中國人丟臉,有辱國格,每一個有良知的砂布廠人,永遠不要忘記這一事件。
一字萬金
1996年6月,一位德國商人與通城砂布廠簽訂了一份供貨合同,合同上要求在其訂購的產品上打印“no”的標記。由於當時訂單上“o”的上麵的“v”在傳真紙上模糊不清,工作人員便疏忽了,隻按英文習慣打出“no”的標記。合同到期時,德國商人在武漢成品倉庫裏查出“o”上麵少了“v”時,生氣地大聲說:“ho!ho!”業務員覺得這位商人太苛刻了,不大想返工,但還是向黎珊玉匯報了。黎珊玉知道後大發雷霆,吼道:“返工補救,立即返工補救!”同時打電話給這個商人賠禮道歉,表示立即返工。當晚,黎珊玉親自安排玉立公司生技辦、包裝車間及有關質檢人員共20餘人,趕到武漢成品倉庫開包,用手工在每張產品的“o”上麵加上“v”。此次返工費時10天,花費1萬餘元。黎珊玉按照有關規章製度,這筆加工費由責任人全額承擔。
“825”質量事故
1996年8月25日,砂布一車間甲班生產了兩千多紮等外品,合格率隻有88%,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0多元。因為發現及時,產品一張都沒有流入市場。公司生產科將此事報告給黎珊玉,黎珊玉立即責令砂布一車間全線停產整頓3天,學習規章製度,提高認識,查找原因,參觀學習其他車間質量管理經驗。並對事故直接責任人予以嚴厲處罰。
一隻箱賠五隻箱
1997年3月,包裝車間質檢員查出一隻成品箱屬不合格產品。黎珊玉知道後抓住不放,並且在全車間及全公司員工中展開討論:為什麽對這隻箱的刷字、切角、膠板、裝訂、驗質各道工序,都沒有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歸根結底是崗位責任製沒有落實的問題,是人的思想出了問題。為了嚴肅紀律,本著“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戶,同時下道工序對上道工序負有監督責任,若下道工序沒有查出上道工序存在的質量問題,讓有質量問題的廢次品流轉蒙混過關,則下道工序也負連帶責任,和上道工序一並處罰賠償”的這一規定,刷字、切角、膠板、裝訂、驗質等五道工序,分別罰賠這隻廢品箱的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