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和磨難可以使某些人一蹶不振,甚至將其徹底摧毀。而對於另外一種人,卻從中汲取動力,使之成為向上攀登的台階。就如一塊好鋼,越淬火越堅硬。黎珊玉無疑屬於後者。

    黎珊玉逐漸變得穩重成熟了。

    1986年,“稅務風波”剛一平息,黎珊玉帶領員工開始了通城砂布廠曆史上關鍵的第一跳。

    1985年,通城砂布廠還屬於手工作坊式生產,一個月的砂紙產量不及上海砂帶廠一個班次的產量,生產的又是普通砂紙。因為是手工操作,質量總達不到要求,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後來通過工藝創新,產品質量得到了提高,而且價格低廉,賣得也蠻好,就是產量低,質量不穩定,嚴重地製約著砂布廠的發展。黎珊玉看到了耐水砂紙市場潛力大,他深深地懂得,要真正贏得市場競爭,必須靠機械化作業。他多麽想上一條機械化耐水砂紙生產線啊!但沒有資金和技術咋辦呢?黎珊玉整天為上機械化耐水砂紙生產線而焦躁不安。

    正當黎珊玉為此事愁眉不展的時候,他打聽到了一條讓人振奮不已的消息:江西南昌市砂布廠投資60萬元,花了3年時間,做了一條耐水砂紙生產線,由於技術操作諸原因,不能出產品,成了一堆廢鐵閑置在廠房裏。黎珊玉知道後,帶著副廠長胡透明趕到南昌市砂布廠,借參觀學習的名義進入到車間。走到耐水砂紙生產線前,黎珊玉明知故問:“你們這條生產線怎麽沒生產?”

    負責生產的李廠長說:“報廢了,不能出產品。”

    黎珊玉試探性地問:“你們不用,想不想賣呢?”

    李廠長疑惑地問:“你想買?”

    黎珊玉激將地說:“如果你想賣,我就想買!”

    李廠長笑了笑,揶揄道:“我們用不了,你弄迴去還能夠用?”

    黎珊玉毫不掩飾地說:“我既然想買,當然是想用它囉!”

    李廠長聽後心中暗喜,他正愁著這條廢生產線沒有辦法處理呢!然而,他故意賣了個關子說:“我和廠長商量商量再答複你吧!”

    黎珊玉和胡透明從車間出來迴到招待所,也進行了周密的分析:一是通城砂布廠不走機械化生產道路就隻有死路一條。二是不見得南昌市砂布廠搞不好的事我們就搞不好。三是黎珊玉在天津市砂布廠參觀過耐水砂紙生產線,南昌市砂布廠設備的毛病黎珊玉基本上看懂了一點。基於這三點,他們決定把這條廢耐水砂紙生產線買下來。經過三番五次的砍價,最後砍到了12萬元。黎珊玉借了12萬元,連生產線帶鍋爐一並買迴來了。一共裝了8輛車,將廠裏的空場堆得滿滿的。

    南昌市砂布廠一條報廢了的耐水砂紙生產線買迴來後,許多人不理解,一時間議論紛紛。

    他們有的疑惑了,說:“把這些廢銅爛鐵買迴來做什麽用?”

    有的挖苦諷刺說:“黎珊玉成了廢品公司的老板了。”

    雋水鎮(城關公社改為雋水鎮)的有些領導也抱怨黎珊玉,不該花這麽多錢買迴一堆廢鐵。

    但黎珊玉清楚,隻有拿出產品來才有說服力,於是他始終保持沉默。可是設備安裝後,試產一個多月,耗費了2噸多寶貴的牛皮紙,就是生產不出合格的產品來,技術人員急得抓耳撓腮。可想而知,這時候黎珊玉心裏比誰都急。

    一天,黎珊玉突然對負責生產線的胡透明說:“你們到北京去玩幾天吧!順便到天津市砂布廠去看一看。”

    聽得胡透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犯傻了,心想:黎珊玉辦事一向性急,這迴葫蘆裏裝的是什麽藥?生產線沒上去,我們哪有心思去玩呢?其實黎珊玉也是心急如焚,可他轉念一想,技術人員苦幹了一個多月,也許放鬆放鬆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胡透明一行出發了。他最後明白了黎珊玉的良苦用心,沒有去北京旅遊,而是直奔天津市砂布廠。胡透明到車間一看,興奮得差點跳起來了,原來是溫控調節沒解決好。他們飯也顧不上吃,立即趕迴通城,前後僅用3天時間就解決了問題。他們還通過幾十次試驗,解決了“在一個平台操作為多層麵平台操作”這一技術難關,將原生產線改裝成為長100米的耐水砂紙聯動生產線,當年就產生了巨大效益。項目的建設者堅持自己設計製造,自己安裝調試,節省費用13萬元。項目的建成,不但擴大了生產能力,並且解決了產品脆、性能低、成本高的問題,提高了磨削率。

    事後,大家都覺得黎珊玉這個人有點不可思議,有點神。

    1986年9月底,通城砂布廠耐水砂紙生產線試產成功。待運轉正常後,黎珊玉把南昌市砂布廠的李廠長請來參觀。李廠長發現自己的生產線已被改得麵目全非時,感歎地說:“黎廠長,你真行,我們是望塵莫及啊!”

    1986年,通城砂布廠生產的“犀利”牌耐水砂紙,由於采用了新工藝,不但提高了產品質量,還把價格降下了將近一半,由原來的每張0。4元,降到每張0。24元。明顯的價格優勢,使通城砂布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絕對優勢。又由於建起了國內首條耐水砂紙生產線,確保了產品質量,並大幅度提高了產量。自製國內首條耐水砂紙生產線,成了通城砂布廠發展史上關鍵的第一跳,讓通城砂布廠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全國的商販不遠萬裏,提著現金來通城砂布廠買“犀利”牌耐水砂紙。人來後把錢往財務室一丟,就去搶貨。大慶有一位退休老人,開了個五金商店。他也是憑著包裝箱上的地址,奔波了幾天幾夜,找到通城砂布廠來買正宗的“犀利”牌耐水砂紙的。有一位美國人參觀時說:“你們這不是在做砂紙,而是在印鈔票。”

    “犀利”牌新產品上市後,僅兩三年時間,幾乎使全國的耐水砂布廠覆沒。首先是長江以南的砂布廠倒閉,接著向北方蔓延。通城砂布廠的耐水砂紙銷到哪裏,哪裏的砂帶廠就得倒閉。通城砂布廠因此迅速發展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龍頭老大。

    北京東升砂布廠是通城砂布廠的恩人、老大哥。黎珊玉不忍心將耐水砂紙打進北京市場。然而市場競爭是殘酷無情的,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3年之後,黎珊玉被形勢所逼,才去占領北京市場。

    通城砂布廠這時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東閣村事件”之後,通城砂布廠僅僅隻花了37天,又上了第二條耐水砂紙生產線。這兩條生產線,猶如給通城砂布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通城砂布廠就是憑借這兩條耐水砂紙生產線發了大財,一舉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麵貌。後來,每年上一條新生產線,發展到9條生產線,三班連軸轉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確立了通城砂布廠全國耐水砂紙生產大王的地位。

    機遇來了,許多人都能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黎珊玉並沒有天生的創造機遇、把握機遇的能力,他隻不過是在平時多學習、多思考、多觀察,並且刻苦鑽研而已。

    黎珊玉這關鍵的一跳,初步顯出他前瞻性的眼光。這一前瞻性的眼光,也奠定了他在塗附磨具行業成功的基石。在這裏,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他在關鍵時刻把握機遇的能力和氣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