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通城砂布廠這一類街道小廠,就像17位“黑市婆娘”一樣,屬於“黑市工廠”,沒有原材料供應。生產砂紙、砂布,要紙沒有,要布沒有,要膠沒有,要電也沒有。生產耐水砂紙用的耐水紙是國家一類物資,磨料是電熔冶煉的。這些生產砂紙的必需原材料幾乎都是計劃物資,而且這些計劃物資是當年砂布廠無法搞到的。砂布廠要生存,怎麽辦?怎麽辦?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新的主意,一個新的創意,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所以,企業要發展,就要出新招,更新原料,改進工藝,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產品,搶占市場,獨占鼇頭。
黎珊玉朝思暮想,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剛辦起來的廠就這樣夭折啊!我們不能就這樣被計劃經濟困死啊!這時,他突然從母雞孵小雞中獲得了啟示:母雞孵小雞,雞蛋裏麵的小雞要靠自己用嘴巴把蛋殼啄破,才能成為活潑潑的生命。如果不啄破蛋殼的話,這隻小雞就會死在蛋殼裏麵。不突破,有生命的東西就會被扼殺。通城砂布廠就像一隻已經孵化成的小雞,能否成活,就看它能否啄破雞蛋殼,成為活潑潑的生命。
黎珊玉開始了大膽的設想。他想用化纖布代替純棉布,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用化學膠代替動物膠。如果這個設想成功,不僅解決了無計劃物資的問題,還可以大大降低產品成本。當黎珊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時,有人疑惑地問:“隻有用甲麵粉才能做出甲麵饃,你這不是想用乙麵粉做出甲麵饃嗎?這怎麽可能呢?”
黎珊玉笑了笑說:“就是這個意思。我就是想試一試,用乙麵粉做出甲麵饃來。”
在那個年代有句民間諺語,叫做“黑人膽大”。意思是說沒有戶口的人膽大,敢想敢說敢為。人們說黎珊玉就是這樣的黑人。
黎珊玉偶然從一份資料上認識了石英砂。石英砂是一種堅硬、耐磨、化學性能穩定的矽酸鹽礦物,其主要礦物成分是sio2,相對密度為2。65,熔點1750c,有較高的耐火性能,熱膨脹係數小,耐腐蝕,廣泛應用於耐火材料、研磨材料……黎珊玉把目光盯在了石英砂上。他琢磨著,在通城境內,石英砂資源十分豐富,真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不花本錢的本地資源。而生產砂紙用的玻璃砂,不但本地沒有,要靠計劃,而且成本很高。如果能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該有多好啊!
通城的石英砂質量如何?能不能用呢?黎珊玉到有關大學查閱圖書資料,請教有關專家學者,鑽研如何辨別和提取石英砂這一難題。根據石英砂和各種礫石、岩屑、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與粒徑差異,利用石英砂的穩定性(晶粒達0。005mm)、比重小、無電磁性、“三酸”不溶的特點,采用脫泥、過篩、重磁選等措施,剔除卵礫、重砂和磁性物質,浮選出石英砂。他利用這種方法提取的首批石英砂標本,拿到鄭州第三磨研所去做理化性能測試,發現通城的石英砂的鋒利度和堅硬度都超過玻璃砂。黎珊玉大喜,信心倍增。迴來之後,他就在雋水河畔的那棟破廠房裏開始試驗。篩砂、選砂、淨砂,反複試驗、比較,終於拿出了第一張用本地石英砂製作出來的木砂紙。他又拿到鄭州第三磨研所去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產品顆粒均勻、無雜質、堅銳、鋒利、耐磨,鋒利度和堅硬度,大大超過玻璃砂做出來的木砂紙的水平。
黎珊玉終於成功地運用本地資源石英砂代替了玻璃砂,生產出了新型號的木砂紙,後來被行業命名為“礦砂砂紙”。1980年,在全國同類產品測試評比會上,用石英砂生產出來的60#、120#兩種木砂紙,分別榮獲全國同類產品第四名和第六名,受到了有關單位和廣大用戶的好評。這一年,還被省外貿部門選為湖北省赴美國展出的產品之一。
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試驗的成功,給黎珊玉的係列替代設想以極大的鼓舞。他又開始去實現用化學膠代替動物膠的嚐試。
用動物膠做砂紙、砂布,是中國從國外引進的工藝,一直沿襲至今。對通城砂布廠這個“黑市工廠”來說,弄不到計劃內的動物膠,就意味著停產。通城砂布廠每做一次木砂紙,都得跑到北京東升砂布廠去求援。好在東升砂布廠特別講情誼,每次求援都能給幾斤豬皮鰾,用不了一個星期就完了,就又得派人去,這真叫煩人的。黎珊玉想,這個問題不迅速解決,通城砂布廠遲早要讓人家吃掉,非關門不可。他想:為什麽做木砂紙非要用豬皮鰾不可呢?牛皮鰾也好,豬皮鰾也好,化學膠也好,不都是把砂膠到紙上去嗎?用化學膠粘上去難道就不行嗎?他決定用化學膠試一試。
恰在這時,黎珊玉在一份《科技信息》上看到了《武漢市1980年科研新成果“81-8”化學膠》的信息。他根據信息上提供的聯係地址,立即找到武漢市江漢區科委下屬的科技工廠負責人,與他們洽談,並建立了聯合開發利用的關係。即江漢區科技工廠提供科技資料和技術指導,通城砂布廠作為實驗生產基地。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將武漢市1980年的科研新成果“81-8”化學膠作為生產砂布的粘接劑。
雖然有了資料和“81-8”化學膠這個基礎,然而,要想將它用在生產上,變成優質產品,談何容易!黎珊玉呆在破廠房的一間簡陋的試驗室裏,一幹就是一個星期。他將牛皮鰾、豬皮鰾和“81-8”化學膠進行反複對比試驗,然而掉砂問題始終沒有突破。這個問題將黎珊玉折磨得食不下、睡不安。工人們說:“黎珊玉究竟熬過了多少個夜晚,做過了多少次試驗,誰也說不清楚。每天晚上,隻見試驗室的燈總是亮著的。”黎珊玉又從生產工藝上進行改進。
蒼天不負有心人,試驗終於成功了。
在成功的那一瞬間,黎珊玉的心中湧起像在沙漠裏看到了綠洲一般的喜悅,茫茫大地飛雪迎春般的躁動。是的,這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還隻是在汪洋大海的顛簸中,前方偶爾亮起的一束燈光,但它畢竟是一份信心,一份希望。
“81-8”化學膠的成功使用,克服了原來使用動物膠時成本高、易掉砂、有臭味等毛病。由於使用“81-8”化學膠,每紮(10張)砂布成本比原來降低6分6厘。同時,砂布的外觀和內質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磨削量超過了部頒標準,使用時還沒有了動物膠的臭味,深受用戶歡迎,產品銷售量迅速上升。
此時,黎珊玉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尋找砂布的載體純棉布的替代原料。一次偶然的機會,黎珊玉從一份科技資料上看到了日本、西德采用化纖布生產張頁砂布的信息。黎珊玉立即把目光盯到化纖布上。如果用化纖布代替純棉布,就能打破因棉布緊張影響生產的被動局麵。黎珊玉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攻關試驗。在武漢江漢區科委陳一洲工程師的大力幫助下,黎珊玉從化纖布的這個大家族中,選出了維棉布作為砂布的基體,進行了半個月的試驗,克服了維棉布和純棉布間的理化性能差異,成功地試製出了新產品。這種新產品經一機部鄭州第三磨研所鑒定,一號砂布平均磨去金屬量為5。86克,比部頒標準5。2克高出0。66克;平均脫砂0。23克,比部頒標準還低0。27克。外觀也比純棉布好,根除了砂布生產中長期未能解決的毛邊現象。以每萬紮砂布計算,耗膠量與動物膠比,降低360元左右。用維棉布生產砂布的成功,為通城砂布廠生產用布找到了新的原材料,為節約工業用棉布找到了新的途徑。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成功,是時間的濃縮,是心血的結晶,是艱辛的融合!
黎珊玉“三代替”的研發成功,改寫了中國塗附磨具行業原料標準的曆史,淘汰了一些陳舊的生產技術,更新了國家塗附磨具產品的執行標準,不但為通城砂布廠帶來興旺,也為中國塗附磨具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樹脂為無定形的半固體或固體有機物,分子量一般較大,受熱後變軟,一般可溶於有機溶劑,如醇、醚、酮等,而不溶於水。樹脂分天然和合成兩類,天然樹脂大多取自植物或動物,合成樹脂可由各種單體聚合,或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經化學加工而得。樹脂種類繁多,性能優良,具有耐化學性、不透水、耐磨、抗氣候性、抗衝擊等性能。
20世紀30年代,國外塗附磨具行業早已采取了半樹脂、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帶先進工藝,而我國還停留在幾乎被淘汰的用動物膠和油漆生產砂紙、砂帶的階段。再說,用動物膠、油漆生產砂紙、砂布,不僅成本高,性能差,品種單一,有異味,而且還會造成環境汙染。根本不能用於強力磨製產品,因此,在國際上的銷售市場越來越小。在國內,因半樹脂產品還未試製出來,急需要用於砂帶加工的行業,隻好拿出一大筆外匯從國外購進。
“81-8”化學膠的研製成功和使用,已經給通城砂布廠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徹底解決了沒有原材料計劃的問題。然而,不甘現狀的黎珊玉,又被國外更為先進的用半樹脂和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布工藝所吸引。他想起了毛主席“天下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這句詩,決心到這個領域裏去闖一闖,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用半樹脂和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布的工藝,屬於絕密範疇,技術封鎖很嚴,中國的生產廠家隻能望洋興歎。黎珊玉敢闖敢幹,他開始謀劃研製半樹脂膠生產砂布,然後向全樹脂砂布過渡。
1984年春,黎珊玉找到華中師範大學化學係的老師,與他們聯合研製半樹脂膠樣品。經過共同努力,到年底終於聯合研製出了幾個簡單的原始樣品,經過有關部門測試,都未過關。雖未過關,但已經摸索了一些規律,考證了一些資料,為半樹脂膠產品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1985年,華增河工程師終於退休了。黎珊玉將他接到通城砂布廠來的時候,正是耐水砂紙試製成功之際。華增河觸景生情,向黎珊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試驗用樹脂膠代替高成本的油漆生產耐水砂紙的新工藝。華增河的這個想法與黎珊玉不謀而合。黎珊玉立即拍板:馬上搞試驗。黎珊玉和華增河一起鑽進試驗室,在原華中師範大學化學係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對比、研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把樹脂膠的類型確定了下來。雖然仍有一些小問題,但那是通過努力完全可以解決的。然而,到哪裏去買尿醛樹脂呢?他們又碰到了新問題。黎珊玉到處查找資料和搜集信息,了解到武漢縫紉機廠台板廠生產這種膠;同時,他還打聽到生產這種膠的師傅是湖南人。他立即冒充湖南老鄉,上門用湖南話與湖南師傅攀談起來,竟然交成了“老鄉”朋友。這位“老鄉”真誠地把生產尿醛樹脂的工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黎珊玉。
後來,黎珊玉通過不斷改變配方,在生產工藝上反複試驗,大膽應用一些新的促進劑進行改性衍生,終於獲得了成功。用半樹脂膠、全樹脂膠取代高成本的動物膠、油漆生產工藝的試驗成功,又一次改寫了中國塗附磨具的技術標準,成為通城砂布廠經濟飛躍的又一個增長點。
用新工藝製造出來的耐水砂紙鋒利,經久耐磨,柔軟適中,性能穩定,遠遠超過本廠原來生產的“水電”牌、“力”牌產品。黎珊玉想,該給新產品取個新名字。叫啥呢?他皺了皺眉頭,想了想,脫口而出,就叫“犀利”吧!犀利,堅固銳利的意思。犀牛,獨角兇猛,就用它來做商標。1985年,黎珊玉正式把通城砂布廠采用新工藝生產的耐水砂紙命名為“犀利”牌。“犀利”牌產品和“犀牛”商標圖案,從此走進千家萬戶,漂洋過海。
通城砂布廠嚐到了生產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的甜頭。在黎珊玉帶領下,員工們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融合自己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進行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相繼成功開發了半樹脂木砂紙、半透明水砂紙、千頁輪等一批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性能好,在國際同行業中具有領先水平,迅速走俏東南亞、中東和歐美市場,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如半透明水砂紙的生產成本沒變,銷售價格卻提高了80%,每出口一個貨櫃的產品,可淨增純利10萬元。當時研製這個產品時,隻有黎珊玉從國外帶迴的一張樣品,既無任何技術資料,國內又沒有先例可循。完全靠自己勤鑽苦幹,反複試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曆盡千百次的失敗,這種半透明水砂紙最終研究成功了。
當人們把羨慕的目光投向黎珊玉的時候,他並沒有陶醉在初戰告捷的喜悅中。他開始居安思危,想著進一步發展的路子。他的初步成果,使他堅定了做一番大事業的決心。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新的主意,一個新的創意,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所以,企業要發展,就要出新招,更新原料,改進工藝,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產品,搶占市場,獨占鼇頭。
黎珊玉朝思暮想,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剛辦起來的廠就這樣夭折啊!我們不能就這樣被計劃經濟困死啊!這時,他突然從母雞孵小雞中獲得了啟示:母雞孵小雞,雞蛋裏麵的小雞要靠自己用嘴巴把蛋殼啄破,才能成為活潑潑的生命。如果不啄破蛋殼的話,這隻小雞就會死在蛋殼裏麵。不突破,有生命的東西就會被扼殺。通城砂布廠就像一隻已經孵化成的小雞,能否成活,就看它能否啄破雞蛋殼,成為活潑潑的生命。
黎珊玉開始了大膽的設想。他想用化纖布代替純棉布,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用化學膠代替動物膠。如果這個設想成功,不僅解決了無計劃物資的問題,還可以大大降低產品成本。當黎珊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時,有人疑惑地問:“隻有用甲麵粉才能做出甲麵饃,你這不是想用乙麵粉做出甲麵饃嗎?這怎麽可能呢?”
黎珊玉笑了笑說:“就是這個意思。我就是想試一試,用乙麵粉做出甲麵饃來。”
在那個年代有句民間諺語,叫做“黑人膽大”。意思是說沒有戶口的人膽大,敢想敢說敢為。人們說黎珊玉就是這樣的黑人。
黎珊玉偶然從一份資料上認識了石英砂。石英砂是一種堅硬、耐磨、化學性能穩定的矽酸鹽礦物,其主要礦物成分是sio2,相對密度為2。65,熔點1750c,有較高的耐火性能,熱膨脹係數小,耐腐蝕,廣泛應用於耐火材料、研磨材料……黎珊玉把目光盯在了石英砂上。他琢磨著,在通城境內,石英砂資源十分豐富,真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不花本錢的本地資源。而生產砂紙用的玻璃砂,不但本地沒有,要靠計劃,而且成本很高。如果能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該有多好啊!
通城的石英砂質量如何?能不能用呢?黎珊玉到有關大學查閱圖書資料,請教有關專家學者,鑽研如何辨別和提取石英砂這一難題。根據石英砂和各種礫石、岩屑、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與粒徑差異,利用石英砂的穩定性(晶粒達0。005mm)、比重小、無電磁性、“三酸”不溶的特點,采用脫泥、過篩、重磁選等措施,剔除卵礫、重砂和磁性物質,浮選出石英砂。他利用這種方法提取的首批石英砂標本,拿到鄭州第三磨研所去做理化性能測試,發現通城的石英砂的鋒利度和堅硬度都超過玻璃砂。黎珊玉大喜,信心倍增。迴來之後,他就在雋水河畔的那棟破廠房裏開始試驗。篩砂、選砂、淨砂,反複試驗、比較,終於拿出了第一張用本地石英砂製作出來的木砂紙。他又拿到鄭州第三磨研所去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產品顆粒均勻、無雜質、堅銳、鋒利、耐磨,鋒利度和堅硬度,大大超過玻璃砂做出來的木砂紙的水平。
黎珊玉終於成功地運用本地資源石英砂代替了玻璃砂,生產出了新型號的木砂紙,後來被行業命名為“礦砂砂紙”。1980年,在全國同類產品測試評比會上,用石英砂生產出來的60#、120#兩種木砂紙,分別榮獲全國同類產品第四名和第六名,受到了有關單位和廣大用戶的好評。這一年,還被省外貿部門選為湖北省赴美國展出的產品之一。
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試驗的成功,給黎珊玉的係列替代設想以極大的鼓舞。他又開始去實現用化學膠代替動物膠的嚐試。
用動物膠做砂紙、砂布,是中國從國外引進的工藝,一直沿襲至今。對通城砂布廠這個“黑市工廠”來說,弄不到計劃內的動物膠,就意味著停產。通城砂布廠每做一次木砂紙,都得跑到北京東升砂布廠去求援。好在東升砂布廠特別講情誼,每次求援都能給幾斤豬皮鰾,用不了一個星期就完了,就又得派人去,這真叫煩人的。黎珊玉想,這個問題不迅速解決,通城砂布廠遲早要讓人家吃掉,非關門不可。他想:為什麽做木砂紙非要用豬皮鰾不可呢?牛皮鰾也好,豬皮鰾也好,化學膠也好,不都是把砂膠到紙上去嗎?用化學膠粘上去難道就不行嗎?他決定用化學膠試一試。
恰在這時,黎珊玉在一份《科技信息》上看到了《武漢市1980年科研新成果“81-8”化學膠》的信息。他根據信息上提供的聯係地址,立即找到武漢市江漢區科委下屬的科技工廠負責人,與他們洽談,並建立了聯合開發利用的關係。即江漢區科技工廠提供科技資料和技術指導,通城砂布廠作為實驗生產基地。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將武漢市1980年的科研新成果“81-8”化學膠作為生產砂布的粘接劑。
雖然有了資料和“81-8”化學膠這個基礎,然而,要想將它用在生產上,變成優質產品,談何容易!黎珊玉呆在破廠房的一間簡陋的試驗室裏,一幹就是一個星期。他將牛皮鰾、豬皮鰾和“81-8”化學膠進行反複對比試驗,然而掉砂問題始終沒有突破。這個問題將黎珊玉折磨得食不下、睡不安。工人們說:“黎珊玉究竟熬過了多少個夜晚,做過了多少次試驗,誰也說不清楚。每天晚上,隻見試驗室的燈總是亮著的。”黎珊玉又從生產工藝上進行改進。
蒼天不負有心人,試驗終於成功了。
在成功的那一瞬間,黎珊玉的心中湧起像在沙漠裏看到了綠洲一般的喜悅,茫茫大地飛雪迎春般的躁動。是的,這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還隻是在汪洋大海的顛簸中,前方偶爾亮起的一束燈光,但它畢竟是一份信心,一份希望。
“81-8”化學膠的成功使用,克服了原來使用動物膠時成本高、易掉砂、有臭味等毛病。由於使用“81-8”化學膠,每紮(10張)砂布成本比原來降低6分6厘。同時,砂布的外觀和內質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磨削量超過了部頒標準,使用時還沒有了動物膠的臭味,深受用戶歡迎,產品銷售量迅速上升。
此時,黎珊玉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尋找砂布的載體純棉布的替代原料。一次偶然的機會,黎珊玉從一份科技資料上看到了日本、西德采用化纖布生產張頁砂布的信息。黎珊玉立即把目光盯到化纖布上。如果用化纖布代替純棉布,就能打破因棉布緊張影響生產的被動局麵。黎珊玉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攻關試驗。在武漢江漢區科委陳一洲工程師的大力幫助下,黎珊玉從化纖布的這個大家族中,選出了維棉布作為砂布的基體,進行了半個月的試驗,克服了維棉布和純棉布間的理化性能差異,成功地試製出了新產品。這種新產品經一機部鄭州第三磨研所鑒定,一號砂布平均磨去金屬量為5。86克,比部頒標準5。2克高出0。66克;平均脫砂0。23克,比部頒標準還低0。27克。外觀也比純棉布好,根除了砂布生產中長期未能解決的毛邊現象。以每萬紮砂布計算,耗膠量與動物膠比,降低360元左右。用維棉布生產砂布的成功,為通城砂布廠生產用布找到了新的原材料,為節約工業用棉布找到了新的途徑。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成功,是時間的濃縮,是心血的結晶,是艱辛的融合!
黎珊玉“三代替”的研發成功,改寫了中國塗附磨具行業原料標準的曆史,淘汰了一些陳舊的生產技術,更新了國家塗附磨具產品的執行標準,不但為通城砂布廠帶來興旺,也為中國塗附磨具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樹脂為無定形的半固體或固體有機物,分子量一般較大,受熱後變軟,一般可溶於有機溶劑,如醇、醚、酮等,而不溶於水。樹脂分天然和合成兩類,天然樹脂大多取自植物或動物,合成樹脂可由各種單體聚合,或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經化學加工而得。樹脂種類繁多,性能優良,具有耐化學性、不透水、耐磨、抗氣候性、抗衝擊等性能。
20世紀30年代,國外塗附磨具行業早已采取了半樹脂、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帶先進工藝,而我國還停留在幾乎被淘汰的用動物膠和油漆生產砂紙、砂帶的階段。再說,用動物膠、油漆生產砂紙、砂布,不僅成本高,性能差,品種單一,有異味,而且還會造成環境汙染。根本不能用於強力磨製產品,因此,在國際上的銷售市場越來越小。在國內,因半樹脂產品還未試製出來,急需要用於砂帶加工的行業,隻好拿出一大筆外匯從國外購進。
“81-8”化學膠的研製成功和使用,已經給通城砂布廠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徹底解決了沒有原材料計劃的問題。然而,不甘現狀的黎珊玉,又被國外更為先進的用半樹脂和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布工藝所吸引。他想起了毛主席“天下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這句詩,決心到這個領域裏去闖一闖,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用半樹脂和全樹脂生產砂紙、砂布的工藝,屬於絕密範疇,技術封鎖很嚴,中國的生產廠家隻能望洋興歎。黎珊玉敢闖敢幹,他開始謀劃研製半樹脂膠生產砂布,然後向全樹脂砂布過渡。
1984年春,黎珊玉找到華中師範大學化學係的老師,與他們聯合研製半樹脂膠樣品。經過共同努力,到年底終於聯合研製出了幾個簡單的原始樣品,經過有關部門測試,都未過關。雖未過關,但已經摸索了一些規律,考證了一些資料,為半樹脂膠產品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1985年,華增河工程師終於退休了。黎珊玉將他接到通城砂布廠來的時候,正是耐水砂紙試製成功之際。華增河觸景生情,向黎珊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試驗用樹脂膠代替高成本的油漆生產耐水砂紙的新工藝。華增河的這個想法與黎珊玉不謀而合。黎珊玉立即拍板:馬上搞試驗。黎珊玉和華增河一起鑽進試驗室,在原華中師範大學化學係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對比、研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把樹脂膠的類型確定了下來。雖然仍有一些小問題,但那是通過努力完全可以解決的。然而,到哪裏去買尿醛樹脂呢?他們又碰到了新問題。黎珊玉到處查找資料和搜集信息,了解到武漢縫紉機廠台板廠生產這種膠;同時,他還打聽到生產這種膠的師傅是湖南人。他立即冒充湖南老鄉,上門用湖南話與湖南師傅攀談起來,竟然交成了“老鄉”朋友。這位“老鄉”真誠地把生產尿醛樹脂的工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黎珊玉。
後來,黎珊玉通過不斷改變配方,在生產工藝上反複試驗,大膽應用一些新的促進劑進行改性衍生,終於獲得了成功。用半樹脂膠、全樹脂膠取代高成本的動物膠、油漆生產工藝的試驗成功,又一次改寫了中國塗附磨具的技術標準,成為通城砂布廠經濟飛躍的又一個增長點。
用新工藝製造出來的耐水砂紙鋒利,經久耐磨,柔軟適中,性能穩定,遠遠超過本廠原來生產的“水電”牌、“力”牌產品。黎珊玉想,該給新產品取個新名字。叫啥呢?他皺了皺眉頭,想了想,脫口而出,就叫“犀利”吧!犀利,堅固銳利的意思。犀牛,獨角兇猛,就用它來做商標。1985年,黎珊玉正式把通城砂布廠采用新工藝生產的耐水砂紙命名為“犀利”牌。“犀利”牌產品和“犀牛”商標圖案,從此走進千家萬戶,漂洋過海。
通城砂布廠嚐到了生產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的甜頭。在黎珊玉帶領下,員工們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融合自己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進行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相繼成功開發了半樹脂木砂紙、半透明水砂紙、千頁輪等一批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性能好,在國際同行業中具有領先水平,迅速走俏東南亞、中東和歐美市場,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如半透明水砂紙的生產成本沒變,銷售價格卻提高了80%,每出口一個貨櫃的產品,可淨增純利10萬元。當時研製這個產品時,隻有黎珊玉從國外帶迴的一張樣品,既無任何技術資料,國內又沒有先例可循。完全靠自己勤鑽苦幹,反複試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曆盡千百次的失敗,這種半透明水砂紙最終研究成功了。
當人們把羨慕的目光投向黎珊玉的時候,他並沒有陶醉在初戰告捷的喜悅中。他開始居安思危,想著進一步發展的路子。他的初步成果,使他堅定了做一番大事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