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砂布廠經過11年的艱苦奮鬥,努力拚搏,到1989年,產值達1261。84萬元,率先在全縣企業中突破千萬元大關,銷售收入1349。6萬元,上交稅款157。57萬元,出口創匯120萬美元。據當時全國塗附磨具行業統計資料顯示,通城砂布廠幹磨砂紙出口、耐水砂紙出口及全員勞動生產率,皆居全國同行業第一。鑒於黎珊玉做出的業績,1990年,他當選為中共通城縣雋水鎮委委員、副鎮長。
身兼雋水鎮副鎮長的黎珊玉,分工“掛聯”東閣村。當時的東閣村是個空殼村,村裏沒有積累,沒有任何企業,集體經濟一無所有。黎珊玉打從明確自己“掛聯”東閣村開始,就思考著如何利用自己當廠長的便利,既扶植東閣村,又擴大本企業生產規模,一舉兩得。在他的腦海裏已經為東閣村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第一步幫助東閣村辦工廠,一個、兩個、三個……無工不富啊!讓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進廠務工,讓村民們逐步進廠致富。然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哪裏建商店,哪裏建學校,哪裏建幼兒園,哪裏建養老院,哪裏建俱樂部,他心裏有了譜。農村無農不穩,農業也要進行結構調整。哪裏做果園,哪裏建養豬場,哪裏建養魚池,哪裏建養雞場,他心裏也有了譜。10年以後,就可以形成規模了。黎珊玉就這麽在心裏謀劃著,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已在他心中形成了。
1991年春,黎珊玉高高興興地來到東閣村,找到了李支書、孔村長,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李支書和孔村長聽後高興得不得了,覺得財神來了,東閣村翻身有希望了。
黎珊玉對他倆說:“規劃歸規劃,我們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幹。第一步,我幫你們建一個製樹脂膠的車間,說白了就是把通城砂布廠的製樹脂膠車間建到你們村來,產品我們包銷。通城砂布廠派技術人員來傳幫帶,什麽都不用你們操心。開始一年給你們10萬,3年後廠全交給你們,一年要賺幾十萬哩!”
李支書聽後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好!好!什麽時候動工?”
黎珊玉說:“說幹就幹,你們負責廠房,迅速把廠房落實下來。選七八個精明能幹有一定文化的農民當技術員,另找二十來個工人。我們把設備、材料一運來,就可以生產了。”
李支書立馬應承下來,說:“黎廠長,這幾件事我們馬上落實,請你放心。”
黎珊玉高興地說:“預祝我們合作愉快。”
通城砂布廠協助東閣村辦樹脂膠廠的事定下來了,黎珊玉說幹就幹。待東閣村把廠房落實好後,通城砂布廠方麵就將設備、材料運到東閣村。東閣村膠廠很快就投入了生產。東閣村每個月有近萬元的收入,李支書和孔村長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天到晚樂嗬嗬的。
1991年春,通城砂布廠耐水砂紙生產形勢一個月比一個月好,產品供不應求。黎珊玉想再上一條耐水砂紙生產線,而且還打算將這條生產線也建到東閣村去。黎珊玉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東閣村的李支書。
李支書哪有不答應之理?這猶如天上掉下了餡餅。他高興極了,滿口應承:“好,好,我聽你的,你麽樣說我麽樣辦。”
黎珊玉便拿出自己醞釀已久的方案,說:“李支書,上耐水生產線,我們采取承包的方式。即通城砂布廠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包銷產品,東閣村提供廠房、勞力。除開人員工資外,通城砂布廠每年給東閣村10萬元純利潤,你看怎麽樣?”
李支書忙說:“成,就這樣,我相信你黎廠長不會讓我們吃虧的。”
黎珊玉說:“我已擬好了一個合同,你仔細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沒有,你就在合同上簽字。”
李支書接過合同看了一遍說:“成,就這樣。”說完就在合同書上簽了字。
合同簽字後,甲乙雙方同心協力,不出3個月,一條耐水砂紙生產線在東閣村建成投產了。到年終,東閣村分得利潤6萬餘元。
然而,矛盾也在合作中滋生了。東閣村在生產經營中發現,耐水砂紙的銷售價格不低,通城砂布廠每年給東閣村10萬元太少了。不少人認為,和通城砂布廠合作辦廠劃不來,要通城砂布廠提高分配額度。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村幹部。他們把這一想法告訴李支書和孔村長。李支書和孔村長堅決反對,覺得剛剛合作就翹盤子不好,待以後再說。
某些人見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便到群眾中去蠱惑人心。村民們也紛紛找李支書,強烈要求通城砂布廠提高利潤分成比例。李支書吃不住了,他想村民的要求不是沒有道理,等把年過了再說。
1992年春節過後,東閣村由李支書、王副村長正式向通城砂布廠黎珊玉提出增加利潤的要求。還說,如果不增加就不合作了,他們自己幹。黎珊玉聽後心裏很不是滋味,說:“這是怎麽迴事?我們好心幫你們辦廠,投入了這麽多人力財力,3年的合同,一年不到就不算數了,就要修改,合同可是受法律保護的。你們這麽搞,今後我們還怎麽合作呢?”
李支書支支吾吾地不吭聲。王副村長接住了話茬說:“耐水砂紙利潤那麽大,黎廠長,你是大老板,就再增加5萬到10萬吧!”
黎珊玉毫不含糊地說:“不行,得按合同辦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我給你加5萬、10萬,說不定明天你又要加5萬、10萬呢!”
第一次談判就這麽不歡而散。雋水鎮高鎮長知道了這件事,出麵兩邊做工作。一邊讓東閣村按合同辦事,一邊讓通城砂布廠適當再增加一點利潤給東閣村。在這種形勢下,黎珊玉答應給東閣村再增加1萬利潤。然而,東閣村堅決不接受。黎珊玉想:合作這樣搞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他們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我隻能加1萬,多一分錢也不加。鬧翻就鬧翻,遲翻不如早翻。
東閣村見自己的要求沒被滿足,第二天他們真的停產了。
雋水鎮黨委書記楊萬華、鎮長高友智,分別找東閣村做工作,讓他們履行合同,他們不同意。東閣村製膠和耐水砂紙生產線一停產,給通城砂布廠生產的正常運轉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黎珊玉這才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們正是在通城砂布廠接到一大筆耐水砂紙生產合同這一關鍵時刻下手,和通城砂布廠叫板。生產耐水砂紙需要樹脂膠,而生產樹脂膠全部交給了東閣村,兩條耐水砂紙生產線就有一條在東閣村。製膠設備、耐水砂紙生產設備給他們了,製膠配方、生產工藝技術也毫無保留地傳教給他們了。怎麽辦?怎麽辦?他要想方設法把砂布廠從別人的控製中解脫出來。
災難又一次把黎珊玉逼到絕路上。待他冷靜下來後,他做出了三個決定:一是由黃秋豔、吳宏娥、黎桂林、吳國斌等9人組成攻關小組,不睡覺也要在3天之內把樹脂膠趕製出來。二是迅速到醫院把正在住院治病的胡透明請迴來,動手馬上建新耐水砂紙生產線,爭取一個半月建成投產。最後,他自責地說:“我犯了這個錯誤,責任全在我身上。摔一次跤,得一次教訓。在這關鍵時刻,我們要挺住,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一定要保證按期交貨。”
軍令如山倒。
黃秋豔、吳國斌、黎桂林、吳宏娥等9個人,經過兩天兩夜的連續作戰,終於試製成功了第一鍋粘合劑,質量符合標準,被稱為1號膠。隨後,又研製出了更為先進的新型粘合劑2號膠。通城砂布廠的化工車間從此應運而生。
胡透明帶病走出了醫院,動手蓋新車間。他坐到工地上,一邊打點滴,一邊拿著一張馬糞紙,邊畫圖,邊施工。僅僅用了37天的時間,從征地、進原材料,到機械安裝,建起了一個當時在全國規模最大的耐水砂紙車間,創造了又一個同行業的奇跡。新車間迅速投入生產,加班加點,如期向客戶交了貨。事後,黎珊玉反省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能過分相信別人,關鍵的技術要保密,要害車間不能給人。凡事不能依賴別人,要自主生產,要形成自己的產業鏈。隻有這樣,無論在什麽時候都能掌握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
身兼雋水鎮副鎮長的黎珊玉,分工“掛聯”東閣村。當時的東閣村是個空殼村,村裏沒有積累,沒有任何企業,集體經濟一無所有。黎珊玉打從明確自己“掛聯”東閣村開始,就思考著如何利用自己當廠長的便利,既扶植東閣村,又擴大本企業生產規模,一舉兩得。在他的腦海裏已經為東閣村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第一步幫助東閣村辦工廠,一個、兩個、三個……無工不富啊!讓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進廠務工,讓村民們逐步進廠致富。然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哪裏建商店,哪裏建學校,哪裏建幼兒園,哪裏建養老院,哪裏建俱樂部,他心裏有了譜。農村無農不穩,農業也要進行結構調整。哪裏做果園,哪裏建養豬場,哪裏建養魚池,哪裏建養雞場,他心裏也有了譜。10年以後,就可以形成規模了。黎珊玉就這麽在心裏謀劃著,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已在他心中形成了。
1991年春,黎珊玉高高興興地來到東閣村,找到了李支書、孔村長,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李支書和孔村長聽後高興得不得了,覺得財神來了,東閣村翻身有希望了。
黎珊玉對他倆說:“規劃歸規劃,我們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幹。第一步,我幫你們建一個製樹脂膠的車間,說白了就是把通城砂布廠的製樹脂膠車間建到你們村來,產品我們包銷。通城砂布廠派技術人員來傳幫帶,什麽都不用你們操心。開始一年給你們10萬,3年後廠全交給你們,一年要賺幾十萬哩!”
李支書聽後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好!好!什麽時候動工?”
黎珊玉說:“說幹就幹,你們負責廠房,迅速把廠房落實下來。選七八個精明能幹有一定文化的農民當技術員,另找二十來個工人。我們把設備、材料一運來,就可以生產了。”
李支書立馬應承下來,說:“黎廠長,這幾件事我們馬上落實,請你放心。”
黎珊玉高興地說:“預祝我們合作愉快。”
通城砂布廠協助東閣村辦樹脂膠廠的事定下來了,黎珊玉說幹就幹。待東閣村把廠房落實好後,通城砂布廠方麵就將設備、材料運到東閣村。東閣村膠廠很快就投入了生產。東閣村每個月有近萬元的收入,李支書和孔村長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天到晚樂嗬嗬的。
1991年春,通城砂布廠耐水砂紙生產形勢一個月比一個月好,產品供不應求。黎珊玉想再上一條耐水砂紙生產線,而且還打算將這條生產線也建到東閣村去。黎珊玉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東閣村的李支書。
李支書哪有不答應之理?這猶如天上掉下了餡餅。他高興極了,滿口應承:“好,好,我聽你的,你麽樣說我麽樣辦。”
黎珊玉便拿出自己醞釀已久的方案,說:“李支書,上耐水生產線,我們采取承包的方式。即通城砂布廠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包銷產品,東閣村提供廠房、勞力。除開人員工資外,通城砂布廠每年給東閣村10萬元純利潤,你看怎麽樣?”
李支書忙說:“成,就這樣,我相信你黎廠長不會讓我們吃虧的。”
黎珊玉說:“我已擬好了一個合同,你仔細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沒有,你就在合同上簽字。”
李支書接過合同看了一遍說:“成,就這樣。”說完就在合同書上簽了字。
合同簽字後,甲乙雙方同心協力,不出3個月,一條耐水砂紙生產線在東閣村建成投產了。到年終,東閣村分得利潤6萬餘元。
然而,矛盾也在合作中滋生了。東閣村在生產經營中發現,耐水砂紙的銷售價格不低,通城砂布廠每年給東閣村10萬元太少了。不少人認為,和通城砂布廠合作辦廠劃不來,要通城砂布廠提高分配額度。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村幹部。他們把這一想法告訴李支書和孔村長。李支書和孔村長堅決反對,覺得剛剛合作就翹盤子不好,待以後再說。
某些人見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便到群眾中去蠱惑人心。村民們也紛紛找李支書,強烈要求通城砂布廠提高利潤分成比例。李支書吃不住了,他想村民的要求不是沒有道理,等把年過了再說。
1992年春節過後,東閣村由李支書、王副村長正式向通城砂布廠黎珊玉提出增加利潤的要求。還說,如果不增加就不合作了,他們自己幹。黎珊玉聽後心裏很不是滋味,說:“這是怎麽迴事?我們好心幫你們辦廠,投入了這麽多人力財力,3年的合同,一年不到就不算數了,就要修改,合同可是受法律保護的。你們這麽搞,今後我們還怎麽合作呢?”
李支書支支吾吾地不吭聲。王副村長接住了話茬說:“耐水砂紙利潤那麽大,黎廠長,你是大老板,就再增加5萬到10萬吧!”
黎珊玉毫不含糊地說:“不行,得按合同辦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我給你加5萬、10萬,說不定明天你又要加5萬、10萬呢!”
第一次談判就這麽不歡而散。雋水鎮高鎮長知道了這件事,出麵兩邊做工作。一邊讓東閣村按合同辦事,一邊讓通城砂布廠適當再增加一點利潤給東閣村。在這種形勢下,黎珊玉答應給東閣村再增加1萬利潤。然而,東閣村堅決不接受。黎珊玉想:合作這樣搞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他們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我隻能加1萬,多一分錢也不加。鬧翻就鬧翻,遲翻不如早翻。
東閣村見自己的要求沒被滿足,第二天他們真的停產了。
雋水鎮黨委書記楊萬華、鎮長高友智,分別找東閣村做工作,讓他們履行合同,他們不同意。東閣村製膠和耐水砂紙生產線一停產,給通城砂布廠生產的正常運轉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黎珊玉這才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們正是在通城砂布廠接到一大筆耐水砂紙生產合同這一關鍵時刻下手,和通城砂布廠叫板。生產耐水砂紙需要樹脂膠,而生產樹脂膠全部交給了東閣村,兩條耐水砂紙生產線就有一條在東閣村。製膠設備、耐水砂紙生產設備給他們了,製膠配方、生產工藝技術也毫無保留地傳教給他們了。怎麽辦?怎麽辦?他要想方設法把砂布廠從別人的控製中解脫出來。
災難又一次把黎珊玉逼到絕路上。待他冷靜下來後,他做出了三個決定:一是由黃秋豔、吳宏娥、黎桂林、吳國斌等9人組成攻關小組,不睡覺也要在3天之內把樹脂膠趕製出來。二是迅速到醫院把正在住院治病的胡透明請迴來,動手馬上建新耐水砂紙生產線,爭取一個半月建成投產。最後,他自責地說:“我犯了這個錯誤,責任全在我身上。摔一次跤,得一次教訓。在這關鍵時刻,我們要挺住,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一定要保證按期交貨。”
軍令如山倒。
黃秋豔、吳國斌、黎桂林、吳宏娥等9個人,經過兩天兩夜的連續作戰,終於試製成功了第一鍋粘合劑,質量符合標準,被稱為1號膠。隨後,又研製出了更為先進的新型粘合劑2號膠。通城砂布廠的化工車間從此應運而生。
胡透明帶病走出了醫院,動手蓋新車間。他坐到工地上,一邊打點滴,一邊拿著一張馬糞紙,邊畫圖,邊施工。僅僅用了37天的時間,從征地、進原材料,到機械安裝,建起了一個當時在全國規模最大的耐水砂紙車間,創造了又一個同行業的奇跡。新車間迅速投入生產,加班加點,如期向客戶交了貨。事後,黎珊玉反省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能過分相信別人,關鍵的技術要保密,要害車間不能給人。凡事不能依賴別人,要自主生產,要形成自己的產業鏈。隻有這樣,無論在什麽時候都能掌握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