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走過的路總是坎坎坷坷的。事物在發展中總是出現種種矛盾,又總是在不斷地化解矛盾中謀求發展。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這是一次撥亂反正的重要會議。中國因為有了這次會議,從此走向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黎珊玉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他仿佛覺得籠罩在頭頂上的一團烏雲散開了,心胸豁然開朗。黨中央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了,過去想搞事不讓搞,現在可以大顯身手了,要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於是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通城砂布廠的工作中。

    通城砂布廠建廠以來,一直是生產手工製造、工藝簡單的木砂紙。木砂紙當時在市場上泛濫成災,通城砂布廠的手工木砂紙在市場上毫無競爭能力,隻能是讓工人混口飯吃而已。麵對這種局麵,不是廠長的黎珊玉心急如焚。他心裏想,要把企業辦興旺,必須生產市場上緊俏的產品。通過市場調查,他發現耐水砂紙用途廣,市場需求量大。黎珊玉便把目光牢牢盯在耐水砂紙上。

    耐水砂紙以原紙為基體,醇酸樹脂為結合劑,棕鋼玉砂為磨料,經紙基處理、塗膠、植砂、固化而成,具有砂料鋒利、經久耐磨、柔軟適中、帶水使用的特點,有較強的耐水耐油性、硬挺性和抗衝擊性能,廣泛應用於家具行業,各類漆前表麵研磨、拋光;汽車修理、汽車生產中的噴漆前後工序打磨拋光;珠寶、金屬製品打磨拋光,以及不鏽鋼、合金鋼等硬質金屬的加工。市場前景廣闊。

    敢想敢闖是黎珊玉的習性。他立即行動起來。

    黎珊玉從北京、石家莊、武漢等地搜集到不少有關生產耐水砂紙的技術資料和原材料來源信息,並用一個月時間一鼓作氣拿出了耐水砂紙樣品。又親自到省外貿部門送樣品,喜出望外地被省外貿部門列為出口產品。耐水砂紙樣品雖被有關門認可,但他心裏明白,送去的樣品全是手工製作的,是從許多產品中精選出來的。為了提高質量,黎珊玉在北京東升砂布廠師傅的指導下,改進了耐水砂紙老式生產工藝。不僅提高了生產質量,而且還將每千張耐水砂紙的成本降低了10元。產品經鄭州磨研部門鑒定,質量符合國家標準。

    為了擴大生產,黎珊玉主持建起了一間耐水砂紙車間,安裝了全部設備,設計能力年產量為5 000令~8 000令耐水砂紙。

    ……

    黎珊玉在通城砂布廠建廠的一年零四個月裏,為砂布廠作出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他的人氣在一天天上升,大家有什麽事都願意找他商量,有什麽問題也愛向他請教。這時,黎珊玉的頭腦中一個更大膽、更大規模的設想已經形成了。但由於砂布廠是“五七”大隊的一個小單位,支持力度極為有限。他也隻是一個小小的技術員,好多事說了不能算數。黎珊玉感到欲飛的翅膀被無形的繩索捆綁了起來,打算隱退而去。然而,這一切都沒逃過城關公社糜華盛主任的眼睛。

    1979年底,通城砂布廠的功臣糜華盛調到銀行任職。在黨委歡送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至關緊要的話:“通城砂布廠若要保持現狀,李保英的廠長可以繼續擔任下去。如果要圖發展,必須起用黎珊玉,他是個辦企業難得的人才。”

    剛剛上任的城關公社黨委書記薑貴佑同誌,記住了糜華盛這句發自肺腑的臨別贈言,也從黎珊玉身上看到了通城砂布廠潛在的輝煌。他很快就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把李保英調離通城砂布廠,任城關鎮企業聯合黨總支書記,熊師菊仍任通城砂布廠黨支部書記,黎珊玉被正式任命為通城砂布廠廠長。

    曆史賦大任於斯人也。

    李保英離開砂布廠時,緊接著又調走了幾個為通城砂布廠的誕生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姐妹。李雪蘭因落實政策迴衛生部門去了,調走的時候她和姐妹們哭成一團。人們不會忘記,是她為通城砂布廠繪迴的第一張機械草圖,她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姐妹們舍不得她離開,但為了她的前途,也不便阻攔。

    一個月之後,通城縣召開全縣工業大會。主管工業的縣委副書記張玉庭獨具慧眼,看準了通城砂布廠的發展前景,為了鼓勵黎珊玉,將他推上台發言。黎珊玉沒讓張玉庭失望,當即誇下海口。他表態:一定要把通城砂布廠辦成全縣一流的企業。這讓全場的人吃驚不已,說他是“吹牛大王”。

    黎珊玉走馬上任了。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銷售人員闖市場。

    通城砂布廠的產品出來了。隨著生產技能的不斷提高,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產品質量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大,產品銷售成了矛盾的焦點。當初,生產木砂紙產品時,鹹寧地區五金公司是承諾過包銷的。然而,當黎珊玉把木砂紙產品送到鹹寧地區五金公司時,他們倉庫裏的木砂紙已堆積如山,銷不出去。業務人員無可奈何地丟給他一句話,說:“自己生的姑娘自己嫁吧!”這一句話,像三九嚴寒的一瓢冷水,澆得黎珊玉從頭到腳都涼透了。

    剛剛起步的通城砂布廠,像一隻小船被孤零零地拋進了茫茫大海之中。

    淒苦的命運養成了黎珊玉不屈不撓的性格,他毅然決定自己去找市場。

    1980年,國家輕工部在南京市舉辦輕工五金產品訂貨會。黎珊玉打探到了這個信息後,背著產品趕了過去。可是通城砂布廠沒有“戶口”,進不了門。他們就找鹹寧地區五金公司的與會代表,找他們借來代表證掛在胸前混進了會場。沒有展台,他們就在大會門口貼產品廣告,擺地攤,一邊用砂紙磨擦演示,一邊大聲吆喝。雖然引來了不少人圍觀,但也惹怒了管理人員。一位負責人毫不客氣地對他們吼叫道:“你們再在這裏擺攤,我就把你們這些爛東西扔到揚子江去。”那時是計劃經濟,沒有計劃,就沒有統一分配的訂貨指標,隻能靠零打碎敲地出售、推銷。

    那時候,通城砂布廠的產品沒有納入生產計劃,雖然拿到了合格證書,別人還是不肯要。黎珊玉帶著同伴,背著產品,還要背上木條、玻璃、鐵塊等道具,挨門逐戶做表演,向別人磕頭作揖。黎珊玉生性要強好勝,可為了企業生存,他不得不忍辱負重。

    1984年,黎珊玉在武漢參加一個訂貨會。吃飯的時候,黎珊玉無意之中和武漢最大的一家砂紙廠廠長坐到一張桌子上。這位大廠長那種傲慢的語氣,那副旁若無人的神態,早就令黎珊玉耿耿於懷。在交談中,那位廠長直言不諱地對黎珊玉說:“老黎,你的砂紙能進入武漢市場,我這個廠長就不當了。”倔強的黎珊玉哪聽得這樣的話,立即反唇相譏,說:“今年內我的砂紙進不了武漢市場,我這個廠長也不當了。”雖說戲言,黎珊玉也當真。迴到廠裏,黎珊玉憋著一口氣,組織推銷員奮力拚搏,到年底終於打進了武漢市場,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而那位廠長呢?幾年後在改革的大潮中退出了曆史舞台。

    湖北某五金公司是周圍五縣砂布銷售中心,黎珊玉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提著樣品找上門去。對方業務經理正忙著,黎珊玉就等候在門外,等別人一有空閑就跑進去。人家:   “你是來幹什麽的?”

    “想請你們幫我們銷點砂布。”黎珊玉畢恭畢敬地說。

    “我們與武漢砂帶廠直接掛鉤,不銷其他產品。”對方冷冷地說,耷拉著眼皮,頭都沒抬。

    第一天吃了閉門羹,黎珊玉就發揚“死皮纏”的精神,第二天又去了,對方還是不理睬。

    黎珊玉仍不甘心,心想,辦公室不好談,就到家裏去找。第三天他找到這位業務經理家裏。一推開門,對方正在吃飯,他不好意思地退了出來。過了一會兒,估計人家飯吃完了,他又進去。夫妻倆卻要出去散步。

    黎珊玉獨自在街頭徘徊。這時縣城已是萬家燈火,饑腸轆轆的黎珊玉百感交集:一生要強,偏偏又要做這種死乞白賴求人的事,他真的做不來。文化大革命時期挨批鬥時沒有低過頭,幾次機會可以轉正時沒求過人,但想到26個“黑市婆娘”創業的艱辛,黎珊玉又向業務經理家的樓上走去。每上一個台階,雙腿竟是那麽沉重……

    在黎珊玉厚皮賴臉的軟磨硬纏下,業務經理終於鬆動了,有些不耐煩地對黎珊玉說:“你這人我真是服了!你就送7箱砂布來看看,我可先不給錢的。用了好,再給錢。”黎珊玉仿佛得到什麽恩賜似的,高興極了,感激地連連說:“謝謝!”

    這7箱砂布現在看來算不了什麽,可在當時竟像給全廠員工注入了興奮劑啊!

    黎珊玉信心更足了。他留心搜集資料,關注市場信息。1981年夏天,黎珊玉打聽到省外貿部門要組織一批地產品到美國俄亥俄州去展銷。他想,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一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得要想方設法賣出去,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產品好就有人要,有人要就說明產品好。你不把產品送出去參展,誰又知道你的產品好不好呢?黎珊玉決定通過關係擠進去。像通城這樣的砂布廠搞產品出口,談何容易!有人笑話他說:“產品在國內都銷不出去,還想銷到國外去,異想天開,簡直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黎珊玉就是要異想天開,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假如沒有異想天開,通城砂布廠就無法生存;假如不想吃天鵝肉,通城砂布廠就無法發展。產品出口一道道難關擺在麵前:關係如何疏通?手續如何辦理?產品如何鑒定?審批如何過關……黎珊玉不服輸,他想幹的事就非要辦成不可,越有困難越要去闖。

    果然,產品鑒定這一關就過不去。如果產品沒有相關部門的鑒定證明,將被取消資格。中國塗附磨具研究所設在鄭州,是塗附磨具鑒定的權威機構。黎珊玉二話沒說,背上耐水砂紙,登上了北去鄭州的列車。塗附磨具研究所很熱情地接待了他,可是一翻生產企業名冊錄,通城砂布廠沒有“戶頭”。他們毫不含糊地說:“沒有‘戶頭’我們不予鑒定。”黎珊玉隻好跑到北京找人求情。在北京拿到了一封介紹信後,他又坐車返迴鄭州。可鄭州塗附磨具研究所又提出條件說:“出口產品申請鑒定要省外貿部門出具介紹信。否則,我們不能搞鑒定。”黎珊玉又登上了南下武漢的火車。

    連續三天三夜在火車上南來北往,黎珊玉沒吃過一餐飽飯,沒睡過一個好覺。待他趕到省外貿局幹部宿舍時,天還未亮。黎珊玉疲憊不堪地坐在馬局長家門口睡著了。待馬局長開門上班時,看到了蓬頭垢麵的黎珊玉嚇了一跳,問:“小黎,你怎麽成這個樣子了?這麽早來找我有急事嗎?”

    黎珊玉說明原委。馬局長聽後十分感動,立即到局裏給他開具了產品質量檢驗介紹信。

    幾天的旅途,幾天的疲勞,幾天的辛酸,被馬局長的一張介紹信一掃而光。

    黎珊玉再次來到鄭州塗附磨具研究所。經過檢驗,通城砂布廠所送樣品的各項指標都達 到並超過國家標準。黎珊玉又到天津進行複檢,結果完全相同。

    產品出口許可證終於拿到手了。手捧著出口許可證,望著奔騰不息的秀水河,黎珊玉心潮起伏。他想:搞塗附磨具就是要磨掉世間不平,再多的坎坷也要闖過去啊!

    通城砂布廠的產品得到了權威部門的認可,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這一年,通城砂布廠的砂紙堂堂正正地走進了廣州交易會;這一年,通城砂布廠的砂紙也登上了美國俄亥俄州工業展覽館。

    生活的艱辛,工作的艱難,已使黎珊玉的意誌越來越堅強。他也從艱辛和艱難中,看到了成功和希望。

    黎珊玉上任後第二件事就是誠聘能人。

    企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黎珊玉深諳這個道理。

    黎珊玉是個幸運兒,雖然命運常常捉弄他,但也不時垂青他。

    在擔任通城砂布廠廠長之後,他急需的是對口高級技術人才。當然,不是那種到處都可以高薪聘來的雇員,他需要的是那種能和“黑市婆娘”一條心,和她們同舟共濟,有真本事、有大能耐的人。

    1980年,黎珊玉從武漢江漢區請來了兩位師傅,幫助改造設備。應用了紅外線幹燥技術,從科技部門買來了化學膠使用技術,然而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品創新問題。黎珊玉更需要那種把企業做大做強的高新尖技術人才。

    有一天,黎珊玉忽然發現這個人就在眼前。這個人就是華增河。

    華增河何許人也?

    華增河是國家機械工業部鄭州第三磨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從德國迴來的塗附磨具專家。此人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思維縝密。1979年4月,黎珊玉就結識了他。那年,黎珊玉拿著砂紙樣品去找省機械進出口公司有關人員,想請他們幫忙搞產品出口許可證,卻沒有人接待他。他便去找省外貿局馬局長。馬局長從來沒聽說過有個通城砂布廠,但看看產品覺得還上眼,又聽到黎珊玉的介紹,感覺到這個來自基層的小人物說話有板有眼,有膽有識,便感興趣地對他說:“珊玉同誌,搞出口產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權威單位鑒定,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廣交會,然後才能同外商見麵,然後才能辦出口手續,然後……”馬局長一連串說了七八個然後,讓黎珊玉倒吸了一口涼氣。但黎珊玉聽得最清楚的是“先要權威單位鑒定”這八個字。

    經馬局長指點,黎珊玉調頭直奔鄭州,去找中國塗附磨具研究所鑒定。不巧的是,主管鑒定的華增河工程師上北京去了。

    黎珊玉立即動身去北京,找到了華增河。這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一張善良的臉上卻嚴肅得很少有笑容。他聽了黎珊玉的介紹,立即從上衣口袋裏掏出筆,寫了一封信交給黎珊玉,讓他迴鄭州直接去找他的助手小楊。

    黎珊玉這次與華增河僅僅一麵之交,卻讓他怦然心動。他自我感覺到,華增河工程師就是自己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技術人才。他決定要把華增河工程師挖過去,當他的技術顧問。

    當黎珊玉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說給小楊聽時,小楊嗤之以鼻,不以為然地說:“你想把他挖到你們那裏去,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黎珊玉不信這個邪。於是,他走上了“三顧茅廬”的求才之路。

    第一次,黎珊玉找到第三磨研所華增河的辦公室,華增河正在做實驗。華增河讓助手小楊告訴黎珊玉,沒時間接待他,有事請下午來找。下午2:30,黎珊玉準時來到華增河辦公室。

    華增河問:“你來找我幹什麽?”

    黎珊玉吞吞吐吐地說:“華工,您德高望重,知識淵博,我非常敬佩您。我誠心誠意想聘您當我們廠的技術顧問。”

    華增河聽後,把雙手攤開,不以為然地說:“這怎麽可能呢?我怎麽可能到你們那裏去呢?你這不是開玩笑嗎?我現在重任在身,怎麽可能呢?不行。”

    黎珊玉急了,說:“華工,我不是要您到我們那裏去住著做顧問,僅僅隻是請您當我們廠的業餘顧問。您還在研究所不動,我們有技術上的難題上門向您求教。”

    華增河說:“這也不可能。我當你們的技術顧問,人家知道了會怎麽說我?我幾十歲的人了,都快退下來了,不想留下罵名。”然後就下逐客令:“你們如果沒有其他的事,就可以走了,我還有事。”

    黎珊玉尷尬地出來了。

    第二次,黎珊玉找到華增河家裏去了,他還帶去了一些通城的土特產品。敲開華增河家的門,華增河的老伴問黎珊玉:“你們找誰?”

    黎珊玉說:“我們來看看華工,他在家嗎?”

    華增河的老伴說:“他病了。你們從哪裏來的?找他有啥事?”

    黎珊玉說:“我們從湖北通城來的,沒啥事,就是順道來看看他老人家的。”

    華增河的老伴將他們讓進客廳,叫他們候著,她去告訴華增河一聲。一會兒華增河的老伴從臥室出來,告訴黎珊玉說:“華工病了,不能見你們。他說他不可能到你們那裏去。”

    黎珊玉悻悻地退了出來。

    蒼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黎珊玉拿出“死皮纏”的本領,也不知是第幾次登門求賢了。這次黎珊玉得知華增河在北京某醫院住院做手術,如獲至寶,立即迴家連夜給華增河起草了一份慰問電,發至他的病榻前。三天後,黎珊玉又專程趕到北京某醫院去看望他,並送去鮮花和禮籃。真情終於打動了華增河的心。等他出院後,黎珊玉又把他接到通城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城療養。最後,華增河終於答應,等辦了退休手續後就來通城砂布廠當顧問。

    1985年,華增河退休了。黎珊玉立即前去將他接到通城砂布廠來了。

    從1980年到1985年,整整5年時間啊!5年時間是需要真誠和耐心作保證的。

    從此,華增河的智慧和黎珊玉的膽識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