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可共患難,難同富貴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氏與樓氏相比較,論曆史肯定是趙氏最悠久,現階段的其它可就是樓氏占據更大優勢了。
首先來講地盤……,不,應該提樓氏和趙氏現階段能夠集結的軍隊數量與質量。
趙武現在隻有一個“趙”地,他們的“大夫”、“士”和“徒”在家族覆滅的時候不是戰死就是被瓜分,幾乎沒有剩下多少。
這一次趙武進行納賦,帶上了一個“旅”的兵力,裏麵的“羨”占了六成,武備方麵是各個家族中的最差。
樓氏這一邊,不提到底極限狀態下能夠拉出多少軍隊,武備方麵怎麽樣,光是拉出兩個“師”進行納賦,無疑就是勝過趙氏許多。
第二論人脈。
趙氏的曆史底蘊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
從趙衰到趙盾,他們固然將家族發展得極好,國內外卻到處都是仇人,乃至於製造了很多的死敵。
之前趙武最大的優勢就是韓厥死心塌地力挺,韓氏卻是在上一波動蕩中被帶走了。
沒有了韓氏,趙武因為聯姻對象的關係,他還有智氏可以依靠。
可是……,說難聽點就是智氏現在自身難保,有心也無力給予趙武太多的支持。
其餘人脈方麵,趙武因為母親的關係可以搭上很多公族封君,再來就是晉君周可能天然與之親近。
那麽,樓氏呢?
在聯姻方麵,樓氏與郤氏、範氏、荀氏都有聯姻關係,並且樓令跟郤至壓根就是死鐵。
因為各種原因,範氏需要拉攏樓氏,士匄必須做出選擇的話,不會有任何意外就是會選樓令。
智罃並不能夠代表荀氏,他自立的意圖過於明顯,荀氏宗主兼中行氏之主中行偃才是真正能夠決定荀氏要支持誰的那個人。
中行偃需要跟郤氏搞好關係,拉攏樓令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甚至可以利用樓令去影響到郤氏,怎麽在趙氏和樓氏中去選,用得著猜嗎?
郤氏就更不用說了。哪怕郤犨可能攪局,他頂多就是給樓令製造一些小麻煩,大決策上麵也知道要顧及郤氏的整體戰略,才不會為了趙武跟樓令翻臉。
魏氏不是卿位家族,他們現如今麵臨不少麻煩,硬實力卻是沒有輸給卿位家族太誇張。他們欠下了樓令幾次人情,遇到需要選擇的時候,再不情願都需要將人情還掉,別說魏氏跟趙氏也有私怨存在。
第三要論什麽?
比了現有軍力和人脈之後,好像不用再比了。
樓氏有現在的成就,本身就是樓令發展起來。所以是樓令成就了樓氏,不是樓氏成就了樓令。
趙武是繼承了趙氏的一切,他有表現機會的時候,隻能說表現得一般或者幹脆很差勁。
哪怕原版曆史上沒有樓令這個人,同時代勝過趙武的人不說比比皆是,隻能說是真的不少。誰讓晉悼公就是跟趙武看對了眼,隻願意重用趙武呢?才讓趙武有資格去占坑。
事實是什麽?春秋時代的晉國就是人才輩出,任何一代高層都沒有真正的平庸之人,區別僅僅是誰的能力最為突出。
不是因為人才輩出的話,晉國從地理環境到生產力真的不怎麽樣,哪可能當將近兩百年的天下霸主。
拿看上去好像有沒有都一樣……,乃至於看著像是存在更多負麵的郤錡來說,他的存在真的沒有必要,或者是負麵嗎?
郤氏是那麽的強大,有了一個敢說敢做的家主,他還是晉國的中軍將,有他帶領著衝鋒,哪怕是再討厭郤氏的人,作為隊友心裏的那種安全感簡直就是爆棚!
假設啊,隻是進行假設。
如果不是郤錡來當中軍將,換作是其餘人的話,晉國的其餘家族,包括卿位家族、非卿位家族以及公族,前一年剛四個軍團齊出,今年願意再大舉出兵嗎?直接給一個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不是郤錡這種性格強硬的人,且有強大的郤氏作為震懾,一定是各種沒完沒了的扯皮,輪到最後出現一個不盡人意的妥協方案。
那樣一來,晉國麵對楚國的挑釁,迴應力度必然不夠,使得前一年的大戰成果被浪費掉。
在原版曆史上有智罃提出的疲楚之策當遮羞布,其實就是三郤氏滅亡的發生讓一眾人被嚇到,後麵欒書弑君才解決掉晉厲公這個大麻煩,同時也讓各個家族產生太多的顧慮,變得不是那麽敢打敢拚了。
什麽顧慮?就是晉國的內鬥太頻繁且殘酷,沒有家族敢於將力量消耗在國戰之中,他們必須留存軍力防備於內鬥。
因為曆史已經發生,答案已經擺在那裏,不用進行各種假設。晉國打贏了“鄢陵之戰”的這一場戰役,隔年因為誰都不想再大肆出動,弄到所有國家都以為晉國元氣大傷,不止楚國重拾爭霸的信心,中原好多國家也開始對晉國陽奉陰違,乃至於齊國再一次挑戰晉國在中原的霸權。
那變成了什麽?等於說“鄢陵之戰”的血白流,成果被那一屆領導班子給辜負了。
在有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因為郤錡的強硬與帶頭作用,晉國去年出動四個軍團,今年再次出動三個軍團,可算是沒有讓楚國給嚇唬到。
新版本的“鄢陵之戰”結果已經顯現出來,遠比原曆史版本打得更加慘烈,從結果來看晉國是損失不小,楚國卻是損失更大。
這麽說吧?僅是算戰鬥力的話,晉國可能折損了全國的一成左右,楚國一下子折損了全國戰力的至少四成。
要是算上損失的物資,楚國還要因為戰敗而進行賠償,他們起碼五年之內別想有什麽大動作。
那可是五年的時間!
知道大爭之世的五年時間,能夠做多少事情嗎?
那還隻是損失的硬實力,由於楚國不止戰敗且主動求和認輸,起到的影響遠比輸了一場戰役更大。
與此同時,晉國到底多傻才不懂得抓住這個機會,趁楚國虛弱一再給予打擊,非要給楚國喘息的時間。
“沒有什麽疲楚之策了!”郤錡直勾勾盯著智罃看,繼續往下說道:“明年一口氣都不讓楚國喘息,繼續南下逼迫楚國再次進行大戰!”
智罃被看得渾身上下的哪哪哪都感到難受,隻能陪笑說道:“這一次取得這樣的大勝,自然是要乘勝追擊。”
郤錡問道:“去年我們打了一場假的勝利?”
就是啊,他們打贏了“赭丘之戰”,怎麽還鬧出要搞疲楚之策呢?
智罃不得不說道:“這個……,不是內部動蕩,為了穩妥起見……”
那麽說沒有錯。
一個國家要是剛剛曆經內亂,不該要整頓內部,或是內部產生新的信任感嗎?
在那種狀態之下,對外不發動大戰,起碼能夠給人更大的安全感。
不是誰都像郤錡這般,敢無視內部的不穩,甚至都敢強硬逼迫其餘家族。
至於樓令力主大軍南下?他是覺得要麽幹脆不出兵,出兵則是一定不能讓某個家族在國內留下太多兵力。
真要是某些家族大半兵力在外,有的家族卻是一兵一卒都沒有出動,本來不會出亂子都要搞出亂子來了。
不可能隻有樓令是那種想法,其餘的一家之主肯定也意識到,他們才會最終妥協。
“幸虧下軍佐力主南下,又是下軍佐提議切斷楚軍後路,下軍將夠氣魄執行,我們才獲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郤錡舉起酒觴,提議道:“敬下軍一觴!”
郤錡這是開竅了,懂得離間以及加大智罃和樓令的疏離與矛盾嗎?
看情況,似乎不是那麽一迴事,真就是郤錡給下軍的軍將與軍佐表功。
樓令站起來,舉著酒觴,說道:“敬浴血奮戰的全體將士!”
郤至吼道:“飲勝!”
“那就通告全軍,我們敬他們的奮戰與拚搏!”郤錡又一次開竅了?
晉國與楚國雖然簽下了和約,戰事卻不算真正結束。
在這種狀態下,晉軍仍舊保持著足夠的警惕,將“鄢陵”附近的楚軍圍困的圍困,堵住的也還是堵住。
因為都有任務的關係,晉軍並沒有展開大肆的慶祝。
禁酒那當然沒有禁酒,該喝多少卻是人人心裏有數。
要說有什麽區別?眾人得知和約已經簽訂,願意拿出儲備的糧食,吃得更好,吃得更飽。
這一場戰役要論功勞的話,肯定是郤錡的功勞最大。
說白了就是,沒有郤錡的強硬,晉國哪裏會出動三個軍團南下,再來他作為南征全軍的主將,理所當然要拿頭功。
次級功勞會落到郤至的頭上。沒有其它理由,簡單就因為下軍的主將是郤至。
無論哪個朝代,或者幹脆不再是王朝,功勞都是那麽論的,沒有什麽公平或不公平的說法。
雖然功勞是那麽來排,但是真正做出貢獻的樓令,不等於就是被抹去功勞。他會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並且增加公信力,輪到成為一軍主將,效果會顯現出來。其餘時代,情況也是這樣的。
所以,不是某人某一次立下大功,一下子就一躍成為頭部。真是這種情況,缺乏足夠的積累不提,誰能夠保證不是因為運氣好呢?
沒有證明過自己,一樣是得到登台拜將的待遇,趙括輸了成為笑話,韓信一直贏成了兵仙。
所以,君主敢去賭,魄力可能一樣大,結果卻是未知的。
正麵和反麵的例子都有,選擇穩妥的人絕對會更多,隻是選擇保守一定不會讓後進服氣。
要是多次立下大功卻被忽視,情況則是變得不一樣了。
士匄與士魴對視了一眼,隨後一起看向樓令。
範氏本就決定拉攏樓令,他們在這一次再次看到樓令展現出來的價值,拉攏的心思變得更為熱切了。
“剛剛中軍將是在給上軍將難堪嗎?”士匄低聲問。
士魴微微搖頭,說道:“我不覺得中軍將會做那種事情。”
“效果就是那麽一迴事。”士匄說道。
士魴都有些同情智罃了。
晉國的小宗,由於有過“曲沃代翼”的例子,他們天然上會比較傾向於獲得更多自主權。
因為去年晉國發生那麽大的動蕩,確確實實讓人很容易對局勢出現錯誤的判斷。
荀氏內部的情況遠比其他家族更複雜,起碼其他家族沒有發生過大宗之主還兼任小宗家主的例子,整個家族幾乎是用盡全力在扶持中行氏,導致智罃更迫切想要自立屬於情有可原。
結合晉國曆經大動蕩,智罃迫不及待要拉起屬於自己的小圈子,真不能說是頭腦發熱。
人們習慣以勝敗論英雄,可能根本不在乎某個人為什麽要那樣做,隻看到某個人取得了成功,並且在他獲得成功後去進行各種解讀,昏招都能吹成是神來之筆。
現在,不管能不能理解,誰都能夠看出智罃未來的日子一定不好過了。
“我要不要拉大舅哥一把?”樓令不是因為姬嬌才產生這個想法。
中行偃再是想要打壓智氏,不可能摘了智罃的智氏之主頭銜,更不可能讓智罃失去卿位。
隻要智罃不丟了卿位,對於他來講就是一切仍有可能。
常言道,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再者說了,樓令想用雪中送炭來逼迫智罃在樓氏與趙氏做出選擇。
什麽說法?
樓令對艱難狀態的智罃進行雪中送炭,要是智罃仍舊選擇對趙武進行扶持,就此之後樓令\/樓氏就也不欠智罃\/智氏什麽了,哪怕最後因為趙氏牽連讓樓氏無可避免地滅了智氏,包括中行偃\/荀氏在內的任何人或家族都無從指責。
如果智罃感受到樓令的情義願意放棄對趙武進行扶持,樓氏確確實實是需要在郤氏之外重新拉起一個圈子,智氏加入進來就等於是荀氏參與,將會給樓氏新的圈子一個很高的起點。
那是樓令發現了什麽,開始想要準備跟郤氏做切割了嗎?並不是的。
郤氏有郤氏想要的。
樓氏不能有自己想達成的目標嗎?
其實,卿位家族不可能真正成為另一個的附庸!
樓氏當然願意為了晉國的霸權奮鬥,明白晉國成為天下霸主,無論對卿位家族或是普通的小家族都是好事。
可是,樓氏需要向北擴張,直至在樓令這一代完成對河套的占領以及發展。
那樣一來,樓氏絕對不可能將所有力量投入到國戰之中,極可能會跟郤錡產生衝突。
哪怕樓氏不會跟郤氏發生衝突,搞得朋友多多的,一樣對樓氏存在好處。
私心嘛,誰沒有呢?
任何一個集體,無論誰去當領導者,不可能杜絕掉集體中某些人的私心。
尤其是晉國現在並非麵臨絕境,相反是形勢一片大好。
絕境之下,被逼到了一定程度,沒有多餘的選擇,自然是更願意奉獻與犧牲。
形勢大好?正因為形勢大好,恰恰就是最容易滋生私心的環境。
那就是為什麽每每有人,他們明明可以共患難,奈何無法同富貴的原因。
真正的優質領袖,他應該是盡力進行協調,發揮出集體更多的力量,不是想著讓所有人放棄自己的訴求,乃至於隻光燃燒自己去照亮他人。
宴會進行得並不晚。
在宴會期間,有人變得比以往更加活躍,也有人從活躍變得沉默寡言。
樓令有意對智罃雪中送炭,隻是在宴會上沒有什麽表示。
該怎麽來進行雪中送炭很講時機,通常是等對方被逼到懸崖邊上的時候,前去雪中送炭會得到更大的迴報。
在宴會散去之後,沒有卿大夫再在私下聊天,各自迴到軍帳洗漱便睡了。
隨後,晉國的卿大夫們可算是想起該與列國眾人接觸,展開了一係列的社交。
樓氏擔負與齊國、邾國、杞國和鄫國進行邦交的責任。
這一次,邾國、杞國、鄫國並沒有收到會盟邀請,隻有齊國被點名。
在楚國簽訂和約之後,齊國君臣不再提起晉國欠了兩次戰利品沒有分配的事情,他們甚至很刻意地在奉承樓令。
“楚國認輸,是不是意味著不用每年大戰了呢?”高固講了一大堆廢話,才問出了最想問的問題。
樓令反問道:“足下認為楚國真的服輸了嗎?”
高固很難睜眼說瞎話,答道:“楚國不可能認輸。”
“隻是……,楚國損失那麽慘重,他們想不認輸都難,不會再主動挑釁了。”高固補了一句。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高層敢在這個時候糊弄晉國的卿大夫,他們承擔不起相應的風險。
如果應對錯誤讓晉國的目光轉向本國,無疑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樓令有選擇性地說道:“我們明年會繼續南下,甚至後年一樣會南下。”
能夠看出高固鬆了口氣。
那大概就是慶幸晉國仍舊死盯著楚國,沒有要找齊國麻煩的放鬆。
一定也有期盼晉國繼續跟楚國死磕,最好逼得楚國玩命,再讓晉國付出更多損失的期盼。
“齊國每一年都要出動三個軍團南下。”樓令能看到高固臉色非常糾結,以一貫的真誠來講大實話,說道:“你們不三個軍團盡出,怎麽能夠讓我們放心呢?那也是為了大家好,你能理解的吧?”
高固立刻苦笑出聲。
不是那樣子嗎?
如果晉國不要求齊國三個軍團盡出,其實就該讓齊國君臣更擔心了。
高固問道:“魯國呢?”
樓令說道:“樓氏並不負責與魯國的邦交。”
魯國的邦交是由郤氏負責。
盡管郤氏並不喜歡魯國,一直以來卻是不敢逼得太狠,哪怕想教訓都隻能輕輕敲打,深怕痛打得狠了,魯國高層的筆杆子玩得更溜。
在玩筆杆子上麵,隻能說魯國高層是認真的。
當代人不會看本代人的曆史記載,是無論本國或他國史書都不會去看的那種。
其實,他們想看也看不到,沒有史官會屈服於強權,也沒有人敢將史官逼得太狠。
應該說在李二鳳之前,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他們對曆史充滿了敬畏,哪怕是暗示都不敢對執筆寫史的人進行暗示。
咳咳!
李二鳳在看了史官的記錄之後,和顏歡色地對史官說:好好寫,一定要好好寫。
得嘞!
隋唐可沒有史官世家,一概是臨時上崗,以後可能調崗。
那麽,史官可不就得好好寫了嗎?
結果怎麽著?反正關於李二鳳的曆史記載,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強如漢武帝,他看了司馬遷的記載,明確知道司馬遷將自己寫得很不好,尤其是將好友李陵寫得很好,好多地方不存在公正與客觀,一樣沒有焚燒掉司馬遷的《史記》,隻是氣憤地評價一句“一家之言”而已。
那麽,《史記》是一家之言嗎?起碼以兩漢的權威定義,它確實是一家之言,從來沒有當成真正的曆史看待。
後人為什麽認定漢武帝所說一家之言的《史記》存在權威?那可真的就不太好說了。
或許是司馬遷有太多的創意,例如開創了帝王、世家、列傳的載體,使得後人認為《史記》比《漢書》、《後漢書》更具權威?
樓令的活比較少,隻需要應付齊國君臣,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巡視上麵。
在那一期間,樓令發現長魚矯很盡職。
長魚矯是晉國當前的司馬,他極少參加高層會議,幾乎每天都是奔波在這裏看看那裏看看的狀態之下。
“其實,矯更喜歡上陣廝殺。”長魚矯偶遇樓令,講出心裏話。
樓令能夠理解。
司馬盡責就是立功,也能夠分潤到一些戰利品,跟親自上陣廝殺的收獲卻是有較大差距。
長魚氏正是需要資源的時候,肯定更想要實際參戰。
“你不要著急,上任之後先沉澱一段時間,日後會有親自廝殺的機會。”樓令多少算是推心置腹了。
長魚矯當然明白,對願意跟自己講那些話的樓令衷心感激。
“我們需要等多久?”長魚矯很是期盼來年。
樓令當然有進行過估算,說道:“楚國籌備物資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運輸要消耗至少兩個月。”
他們是春季下旬開打,過了五個月,時間就來到秋季了。
因為需要至少五個月的時間,乃至於可能需要等更久,哪怕楚國已經損失慘重,一樣不能讓南下的晉軍輕心大意。
其實,不止是晉國在等著楚國會不會搞幺蛾子,列國都在看著……
首先來講地盤……,不,應該提樓氏和趙氏現階段能夠集結的軍隊數量與質量。
趙武現在隻有一個“趙”地,他們的“大夫”、“士”和“徒”在家族覆滅的時候不是戰死就是被瓜分,幾乎沒有剩下多少。
這一次趙武進行納賦,帶上了一個“旅”的兵力,裏麵的“羨”占了六成,武備方麵是各個家族中的最差。
樓氏這一邊,不提到底極限狀態下能夠拉出多少軍隊,武備方麵怎麽樣,光是拉出兩個“師”進行納賦,無疑就是勝過趙氏許多。
第二論人脈。
趙氏的曆史底蘊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
從趙衰到趙盾,他們固然將家族發展得極好,國內外卻到處都是仇人,乃至於製造了很多的死敵。
之前趙武最大的優勢就是韓厥死心塌地力挺,韓氏卻是在上一波動蕩中被帶走了。
沒有了韓氏,趙武因為聯姻對象的關係,他還有智氏可以依靠。
可是……,說難聽點就是智氏現在自身難保,有心也無力給予趙武太多的支持。
其餘人脈方麵,趙武因為母親的關係可以搭上很多公族封君,再來就是晉君周可能天然與之親近。
那麽,樓氏呢?
在聯姻方麵,樓氏與郤氏、範氏、荀氏都有聯姻關係,並且樓令跟郤至壓根就是死鐵。
因為各種原因,範氏需要拉攏樓氏,士匄必須做出選擇的話,不會有任何意外就是會選樓令。
智罃並不能夠代表荀氏,他自立的意圖過於明顯,荀氏宗主兼中行氏之主中行偃才是真正能夠決定荀氏要支持誰的那個人。
中行偃需要跟郤氏搞好關係,拉攏樓令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甚至可以利用樓令去影響到郤氏,怎麽在趙氏和樓氏中去選,用得著猜嗎?
郤氏就更不用說了。哪怕郤犨可能攪局,他頂多就是給樓令製造一些小麻煩,大決策上麵也知道要顧及郤氏的整體戰略,才不會為了趙武跟樓令翻臉。
魏氏不是卿位家族,他們現如今麵臨不少麻煩,硬實力卻是沒有輸給卿位家族太誇張。他們欠下了樓令幾次人情,遇到需要選擇的時候,再不情願都需要將人情還掉,別說魏氏跟趙氏也有私怨存在。
第三要論什麽?
比了現有軍力和人脈之後,好像不用再比了。
樓氏有現在的成就,本身就是樓令發展起來。所以是樓令成就了樓氏,不是樓氏成就了樓令。
趙武是繼承了趙氏的一切,他有表現機會的時候,隻能說表現得一般或者幹脆很差勁。
哪怕原版曆史上沒有樓令這個人,同時代勝過趙武的人不說比比皆是,隻能說是真的不少。誰讓晉悼公就是跟趙武看對了眼,隻願意重用趙武呢?才讓趙武有資格去占坑。
事實是什麽?春秋時代的晉國就是人才輩出,任何一代高層都沒有真正的平庸之人,區別僅僅是誰的能力最為突出。
不是因為人才輩出的話,晉國從地理環境到生產力真的不怎麽樣,哪可能當將近兩百年的天下霸主。
拿看上去好像有沒有都一樣……,乃至於看著像是存在更多負麵的郤錡來說,他的存在真的沒有必要,或者是負麵嗎?
郤氏是那麽的強大,有了一個敢說敢做的家主,他還是晉國的中軍將,有他帶領著衝鋒,哪怕是再討厭郤氏的人,作為隊友心裏的那種安全感簡直就是爆棚!
假設啊,隻是進行假設。
如果不是郤錡來當中軍將,換作是其餘人的話,晉國的其餘家族,包括卿位家族、非卿位家族以及公族,前一年剛四個軍團齊出,今年願意再大舉出兵嗎?直接給一個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不是郤錡這種性格強硬的人,且有強大的郤氏作為震懾,一定是各種沒完沒了的扯皮,輪到最後出現一個不盡人意的妥協方案。
那樣一來,晉國麵對楚國的挑釁,迴應力度必然不夠,使得前一年的大戰成果被浪費掉。
在原版曆史上有智罃提出的疲楚之策當遮羞布,其實就是三郤氏滅亡的發生讓一眾人被嚇到,後麵欒書弑君才解決掉晉厲公這個大麻煩,同時也讓各個家族產生太多的顧慮,變得不是那麽敢打敢拚了。
什麽顧慮?就是晉國的內鬥太頻繁且殘酷,沒有家族敢於將力量消耗在國戰之中,他們必須留存軍力防備於內鬥。
因為曆史已經發生,答案已經擺在那裏,不用進行各種假設。晉國打贏了“鄢陵之戰”的這一場戰役,隔年因為誰都不想再大肆出動,弄到所有國家都以為晉國元氣大傷,不止楚國重拾爭霸的信心,中原好多國家也開始對晉國陽奉陰違,乃至於齊國再一次挑戰晉國在中原的霸權。
那變成了什麽?等於說“鄢陵之戰”的血白流,成果被那一屆領導班子給辜負了。
在有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因為郤錡的強硬與帶頭作用,晉國去年出動四個軍團,今年再次出動三個軍團,可算是沒有讓楚國給嚇唬到。
新版本的“鄢陵之戰”結果已經顯現出來,遠比原曆史版本打得更加慘烈,從結果來看晉國是損失不小,楚國卻是損失更大。
這麽說吧?僅是算戰鬥力的話,晉國可能折損了全國的一成左右,楚國一下子折損了全國戰力的至少四成。
要是算上損失的物資,楚國還要因為戰敗而進行賠償,他們起碼五年之內別想有什麽大動作。
那可是五年的時間!
知道大爭之世的五年時間,能夠做多少事情嗎?
那還隻是損失的硬實力,由於楚國不止戰敗且主動求和認輸,起到的影響遠比輸了一場戰役更大。
與此同時,晉國到底多傻才不懂得抓住這個機會,趁楚國虛弱一再給予打擊,非要給楚國喘息的時間。
“沒有什麽疲楚之策了!”郤錡直勾勾盯著智罃看,繼續往下說道:“明年一口氣都不讓楚國喘息,繼續南下逼迫楚國再次進行大戰!”
智罃被看得渾身上下的哪哪哪都感到難受,隻能陪笑說道:“這一次取得這樣的大勝,自然是要乘勝追擊。”
郤錡問道:“去年我們打了一場假的勝利?”
就是啊,他們打贏了“赭丘之戰”,怎麽還鬧出要搞疲楚之策呢?
智罃不得不說道:“這個……,不是內部動蕩,為了穩妥起見……”
那麽說沒有錯。
一個國家要是剛剛曆經內亂,不該要整頓內部,或是內部產生新的信任感嗎?
在那種狀態之下,對外不發動大戰,起碼能夠給人更大的安全感。
不是誰都像郤錡這般,敢無視內部的不穩,甚至都敢強硬逼迫其餘家族。
至於樓令力主大軍南下?他是覺得要麽幹脆不出兵,出兵則是一定不能讓某個家族在國內留下太多兵力。
真要是某些家族大半兵力在外,有的家族卻是一兵一卒都沒有出動,本來不會出亂子都要搞出亂子來了。
不可能隻有樓令是那種想法,其餘的一家之主肯定也意識到,他們才會最終妥協。
“幸虧下軍佐力主南下,又是下軍佐提議切斷楚軍後路,下軍將夠氣魄執行,我們才獲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郤錡舉起酒觴,提議道:“敬下軍一觴!”
郤錡這是開竅了,懂得離間以及加大智罃和樓令的疏離與矛盾嗎?
看情況,似乎不是那麽一迴事,真就是郤錡給下軍的軍將與軍佐表功。
樓令站起來,舉著酒觴,說道:“敬浴血奮戰的全體將士!”
郤至吼道:“飲勝!”
“那就通告全軍,我們敬他們的奮戰與拚搏!”郤錡又一次開竅了?
晉國與楚國雖然簽下了和約,戰事卻不算真正結束。
在這種狀態下,晉軍仍舊保持著足夠的警惕,將“鄢陵”附近的楚軍圍困的圍困,堵住的也還是堵住。
因為都有任務的關係,晉軍並沒有展開大肆的慶祝。
禁酒那當然沒有禁酒,該喝多少卻是人人心裏有數。
要說有什麽區別?眾人得知和約已經簽訂,願意拿出儲備的糧食,吃得更好,吃得更飽。
這一場戰役要論功勞的話,肯定是郤錡的功勞最大。
說白了就是,沒有郤錡的強硬,晉國哪裏會出動三個軍團南下,再來他作為南征全軍的主將,理所當然要拿頭功。
次級功勞會落到郤至的頭上。沒有其它理由,簡單就因為下軍的主將是郤至。
無論哪個朝代,或者幹脆不再是王朝,功勞都是那麽論的,沒有什麽公平或不公平的說法。
雖然功勞是那麽來排,但是真正做出貢獻的樓令,不等於就是被抹去功勞。他會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並且增加公信力,輪到成為一軍主將,效果會顯現出來。其餘時代,情況也是這樣的。
所以,不是某人某一次立下大功,一下子就一躍成為頭部。真是這種情況,缺乏足夠的積累不提,誰能夠保證不是因為運氣好呢?
沒有證明過自己,一樣是得到登台拜將的待遇,趙括輸了成為笑話,韓信一直贏成了兵仙。
所以,君主敢去賭,魄力可能一樣大,結果卻是未知的。
正麵和反麵的例子都有,選擇穩妥的人絕對會更多,隻是選擇保守一定不會讓後進服氣。
要是多次立下大功卻被忽視,情況則是變得不一樣了。
士匄與士魴對視了一眼,隨後一起看向樓令。
範氏本就決定拉攏樓令,他們在這一次再次看到樓令展現出來的價值,拉攏的心思變得更為熱切了。
“剛剛中軍將是在給上軍將難堪嗎?”士匄低聲問。
士魴微微搖頭,說道:“我不覺得中軍將會做那種事情。”
“效果就是那麽一迴事。”士匄說道。
士魴都有些同情智罃了。
晉國的小宗,由於有過“曲沃代翼”的例子,他們天然上會比較傾向於獲得更多自主權。
因為去年晉國發生那麽大的動蕩,確確實實讓人很容易對局勢出現錯誤的判斷。
荀氏內部的情況遠比其他家族更複雜,起碼其他家族沒有發生過大宗之主還兼任小宗家主的例子,整個家族幾乎是用盡全力在扶持中行氏,導致智罃更迫切想要自立屬於情有可原。
結合晉國曆經大動蕩,智罃迫不及待要拉起屬於自己的小圈子,真不能說是頭腦發熱。
人們習慣以勝敗論英雄,可能根本不在乎某個人為什麽要那樣做,隻看到某個人取得了成功,並且在他獲得成功後去進行各種解讀,昏招都能吹成是神來之筆。
現在,不管能不能理解,誰都能夠看出智罃未來的日子一定不好過了。
“我要不要拉大舅哥一把?”樓令不是因為姬嬌才產生這個想法。
中行偃再是想要打壓智氏,不可能摘了智罃的智氏之主頭銜,更不可能讓智罃失去卿位。
隻要智罃不丟了卿位,對於他來講就是一切仍有可能。
常言道,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再者說了,樓令想用雪中送炭來逼迫智罃在樓氏與趙氏做出選擇。
什麽說法?
樓令對艱難狀態的智罃進行雪中送炭,要是智罃仍舊選擇對趙武進行扶持,就此之後樓令\/樓氏就也不欠智罃\/智氏什麽了,哪怕最後因為趙氏牽連讓樓氏無可避免地滅了智氏,包括中行偃\/荀氏在內的任何人或家族都無從指責。
如果智罃感受到樓令的情義願意放棄對趙武進行扶持,樓氏確確實實是需要在郤氏之外重新拉起一個圈子,智氏加入進來就等於是荀氏參與,將會給樓氏新的圈子一個很高的起點。
那是樓令發現了什麽,開始想要準備跟郤氏做切割了嗎?並不是的。
郤氏有郤氏想要的。
樓氏不能有自己想達成的目標嗎?
其實,卿位家族不可能真正成為另一個的附庸!
樓氏當然願意為了晉國的霸權奮鬥,明白晉國成為天下霸主,無論對卿位家族或是普通的小家族都是好事。
可是,樓氏需要向北擴張,直至在樓令這一代完成對河套的占領以及發展。
那樣一來,樓氏絕對不可能將所有力量投入到國戰之中,極可能會跟郤錡產生衝突。
哪怕樓氏不會跟郤氏發生衝突,搞得朋友多多的,一樣對樓氏存在好處。
私心嘛,誰沒有呢?
任何一個集體,無論誰去當領導者,不可能杜絕掉集體中某些人的私心。
尤其是晉國現在並非麵臨絕境,相反是形勢一片大好。
絕境之下,被逼到了一定程度,沒有多餘的選擇,自然是更願意奉獻與犧牲。
形勢大好?正因為形勢大好,恰恰就是最容易滋生私心的環境。
那就是為什麽每每有人,他們明明可以共患難,奈何無法同富貴的原因。
真正的優質領袖,他應該是盡力進行協調,發揮出集體更多的力量,不是想著讓所有人放棄自己的訴求,乃至於隻光燃燒自己去照亮他人。
宴會進行得並不晚。
在宴會期間,有人變得比以往更加活躍,也有人從活躍變得沉默寡言。
樓令有意對智罃雪中送炭,隻是在宴會上沒有什麽表示。
該怎麽來進行雪中送炭很講時機,通常是等對方被逼到懸崖邊上的時候,前去雪中送炭會得到更大的迴報。
在宴會散去之後,沒有卿大夫再在私下聊天,各自迴到軍帳洗漱便睡了。
隨後,晉國的卿大夫們可算是想起該與列國眾人接觸,展開了一係列的社交。
樓氏擔負與齊國、邾國、杞國和鄫國進行邦交的責任。
這一次,邾國、杞國、鄫國並沒有收到會盟邀請,隻有齊國被點名。
在楚國簽訂和約之後,齊國君臣不再提起晉國欠了兩次戰利品沒有分配的事情,他們甚至很刻意地在奉承樓令。
“楚國認輸,是不是意味著不用每年大戰了呢?”高固講了一大堆廢話,才問出了最想問的問題。
樓令反問道:“足下認為楚國真的服輸了嗎?”
高固很難睜眼說瞎話,答道:“楚國不可能認輸。”
“隻是……,楚國損失那麽慘重,他們想不認輸都難,不會再主動挑釁了。”高固補了一句。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高層敢在這個時候糊弄晉國的卿大夫,他們承擔不起相應的風險。
如果應對錯誤讓晉國的目光轉向本國,無疑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樓令有選擇性地說道:“我們明年會繼續南下,甚至後年一樣會南下。”
能夠看出高固鬆了口氣。
那大概就是慶幸晉國仍舊死盯著楚國,沒有要找齊國麻煩的放鬆。
一定也有期盼晉國繼續跟楚國死磕,最好逼得楚國玩命,再讓晉國付出更多損失的期盼。
“齊國每一年都要出動三個軍團南下。”樓令能看到高固臉色非常糾結,以一貫的真誠來講大實話,說道:“你們不三個軍團盡出,怎麽能夠讓我們放心呢?那也是為了大家好,你能理解的吧?”
高固立刻苦笑出聲。
不是那樣子嗎?
如果晉國不要求齊國三個軍團盡出,其實就該讓齊國君臣更擔心了。
高固問道:“魯國呢?”
樓令說道:“樓氏並不負責與魯國的邦交。”
魯國的邦交是由郤氏負責。
盡管郤氏並不喜歡魯國,一直以來卻是不敢逼得太狠,哪怕想教訓都隻能輕輕敲打,深怕痛打得狠了,魯國高層的筆杆子玩得更溜。
在玩筆杆子上麵,隻能說魯國高層是認真的。
當代人不會看本代人的曆史記載,是無論本國或他國史書都不會去看的那種。
其實,他們想看也看不到,沒有史官會屈服於強權,也沒有人敢將史官逼得太狠。
應該說在李二鳳之前,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他們對曆史充滿了敬畏,哪怕是暗示都不敢對執筆寫史的人進行暗示。
咳咳!
李二鳳在看了史官的記錄之後,和顏歡色地對史官說:好好寫,一定要好好寫。
得嘞!
隋唐可沒有史官世家,一概是臨時上崗,以後可能調崗。
那麽,史官可不就得好好寫了嗎?
結果怎麽著?反正關於李二鳳的曆史記載,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強如漢武帝,他看了司馬遷的記載,明確知道司馬遷將自己寫得很不好,尤其是將好友李陵寫得很好,好多地方不存在公正與客觀,一樣沒有焚燒掉司馬遷的《史記》,隻是氣憤地評價一句“一家之言”而已。
那麽,《史記》是一家之言嗎?起碼以兩漢的權威定義,它確實是一家之言,從來沒有當成真正的曆史看待。
後人為什麽認定漢武帝所說一家之言的《史記》存在權威?那可真的就不太好說了。
或許是司馬遷有太多的創意,例如開創了帝王、世家、列傳的載體,使得後人認為《史記》比《漢書》、《後漢書》更具權威?
樓令的活比較少,隻需要應付齊國君臣,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巡視上麵。
在那一期間,樓令發現長魚矯很盡職。
長魚矯是晉國當前的司馬,他極少參加高層會議,幾乎每天都是奔波在這裏看看那裏看看的狀態之下。
“其實,矯更喜歡上陣廝殺。”長魚矯偶遇樓令,講出心裏話。
樓令能夠理解。
司馬盡責就是立功,也能夠分潤到一些戰利品,跟親自上陣廝殺的收獲卻是有較大差距。
長魚氏正是需要資源的時候,肯定更想要實際參戰。
“你不要著急,上任之後先沉澱一段時間,日後會有親自廝殺的機會。”樓令多少算是推心置腹了。
長魚矯當然明白,對願意跟自己講那些話的樓令衷心感激。
“我們需要等多久?”長魚矯很是期盼來年。
樓令當然有進行過估算,說道:“楚國籌備物資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運輸要消耗至少兩個月。”
他們是春季下旬開打,過了五個月,時間就來到秋季了。
因為需要至少五個月的時間,乃至於可能需要等更久,哪怕楚國已經損失慘重,一樣不能讓南下的晉軍輕心大意。
其實,不止是晉國在等著楚國會不會搞幺蛾子,列國都在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