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對於晉國的恐懼空前濃烈,一切隻因為晉國去年出動四個軍團與楚軍爆發曠世大戰,曆經內亂的晉國又在今年再次出動三個軍團,覺得晉國君臣瘋了的同時,驚詫晉國的底蘊還真是深厚且舍得。


    沒搞懂狀況?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可能勢力範圍廣袤,人口也是眾多,不一定能夠將人口與資源利用起來;一個有著眾多人口且不缺資源的國家,能夠將人口與資源利用起來,即便是屢戰屢敗也是一個令人害怕的國家。


    晉國可沒有屢戰屢敗,他們甚至時不時就爆發一場內亂,結果還能一次次派遣大軍出征,怎麽可能不令人感到畏懼。


    “楚國一樣疆域廣袤且人口眾多,看似對一次次的損失不甚在乎,卻是不像晉國表現出來的執行力。”


    “楚國答應出兵救援,從答應下來已經過去三個月,征召命令卻是沒有下達。”


    “晉國去年又是大戰又是內亂,今年春播結束就有十餘萬大軍南下。”


    “從晉國與楚國的執行力來看,在爭霸的決心方麵,顯然是晉國君臣的決心更大!”


    講那些話的人是鄭國的公孫僑。


    對公孫僑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可以稱唿子產。


    隻不過,子產是公孫僑的“字”,不是像楚國重臣會有一個以“子”為前綴的“號”。


    看子產的前綴能夠知曉其人的出身,他的祖父正是鄭穆公,父親是公子發。


    今年,子產不過才九歲。


    公子發看著年幼的兒子侃侃而談,講得話還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由於早已經習慣的關係,倒是沒有感到多麽震驚,有得隻是高興後繼有人。


    “十餘萬晉軍南下,抵達都城之前未曆經一戰,兵臨城下也不著急作戰。你覺得他們願意大打嗎?”公子發會經常詢問子產的意見,兒子有這種才能,問起來沒有覺得羞恥。


    子產苦笑說道:“他們是來複仇啊。”


    去年,鄭國趁晉國內亂實施入侵。


    當時的子產就覺得廟堂的老爺們一定是腦子被門夾了!


    晉國很強!


    楚國也很強。


    鄭國為了生存一直在晉國與楚國來迴投降。


    結果怎麽迴事?鄭國竟然敢主動侵略晉國!


    腦子沒有被門給夾壞,能在實力完全不如人的時候,幹出入侵強國的事情?尤其還是用偷襲的方式,並且是趁著對方內亂去偷襲。


    簡直是太遭人恨了啊!


    是的,去年鄭國沒有對晉國宣戰,出兵偷襲了晉國的“虛”和“滑2”兩個地方。


    到現在,子產麵對公子發的提問,腦子裏想的是:“父親看起來也不太聰明的樣子。”


    講事實就是,鄭國這數十年來幹了太多令人窒息的操作,一看就是廟堂皆盡蠢貨。


    拿一件最簡單的事情來評價,一個國家一點都不在乎自己的信譽,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當權才能幹出這種事情?偏偏鄭國不是一代人兩代人那樣幹,足足三四代人那樣操作了。


    結果是什麽?鄭國拿投降成為習慣之後,不止得不到晉國和楚國的絲毫信任,搞得當今天下沒有諸侯瞧得上鄭國。


    偏偏鄭國欺負不敢動真格的宋國能夠打贏,搞得鄭國君臣還以為自己起碼欺負晉國和楚國之外的國家沒有問題。


    其實,那是楚國給予宋國極大的壓力,宋國常年拿出七成以上的兵力在應對楚國,從來沒有認真應對過鄭國。


    鄭國因為總是能夠從宋國占便宜,導致鄭國君臣真心覺得自己不弱。


    很矛盾的地方在於,覺得自己不弱的鄭國,他們每一次麵對晉軍或是楚軍又總是會被摁在地上摩擦。


    “去年,齊國、魯國等諸侯,他們坐視晉國與楚國大戰。”公子發說道。


    子產知道公子發什麽意思,無非就是懷疑晉國無法鎮壓諸侯。


    現在知道子產為什麽會覺得鄭國大臣素質堪憂了吧?


    晉國與楚國在“赭丘”一戰,晉軍取得大勝。


    然後,鄭國君臣以為晉國內亂了一次,並且晉國的內亂持續不到一年,認為晉國要不行了。


    晉國頻繁發生內亂,暫時沒有因為內亂而無法對外用兵,甚至內亂之後對外用兵得更兇。


    “去年,諸侯並未坐視。”子產說道。


    晉軍與楚軍在“赭丘”大戰的時候,晉國陣營的諸侯聯軍正在幫助宋國抵禦楚軍的入侵,哪能夠算是坐視。


    別說晉國在“赭丘之戰”獲得大勝,正是對諸侯最有威脅力的階段,一個人腦迴路正常的話,怎麽會出現晉國不行了的錯覺。


    父子倆正聊著,有家臣前來稟告,說是晉軍正在抵近。


    “去看看。”公子發提議。


    子產自然跟上。


    公子發當然是鄭國的公族,隻是他本人沒有太大的權勢,家族實力也隻能算一般般。


    他們隨大流上了城牆,對外看去已經看到列陣靜立的晉軍。


    城外不止有晉軍。


    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窘境,沒有守軍會在進行城池保衛戰的時候,將所有部隊縮迴城內,一定會在城外保留相當數量的部隊。


    因此,鄭國都城之外的一個要地,其實是分別駐紮了部隊。


    那一支逼近“新鄭”的晉軍,他們擺開陣勢,麵朝的方向便是鄭軍在城外的其中一個軍營。


    “是晉國新軍。”


    “範氏先主剛剛過世不久,範氏新主就率軍出征。晉國是多恨我們啊?”


    “晉國與列國不同,時逢國戰可以不用守喪。”


    說的是守不守喪的問題嗎?


    多數的鄭國貴族心憂楚國的援軍怎麽還不到。


    一些了解晉國的鄭國貴族,他們害怕晉國會不願意接受投降。


    沒有錯,麵對晉國出兵報複,鄭國君臣根本沒有想要硬碰硬。


    鄭國君臣已經在廟堂上商議完畢,楚國的支援沒有到之前,他們會先向晉軍投降,等楚軍到了再向楚軍投降,隨後跟楚軍一塊打晉軍。


    這是什麽操作?


    反正就是一些掌權的大聰明不想單獨麵對晉軍,想用投降的方式逃避交戰,避免在交戰中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


    等楚軍到了向楚軍投降,再與楚軍一塊對晉軍作戰?原因是鄭國君臣現階段比較看好楚國。


    且不提鄭國君臣怎麽會在“赭丘之戰”有結果後,為什麽仍舊看好楚國。


    鄭國君臣麵對晉軍的壓力,想搞那一係列的操作,是不是很令人窒息?


    然而,那種令人窒息的操作,不止一次在鄭國身上發生了。


    在晉軍這一邊。


    出動的軍團是新軍,出征的一眾卿大夫卻是全部到了前沿。


    “隻等鄭國派人來投降了。”士匄不是用疑問句,完全是使用篤定用詞。


    沒有辦法的事情,無論是哪一代人掌權,晉人真的搞不懂鄭人的腦迴路。


    盡管晉人搞不懂鄭人的腦迴路,發生的次數實在是太多,完全是被整得習慣了。


    果然,沒有等晉軍敲響戰鼓,有鄭國的使者前來。


    “我們要投降。”鄭國使者看到晉國一眾卿大夫,很直接提出來意。


    智罃更直接,問道:“願意交出多少人口和物資?”


    鄭國使者答道:“一千人以及兩千石各類糧食?”


    比較詭異的事情還在後續。


    智罃現場跟鄭國使者討價還價,晉國這一方要求多一點,鄭國那一方要求少一些,互相砍價最終定格在鄭國支付兩千人和五千石糧食。


    “請貴方耐心等待十天?”鄭國的使者提出請求。


    晉國這邊,智罃直接翻白眼,其餘卿大夫都有人忍不住笑出聲。


    為什麽發笑?


    難道是鄭國答應的賠償,後麵不會支付嗎?


    不是的。


    鄭國一定會支付賠償,隻是最終的質量取決於接下來發生交戰,到底是晉軍贏或是輸了。


    所以,智罃從一開始就知道怎麽迴事,願意接受鄭國的投降,根本原因是知道需要等楚軍北上,兩邊看交戰情況再為這一場戰役來審判鄭國的結果。


    要是晉軍打贏的話,鄭國第一次投降答應交付的人口和糧食在質量上會很好,鄭國還要支付更大的第二筆戰敗賠償。


    換作是晉軍輸了?那可就別怪鄭國挑一些歪瓜裂棗來作為第一次投降的賠償了。


    鄭國沒有交戰就進行第一次投降,千萬別以為他們糊塗或是傻。


    事實是什麽?哪怕再怎麽自負,鄭國君臣真的知道打不過晉軍,一旦交戰可不是付出兩千人口和五千石糧食,沒有人可以事先正確預估代價,隻是代價一定比付出兩千人口和五千石糧食更大!


    而晉國一眾卿大夫明知道怎麽迴事還答應下來,更大的因由是想一次性解決,不是貪圖那些小便宜。


    所謂的一次性解決,當然不是打得鄭國滅亡。


    晉國已經好久沒有攻滅諸侯,並不是辦不到,主要是楚國沒有屈服。


    如果晉國對中原諸侯實施兼並,要對付的絕不是楚國或個別不安分的諸侯,到時候該是諸侯站在楚國那邊來征討晉國。


    楚國也是麵臨著晉國相同的情況,他們近數十年來明明動動手指就能滅掉一些國家,同樣是一直在忍耐著。


    當然,楚國不是害怕南方諸侯聯合起來進行對抗,他們純粹就是不想刺激中原的列國。


    鄭國的投降被晉國所接受。


    接受了鄭國投降的晉軍卻是沒有撤離。


    雙方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隻能說是相同的見怪不怪。


    不久之後,得到召喚的齊軍、宋軍、衛軍、魯軍、曹軍、邾軍先後抵達“新鄭”郊外,完成與晉軍的會師。


    宋國正在麵臨楚軍的入侵,他們怎麽還有部隊來“新鄭”與晉軍會師呢?


    “我們要向伯國求援,自然需要先為伯國做貢獻。”華元給的是這個說法。


    講事實就是,宋國曆代君臣都清楚麵對著什麽樣的邦交環境。


    清楚自己出身的宋國從不敢大肆擴張,隻有真正遇到好機會才敢擴張一波,成不成功都會向周天子以及當世霸主加大進貢份額。


    宋國需要求援的時候,他們也不是用理所當然的方式索取,每每會先幫求援對象一把,無論是幫了大忙或是小忙,再謙卑地請求支援。


    因為宋國這麽懂事的關係,無論是齊國或晉國當霸主,哪怕是出於需要宋國盯住楚國的因素,前後兩任中原霸主在支援宋國的速度和力度都很快、很大。


    晉國的一眾小弟率軍抵達。


    齊國被要求三軍齊出,齊君環很輕易答應了下來,由高固率軍前來。


    其他諸侯?魯國隻被要求出動一個軍團,衛國來了兩個軍團,曹國和邾國意思意思就各自出動一個“師”,宋國卻是來了三個軍團。


    正在麵臨楚軍入侵的宋國,他們竟然支援了晉國三個軍團?這純粹是依靠“商丘”的城牆高和厚在抵禦楚軍,再無視“商丘”周邊可能出現的損失。


    宋國出動三個軍團支援晉國,是不是顯得很恭順?


    那麽,晉國好意思不去支援宋國嗎?


    今天,智罃特地喊來華元,再將郤至和樓令召喚到場。


    幾個人閑聊了一小會,馬上進入正題。


    “貴方的都城已經被楚軍圍困,不要在這邊過多逗留。”智罃先對華元講話,再看向郤至和樓令,說道:“二位統率下軍奔赴宋國,協助宋國打退楚軍?”


    華元演技很差的露出詫異的表情,喊道:“這怎麽能行呢?我們可以等這邊戰勝楚軍和鄭軍,屆時伯國再出兵救援。”


    這位華元刻意表演,一來是想讓晉國卿大夫們領情,再者就是覺得晉國支援一個軍團不太夠。


    “這邊有兩個軍團以及眾多盟友完全足夠了。”智罃論演技可不輸給誰,一臉關切地說道:“還是先給貴方的都城解圍。”


    郤至不知道有沒有看出兩人在刻意表演,說道:“下軍獨自去,完全有能力給‘商丘’解圍,甚至能夠暴打楚軍。”


    同樣在場的樓令能怎麽樣?他自然要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樣,說道:“是啊,我們一個軍團再加將近四萬宋軍,完全夠了。”


    幾乎將邦交技能點滿的華元,他能夠察覺到晉國三位卿大夫的堅決,盡管心裏十分不滿意,還是滿臉感恩戴德地說道:“伯國的恩情,還不完啊!”


    在晉國和宋國的交往中,雙方其實就是各取所需。


    隻不過,晉國與宋國的長久交往,相處下來確實都感到很愉快。


    翌日的一大早,晉國的下軍和宋軍就拔營出發。


    鄭國君臣先是收到楚國令尹子重率軍北上的消息,再看到有一支晉軍隨同全體宋軍離開,好些人又覺得自己行了……


    。。。。


    先來四千字,今天還有六千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耀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耀與忠誠並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