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挺進宋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楚國入侵宋國的主將是子革,他麾下約有七萬,現下正在圍困宋國都城。”
“子革啊,算是老熟人了。”
“這一次七萬楚軍,沒有多少蠻人。”
“上一次大戰,蠻人損失慘重,不造反已經不錯,怎麽會再出兵為楚國賣命。”
這些個蠻人,他們屬於百越苗裔。
南方的越人非常多,隻是沒有百家之多,百越隻是一個泛稱。
而百越絕不是出自越國,他們有自己的祖宗體係與傳承,跟越國不是一迴事。
楚國隻要在北方吃一次虧,他們就會在南方找補。
結果是什麽?楚國在北方輸得越慘,南方的百越就更倒黴。
楚國勢力範圍內的百越,他們算是生活在敵占區,平時要被抽重稅,戰時還要出人丁賣命。
楚國對待勢力範圍內的百越部落隻有一個國策,那便是削弱、削弱、再削弱。
其實,生活在敵占區的百越人並非不是不想抵抗,隻是百越本身就是一個泛稱,沒有一位能夠服眾的共主,單獨或幾個部落聯合的實力不強,自然要當楚國砧板上的魚肉。
吳國或越國境內也有不少百越部落。
吳國廟堂沒有百越出身的人。
越國廟堂卻是有百越出身的大臣。
由於吳國和越國的不同,後世有人用這個原因判定道德標準,總結下來就是吳國起碼保持春秋時代的道德底線,越國卻是負責拉低春秋時代的各種道德底線。
如果熟讀曆史的話,會知道上麵的說法沒有錯。
剛才是樓令與華元在聊天。
華元想要表達的意思就一個:入侵宋國的楚軍不好對付。
樓令則是再一次知道一件事情,楚國果然底蘊深厚,大敗虧輸了一場,隔年就合起來動用接近二十萬的兵力。
在今年,先有子革統率七萬楚軍入侵宋國,隨後子重統率十二萬楚軍增援鄭國。
要知道去年楚國可是折損了將近十萬人!
即便不將楚國折損的兵力算進去,大軍出動對資源的消耗可想而知。
換作是晉國出兵二十萬又一戰折損十萬兵力,恐怕無法在隔年繼續拉出二十萬兵力了。
晉國都做不到,中原其餘國家也別想做到。
損失那麽大的楚國,時隔一年不到又拉出接近二十萬大軍,難道不足以證明底蘊之深厚嗎?
“一次次跌倒,很快又重新站起來,不愧是楚國啊!”樓令可是知道楚國是秦國一統之戰最大的攔路虎。
樓令有那樣的認知是記得韓、魏、趙、燕、楚、齊、秦競爭,秦國在如日中天的階段,秦軍最後一場大敗仗就是輸給了楚國。
春秋時期的楚國並非總是輸,楚國與晉國打大型戰役,十次起碼能贏三次。
戰國時代的楚國出戰敗率比在春秋時代還嚴重,搞得成了戰國時期最大的冤大頭。
因為有“劇透”的關係,要說現如今晉國一眾大臣誰最為重視楚國,想來沒有人比樓令更重視了?
樓令從華元這裏得知七萬楚軍中沒有蠻人,料想楚國在曆經“赭丘之戰”後會拿出一些真本事,怎麽敢不謹慎對待接下來的交戰。
他們從“新鄭”開拔離開,一路向東路過鄭國的“製田”、“鬥城”、“牛首”,進入宋國勢力範圍則是沿著逢澤這一條水係行軍。
盡管樓令已經不是第一次南下,再一次從鄭國穿過,仍然感慨鄭人真是頑強。
樓令的那個感慨不是其它什麽原因,一路走過看到的都是平原,鄭人開墾耕地相當賣力,隨處可見春播之後的一片青蔥。
講事實就是,鄭國還真就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農業大國,無怪乎他們的人口增長速度非常穩定,能夠在晉國和楚國的包夾消耗下,有餘力一再入侵宋國和招惹衛國。
在講交戰規則的春秋時代,勢力範圍無險可守並不顯得致命,一切隻因為入侵的一方不會燒殺搶掠,甚至不會破壞生產設施。
要是等到交戰規則被拋棄,一片平坦之下的無險可守,鄭國可沒有那個財力將每一座城池的城牆築得又高又厚,遭遇強國的強勢入侵,恐怕是撐不了太久就要剩下“新鄭”一座孤城了。
“我記得韓氏是耍手段才滅了鄭國,立了韓國因為無險可守被秦國一再蠶食,最後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亡了國祚的國家。”樓令當然有這個認知。
樓氏滅掉了韓氏。
樓令一點都不想走韓氏的老路,努力之下又費勁千辛萬苦吞並鄭國,占了個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再被圍毆到亡國。
是的,無論鄭國還是韓國,他們都是在被圍毆的狀態下亡國,可不是被一個國家從開始針對到結束。
“我為什麽要北拓?為的就是占了邊角,某天子孫後代立國,起碼能夠避免被夾在中間群毆。”樓令琢磨著,自己這一代恐怕沒有立國的機會,隻能給子孫後代夯實基礎。
別以為樓令沒有骨氣。
從春秋到步入戰國,不是實力強大到能夠以一國之力橫掃天下,處在四戰之地絕對沒有好下場。
曆史上的魏國夠強夠囂張吧?他們一開始有趙國和韓國這兩個忠實盟友,倒是能夠橫行無忌;輪到魏國跟趙國、韓國交惡,處在四戰之地的劣勢馬上就顯現了。
反倒是站位邊角的國家,如秦國、齊國和楚國,他們便是大敗了好幾次,一樣能夠繼續苟延殘喘,找到機會又重新恢複強盛。
發展和管理國家畢竟跟下圍棋不同,圍棋隻是兩位棋手在博弈,現實卻不可能玩什麽單對單。
從“新鄭”開拔的晉軍與宋國,他們的前鋒抵達宋國勢力範圍內的“橫”地,遭到了楚軍的攔截。
統兵攔截晉宋聯軍前鋒的人是潘黨。
“養由基被閑置,潘黨活躍起來了啊。”郤至收到前鋒被攔截的消息,得知是潘黨帶兵,講了那麽一句話。
是的,養由基確實是遭到了閑置。
子反自殺背起了“赭丘之戰”戰敗的鍋。
楚君審被射瞎眼睛一樣需要有人背鍋。
當時,不管養由基是因為什麽而沒有護衛在楚君審左右,一樣需要承擔責任。
一同承擔責任的還有同一個車組的成員,隻是養由基的“成分”不比潘黨,結果養由基被閑置,倒是潘黨還能活躍在戰場之上。
“鱗鱹迴報,兩軍交戰,楚軍得勝,我部前鋒不得不止步。”華元說的這個鱗鱹是宋國當前的司馬。
然後,宋國的司馬可不是如晉國那樣。
在樓令之前,晉國的司馬是軍隊執法官。
樓令在司馬的任上幹得太漂亮,導致晉國的司馬增加了不少權限。
列國的司馬卻是各有不同。
好多國家的司馬屬於武將第一人。
宋國的司馬則是屬於武將第二人,其上還有左師。
目前的宋國左師叫魚石,他留在“商丘”負責打保衛戰。
“讓武率軍前往?”郤至問樓令。
這個武,他自然是樓武。
樓氏核心成員武勇已經被晉國高層所接受,其中包括樓令的血脈皆盡善射。
潘黨統率五千楚軍攔截晉宋聯軍的前鋒。
晉宋前鋒合起來的兵力可是有四千人,結果一個照麵被潘黨統率的楚軍擊敗。
“便讓武去吧。”樓令說道。
樓武自然是攜帶樓氏的部隊前往,帶上了三千部隊,也就是兩個“旅”的兵力。
新增援三千兵力,再加上前鋒戰敗後的三千餘殘兵敗將,合起來的總兵力比潘黨所部多。
現在知道晉軍為了跟楚軍打,十次能贏七八次了嗎?正是因為晉國高層總是能夠抓住機會以多打少。
講事實就是,作為軍隊高層就該以多打少。
什麽以寡擊眾之類?那純粹就是迫不得已才會幹的事情。
更大事實就是,戰陣交鋒就該以強擊弱!
樓令之所以同意,主要是哪怕樓武未能率部消滅潘黨所部,起碼後繼部隊很快就到了。
得到命令的樓武很快率部出發,他們行軍一個時辰抵達戰場。
“怎麽是你來了?”郤武當然知道樓武是誰。
樓武也知道郤武跟樓令的關係,很是親近地招唿道:“武叔父。”
“別,可別這麽喊。”郤武是對樓令有舉薦之恩,很現實的情況是雙方的地位差距變得太大了。
“父親讓我這麽稱唿武叔父,自然不會錯的。”樓武多少是個有實權的二代,可不是在家族負責混吃等死,一些道理哪怕不懂,至少不會胡咧咧對待。
郤武心裏當然高興,更加盡心為樓武介紹情況。
所以了,有人情往來肯定更為親近,遇到了事情可不會糊弄了事。
“這麽說,潘黨麾下還有四千五百以上的戰力?”樓武藏不住事,臉上寫滿了驚訝。
要知道鱗鱹和郤武可是各自帶兩千人擔任前鋒,一戰打下來損失過千,楚軍卻是隻損失五百?這個戰損比有點失常。
按照以往的慣例,損失一名晉軍的話,起碼要交換掉兩名楚軍。
然後,別看宋國隻是區域性強國,他們跟楚軍交戰,通常也能夠做到一換一。
郤武不想找理由,還是很苦澀地說道:“我方趕路姿態,再者就是太多中層軍官死在潘黨的箭下了。”
樓武錯愕地說道:“楚軍開始跟我們學了啊?”
這個“我們”特指樓氏。
樓氏在戰場上就是一貫讓神射手針對敵軍的中層軍官,沒有射死也要讓對方負傷,連讓對方負傷都做不到,那就不讓對方敢明晃晃出現。
威懾敵軍中層軍官,單獨針對一個兩個當然沒有太大用處,敵軍受到威脅的中層多了,不說癱瘓敵軍的指揮鏈,起碼會讓敵軍在執行高層命令上變得遲鈍。
如果能夠在戰場上大量狙殺敵軍的中層軍官,懂得軍事常識的人一定知道有什麽效果。
一支軍隊作為集體,必須要存在體係,某一個環節掉鏈子,軍隊這個“巨人”就要散架了。
郤武本來聽不懂樓武在說什麽,聯想到潘黨所部射殺了己方不少中層軍官,臉色瞬間變得怪怪的。
現下軍隊的中層軍官是什麽?他們會有“士”的爵位。
“士”當然不是貴族階層。
不是“大夫”的爵位,一概不能算作貴族。
那樣一來,有“士”爵位的人,他們就不享受作為貴族的特權。
什麽特權?就是不能隨意被殺死。
那麽,樓氏在戰場上專門又刻意地針對中層軍官,自然不算破壞規則,給敵軍的威懾和打擊卻是極大。
“不愧是楚人啊,學習能力真強!”樓武這可不是在嘲諷楚人。
從前和當下的楚人,他們真的就是覺得什麽好都願意學,才讓楚國一直站在當世的前列。
等楚人開始變得固步自封,楚國也就開始持續走下坡路,進入到滅亡倒計時的階段了。
樓武派人前去邀戰。
潘黨給出了迴應,說是不欺負樓氏的二代,要給予新到的晉軍半個時辰的休息時間。
怎麽看著講起了情分?
然而,實力強大地位又高的家族,他們確確實實在各種場合會有諸多優待。
在目下,有什麽優待擺在明麵。
以為日後就沒有優待了嗎?隻是為了不刺激普羅大眾,搞得更為隱秘了而已。
“告訴黨大夫,好意心領,早點交戰,早點打完。”樓武又派去了人。
接見樓氏來人的潘黨,他對部下很不高興地說道:“我給樓氏麵子,不被領情啊。”
如果不是在春秋時代,潘黨該直接罵一句:不懂分好歹的小兔崽子。
心裏有氣的潘黨下令整軍列陣。
年輕氣盛的樓武則是早就讓部隊列好了陣型。
當地的地名叫“橫”。
諸夏在春秋戰國時代取地名很有講究,該是丘陵遍布的地方絕對帶“山”字旁或是幹脆用“丘”命名。
當地叫“橫”,從字麵意思就能夠了解地形。
那麽,這個“橫”就是以逢澤為基礎,當地遍布沼澤,中間地帶有一條狹長的通道。
楚軍正是知道當地的地形,子革才讓潘黨率軍在這裏阻擊。
在這一條“橫”線,晉軍與宋軍分前後列陣在西邊方向,楚軍則是在東邊方向列陣。
這種地形?
樓武有學過怎麽打,玩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兩邊的戰鼓先後被敲響。
樓武的戰車位於本陣的最前方,高舉長戈呐喊:“隨我直接衝!”
。。。。。
抱歉,失言了。
高估了自己,沒能寫六千字,隻有四千字。
“子革啊,算是老熟人了。”
“這一次七萬楚軍,沒有多少蠻人。”
“上一次大戰,蠻人損失慘重,不造反已經不錯,怎麽會再出兵為楚國賣命。”
這些個蠻人,他們屬於百越苗裔。
南方的越人非常多,隻是沒有百家之多,百越隻是一個泛稱。
而百越絕不是出自越國,他們有自己的祖宗體係與傳承,跟越國不是一迴事。
楚國隻要在北方吃一次虧,他們就會在南方找補。
結果是什麽?楚國在北方輸得越慘,南方的百越就更倒黴。
楚國勢力範圍內的百越,他們算是生活在敵占區,平時要被抽重稅,戰時還要出人丁賣命。
楚國對待勢力範圍內的百越部落隻有一個國策,那便是削弱、削弱、再削弱。
其實,生活在敵占區的百越人並非不是不想抵抗,隻是百越本身就是一個泛稱,沒有一位能夠服眾的共主,單獨或幾個部落聯合的實力不強,自然要當楚國砧板上的魚肉。
吳國或越國境內也有不少百越部落。
吳國廟堂沒有百越出身的人。
越國廟堂卻是有百越出身的大臣。
由於吳國和越國的不同,後世有人用這個原因判定道德標準,總結下來就是吳國起碼保持春秋時代的道德底線,越國卻是負責拉低春秋時代的各種道德底線。
如果熟讀曆史的話,會知道上麵的說法沒有錯。
剛才是樓令與華元在聊天。
華元想要表達的意思就一個:入侵宋國的楚軍不好對付。
樓令則是再一次知道一件事情,楚國果然底蘊深厚,大敗虧輸了一場,隔年就合起來動用接近二十萬的兵力。
在今年,先有子革統率七萬楚軍入侵宋國,隨後子重統率十二萬楚軍增援鄭國。
要知道去年楚國可是折損了將近十萬人!
即便不將楚國折損的兵力算進去,大軍出動對資源的消耗可想而知。
換作是晉國出兵二十萬又一戰折損十萬兵力,恐怕無法在隔年繼續拉出二十萬兵力了。
晉國都做不到,中原其餘國家也別想做到。
損失那麽大的楚國,時隔一年不到又拉出接近二十萬大軍,難道不足以證明底蘊之深厚嗎?
“一次次跌倒,很快又重新站起來,不愧是楚國啊!”樓令可是知道楚國是秦國一統之戰最大的攔路虎。
樓令有那樣的認知是記得韓、魏、趙、燕、楚、齊、秦競爭,秦國在如日中天的階段,秦軍最後一場大敗仗就是輸給了楚國。
春秋時期的楚國並非總是輸,楚國與晉國打大型戰役,十次起碼能贏三次。
戰國時代的楚國出戰敗率比在春秋時代還嚴重,搞得成了戰國時期最大的冤大頭。
因為有“劇透”的關係,要說現如今晉國一眾大臣誰最為重視楚國,想來沒有人比樓令更重視了?
樓令從華元這裏得知七萬楚軍中沒有蠻人,料想楚國在曆經“赭丘之戰”後會拿出一些真本事,怎麽敢不謹慎對待接下來的交戰。
他們從“新鄭”開拔離開,一路向東路過鄭國的“製田”、“鬥城”、“牛首”,進入宋國勢力範圍則是沿著逢澤這一條水係行軍。
盡管樓令已經不是第一次南下,再一次從鄭國穿過,仍然感慨鄭人真是頑強。
樓令的那個感慨不是其它什麽原因,一路走過看到的都是平原,鄭人開墾耕地相當賣力,隨處可見春播之後的一片青蔥。
講事實就是,鄭國還真就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農業大國,無怪乎他們的人口增長速度非常穩定,能夠在晉國和楚國的包夾消耗下,有餘力一再入侵宋國和招惹衛國。
在講交戰規則的春秋時代,勢力範圍無險可守並不顯得致命,一切隻因為入侵的一方不會燒殺搶掠,甚至不會破壞生產設施。
要是等到交戰規則被拋棄,一片平坦之下的無險可守,鄭國可沒有那個財力將每一座城池的城牆築得又高又厚,遭遇強國的強勢入侵,恐怕是撐不了太久就要剩下“新鄭”一座孤城了。
“我記得韓氏是耍手段才滅了鄭國,立了韓國因為無險可守被秦國一再蠶食,最後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亡了國祚的國家。”樓令當然有這個認知。
樓氏滅掉了韓氏。
樓令一點都不想走韓氏的老路,努力之下又費勁千辛萬苦吞並鄭國,占了個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再被圍毆到亡國。
是的,無論鄭國還是韓國,他們都是在被圍毆的狀態下亡國,可不是被一個國家從開始針對到結束。
“我為什麽要北拓?為的就是占了邊角,某天子孫後代立國,起碼能夠避免被夾在中間群毆。”樓令琢磨著,自己這一代恐怕沒有立國的機會,隻能給子孫後代夯實基礎。
別以為樓令沒有骨氣。
從春秋到步入戰國,不是實力強大到能夠以一國之力橫掃天下,處在四戰之地絕對沒有好下場。
曆史上的魏國夠強夠囂張吧?他們一開始有趙國和韓國這兩個忠實盟友,倒是能夠橫行無忌;輪到魏國跟趙國、韓國交惡,處在四戰之地的劣勢馬上就顯現了。
反倒是站位邊角的國家,如秦國、齊國和楚國,他們便是大敗了好幾次,一樣能夠繼續苟延殘喘,找到機會又重新恢複強盛。
發展和管理國家畢竟跟下圍棋不同,圍棋隻是兩位棋手在博弈,現實卻不可能玩什麽單對單。
從“新鄭”開拔的晉軍與宋國,他們的前鋒抵達宋國勢力範圍內的“橫”地,遭到了楚軍的攔截。
統兵攔截晉宋聯軍前鋒的人是潘黨。
“養由基被閑置,潘黨活躍起來了啊。”郤至收到前鋒被攔截的消息,得知是潘黨帶兵,講了那麽一句話。
是的,養由基確實是遭到了閑置。
子反自殺背起了“赭丘之戰”戰敗的鍋。
楚君審被射瞎眼睛一樣需要有人背鍋。
當時,不管養由基是因為什麽而沒有護衛在楚君審左右,一樣需要承擔責任。
一同承擔責任的還有同一個車組的成員,隻是養由基的“成分”不比潘黨,結果養由基被閑置,倒是潘黨還能活躍在戰場之上。
“鱗鱹迴報,兩軍交戰,楚軍得勝,我部前鋒不得不止步。”華元說的這個鱗鱹是宋國當前的司馬。
然後,宋國的司馬可不是如晉國那樣。
在樓令之前,晉國的司馬是軍隊執法官。
樓令在司馬的任上幹得太漂亮,導致晉國的司馬增加了不少權限。
列國的司馬卻是各有不同。
好多國家的司馬屬於武將第一人。
宋國的司馬則是屬於武將第二人,其上還有左師。
目前的宋國左師叫魚石,他留在“商丘”負責打保衛戰。
“讓武率軍前往?”郤至問樓令。
這個武,他自然是樓武。
樓氏核心成員武勇已經被晉國高層所接受,其中包括樓令的血脈皆盡善射。
潘黨統率五千楚軍攔截晉宋聯軍的前鋒。
晉宋前鋒合起來的兵力可是有四千人,結果一個照麵被潘黨統率的楚軍擊敗。
“便讓武去吧。”樓令說道。
樓武自然是攜帶樓氏的部隊前往,帶上了三千部隊,也就是兩個“旅”的兵力。
新增援三千兵力,再加上前鋒戰敗後的三千餘殘兵敗將,合起來的總兵力比潘黨所部多。
現在知道晉軍為了跟楚軍打,十次能贏七八次了嗎?正是因為晉國高層總是能夠抓住機會以多打少。
講事實就是,作為軍隊高層就該以多打少。
什麽以寡擊眾之類?那純粹就是迫不得已才會幹的事情。
更大事實就是,戰陣交鋒就該以強擊弱!
樓令之所以同意,主要是哪怕樓武未能率部消滅潘黨所部,起碼後繼部隊很快就到了。
得到命令的樓武很快率部出發,他們行軍一個時辰抵達戰場。
“怎麽是你來了?”郤武當然知道樓武是誰。
樓武也知道郤武跟樓令的關係,很是親近地招唿道:“武叔父。”
“別,可別這麽喊。”郤武是對樓令有舉薦之恩,很現實的情況是雙方的地位差距變得太大了。
“父親讓我這麽稱唿武叔父,自然不會錯的。”樓武多少是個有實權的二代,可不是在家族負責混吃等死,一些道理哪怕不懂,至少不會胡咧咧對待。
郤武心裏當然高興,更加盡心為樓武介紹情況。
所以了,有人情往來肯定更為親近,遇到了事情可不會糊弄了事。
“這麽說,潘黨麾下還有四千五百以上的戰力?”樓武藏不住事,臉上寫滿了驚訝。
要知道鱗鱹和郤武可是各自帶兩千人擔任前鋒,一戰打下來損失過千,楚軍卻是隻損失五百?這個戰損比有點失常。
按照以往的慣例,損失一名晉軍的話,起碼要交換掉兩名楚軍。
然後,別看宋國隻是區域性強國,他們跟楚軍交戰,通常也能夠做到一換一。
郤武不想找理由,還是很苦澀地說道:“我方趕路姿態,再者就是太多中層軍官死在潘黨的箭下了。”
樓武錯愕地說道:“楚軍開始跟我們學了啊?”
這個“我們”特指樓氏。
樓氏在戰場上就是一貫讓神射手針對敵軍的中層軍官,沒有射死也要讓對方負傷,連讓對方負傷都做不到,那就不讓對方敢明晃晃出現。
威懾敵軍中層軍官,單獨針對一個兩個當然沒有太大用處,敵軍受到威脅的中層多了,不說癱瘓敵軍的指揮鏈,起碼會讓敵軍在執行高層命令上變得遲鈍。
如果能夠在戰場上大量狙殺敵軍的中層軍官,懂得軍事常識的人一定知道有什麽效果。
一支軍隊作為集體,必須要存在體係,某一個環節掉鏈子,軍隊這個“巨人”就要散架了。
郤武本來聽不懂樓武在說什麽,聯想到潘黨所部射殺了己方不少中層軍官,臉色瞬間變得怪怪的。
現下軍隊的中層軍官是什麽?他們會有“士”的爵位。
“士”當然不是貴族階層。
不是“大夫”的爵位,一概不能算作貴族。
那樣一來,有“士”爵位的人,他們就不享受作為貴族的特權。
什麽特權?就是不能隨意被殺死。
那麽,樓氏在戰場上專門又刻意地針對中層軍官,自然不算破壞規則,給敵軍的威懾和打擊卻是極大。
“不愧是楚人啊,學習能力真強!”樓武這可不是在嘲諷楚人。
從前和當下的楚人,他們真的就是覺得什麽好都願意學,才讓楚國一直站在當世的前列。
等楚人開始變得固步自封,楚國也就開始持續走下坡路,進入到滅亡倒計時的階段了。
樓武派人前去邀戰。
潘黨給出了迴應,說是不欺負樓氏的二代,要給予新到的晉軍半個時辰的休息時間。
怎麽看著講起了情分?
然而,實力強大地位又高的家族,他們確確實實在各種場合會有諸多優待。
在目下,有什麽優待擺在明麵。
以為日後就沒有優待了嗎?隻是為了不刺激普羅大眾,搞得更為隱秘了而已。
“告訴黨大夫,好意心領,早點交戰,早點打完。”樓武又派去了人。
接見樓氏來人的潘黨,他對部下很不高興地說道:“我給樓氏麵子,不被領情啊。”
如果不是在春秋時代,潘黨該直接罵一句:不懂分好歹的小兔崽子。
心裏有氣的潘黨下令整軍列陣。
年輕氣盛的樓武則是早就讓部隊列好了陣型。
當地的地名叫“橫”。
諸夏在春秋戰國時代取地名很有講究,該是丘陵遍布的地方絕對帶“山”字旁或是幹脆用“丘”命名。
當地叫“橫”,從字麵意思就能夠了解地形。
那麽,這個“橫”就是以逢澤為基礎,當地遍布沼澤,中間地帶有一條狹長的通道。
楚軍正是知道當地的地形,子革才讓潘黨率軍在這裏阻擊。
在這一條“橫”線,晉軍與宋軍分前後列陣在西邊方向,楚軍則是在東邊方向列陣。
這種地形?
樓武有學過怎麽打,玩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兩邊的戰鼓先後被敲響。
樓武的戰車位於本陣的最前方,高舉長戈呐喊:“隨我直接衝!”
。。。。。
抱歉,失言了。
高估了自己,沒能寫六千字,隻有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