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以利益驅使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齊軍已經與白翟接戰。齊軍三千,白翟約五千。”
“再探!”
“諾!”
“秦軍約三千繞向齊軍左側,鄭軍以相同數量前往攔截。”
“再探!”
“諾!”
這一次,樓令沒有身在前線,待在營盤的中軍大帳指揮作戰。
類似的指揮方式十分依賴信息迴饋,指揮官再根據迴饋上來的信息,做出認為合適的反應。
到目前為止,發生的交戰並不需要樓令對原有方案做出改變,隻有發生了什麽意外,預備的方案才會被拿出來。
為了這一戰,樓令以及參謀團忙碌了好幾天,包括預設戰場,兵力該怎麽進行部署。
由於場地寬闊的關係,涉及到的交戰範圍大概是二十裏方圓?
兩個陣營打得不是古典戰爭,也就是沒有約個地點,軍隊列好陣型再開打。
如迴饋上來的信息那般,齊軍是在行軍狀態下遭遇同樣是移動狀態的白翟軍。兩支不同歸屬的軍隊碰上,下一刻就是趕緊調整好隊列,一部分軍隊則是第一時間朝對方發起衝鋒。
“有敵軍主力的動向,立刻向我稟告。”樓令吩咐的人是樓見。
任何的集體都分架構,既是進行合理的分工。
現在,樓令無疑是這一支聯軍的大腦,他需要很多人來作為神經中樞傳達指令,出動的列國軍隊可以視作手腳。
這般的指揮風格,其實才是一軍統帥正確的指揮方式。
當然了,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特色。
例如春秋時代時代的戰爭,統帥喜歡在陣列中的巢車之上,親眼目睹交戰過程,當場進行認為合適的調整。他們敢那樣,或許是仗著被俘不會死,交贖金能夠換取自由?
等待古典戰爭落幕,一軍統帥被俘的話,生死很難預料,同時也沒有交贖金換取自由的可能性了。
有另一種情況,也許獲勝方認為不該進行俘虜,最該做的事情是仍舊由手下敗將去統領敵軍,好為己方的下一次勝利充當保障?
齊軍、鄭軍與秦軍、白翟軍交戰之後,大量的信息被迴饋到樓令這邊。
“齊軍對上異邦果然有戰力加成啊!”樓令剛剛得到最新消息。
人數處在劣勢的齊軍,他們三千打五千白翟人,交戰片刻之後就獲取到優勢。
因為白翟陷入劣勢的關係,他們又投入兩千人增援,可是仍舊被齊軍壓著打。
現在的情況是,三千齊軍對陣約七千白翟,交戰態勢逐漸陷入僵持。
樓見聽到了樓令的話,用理所當然的表情說道:“列國對上異邦,以寡擊眾並且占據優勢,不是很應該嗎?”
是的,到了當前的曆史階段,諸夏列國對上異族,進行交戰以少打多能夠占據優勢,確實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情。
問題是什麽?諸夏列國的軍隊裝備其實沒有更新換代,異族的武器也是古早的狀態,偏偏諸夏這邊能夠壓著異邦打了。
說得更清楚一些,列國還是在使用青銅武器,異邦大多使用石器、骨器和少量青銅器,不變的武器裝備和戰法之下,雙方隻是在精神狀態出現了更變,形式也完全顛倒了。
所謂的顛倒,主要是齊國稱霸之前,諸夏列國被異邦打得麵臨文明被顛覆的危險,僅是這點就能夠證明異邦在交戰中取得極大優勢,列國則是陷入很窘迫的劣勢。
諸夏重新取得優勢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前前後後耗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在那一段時間,衛國和燕國都麵臨過覆滅的危險,更多的諸侯國遭到覆滅。
要是有一張地圖的話,看看現下的態勢,其實就能夠更加明晰一些。
地圖
中原腹地還有異邦勢力盤踞,他們並未被清剿幹淨。
在中原的周邊,一些異邦已經在從部落轉為邦國的形式,更多在謀求整合組建與諸夏列國一般無二的國家體製。
別看從部落轉為邦國,再從邦國發展為擁有更完善體製的國家。這個說白了就是一種文明的遞進方式,一次次都需要與之匹配的生產力或科技實力支撐,才能夠完成更新換代。
樓令對上白翟的部隊,講實話就是很難感到忌憚。
即便是當前的秦軍,樓令也隻是稍微重視,論重視程度絕對比對上楚軍或齊軍更低,可能也就跟對上鄭軍差不多?
交戰信息的迴饋也證明了樓令態度方麵沒有犯錯。
正在第一線的國佐,他後麵持續投入兵力,齊軍增加到五千,對過近萬白翟軍仍舊打得有聲有色。
樓令從信息反饋還知道一點,齊軍並非用結陣的方式與白翟人交戰,交鋒過程中兩軍一直是在移動狀態。
也就是齊軍了,換作是其餘國家的軍隊,打非結陣的交戰方式,哪怕最後能夠獲取勝利,不免要落得一個損失慘重的下場。
齊軍本身就擅長運動戰,近些年來還比較追求個人武勇,自然對結陣的需要不是那麽大。
那也是樓令說,齊軍對上異邦進行交戰有戰力加成的原因。
換作是晉軍?打得過肯定是打得過,適應則不是那麽適應。
鄭軍對上秦軍,一開始雙方結陣而戰,打著打著變成混戰。
隻是相對於齊軍與白翟的戰爭烈度,鄭軍與秦軍的交鋒節奏比較慢。
同時,鄭軍與秦軍都沒有投入新的兵力,雙方看著就是純粹消耗時間。
樓令並不認為鄭軍刻意消磨時間。
當天的交戰從早晨進行到下午,隨後雙方各自收兵。
實際上,上了規模的戰爭,哪有一天之內分出勝負的呢?各自投入的兵力越多,交戰時間絕對就越長。打到一定份上的時候,較量已經不再是戰場上交戰的軍隊,考驗的是整個國家的國力了。
因為投入作戰的主力部隊是來自齊國,清算戰果與損失自然是由他們自己點算,最後再將數據匯報到樓令手上。
“不要對列國的效率……,或者說不要對我家之外各人的效率有什麽奢望。”樓令說的是戰情匯報。
今天,晉國陣營……,至少在樓令麾下充當主力的是齊軍,鄭軍與衛軍為之掠陣算參與,其餘列國的軍隊就純粹是看客了。
樓令按照慣例派人去問,得到的答複不出所料,齊軍那邊隻說在統計,一個最後期限都沒有給。
“不出意外,可能分出勝負之後,我都得不到什麽數據。”樓令並非篤定齊軍將校不會配合,主要是他們真的沒有什麽效率可言。
這種情況不獨發生在齊國,其實包括晉國在內都有相同的毛病。
隨後的幾天,雙方的交戰一直在持續。
交戰的規模有大有小,小型戰事分為多個局部,每一個局部兩邊參戰的兵力不超過千人;大一些的戰事,雙方加起來的兵力數千過萬。
這是戰爭的正常發展過程,長期小規模的交戰,積累出大量的傷亡,期間各部的士氣有升有降,等待某一方的統帥認為時機合適發起決戰。
“白翟越來越不經打了。”國佐當然會時不時跟樓令接觸一下。
樓令點了點頭,隻是說道:“還不到時候。”
應該說,樓令近期會環繞來自列國的將校,哪怕沒有什麽事務,一定會有列國的將校在周邊晃悠。
借這一段時間,樓令跟參與會盟的列國多位將校熟悉起來,建立了私人方麵的交情。
人隻要活著,總是有互相需要的時候,對吧?
雖然樓令在晉國多少算位高權重,問題是雞鳴狗盜之輩都有用處,天曉得什麽時候會用到何等的人呢。
一直以來,樓令的心態就很平穩,不會因為手中有權刻意去刁難誰,也不會因為有權了而瞧不起誰。
當然,那是沒有人招惹的前提,一旦有人進行招惹,樓令肯定也會幹審時度勢的事情。
說白了,明知道打不過不會頭鐵,有誰不知死活非要招惹,不徹底打死還留著過年嗎?
國佐沉默了一小會,問道:“主戰場那邊的情況,將主知道嗎?”
知道啊,樓令怎麽會不知道呢?
“開戰之後,兩邊每日列陣交戰,戰事的進展比我們這邊還慢。”樓令隻是給出這個答案。
肯定會有其它的細節,例如哪個國家充當主力,其餘國家損失情況。
不過,就像樓令說得那樣,主戰場那邊打得很沉悶,每天就是列陣互拚,遠遠不到分出勝負的時間。
有那麽一件事情,參戰各部每天打生打死,諸侯卻是日夜飲宴不斷。
一些時候,兩邊的諸侯甚至會互贈酒肉。
關於互贈酒肉這件事情,一開始本來是用來羞辱人,順便再試探膽量。送的人沒有想到對方真敢吃,羞辱沒成也就說些漂亮話,後麵演變成為一種交戰禮節了。
那種禮節到後麵還會變,例如贈送酒肉的時候順便送去一套或多套女裝,用以進行羞辱。
輪到贈送女裝的環節,少有人可以忍受,也就讓羞辱者完成既定目標。
“我沒有記錯的話,諸葛亮就送過女裝給司馬懿,得到女裝的司馬懿還真就穿著來到兩軍陣前。隻是,那是史實,還是演義啊?”樓令跟其他人的毛病一樣,由於《三國演義》太過出名的關係,分不清史實與演義。
主戰場與偏師交戰區域,兩邊的交戰就是那樣一直不溫不火。
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他們其實很樂意將這種態勢延續下去。
畢竟,晉國為首的聯軍兵力多,每天交戰付出的傷亡也比秦軍和白翟人少,一直打這種消耗戰明顯對河東聯軍有利。
開戰後的半個月,樓令從信使那邊獲知秦國又來了兩萬援軍,聽說是騎馬而來。
“騎馬過來的?那就是後續到各部落召集來的人手了,隻是不知道是來自北邊,還是來自西邊。”樓令隻知道時機已經降臨了。
新抵達的秦軍是來自各部落的人手,能夠猜測“雍”附近缺少兵源,哪怕有部隊進行留守,想來數量不會太多。
樓令召集了列國的將校,沒有多餘的廢話,說道:“明日決戰。”
習慣了慢節奏交戰的一眾將校,他們先是愣神,隨後才稀稀落落地應聲。
“諸位,打起精神來!”樓令到了用人之際,萬般不想這些人過於散漫,嚴肅地說道:“明天作戰,我要求你們務必有滅此朝食的決心!即便敵軍退守營寨,戰事仍舊不會停止!”
這一下,列國將校不得不專注起來。
一段日子交戰下來,以不靠譜的結論進行猜測,他們這一邊付出了傷亡四千餘人的代價,對麵的傷亡應該是七八千?
講實話,僅是那種傷亡的話,並不適合展開決戰。
樓令發動決戰的底氣在於,一直處在劣勢的秦軍和白翟士氣很是低落,尤其是秦軍和白翟人也習慣了交戰的慢節奏。
要是習慣了什麽,免不了會出現惰性。
從軍事的角度出發,秦軍和白翟人擺明就是陷入了樓令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很難猜到樓令會突然間發動猛烈攻勢。
公孫橋如遲疑聲說道:“有點突然,相關準備……”
不用樓令答複。
國佐用鄙夷的表情看著公孫橋如,說道:“已經開打那麽久,魯軍還沒有做好參戰準備?隻能說,真不愧是你們啊。”
公孫橋如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是又不那麽幹。
魯國麵對晉國會怕,但是不如害怕齊國那麽嚴重。
說白了就是,晉國會打魯國,可是晉國不會往死裏去打魯國;齊國可不是無緣無故喜歡打魯國,齊國想西進隻能打魯國,後麵因為魯國君臣嘴炮的關係,糾纏進去了太多的私人恩怨。
樓令半點和稀泥的想法都沒有,別說站起來幫公孫橋如說話。
“隻是通知你們,不是詢問意見。”樓令發現公孫橋如那樣講之後,盡管被國佐譏諷,有些人卻是想要退縮了。
多勢力組成的聯軍是這樣子的。
哪怕是來自同一個國家,一貫以來都很難達成共識。
樓令用銳利的目光掃視全場,麵無表情地說道:“一旦下達軍令,我希望你們都能夠盡力去完成!”
眾人沒有吭聲。
樓令又說道:“決戰打贏當前的敵軍,我將率領你們殺向秦國都城。”
有這一句話,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眾人站起來,大聲吼道:“敢不從命!”
“再探!”
“諾!”
“秦軍約三千繞向齊軍左側,鄭軍以相同數量前往攔截。”
“再探!”
“諾!”
這一次,樓令沒有身在前線,待在營盤的中軍大帳指揮作戰。
類似的指揮方式十分依賴信息迴饋,指揮官再根據迴饋上來的信息,做出認為合適的反應。
到目前為止,發生的交戰並不需要樓令對原有方案做出改變,隻有發生了什麽意外,預備的方案才會被拿出來。
為了這一戰,樓令以及參謀團忙碌了好幾天,包括預設戰場,兵力該怎麽進行部署。
由於場地寬闊的關係,涉及到的交戰範圍大概是二十裏方圓?
兩個陣營打得不是古典戰爭,也就是沒有約個地點,軍隊列好陣型再開打。
如迴饋上來的信息那般,齊軍是在行軍狀態下遭遇同樣是移動狀態的白翟軍。兩支不同歸屬的軍隊碰上,下一刻就是趕緊調整好隊列,一部分軍隊則是第一時間朝對方發起衝鋒。
“有敵軍主力的動向,立刻向我稟告。”樓令吩咐的人是樓見。
任何的集體都分架構,既是進行合理的分工。
現在,樓令無疑是這一支聯軍的大腦,他需要很多人來作為神經中樞傳達指令,出動的列國軍隊可以視作手腳。
這般的指揮風格,其實才是一軍統帥正確的指揮方式。
當然了,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特色。
例如春秋時代時代的戰爭,統帥喜歡在陣列中的巢車之上,親眼目睹交戰過程,當場進行認為合適的調整。他們敢那樣,或許是仗著被俘不會死,交贖金能夠換取自由?
等待古典戰爭落幕,一軍統帥被俘的話,生死很難預料,同時也沒有交贖金換取自由的可能性了。
有另一種情況,也許獲勝方認為不該進行俘虜,最該做的事情是仍舊由手下敗將去統領敵軍,好為己方的下一次勝利充當保障?
齊軍、鄭軍與秦軍、白翟軍交戰之後,大量的信息被迴饋到樓令這邊。
“齊軍對上異邦果然有戰力加成啊!”樓令剛剛得到最新消息。
人數處在劣勢的齊軍,他們三千打五千白翟人,交戰片刻之後就獲取到優勢。
因為白翟陷入劣勢的關係,他們又投入兩千人增援,可是仍舊被齊軍壓著打。
現在的情況是,三千齊軍對陣約七千白翟,交戰態勢逐漸陷入僵持。
樓見聽到了樓令的話,用理所當然的表情說道:“列國對上異邦,以寡擊眾並且占據優勢,不是很應該嗎?”
是的,到了當前的曆史階段,諸夏列國對上異族,進行交戰以少打多能夠占據優勢,確實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情。
問題是什麽?諸夏列國的軍隊裝備其實沒有更新換代,異族的武器也是古早的狀態,偏偏諸夏這邊能夠壓著異邦打了。
說得更清楚一些,列國還是在使用青銅武器,異邦大多使用石器、骨器和少量青銅器,不變的武器裝備和戰法之下,雙方隻是在精神狀態出現了更變,形式也完全顛倒了。
所謂的顛倒,主要是齊國稱霸之前,諸夏列國被異邦打得麵臨文明被顛覆的危險,僅是這點就能夠證明異邦在交戰中取得極大優勢,列國則是陷入很窘迫的劣勢。
諸夏重新取得優勢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前前後後耗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在那一段時間,衛國和燕國都麵臨過覆滅的危險,更多的諸侯國遭到覆滅。
要是有一張地圖的話,看看現下的態勢,其實就能夠更加明晰一些。
地圖
中原腹地還有異邦勢力盤踞,他們並未被清剿幹淨。
在中原的周邊,一些異邦已經在從部落轉為邦國的形式,更多在謀求整合組建與諸夏列國一般無二的國家體製。
別看從部落轉為邦國,再從邦國發展為擁有更完善體製的國家。這個說白了就是一種文明的遞進方式,一次次都需要與之匹配的生產力或科技實力支撐,才能夠完成更新換代。
樓令對上白翟的部隊,講實話就是很難感到忌憚。
即便是當前的秦軍,樓令也隻是稍微重視,論重視程度絕對比對上楚軍或齊軍更低,可能也就跟對上鄭軍差不多?
交戰信息的迴饋也證明了樓令態度方麵沒有犯錯。
正在第一線的國佐,他後麵持續投入兵力,齊軍增加到五千,對過近萬白翟軍仍舊打得有聲有色。
樓令從信息反饋還知道一點,齊軍並非用結陣的方式與白翟人交戰,交鋒過程中兩軍一直是在移動狀態。
也就是齊軍了,換作是其餘國家的軍隊,打非結陣的交戰方式,哪怕最後能夠獲取勝利,不免要落得一個損失慘重的下場。
齊軍本身就擅長運動戰,近些年來還比較追求個人武勇,自然對結陣的需要不是那麽大。
那也是樓令說,齊軍對上異邦進行交戰有戰力加成的原因。
換作是晉軍?打得過肯定是打得過,適應則不是那麽適應。
鄭軍對上秦軍,一開始雙方結陣而戰,打著打著變成混戰。
隻是相對於齊軍與白翟的戰爭烈度,鄭軍與秦軍的交鋒節奏比較慢。
同時,鄭軍與秦軍都沒有投入新的兵力,雙方看著就是純粹消耗時間。
樓令並不認為鄭軍刻意消磨時間。
當天的交戰從早晨進行到下午,隨後雙方各自收兵。
實際上,上了規模的戰爭,哪有一天之內分出勝負的呢?各自投入的兵力越多,交戰時間絕對就越長。打到一定份上的時候,較量已經不再是戰場上交戰的軍隊,考驗的是整個國家的國力了。
因為投入作戰的主力部隊是來自齊國,清算戰果與損失自然是由他們自己點算,最後再將數據匯報到樓令手上。
“不要對列國的效率……,或者說不要對我家之外各人的效率有什麽奢望。”樓令說的是戰情匯報。
今天,晉國陣營……,至少在樓令麾下充當主力的是齊軍,鄭軍與衛軍為之掠陣算參與,其餘列國的軍隊就純粹是看客了。
樓令按照慣例派人去問,得到的答複不出所料,齊軍那邊隻說在統計,一個最後期限都沒有給。
“不出意外,可能分出勝負之後,我都得不到什麽數據。”樓令並非篤定齊軍將校不會配合,主要是他們真的沒有什麽效率可言。
這種情況不獨發生在齊國,其實包括晉國在內都有相同的毛病。
隨後的幾天,雙方的交戰一直在持續。
交戰的規模有大有小,小型戰事分為多個局部,每一個局部兩邊參戰的兵力不超過千人;大一些的戰事,雙方加起來的兵力數千過萬。
這是戰爭的正常發展過程,長期小規模的交戰,積累出大量的傷亡,期間各部的士氣有升有降,等待某一方的統帥認為時機合適發起決戰。
“白翟越來越不經打了。”國佐當然會時不時跟樓令接觸一下。
樓令點了點頭,隻是說道:“還不到時候。”
應該說,樓令近期會環繞來自列國的將校,哪怕沒有什麽事務,一定會有列國的將校在周邊晃悠。
借這一段時間,樓令跟參與會盟的列國多位將校熟悉起來,建立了私人方麵的交情。
人隻要活著,總是有互相需要的時候,對吧?
雖然樓令在晉國多少算位高權重,問題是雞鳴狗盜之輩都有用處,天曉得什麽時候會用到何等的人呢。
一直以來,樓令的心態就很平穩,不會因為手中有權刻意去刁難誰,也不會因為有權了而瞧不起誰。
當然,那是沒有人招惹的前提,一旦有人進行招惹,樓令肯定也會幹審時度勢的事情。
說白了,明知道打不過不會頭鐵,有誰不知死活非要招惹,不徹底打死還留著過年嗎?
國佐沉默了一小會,問道:“主戰場那邊的情況,將主知道嗎?”
知道啊,樓令怎麽會不知道呢?
“開戰之後,兩邊每日列陣交戰,戰事的進展比我們這邊還慢。”樓令隻是給出這個答案。
肯定會有其它的細節,例如哪個國家充當主力,其餘國家損失情況。
不過,就像樓令說得那樣,主戰場那邊打得很沉悶,每天就是列陣互拚,遠遠不到分出勝負的時間。
有那麽一件事情,參戰各部每天打生打死,諸侯卻是日夜飲宴不斷。
一些時候,兩邊的諸侯甚至會互贈酒肉。
關於互贈酒肉這件事情,一開始本來是用來羞辱人,順便再試探膽量。送的人沒有想到對方真敢吃,羞辱沒成也就說些漂亮話,後麵演變成為一種交戰禮節了。
那種禮節到後麵還會變,例如贈送酒肉的時候順便送去一套或多套女裝,用以進行羞辱。
輪到贈送女裝的環節,少有人可以忍受,也就讓羞辱者完成既定目標。
“我沒有記錯的話,諸葛亮就送過女裝給司馬懿,得到女裝的司馬懿還真就穿著來到兩軍陣前。隻是,那是史實,還是演義啊?”樓令跟其他人的毛病一樣,由於《三國演義》太過出名的關係,分不清史實與演義。
主戰場與偏師交戰區域,兩邊的交戰就是那樣一直不溫不火。
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他們其實很樂意將這種態勢延續下去。
畢竟,晉國為首的聯軍兵力多,每天交戰付出的傷亡也比秦軍和白翟人少,一直打這種消耗戰明顯對河東聯軍有利。
開戰後的半個月,樓令從信使那邊獲知秦國又來了兩萬援軍,聽說是騎馬而來。
“騎馬過來的?那就是後續到各部落召集來的人手了,隻是不知道是來自北邊,還是來自西邊。”樓令隻知道時機已經降臨了。
新抵達的秦軍是來自各部落的人手,能夠猜測“雍”附近缺少兵源,哪怕有部隊進行留守,想來數量不會太多。
樓令召集了列國的將校,沒有多餘的廢話,說道:“明日決戰。”
習慣了慢節奏交戰的一眾將校,他們先是愣神,隨後才稀稀落落地應聲。
“諸位,打起精神來!”樓令到了用人之際,萬般不想這些人過於散漫,嚴肅地說道:“明天作戰,我要求你們務必有滅此朝食的決心!即便敵軍退守營寨,戰事仍舊不會停止!”
這一下,列國將校不得不專注起來。
一段日子交戰下來,以不靠譜的結論進行猜測,他們這一邊付出了傷亡四千餘人的代價,對麵的傷亡應該是七八千?
講實話,僅是那種傷亡的話,並不適合展開決戰。
樓令發動決戰的底氣在於,一直處在劣勢的秦軍和白翟士氣很是低落,尤其是秦軍和白翟人也習慣了交戰的慢節奏。
要是習慣了什麽,免不了會出現惰性。
從軍事的角度出發,秦軍和白翟人擺明就是陷入了樓令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很難猜到樓令會突然間發動猛烈攻勢。
公孫橋如遲疑聲說道:“有點突然,相關準備……”
不用樓令答複。
國佐用鄙夷的表情看著公孫橋如,說道:“已經開打那麽久,魯軍還沒有做好參戰準備?隻能說,真不愧是你們啊。”
公孫橋如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是又不那麽幹。
魯國麵對晉國會怕,但是不如害怕齊國那麽嚴重。
說白了就是,晉國會打魯國,可是晉國不會往死裏去打魯國;齊國可不是無緣無故喜歡打魯國,齊國想西進隻能打魯國,後麵因為魯國君臣嘴炮的關係,糾纏進去了太多的私人恩怨。
樓令半點和稀泥的想法都沒有,別說站起來幫公孫橋如說話。
“隻是通知你們,不是詢問意見。”樓令發現公孫橋如那樣講之後,盡管被國佐譏諷,有些人卻是想要退縮了。
多勢力組成的聯軍是這樣子的。
哪怕是來自同一個國家,一貫以來都很難達成共識。
樓令用銳利的目光掃視全場,麵無表情地說道:“一旦下達軍令,我希望你們都能夠盡力去完成!”
眾人沒有吭聲。
樓令又說道:“決戰打贏當前的敵軍,我將率領你們殺向秦國都城。”
有這一句話,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眾人站起來,大聲吼道:“敢不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