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進行商討,理由是楚軍已經好多次對晉軍避而不戰。


    這樣一來,從“函氏”而來的楚軍,很難說會不會真的出現在聯軍麵前,極可能是在確認無法切斷聯軍後路之下遠遠吊著。


    “我並不認為楚國現在肯跟我們交戰。”國書近期跟華元接觸比較多,主要是為了請教怎麽讓晉國同意齊國攻打萊國。


    華元並不想與國書表現得太親近,尤其是在晉國君臣的注視之下。


    可是,目下宋國需要齊國同意到“虎牢”集中貿易,華元隻能小心翼翼地跟國書接觸,盡力表現出親密。


    他倆湊到一塊,嘀嘀咕咕有好一會了。


    “楚國絕不是一次兩次慘敗會萎靡不振的國家,隻是他們目前的麻煩比較多而已。”華元說道。


    國書愕然了一下,說道:“我當然知道楚國不會輕易被打垮,說得是這次。”


    當下,由於楚國虛弱下去,導致晉國正處在絕對強勢的階段。


    天大的實話,齊國絕對不願意晉國繼續強勢下去,要不然齊國會非常難受。


    齊國君臣卻也能麵對現實,願意蟄伏等待新的時機。


    要是能夠親自引導或幹涉,齊國君臣有那個膽子去做,隻是暫時看不到相關的機會。


    “不出五年,楚國絕對會重新北上。”國書是站在過來人的身份講這一句話。


    華元不敢說比國書更加了解楚國,該知道的一應不缺,應道:“也許不用五年那麽久了。”


    “也是……”國書笑著說道:“我們已經踩踏在楚國的土地上,他們再不想拚命也得拚命。”


    華元立刻真心誠意地笑了起來。


    以前是晉軍沒有機會踏入楚國的土地嗎?並不盡然的。


    先前晉軍不進入楚國,更多是避免楚國與晉國拚老命。


    這一代的晉國君臣卻是選擇踏入楚國本土,以華元的認知來看,覺得晉國君臣應該是做錯了事情。


    華元這是不知道晉國已經擬定新的國策,由於缺少足夠認知,以自己的想法去判定。


    要說還有哪一方最開心,肯定是齊國君臣了。


    齊國君臣巴不得晉國刺激楚國拚命,隻有晉國和楚國打得非常激烈,齊國才好進行額外的操作。


    其他國家?他們隻是隨勢而倒,硬要說有什麽感觸或體會,隻能說感到茫然。


    “我聽說是樓氏之主推動聯軍南下。”國書說道。


    華元立刻看向樓令,有些話不太好說出口。


    樓氏是崛起不久的家族,無法讓華元根據前幾代樓氏之主的行事軌跡進行相關判斷。


    十多年前,華元所認知的樓令是一名莽夫。


    等樓令變成晉國的司馬,主持晉國的律法製定,參與軍隊擴編事宜,直接讓華元推翻了對樓令的所有認知。


    莽夫能幹出那些事情?華元還覺得樓令是莽夫,純粹就是自己腦子壞了。


    後來發生的事情更多,華元一再進行側寫,一次次不得不推翻認為窺知的東西。


    “樓氏之主啊?隻能交好,萬萬不能得罪了。”華元呢喃道。


    國書對此遠比華元有更深的體會。


    說起來,樓令可是踩踏著齊國崛起,隻是齊國君臣恨不起來而已。


    國戰嘛,還是堂堂正正對決的方式,技不如人有什麽好恨的?


    齊國君臣對樓令的感觀反而很不錯,這種不錯是曆經郤氏與樓氏的邦交家族得到輪換,體現出來的區別。


    成為他人談論對象的樓令,他一臉若有所思的表情。


    樓令真的能夠想象到楚國君臣現在有多麽糾結。


    先是鄭國攻打楚國的小弟陳國和蔡國,楚國君臣商議很久才決定不出兵救援。


    楚國不出兵的理由是,他們現下確實打不過晉國,而晉國邀請諸侯在宋國會盟,一旦楚國出兵救援陳國和蔡國,恐怕又要演變成一次送人頭的軍事行動。


    同時,楚國想要讓陳國和蔡國歸附晉國,以後再用攻打陳國或蔡國的行動迫使晉國出兵援救,用這樣的方法消耗晉國的國力。


    所以了,不是隻有晉國的人能夠想到疲楚之策,楚國也會有人想到疲晉之策。


    另外一件事情,楚國出征吳國結果戰敗,吳軍又一次威脅到他們的“巢”地。


    楚國認為輸給晉國不丟人,反正曆史上輸掉的次數不少,爭取下一次贏迴來便是。


    然而,輸給吳國就會讓楚國君臣覺得很丟臉,尤其是又被吳軍打到“巢”地,更加覺得沒臉見人。


    因此了,無論是出於保家衛國的需要,亦或是羞恥心驅使,楚國君臣一定要將入侵的吳軍趕出去,甚至攻到吳國境內實施報複。


    非常要命的事情發生了!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沒有去收下陳國和蔡國這兩個包袱,他們選擇從胡國突破再打進楚國本土。


    這是有史以來晉軍首次打到楚國的本土,並且還是帶著一幫小弟打進來。


    知道那會給晉國增加多大的威望,使得那些小弟認為楚國果然不行了,搞得他們對晉國越加服從嗎?


    事實上,跟隨晉軍南下的列國眾人,他們真的認為楚國變得不行,想要給晉國搗亂的國家收了心思,本就依賴晉國的國家變得更加忠誠。


    那麽,楚國該怎麽辦?


    楚國肯定要驅逐入侵的吳軍,也不能任由聯軍繼續安逸吧?


    可是……,楚國君臣真的明確知道現階段很難跟晉國抗衡,陷入一種極其糾結的心態。


    晉軍南下了兩個滿編軍團,來的還是中軍與下軍。


    晉國的中軍主要由郤氏和荀氏組成,下軍主要由郤氏和樓氏組成。


    郤氏的強大眾所周知。


    崛起不久的樓氏有多麽能打也是一再在戰場上得到證明。


    光一個郤氏就很是令人頭疼,再加上一個樓氏,真的就不是頭疼那麽簡單,達到了稍微一想到要與之交鋒就會心慌的程度。


    楚國君臣很清楚一點,兵力不達到二十萬,別想著去與之交鋒了。


    現在的楚國卻是無法集結二十萬的兵力!


    南下的不止是晉軍,還有一眾諸侯的軍隊,不把在陳國和蔡國肆虐的鄭軍加進去,數量還是超過了十萬。


    楚國知道晉國的小弟大多一般,他們更清楚齊軍、宋軍並非是不能打,尤其是宋軍對上楚軍舍得拚命。


    一個很現實的抉擇擺在楚國君臣的麵前,那就是他們到底要怎麽辦?


    這樣一來,難題也就迴旋鏢到了晉國君臣這一邊了。


    “楚國會增兵嗎?”郤錡問道。


    關於這一點,知曉楚國有沒有增兵,能夠大致判斷他們是不是要跟聯軍正麵交鋒。


    “沒有跡象表明楚國廟堂發出新的征召令。”華元知道是在問自己。


    誰讓宋國與楚國是鄰國,並且因為楚國一直入侵宋國,導致宋國君臣必須緊盯著楚國廟堂。


    這種盯著,自然是隨時注意楚國眾貴族有沒有集合開大會,開了大會之後又是什麽動作,不是在楚國廟堂安插間諜或是收買楚國貴族打聽消息。


    郤錡得到答案,眉頭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從“方城”後麵出來的楚軍數量約是六萬?


    講實話,六萬是一支數量很龐大的軍隊了。


    當前能夠集結出六萬軍隊的國家,不說諸夏大地這邊,算上全球的文明,估計不會超過三個。


    諸夏大地這邊是晉國和楚國,中亞那邊是一個叫米底的王國。


    這個米底王國又稱瑪代王國或米底亞王國,他們是一個古伊朗的王國,領土麵積最大時西起小亞細亞以東,東至波斯灣北部。


    六萬楚軍的數量真不算少,悲劇的在於南下的晉軍就有七萬五千。


    所以是怎麽迴事?


    不用將晉國一眾小弟的隨行部隊算進去,光是南下晉軍的數量就比楚國防禦北部的軍隊數量多,並且晉軍的質量絕對會比楚軍好。


    楚國君臣一直都知道一點,想要跟晉軍進行交鋒,最好在兵力上達到至少一比二的優勢,能夠集結出越多的部隊自然更好。


    “那……恐怕很難讓公子罷率軍過來。”郤錡皺眉的原因正是這個。


    那一句話,說得多數人發愣。


    不管是晉人或是來自哪個國家的人,他們真心不習慣麵對這樣的楚國。


    他們印象中的楚國一直很強勢,輸得再慘也非常頭鐵。


    “確實是不一樣了啊……”齊君環心想,覺得別扭和不自在。


    其他人可能沒有齊君環的不自在,要說別扭則是每一個都有。


    話題也就又要扯迴到楚國正在麵臨的局麵。


    楚國大多數家族的私軍正在南邊,想要撤迴來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他們需要將吳軍驅逐出去,動用的兵力無法少於三萬,耗時多久難以預估。


    很現實的事情是,楚國哪怕能夠再集結大軍,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會好到哪去。


    “我們需要分兵。”樓令認為從‘方城’出來的楚軍不敢過來交戰,說道:“一支部隊繞路到‘函氏’後方,另一支部隊去‘葉’。”


    這樣一說,其餘人也就知道樓令想要試圖吃下那一支楚軍了。


    晉人還好,他們知道樓令是當前絕對的鷹派,也明白消滅更多的楚軍是一件好事。


    其他國家的人心裏更加別扭,納悶晉國這是在往死裏逼迫楚國。


    郤錡頷首說道:“按照下軍佐的建議來辦。”


    挑選偏師主將人選是郤錡的權利。


    樓令隻是提出戰術上的建議,才不會涉及到偏師主將的人選。


    “顆大夫去‘葉’,午去‘函氏’。”郤錡任命了偏師的主將人選。


    在郤錡看來,魏氏和祁氏目下都是樓氏的附庸,等於就是郤氏的自己人。這種不大不小的功勞可以分過去。


    魏顆和祁午當然是趕緊站起來應:“諾!”


    對了,成語“葉公好龍”的主角沈諸梁還沒有出生。


    目前的“葉”是孫安的封地,而孫安是孫叔敖的兒子。


    孫叔敖是楚國的名臣之一,一度成為楚國的令尹,相傳是葉公沈諸梁的祖輩之一。


    得到明確指示的魏顆和祁午不再參加後麵的會議,出去進行相關的準備。


    當前就是這個樣子,有明確需要做的事情,不用繼續參與接下來的會議,抓緊時間做好準備再執行任務才是通常的做法。


    “我們需要向導。”魏顆也是近幾年才跟祁午多有接觸。


    一樣是親近樓氏,互相之間當然會嚐試接觸,能不能相處好就看個人了。


    祁午點頭說道:“楚人死硬,隻能找鄭人幫忙了。”


    他們當然有抓到楚國貴族,隻是真的很難誘使成為向導,逼迫也是不能做的事情。


    真的搞手段?晉國與楚國一直在交戰,哪一方的貴族都可能成為俘虜。誰先開啟魔盒,默契一旦被打破,敢加之以身,要有被還之彼身的心理準備。


    當地距離鄭國很近,想來會有鄭國貴族知曉地形,實在找不到熟知地形的人,魏顆和祁午隻能靠自己努力了。


    魏顆和祁午有一些話不用說,他們卻是知道親近樓氏的好處正在顯現,不是因為樓氏的話,郤錡才不會給魏氏或祁氏立功的機會。


    “將楚國逼成這樣,他們要是不進行反擊,天下人不會將楚國再視為我們獲取霸權的障礙了。”中行偃提到這一點。


    樓令立刻說道:“霸權可以維持到將鄭國滅掉之前。”


    已經要改版本,爭霸變成是落後版本了。


    中行偃知道樓令在提醒什麽,不多說,隻是對著樓令笑了笑。


    其實,哪怕是同意開啟兼並戰爭,包括郤錡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他們仍舊在心態上沒有改過來。


    根深蒂固的觀念非常難改,遇到了什麽事情,哪怕是沒有遇到事情,做事的第一選項仍舊是會傾向於使用老辦法。


    樓令沒有提到滅亡秦國。


    相比起鄭國,確實是秦國更難攻滅。


    這不是秦國比鄭國強大,跟所處區域和戰略縱深的關係更大。


    消滅鄭國的過程中,晉國可以允許宋國和衛國加入進來。


    想要滅亡秦國的話,則是隻能晉國自己出力,乃至於可能隻由樓氏當主力,郤氏、智氏、魏氏、狐氏等家族打一打輔助。


    範氏?他們在晉國西部沒有多少封地,主要重心在晉國東部和南部,必然缺乏攻打秦國的興趣。


    其實,樓令對於能不能滅掉秦國比較存疑,不是要不要去做,而是到底能不能辦到。


    光是一個向西數千裏攻打“冀”地,有可能會將樓氏拖垮,怎麽可能讓樓令不心生遲疑呢。


    在接下來,晉軍主力與聯軍就是待在“棫林”不動,看魏顆和祁午什麽時候完成迂迴。


    聯軍不動的前提下,那一支楚軍並未過於靠近,楚軍停在了聯軍三十裏之外駐紮。


    三十裏是一個比較安全的距離,想追加把勁可能追得上,想跑也能有足夠時間跑。


    “我怎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郤至臉上的表情比較惆悵。


    樓令無從猜測,說道:“我們正在楚國的土地上。”


    “是啊……”郤至拉長了一個尾音,表情變成糾結,說道:“要說高興,自然是高興。可是,這麽容易攻進楚國的土地,沒有遭到激烈的抵抗,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樓令大概懂了,說道:“取得了祖輩沒有獲得成就,視為最大的敵人無力抵抗,一時間無法適應?”


    郤至先點頭,再搖頭:“我們都知道楚國不是無力抵抗,遠沒有到楚國真正拚命的時候。大概就是如你所說的那般,太過輕易超越祖輩,一時半會覺得不真實吧。”


    這種心態很多人都會有。


    一直很努力地想去完成什麽目標,結果強勁的對手突然間疲軟,心態上就會出現一種相對的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包括,不知道敵人是真的不行了,還是會進行瘋狂地反撲。


    “如你所說,我們都知道楚國並非真的不行,他們正在努力恢複元氣。所以我才建議入侵楚國本土,逼迫他們繼續與我們交鋒。”樓令頓了頓,等郤至消化信息,再說道:“放縱楚國一直從南方找補,我們永遠不可能失去這個對手。”


    這是曆史給出的答案。


    先是齊國與楚國爭霸。


    後來由晉國跟楚國爭霸。


    等晉國沒了,楚國跟魏國、趙國、齊國、秦國爭霸。


    輪到進行全麵戰爭的階段,楚國仍舊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國家。


    等秦國滅掉了中原強勁的對手,強勢的秦國還能慘敗在楚國手上一次。


    後來,楚國是被秦國消滅沒有錯,不過一二十年的時間,楚人再次強勢崛起,覆滅了強橫一時的秦國,由楚人去爭奪霸主地位,再由自認是楚人的劉邦坐天下。


    楚人的文化在漢帝國得到延續,相反好多國家的文化消失了。


    那是怎麽迴事?等於是不管時局怎麽演變,楚國一直有資格坐在餐桌上。


    樓令比誰都清楚一點,幅員遼闊的楚國不好消滅。


    哪怕是能夠滅掉楚國的國祚,楚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與民族性格,很快就會死灰複燃。


    反正吧,樓令認為他們這一代人最多就是壓製楚國,盡可能從楚國搶到更多的土地,再多隻能看後人了。


    “南方很富庶嗎?”郤至當然知道楚國北損南補的國策,隻是對各種越的了解相當有限。


    當代人的中原之人不到最驕傲自大的時刻,他們隻是缺乏相關渠道去了解更遠的所在,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到底有哪些勢力。


    楚國也一直在避免讓中原諸侯了解百越,他們這麽做不是其它原因,純粹就是不想掠奪而來的資源賤賣。


    樓令想了想,說道:“既然楚國可以用攻擊百越來恢複元氣,想來是很富庶吧。”


    其實,楚國以南要說富庶是真的富庶,有多種自然資源可以獲取。


    隻不過,那些越人部落非常落後,他們很難將自然資源轉為可利用的物資。


    楚國打百越部落能夠得到的戰利品比較有限,抓人當奴隸是最直接的手段,輪到資源就隻能是楚人自己動手去轉化為可利用資源了。


    南方的眾多資源之中可以讓楚國輕易變現的東西,大概就是玳瑁和各種皮草?


    郤至實在想不出跟原始人差不多的那些部落,到底可以提供什麽資源,隻能猜測楚國以南遍地資源。


    “樓氏一直向北開拓,能夠繳獲大批的牧畜,還有呢?”郤至並不是在打探什麽秘密,同樣想不出除了人口和牧畜,還能得到什麽。


    樓令愣了愣,答道:“不是樹就是草,頂多就是狩獵得到皮草,還能夠有什麽。”


    樹木資源?當前的哪裏到處都是。


    礦產?即便是真的有礦產,開采和運輸都是問題。


    至於說土地?北麵可以用來耕作的土地必須進行開墾,並且不一定適合農耕。


    所以,目下的開拓還真的是投入多,收獲未必可以有多少,屬於一種高投入風險大的行為。


    他們在等待魏顆和祁午的消息,聯軍也跟楚軍相隔三十裏待著不動,有的是時間用來閑聊。


    “我猜啊,一旦公子罷發現不對,他們會立刻縮迴‘方城’後麵。隻看魏顆能不能擋住,直至我們抵達。”郤至沒有提到祁午所部。


    前往“葉”的祁午所部,他們的作用是充作預警,避免楚國新集結大軍北上,等聯軍發現卻是來不及采取更合適的應對。


    而去“葉”的祁午所部,他們麵臨的風險不小,原因是“葉”很靠近“方城”。


    對了,這個“葉”是在“方城”之外,並不是位處“方城”以內。


    七天之後,郤至就知道了答案。


    晉軍畢竟是在楚國本土,沒有消滅所有遭遇到的楚人,動向根本無從保密。


    公子罷在發現有一支晉軍活動在己方後路之後,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棄營,帶著部隊向“方城”後退。


    等聯軍這邊收到消息,楚軍已經離開,兩者之間相隔約是兩個時辰。


    “追!”


    郤錡沒有通知一幫小弟,其實也沒有通知的必要。


    晉國曆來不奢望小弟可以在與楚國的戰爭中起多大作用,帶著隻是充當啦啦隊。


    “希望顆大夫能夠擋得住吧。”中行偃南下後一直是消極態度。


    樓令必須知道中行偃為什麽是這樣的態度,找到正確的方法調動積極性,免得國策有被顛覆的風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耀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耀與忠誠並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