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國君臣看來,東南一隅的吳國壓根不配當他們的對手,自然不會因為察覺到吳國有軍事行動,搞得楚國需要全力應對吳國,沒有多餘的兵力北上救援正在挨打的陳國和蔡國。


    當然了,楚國今年本有計劃給予吳國足夠大的教訓,令尹子重率軍約四千準備東進,雙方暫時沒有正式開打。


    從楚國隻願意出兵四千左右去教訓吳國,能夠看出楚國君臣有多麽看不起吳國了吧?


    隻是出兵四千的規模,怎麽用得著令尹子重去統兵?那就要談一談楚國當前的內部政治格局了。


    楚國連續兩次慘敗在與晉國的交戰之中,一定要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


    兩次慘敗都是楚君審親征的狀態,可是作為一國之君哪能擔責,肯定是要將黑鍋甩到足夠分量的大臣頭上了。


    “桐丘之戰”被迫承擔責任的人是子反,他自己行為不正,再被子重推出去背鍋。


    “鄢陵之戰”打完,子重可沒有足夠分量的替死鬼,隻能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


    子重沒有像子反那樣自戕,用以死賠罪的方式了結,後麵不可避免會遭到一再的針對。


    比如,各個家族都向南入侵,用掠奪各種越的方式恢複元氣,子重卻被排除在外。


    所以了,幾乎所有家族都在南方獲取收獲的時候,子重要麽是率軍北上,不然就是待在國內。


    那其實是一種排斥和侮辱。


    如果子重有自尊心,他早該病死了。


    到了現在的階段,不願意病死的子重,淪落到以令尹的身份統率四千規模的部隊,再去找小國寡民的麻煩。


    小國寡民?現階段的楚國確實是那麽看待吳國,看不起的同時,由心地進行鄙視。


    而楚國在得知陳國和蔡國遭到鄭國入侵的時候,之所以沒有北上救援,跟去年子重率軍圍困“新鄭”,鄭國君臣沒有投降有關。


    鄭國突然間變得硬氣,怎麽可能不會讓楚國君臣進行思考呢?


    楚國君臣思考下來的結論是,他們確實是傷了元氣,暫時無法與晉國正麵交鋒。


    所以了,楚國君臣一致認為應該避免與晉軍發生實際交戰,他們正在針對南方的各種越,期望可以快點恢複元氣。


    那麽,楚國無法逼迫鄭國投降,幹脆就選擇暫時放下,甚至連陳國或蔡國遭遇入侵都沒有出兵救援了。


    楚國現在的格局是什麽樣,很容易看出來了吧?


    他們致力於盡快恢複元氣,同時針對子重所在的家族,沒有閑功夫再去做其它,講事實就是想做也有心無力。


    這裏多少也是楚人的民族性格在支撐,願意拋棄虛假的麵子,更注重於實際。


    換作是晉國麵臨如同楚國一般的情況,僅僅是為了麵子也會進行死撐,乃至於掏光家底來維持體麵。


    “一點北上的跡象都沒有發現,他們這是放棄陳國和蔡國了?”郤至尋找渠道了解楚國正在做什麽,將獲得情況匯集起來,得出這個判斷。


    集結起來的楚軍,他們屯駐在“方城”附近。


    這個“方城”不是一座城池,那是總長度約三百五十公裏的長城。


    是不是發現了什麽新奇的事情?


    沒錯!


    在北方長城沒有修建起來的年代,楚國在西北部修築了這麽一道防禦鏈。


    隻不過,以楚國的命名叫“方城”而已。


    另外,北方的長城是各個國家修建,等始皇帝一統天下再連接起來,又區分新長城與舊長城。


    並不是之前所有的長城都得到保留,始皇帝在鏈接原有長城的時候,其實是拋棄掉不少舊長城的。


    那也是局勢的不同,產生了新的需要。


    原先列國是龜縮狀態,他們的長城修在南邊一些。


    等天下一統,秦國大體上是向北擴張的態勢,新長城自然是往更北邊修。


    對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點,也就是秦國滅掉趙國,原先被趙國統治的一些疆域被匈奴占去,直至秦國滅亡都未重新收複。


    論接收遺產再開疆拓土,曆朝曆代隻有漢、隋、唐、明做到,其他朝代嘛……


    為什麽不提滿清?滿清存在的時候是滿人的國家,並不是其他族裔的國家。


    楚國修築“方城”是為了什麽?並不是專門用來防禦晉國的入侵。


    晉國與楚國並不實際接壤,實際上晉軍也沒有打進楚國本土的例子。


    真實的情況是什麽?楚國選在當地修築“方城”是用來防禦戎人和狄人,解決了來自戎人和狄人的威脅,可以拿出更多的力量跟齊國展開爭霸。


    現在,楚國的爭霸對手不過是從齊國換成了晉國,隨著各種戎人和狄人衰弱,用來防禦戎人和狄人的“方城”起到了新的作用。


    所以是什麽?為了抵禦異邦的襲擾,率先修築長城的國家真不是北方的各國,其實是楚國啊!


    隨著楚國陷入虛弱狀態,早先修築起來的“方城”,它將變成防禦晉軍南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不能進入陳國或蔡國。”郤錡提出這個觀念。


    樓令附和道:“中軍將所言極是。我們不需要陳國和蔡國。”


    關於這一點,上一次就讓晉國君臣吃到了教訓。


    陳國或蔡國離晉國實在是太遠了!


    成了陳國或蔡國老大的晉國,一旦楚國入侵陳國或蔡國,很難不出兵救援。


    因為晉國距離陳國和蔡國太遠,楚國離陳國和蔡國太近,必須進行救援的晉國出兵少了有極大的風險,出兵多了一旦楚軍不交戰又白白耗費資源。


    “楚國不救援陳國和蔡國,可能會讓鄭國坐大。”中行偃說道。


    對此,其餘人心知肚明,隻是在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


    晉國一去,陳國和蔡國會秒速投降,變成晉國的小弟。


    鄭國是晉國的小弟,指使自家的小弟去攻打楚國的小弟,無論楚國有沒有出兵救援,丟的都是楚國的麵子。


    想讓馬兒跑,必須要喂草,是吧?


    晉國不信任鄭國,不代表鄭國出了力,一點好處都不讓鄭國吃到。


    無論是作為中原霸主或是天下霸主,晉國一直能吃到肉願意讓小弟喝湯,真不是隻憑武力進行鎮壓。


    中行偃見沒有人搭腔,轉而問道:“我們待到楚國與吳國的交戰出現結果?”


    他們現在已經大致知道局勢了。


    楚國出兵不到四千,子重擔任統帥。


    吳國出動約兩萬的規模,他們待在“鴆茲”等著埋伏前來的楚軍。


    “四千對兩萬,吳國有那麽差嗎?”郤至並不了解吳國,無法進行判斷。


    至於楚國?他們是晉國的老對手,身為晉國的大臣怎麽可能沒有相關概念。


    “根據巫臣的說法,吳軍極其擅長偷襲,並且不吝於使用各種手段。”樓令不了解史上‘鴆茲之戰’的結果,願意根據已知的情報進行猜測,說道:“我想,楚軍也許會是先勝後敗的結局。”


    當然不是樓令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從兩國的態度和已知統帥的性格進行猜測罷了。


    當前的楚國非但沒有將吳國視為對手,並且還極其輕視。


    吳國是一個什麽道理都不講的國家,他們確確實實也是極其喜歡用偷襲、埋伏、欺詐等手段進行戰爭的一個國家。


    今年的楚國隻是出動不到四千兵力的規模,結果卻是選擇走水陸並進的方式東進,等同於自行分了兵。


    樓令從申公巫臣那裏得知一點,吳國的水師力量並不弱小,再以多打少,很是有得打。


    吳國深知楚國的強大,每一次與楚軍較量都是竭盡全力。


    那麽,輕視吳國的子重,他統率的兵力本就少,又先進行分兵,態度就已經決定了戰役的結果。


    兩個月後。


    仍然駐紮在“鄢陵”的晉國高層收到消息,楚軍果然是先勝後敗。


    那是子重分兵兩路進發,勢如破竹進軍到衡山腳下。


    取得那種成績的子重設宴款待出征的部隊,隨後丟下部隊先行凱旋。


    等子重離開之後,留在當地的楚軍主將變成鄧廖。


    子重在離開前吩咐鄧廖繼續入侵吳國,鄧廖自然照辦。


    結果是,鄧廖率軍繼續向東,吳軍卻是有一支軍隊從水道繞路到楚軍的後路,並且鄧廖在受到吳軍的埋伏後,吳軍實施兩麵包夾擊潰了楚軍。


    擊敗楚軍的吳軍並沒有停止腳步。


    吳軍向西收複之前丟失的“梅裏”、“鴆茲”兩地,並且攻克了楚國的“駕”地,再一次威脅到了“巢”地的安全。


    在晉國高層得知戰役結果之前,吳軍正在朝楚國的“舒”地進發。


    沒有料到會戰敗的楚國廟堂,他們得知前方戰敗,吳軍又再一次威脅到“朝”地的安全,能夠想象到會有多麽暴跳如雷。


    楚國在吃虧後,願不願意承認大意了且不提,他們一定會集結大軍,派去驅趕入侵本土的吳軍。


    “被你料中了。”郤錡說完,臉上出現厭惡表情,不是討厭樓令,說道:“吳人比鄭人更可惡。”


    他們是中原的貴族,哪怕自己壞事幹盡,仍舊會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守規矩的人。


    吳軍本就是以多打少,過程中還各種手段,在中原貴族看來一點都不榮譽,贏得極其的可恥。


    “楚國會再次出兵嗎?”中行偃猜測道。


    那根本是不用猜的答案。


    再一次被吳國敲了一記悶棍的楚國,楚國君臣怎麽可能忍得下那口氣?


    晉國高層現在需要商議的事情是,他們要不要南下。


    對於要不要繼續南下,晉國高層已經商議了好多天,在郤錡沒有做出決定前,不會有最終的結論。


    “楚國明顯又變成蠻夷,不能以常理視之。我們不是在趁人之危,對待蠻夷也沒有趁人之危這個說法。”樓令先定下這個基調,再說道:“南下吧!”


    已知的的情況是,楚國暫時沒有抽調駐紮在“方城”一線的部隊,他們分成三股駐紮在“呂”、“申”、“陽丘”。


    隻不過,晉軍單獨來了都不會對楚國發怵,大不了就是先擊敗正麵的楚軍,想幹其它事情再做。


    其實,他們也不一定需要擊敗在“方城”的楚軍,完全可以直接長驅直入,對楚國本土實施入侵。


    這樣做,反而可以將“方城”的楚軍從防禦鏈後麵吸引出來,不是晉軍去楚軍占盡優勢的區域交戰。


    中行偃很是遲疑,說道:“留給我們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哪怕是當前的氣候在冬季不那麽寒冷,不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仍舊沒有軍隊願意主動在冬季交戰。


    “婚事也臨近了。”郤錡說道。


    什麽婚事?


    自然是樓小白與福姬的婚事了。


    那是樓氏世子與郤氏嫡女的婚事,作為家長怎麽可以不在?


    “楚國長期避而不戰,我們一年年勞師動眾遠征,等於是在被另類放血。”樓令又說道:“我聽說楊越淪陷大半,可以預估楚國的收獲。讓楚國恢複元氣,絕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事情。”


    這不等於樓令無視樓小白與福姬的婚事。


    足有三個月的時間,能夠做很多的事情。


    “侵入楚國是先輩沒有做到的事情吧?我們現在可以輕而易舉達成這個成就!”樓令強調道。


    打了數十年,晉軍沒有踏及楚國的本土,楚軍同樣沒有踏入晉國本土一步,多少也算是奇葩事。


    所以啊,晉國和楚國打了數十年,受傷最大的就是鄭國。


    宋國?無論是齊國還是晉國當霸主,又或者有沒有國家跟楚國爭霸,楚國不可能放著在家門口的宋國不動心。


    因此,宋國並不是爭霸戰爭的受害者,相反先後得到了齊國和晉國的庇護。


    作為第一批入侵楚國本土的人?


    這樣一說,很明顯所有人都心動了。


    “婚事延期,亦是可以?”郤錡問道。


    樓令說道:“我們兩家不心生嫌隙,或許還能吊出一些心思叵測之輩。”


    人在現場的中行偃臉色一瞬間不自然,很快掩飾異樣。


    郤錡陷入了猶豫。


    “爭取兩個月之內打完,再用一個月的時間趕迴去。”樓令自嘲地笑了笑,說道:“誰讓我們是卿大夫?有時候該以國家大事為重。”


    目前有國家大事為重的觀念,隻是沒有人太當迴事。


    在國家利益與家族利益兩項中進行抉擇,選擇家族利益才是貴族最通常的做法。


    郤錡深深地看了樓令一眼,說道:“既然你願意,那便南下吧。”


    有了決議,郤錡負責去通知晉君周,再會知列國,聯軍隔天拔營南下。


    他們並未取道陳國或蔡國的地界,並且沒有召喚正在陳國和蔡國肆虐的鄭軍,很直接拐向西南,借道胡國進入楚國。


    這個胡國是個異邦性質的國家,他們的國姓是歸姓,相傳乃是鬼方的後裔之國。


    胡國麵對以晉軍為首的聯軍進入己方的勢力範圍,他們在發現之後立刻就是一陣雞飛狗跳。


    很多東夷後裔建國,得到周王室的吸納,變成分封國之一。


    更多族裔想獲得周王室吸納而不得,性質上仍舊是人人得而誅之的異邦。


    換個說法,隻要沒有獲得周天子的庇護,隻要諸侯願意打,連理由都不用找,想打就能隨便打。


    晉國高層根本沒有興趣去了解胡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並未展開任何接觸,侵入之後就直接動手了。


    進入胡國地界的聯軍,晉軍率先動手,其餘國家的軍隊跟上,實施對胡國村莊或城寨的送溫暖行動。


    僅僅是半個月不到,胡國僅剩下都城,其餘村莊或城寨全數陷落。


    作為一個異邦性質的國家,胡國其實也沒有多少座正經的城池,甚至連進行耕作都是近百年之內才開始學的技能。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是,胡國長期與楚國敵對。


    隻不過,即便晉國高層知道胡國敵視楚國,估計也不會當一迴事。


    聯軍要是動真格,不超過一個月就能夠滅掉的國家,用得著晉國高層重視嗎?


    楚國不滅掉胡國有他們的理由,應該是正處於與晉國爭霸的關鍵階段,不想太過刺激南方列國吧?


    在胡國肆虐一番之後的聯軍,他們進入楚國又是一連串的肆虐,隻要可以攻取的目標都不放過。


    當然了,聯軍並未實施血腥屠殺。


    那是哪怕晉軍願意幹,來自其他國家的貴族都會阻止。


    說白了,晉國其實也不是那麽願意將楚國徹底得罪死,哪可能不進行克製呢?


    至於秦國?那純粹是晉國用同等手段在進行報複,可不是晉人先不當人。


    “再繼續深入,可不是兩個月內想走就走了。”中行偃挺反對入侵楚國本土,做了也不想幹得太過分。


    倒不是中行偃害怕楚國,擔憂晉國與楚國的戰爭變成跟秦國相同的模式而已。


    真要是變成那樣,其他國家一定要笑死了。


    畢竟,晉國和楚國都是超級強國,互相開始不當人,之後打起來會異常血腥,並且絕對會越打越激烈,給予其他國家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聯軍已經深入楚國一百五十裏,抵達一個叫“房”地的所在。


    這邊在蔡國的西邊,與楚國的“方城”約是相距五十裏。


    以時間來計算,他們展開行動已經有半個月,駐紮在“方城”後麵的楚軍絕對知道情況。


    那一支楚軍在半個月之後卻是沒有主動找上晉軍,並且是失去蹤跡的狀態。


    “確實不適合繼續深入了。”樓令也怕被截斷後路,說道:“我們退到‘棫林’附近?”


    怎麽楚國也有一個叫“棫林”的地方?


    這個一點都不值得驚奇。


    當前地名重複的地方非常多,楚國的“棫林”在一個叫不羹的異邦勢力邊上。


    而不羹以北便是鄭國的勢力範圍,聯軍隨時可以擊穿不羹退到鄭國境內。


    晉國一點沒有將異邦看在眼裏,大軍轉進到“棫林”便是背靠不羹,麵朝“方城”的方向,根本不怕被截斷後路。


    郤至很突然的問道:“那一支楚軍的主將是誰?”


    啊?


    他們竟然不知道駐紮在“方城”後麵的楚軍統帥是誰?


    純粹就是楚國隻在“方城”後麵集結大軍,沒有委派統率全軍的主將。


    這也不是楚國第一次這麽幹了,楚國一般是在大軍離開本土才會正式任命主將,大軍屯駐國內的時候並不確認主將人選。


    為什麽呢?因為楚國有那麽幾次,集結起來的大軍在統帥的命令下進行叛亂。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到了“棫林”進行休整。


    “有關於楚國的新消息。”華元不確認晉國高層知不知道,選擇過來告知:“子重病逝了。”


    郤至立刻說道:“可算是病逝了!”


    在自傲的人看來,子重早該去死,完全就是苟活在世。


    郤錡問道:“吳軍撤兵了嗎?”


    華元答道:“吳君已經率軍撤迴本土。”


    “那就是吳國毀約了。”郤錡指的是吳君壽夢沒有如約定那般,戰役出現結果就北上。


    得出這個結果,晉國高層有一個算一個臉色都不好看。


    他們被戲耍了啊!


    而這絕對不會是晉國第一次和最後一次被吳國戲耍。


    樓令過來,沒有告知發現楚軍動向的軍情,先聽到了吳國毀諾的消息,說道:“吳國是不想我們進行援助?”


    在樓令的堅持下,諸夏大地很快就要改版本,進入到諸侯兼並的時代,對吧?


    那樣一來,晉國要不要援助吳國,講實話就是變得不那麽重要了。


    看起來,吳國就是一個得誌便猖狂的國家,尤其是在需要晉國扶持的前提下,一點都不尊重晉國。


    這樣搞,晉國再死活非要援助吳國,不是犯賤是什麽?


    郤錡、中行偃、郤至對要不要扶持吳國避而不談,一副談了自己就是孫子的態度。


    “已經發現楚軍的蹤跡,他們從‘函氏’在向‘棫林’靠近。”樓令講出這個消息。


    有人拿來山川輿圖。


    郤至看了之後,說道:“他們還真想切斷我們的後路啊!”


    那是明擺著的事情。


    先前,聯軍南下到“房”地,楚軍卻是沒有南下。


    那樣子,楚軍不是要切斷聯軍的後路,又是什麽?


    “知道楚軍主將是誰嗎?”郤錡問道。


    樓令答道:“乃是公子罷。”


    他們開始商討是主動迎上去,還是留在“棫林”等公子罷率軍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耀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耀與忠誠並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