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君周對吳國的了解僅是出於文字之上,那些記載之中有好有壞,關於當代吳國則全是不那麽好的一麵。


    例如,吳人大多是披發紋身之輩,行為方麵非常粗鄙,為人缺乏信譽等等。


    國家是由人來組成,對吧?


    由那種人治理的國家,很難讓人相信可以好到哪去。


    晉君周感到不敢相信的事情是,吳國答應會盟卻又反悔,難道吳國想當下一個鄭國?


    看一看鄭國現在麵臨的待遇,不管晉國還是楚國怎麽對待鄭國就知道了。


    因為鄭國沒有了信譽,所以晉人或楚人沒有心理負擔。


    也是由於鄭國缺乏信譽,列國一點都不同情鄭國。


    國家大事上答應了又反悔,幹出這種事情的統治者可能會很爽,認為自己戲耍了某個對手,旁人卻很難再相信了。


    作為吳國的使者,屈狐庸必須拿出說法。


    “君上,吳君已經集結大軍,他們即將西進征討楚國。”屈狐庸解釋道。


    這個屈狐庸是申公巫臣的兒子,他現在已經在吳國出仕,成為吳君壽夢的行人。


    所謂的“行人”大概就是親隨之類,然而因為伺候的對象是一國之君,乃是一個很正經的官職,類似現代首腦的秘書長。


    晉君周想起了這一件事情。


    在三年前,吳國君臣就對晉國君臣提到過相關的事情,他們準備再一次征討楚國。


    今年,吳國集結了兩萬左右的軍隊,由吳君壽夢親自統率著到一個叫“鴆茲”的地方。


    吳軍並沒有在集結之後立刻入侵楚國,相反是等著楚軍,親率大軍的吳君壽夢自然無法如期前來宋國參加會盟了。


    “寡君會在戰事得勝之後,再啟程前來。”屈狐庸說道。


    屈狐庸現在是吳君壽夢的臣子,以操守而論是該效忠吳君壽夢,不將自己視為一名晉人。


    事實上,申氏大概從未將自己視作晉國的一個家族吧?


    看看申公巫臣的嫡長子用什麽前綴就知道了。


    狐庸的前綴是“屈”,而“屈”是楚國實力不弱的一個公族。


    申公巫臣名下沒有一個叫“屈”的封地,嫡長子卻是以“屈”為氏,顯然是仍將自己視為楚人。


    晉君周心想:“壽夢還真是自信啊!”


    那是晉國在宋國舉行會盟給吳國帶去的信心。


    畢竟,大批晉軍南下,還有諸多國家的軍隊隨行,會將楚國的注意力吸引過去。


    目下,鄭軍正在入侵陳國,而陳國是楚國的小弟,想來楚國一定要出兵救援的吧?


    另外一點,會盟結束之後,以晉軍為首的聯軍將會南下。


    可以預見一點,哪怕楚軍不跟晉軍開戰,楚國也需要在北部屯兵,避免晉軍帶著一幫小弟殺進楚國。


    那樣一來,吳國的入侵部隊就不會遭遇楚國的主力部隊,並且吳軍還是以偷襲的方式入侵,真的有很大的獲勝把握。


    “所以,吳君不是不來,是想獲勝之後再來?”晉君周覺得無比荒唐。


    屈狐庸當然知道很荒唐,礙於他現在是吳國的官,隻能進行修飾,說道:“也是為會盟獻禮。”


    晉君周一時間變得哭笑不得。


    不管是什麽說詞,事實就是吳君壽夢讓一眾諸侯進行等待。


    如果晉君周在吳君壽夢沒來之前就舉行會盟,過錯就不在吳國這一邊。


    換作晉君周真的等待,無形中就會將吳國的地位無限拔高。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小伎倆沒什麽用,然而這樣的認知不全對。


    有一個事實卻是,古往今來會使用這種小伎倆來爭取地位的國家,要麽是整個國家被套著狗鏈,不然就是民族性格自大又自卑。


    晉君周明確地說道:“會盟將如期舉行。你可以啟程迴去,將消息告知吳君了。”


    屈狐庸能說什麽?他隻能行禮,應道:“外臣告退。”


    這一次會麵沒有卿大夫在場。


    一眾卿大夫正在忙著自己的社交,主要是華元牽頭,會盟各個國家的高層聚會商談在“虎牢”的貿易事項。


    有看得見的利益可以追尋,再加上吳國在一眾卿大夫眼中沒有多大分量,他們頂多事後了解國君與吳國使者談了什麽。


    “真的成事,別說是追上‘商丘’或‘臨淄’的交易量,能夠達到三成便會讓我們的吃得滿嘴流油。”士匄實在是太期待那一天的到來了。


    智罃當然也很期待,隻是並不覺得智氏能夠獲得多少份額,情緒比較平穩地說道:“中軍將已經答應宋國和衛國的請求,現在隻看齊國願不願意妥協了。”


    他倆怎麽也在?


    本來隻會南下四名卿大夫,也就是中軍的軍將郤錡、軍佐中行偃和下軍的軍將郤至、軍佐樓令。


    這不是需要商談“虎牢”成為貿易集中地的事情嗎?不需要來的卿大夫才不願意缺席,能來的自然就南下了。


    那麽就是說,上軍和新軍並未集結南下,頂多就是帶一些家族武士充當護衛。


    “齊國敢拒絕?”士匄問道。


    “你還不知道齊國是什麽樣子?”智罃反問。


    士匄一下子變得遲疑了。


    齊國給晉國的印象比較複雜,大體上就是冥頑不靈外加喜歡搞幺蛾子,偏偏挨打又懂得立正,很難給人進行預判。


    卿大夫希望事情能成,一旦事情真的成了,他們將會占據最大份額的利益。


    其實,知道那麽一件事情的晉國貴族,有一個算一個都希望事情可以成。


    根由在於,交易發生在晉國的土地上,收到的稅收越多,他們需要繳納的稅會相應減少。


    這不是晉國有國防預算這種操作。


    當前的每一個國家進行收稅都不固定,一般是前年耗費越大,來年會收的稅就更重。


    如果可以從其它渠道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掌握話語權的人就不會攤派重稅了。


    不是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仁慈,純粹是指定了稅額,他們所在的家族一樣需要交稅。


    那樣一來,等“虎牢”變成貿易集中地,哪怕不是所有家族會去做生意,還是晉國所有家族會因此受益。


    由宋國和衛國牽頭,想要在晉國控製的“虎牢”人為製造一個貿易集中地,類似的事情在曆史上屬於第一次。


    無論宋國的“商丘”或是齊國的“臨淄”,兩個地方都不是由各個國家的高層商議才將貿易發展起來,完全是地理優勢和努力經營之下的格局。


    “這算是曆史上第一個因為政治需要而出現的經濟特區吧?”樓令當然知道相關的概念。


    隻不過,樓令對於“虎牢”作為經濟特區能夠存在多久,講實話就是感到懷疑。


    那麽,原版曆史上有發生過這種事情嗎?還真有!


    隻是,原版曆史上是魯國的季孫行父對晉君周進行建言,晉君周強壓列國執行,形成了地球上第一個以強權製造的經濟特區。


    季孫行父之所以給晉國出招,根由是晉國連年征戰耗費巨大,搞攤派給搞到列國頭上。


    時逢晉國實在受不了鄭國降而複叛,季孫行父幹脆建議晉國長期占領“製”地,修築關隘來威脅鄭國,同時建議晉國壓迫列國到當地進行交易。


    這個經濟特區存在了多久呢?大概存在了六十多年,固然幫助晉國打贏了爭霸戰爭,後麵卻也是讓晉國失去血性。


    在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選擇在“製”地修築關隘變成樓令提議,宋國和衛國出於打擊鄭國的需要,主動提出在“虎牢”集中交易。


    因為是以政治的力量推動,再加上宋國和衛國作為提議者,多數的國家自然同意。


    變成不是晉國去主動推動,起碼晉國的曆史名聲一定要好上一些,隻是估計名聲會好得有限。


    不是其它別的,主要是晉國一直在依靠高壓手段壓製列國。


    “等我們消滅鄭國在對其他國家動手,秩序就會全變崩壞。這個過程會持續多久?”郤至在問樓令。


    “暫時不好說。”樓令沉吟了一小會,說道:“即便有宋國和衛國先消耗鄭國,想要滅亡鄭國恐怕不會那麽容易。”


    畢竟,征服之戰跟滅國之戰不一樣。


    有一點不得不提,春秋時期的“征服”是將對手打服,變成自己的小弟,並且年年上貢;到了其它時代之後,“征服”就變成消滅,使之失去反抗意誌,就此接受統治了。


    郤至當然知道有什麽不一樣,說道:“也是啊。”


    沒有滅國的危機,不牽扯到疆土的主權變更,反抗力度也就那般。


    涉及到國祚的安危,哪個國家的君臣不舍得拚命?


    “光是攻克‘新鄭’就會很困難。”郤至說道。


    樓令很是讚同的點頭。


    由於無險可守的關係,鄭人一直加強“新鄭”的城防,搞到現在裏裏外外有九道城牆,簡直就是離了大譜。


    不讓鄭國上下失去抵抗意誌,哪怕樓令搞出一些攻城設施,一樣需要拿人命去拚,還不一定攻得下。


    另一邊,華元找上了國書。


    “這種事情……,我們能夠強製各個家族來做?”國書對華元的提議發出質疑。


    有疑問,自然是國書代表齊國在展現反對意見,方式用的比較隱晦。


    國書說話的聲音不小,引來了晉國幾位卿大夫的注意力。


    “怎麽,齊國敢不同意?”郤至還等著發財,展現出了極強的壓迫感。


    國書當然不會直接反對,說道:“哪怕我們同意,也隻能是以勸導的模式,不可能強製各個家族執行。”


    宋國推動這件事情,他們是想獲得政治上的好處。


    經濟特區的出現對齊國有什麽好處?相反是在侵奪齊國的利益啊!


    這是齊國暫時不知道宋國、衛國跟晉國的交易,要是知道的話,他們也會願意暫時付出經濟的損失,換取晉國同意齊國對萊國發起滅國戰爭。


    士匄見郤至沒有讓自己失望,臉上的笑容變得更為真實。


    郤氏一家子的人,他們在對外上從不會讓晉人失望,沒理都能胡攪蠻纏,占理就更加強勢了。


    當然,那也是郤至作為晉國的外交部長,有權幹涉任何外交事務。


    要不然的話,哪個家族負責與哪個國家的邦交,其他人插手就是在進行挑釁。


    “齊卿,會議後,願意私下聚一聚?”華元比較後悔沒有先跟齊國通氣,擔心對事情造成損害,給出了暗示。


    國書疑惑地看向華元,盡管不明白怎麽迴事,覺得華元沒有膽子消遣自己,點頭答應了下來。


    跟郤至嗆?


    國書哪怕心裏有再大的不滿,沒有忘記得罪郤氏將有何等的後果。


    這就是郤氏滅亡和存在的區別。


    原版曆史上,晉國沒有了郤氏之後,講實話就是列國開始敢跟晉國以理據爭,壓根沒有其他卿位家族接替郤氏來展示強國的威嚴。


    話又說迴來,晉君周是用什麽名義來召開這一次會盟呢?


    舉行會盟肯定要有相關的主題,晉君周用的是“止戈”這個主題。


    最為好戰的晉國,用“止戈”當主題舉行會盟,一點都不顯得搞笑。


    隻要晉國消滅所有敵人,不就能夠達成止戈的目標了嗎?


    晉國目前最大的敵人仍舊是楚國,召集諸侯進行會盟,自然也就是要針對楚國。


    隻不過,由於有要在“虎牢”建立經濟特區的事情,會盟主題不免被喧嘩奪主了。


    講事實就是,越靠近“虎牢”的國家,他們對“虎牢”變成經濟特區的興趣越大。


    像是魯國、衛國、曹國、鄭國就無比支持。


    原因是,無論“商丘”或者“臨淄”的商業再怎麽發達,反正好處隻落在宋國或齊國,他們壓根沾不上半點好處。


    齊國的經濟會出現損失,一定會讓魯國感到很開心。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版曆史上的季孫行父才給晉國支招?


    鄭國也樂於宋國在經濟上出現損失,乃至於都想好以後怎麽刁難過境的宋人商隊了。


    因為新的經濟特區出現,好多國家做買賣可以少走很多路,起碼可以減少在運輸方麵的付出。


    會議結束之後,國書應邀來到華元這邊。


    “我聽說是由宋國和衛國牽頭。你們糊塗了?願意放棄到手的利益!”國書是真的覺得宋國君臣腦子壞掉了。


    華元一臉笑眯眯,示意國書先別急。


    可是,國書怎麽可能不著急!


    多數國家樂見其成,少數沒有態度,那是他們的利益沒有受損,可能還有好處。


    真的讓事情成了,齊國的損失可就大了啊!


    天下列國誰不知道齊國一直試圖恢複榮光?


    問題是,齊國重複挑戰了晉國數十年,一次次被晉國摁在地上摩擦。


    在軍事上衰弱的齊國,他們剩下的驕傲就是足夠富庶。


    無論是至少保持住一項驕傲,亦或經濟產生的各種好處,使用強權要在“虎牢”建立經濟特區,確確實實是讓齊國君臣震驚又震怒。


    “我們已經取得伯國的許可,可以對鄭國發起戰爭。”華元用最平淡表情,講出了石破天驚的話。


    “什麽意思?”國書現在是潛意識懂得了,腦子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


    華元笑眯眯地說道:“齊國不是一直想要征討萊國嗎?在經濟上展現出最大誠意,或許可以換取伯國同意齊國對萊國展開征討。”


    國書一時間愣在當場。


    其他人或許不了解齊國對萊國的野心,長袖善舞的華元卻是一清二楚。


    齊國想吞並萊國已經有數十年之久,稍微有行動就被晉國製止了。


    無法展開吞並戰爭的齊國,他們轉而學習楚國滲透萊國,成績隻能說相當斐然,隨時能夠摘果子,不然去真正展開行動而已。


    國書迴過神來,臭著臉說道:“不一樣的。”


    晉國是從齊國接棒成為新一任的天下霸主,怎麽可能不防著齊國卷土重來?


    也是齊國曆代君臣忍不住,一次次用行動對晉國的霸主寶座發起衝擊,搞得暴露了卷土重來的野心,偏偏沒有將晉國撂倒在地。


    其實,無非就是展開行動的齊國君臣錯誤判斷強弱,要說對時機的把握倒是很準。


    齊國一次次都是在晉國對外開戰失利,才跳出來對晉國發起挑戰。


    很讓齊國君臣鬱悶的事情是,看上去損失慘重的晉國,下一次戰爭拉出來的兵力比前一次還多,要命的是軍隊的質量還挺不錯。


    更操蛋的事情是什麽?齊國不止一次判斷失誤,反複跳出來進行挑戰,再被晉國狠狠地教訓一頓。


    這裏的操蛋不是說齊國鍥而不舍挑戰晉國的霸權,指的是缺乏對局勢的正確判斷。


    “哪能不一樣呢?”華元並不覺得有什麽不一樣,不好明確指出晉國一眾卿大夫的貪婪,隱晦地說道:“伯國諸位上卿很期待‘虎牢’的建成啊!”


    隻要是人都有貪婪這一個情緒。


    手裏有權且武德充沛的晉國卿大夫,他們的貪婪壓根不屑加以掩飾。


    所以是什麽?隻要齊國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有可能獲得晉國的許可,展開對萊國的吞並戰爭。


    而齊國君臣本就在思考付出什麽樣的代價,可以換來晉國不幹涉齊國對萊國的戰爭,有相關的想法卻是對成功的可能性沒有多大奢望。


    現在,華元告訴國書,說宋國用經濟換取到開戰權,一下子讓國書覺得吞並萊國可能有戲。


    最大的事情談完,盡管國書很想立刻離開,還是耐著性子與華元聊了很久才告辭。


    “我建議啊,你們先接觸一下下軍佐。”華元進行善意的提醒。


    從齊桓公之後,好像所有的運氣都用在了齊桓公這一代君臣身上似得,搞得齊國君臣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做事情的方式顯得太粗糙,好些明明可以做成的事情非要搞砸。


    華元是真的擔憂齊國沒有內部商議妥當,很莽的去接觸晉國,由於缺乏足夠多的準備方案,再一次將事情搞砸了。


    “齊國不同意的話,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環,滿足不了晉國的胃口啊!”華元做事情都有很強的目的,真不是單純出於好心才願意拉齊國一把。


    國書迴去後跟齊君環以及同僚談了什麽,外人不得而知,他們卻是沒有找晉國君臣提條件。


    晉國壓根不可能等吳君壽夢來了才進行會盟。


    會盟在預定的日子如期展開。


    隨後,以晉軍為首的聯軍開拔向南。


    “全程都有人看著,君上沒有與諸侯聊太特別的事情。”士匄跟他爹不一樣,很樂於參加各種大小事,行為上大膽到出格。


    幾位卿大夫滿意地笑了起來。


    所謂特別的事情是什麽?當然是晉君周與諸侯合力,不使列國可以隨意開戰了。


    那是晉君周注定無法阻止的事情。


    隻要卿大夫不阻止,乃至於許可列國隨意開戰,多的是諸侯願意造成既定事實。


    會反對的隻有一些小國之君,因為一旦列國可以隨意開戰,他們最為危險。


    隻不過,小國之君反對也沒有用,他們沒有相應的實力作為支撐,壓根沒有話語權。


    因此是,晉君周注定孤立無援,隻能看著局勢往不願意的方向狂奔而去。


    他們又一次來到“鄢陵”附近,卻非故地重遊停下來懷古。


    鄭軍正在入侵陳國,傳迴的消息是入侵行動進行得很順利,暫時不見北上救援的楚軍。


    對陳國和蔡國實施入侵的鄭軍玩得很歡,他們從陳國和蔡國找到了強國的自信,搞得近來都敢大聲說話了。


    “楚國不願意發兵救援嗎?”中行偃皺起了眉頭。


    郤錡看向樓令,說道:“樓氏在楚國比較活躍,有相關的消息嗎?”


    什麽叫樓氏在楚國比較活躍?那是樓令派去武士,多次對叛家的一些人動手,殺死了多數背叛者,將事情鬧得比較大。


    所謂的背叛者,正是楚君審受傷之後,樓令派去救治的那批醫匠。


    因為楚國收買致使那些人叛離樓氏的關係,哪怕是事情鬧得很大,楚國君臣也隻能罵罵咧咧,沒有采取反製措施,更沒有使用外交渠道抗議。


    樓令搖頭說道:“我哪能得到什麽消息。”


    做歸做,該掩飾就得掩飾。


    這一次被問就倒出來,樓令滿世界安排細作的事情就增加了曝光的可能性。


    “楚國……,在搞什麽?”


    多數人有了這個疑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耀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耀與忠誠並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節